《生物膜法》课件.ppt
《《生物膜法》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膜法》课件.ppt(1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生物膜法的历史及其发展生物膜法类型及技术现状微生物膜净化污水机理普通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法曝气生物滤池的特点及结构微生物膜在滤料载体表面的固定曝气生物滤池中生物滤料的选择曝气生物滤池工艺流程曝气生物滤池工艺设计曝气生物滤池设计计算例题,第5章 污水好氧生物处理生物膜法,一微生物在水中存在的状态 在水中微生物多以悬浮状态存在(例如粪水曝气现象);在土壤中多以固着状态存在(例如青苔)。这些微生物有的是厌氧的,有的是好氧的,派生出相应的好氧工艺和厌氧工艺。,第1节 生物膜法的历史及其发展,二好氧工艺的分类 根据好氧微生物的生长状态,好氧工艺可细分为以下两部分:1.好氧悬浮生长工艺活性污泥法
2、 2.附着生长工艺生物膜法 两种工艺微生物生存状态不同,各派生出多种不同工艺流程。,第1节 生物膜法的历史及其发展,第1节 生物膜法的历史及其发展,生物膜法是与活性污泥法平行发展起来的生物处理工艺。在生物膜法中,微生物附着在载体表面生长而形成膜状,当污水流经载体表面和生物膜接触过程中,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及植物营养元素即被微生物吸附、稳定和氧化,最终转化为无机物和微生物细胞物质,污水得到净化。在许多情况下,生物膜法较活性污泥法具有优越性,运行稳定、抗冲击负荷、更为经济节能、无污泥膨胀问题、具有较好的硝化与反硝化功能、可实现封闭运转防止臭味等。,四.生物膜法的净化过程及分类 属于生物膜法的工艺:塔
3、式生物滤池(好氧或厌氧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法、曝气生物滤池、生物流化床等得到了较多的研究和工程应用。,第1节 生物膜法的历史及其发展,在20世纪2030年代,国外开始建造了许多生物膜反应器系统,其主要形式就是生物滤池。其特点是生物量高和净化效果较好,但其水力负荷和有机负荷均较低、环境卫生条件也较差、处理构筑物占地面积较大且有可能被脱落的生物膜堵塞等缺点,在4050年代生物滤池有逐渐被活性污泥法取代的趋势。在此期间,作为生物滤池的填料主要是碎石、卵石、炉渣和焦碳等实心拳状的无机天然材料,一般具有比表面积小和孔隙率低等缺点。,第2节 生物膜法类型及技术现状,到了60年代,新型的有机合成材
4、料开始大量生产,如的波纹板状、列管状和蜂窝状等有机人工合成填料,其比表面积和孔隙率大大增加,再加上环境保护对水质要求的进一步提高,生物膜反应器获得了新的发展。到了70年代,除了普通生物滤池(Trick Filters,也称为滴滤池)外,生物转盘(RBC)、淹没式生物滤池(Submerged Biofilm Reactor)和生物流化(Fluidised Bed)技术都得到了比较多的研究和应用。,第2节 生物膜法类型及技术现状,一.生物膜反应器的类型与技术现状 根据生物膜反应器附着生长载体的状态,生物膜反应器可以划分为固定床和流动床两大类。在固定床中,微生物的载体固定不动,在反应器内的相对位置基
5、本不变;而在流动床中,附着生长载体不固定,在反应器内处于连续流动的状态。基于操作时是否有氧气的参与,分为好氧状态、或者缺氧和厌氧状态。,第2节 生物膜法类型及技术现状,生物膜反应器的类型可系统划分如下:1.生物滤池 生物滤池是生物膜反应器的最初形式,现生物滤池已由原来承受较低负荷的普通生物滤池逐步发展成为承受较高负荷的高负荷生物滤池、塔式生物滤池以及最新研制成功并投入运行的曝气生物滤池。,第2节 生物膜法类型及技术现状,2 生物转盘 生物转盘亦称旋转生物接触器(RBC),是由一系列平行的旋转圆盘、转动横轴、电机及减速装置和氧化槽等部分组成。当圆盘面积的4050%浸没于污水时,盘片上的生物膜吸附
6、污水中的有机物,圆盘转动离开污水,生物膜上的固着水层从空气中吸收氧,被吸附的有机物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氧化分解,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此种操作的称之为好氧生物转盘。当圆盘面积浸没于污水中时,由于没有吸氧过程,圆盘盘片仅是微生物的附着生长载体,此种操作的称之为厌氧生物转盘。,第2节 生物膜法类型及技术现状,第2节 生物膜法类型及技术现状,3 生物接触氧化法 1971年在日本首创,在池内充填一定密度的填料,污水浸没全部填料并与填料上的生物膜广泛接触,在微生物新陈代谢功能的作用下,污水中的有机物得以去除,污水得以净化。淹没式生物滤池多在好氧状态下运行,充氧方式可以是污水预先充氧曝气再流经填料,也可以是在
7、池内设有人工曝气装置。,第2节 生物膜法类型及技术现状,4 生物流化床 生物流化床用于污水处理领域始于70年代初期并率先在美国和日本进行广泛的研究与应用。所谓生物流化床,就是以砂和活性炭等颗粒物质为载体填充于生物反应器内,因载体表面附着生长着生物膜而使其质变轻,当污水以一定流速从下向上流动时,载体便处于流化状态。按照载体流动的动力来源的不同,生物流化床一般可分为以液流为动力的流化床和以气流为动力的三相流化床两大类。在两相流化床中,按照进入流化床的污水是否预先充氧曝气,床体可处于好氧状态和厌氧状态。,第2节 生物膜法类型及技术现状,5 复合式生物膜反应器 复合式生物膜反应器是近些年来发展较快、引
8、起研究者极大兴趣的复合式处理工艺,这些反应器将各单一操作的优点复合在一起,使反应器的净化功能极大提高。有代表性且进行深入研究或应用的复合式生物膜反应器主要有复合式活性污泥生物膜反应器、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厌氧生物滤池及附着生长稳定塘。,第2节 生物膜法类型及技术现状,1 生物膜中参与净化的微生物群 生物膜主要是由微生物及其胞外多聚物所组成,这些微生物种类繁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细菌、真菌、藻类(在有光条件下)、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等,此外还有病毒。生物膜中的生物群与活性污泥中的生物群几乎没有大的差别,只是生物膜中微生物的食物链比活性污泥的长而且复杂,所以也就是生物膜法的泥量小的原因
9、。,第3节 微生物膜净化污水机理,第3节 微生物膜净化污水机理,表1 生物膜和活性污泥上出现的微生物在类型、种属和数量的比较,二微生物膜及其降解有机物的机理 生物膜沿水流方向的分布、生物膜上由细菌及各种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对有机物的降解功能都达到了平衡和稳定状态。从开始到成熟,生物膜要经过潜伏和生长两个阶段。,第3节 微生物膜净化污水机理,生物膜附着在载体的表面,在污水不断流动的条件下,在其外侧总是存在着一层附着液膜(附着水层)。在生物膜的表面上和一定深度的内部生长繁殖大量的各种类型的微生物和微型动物,并形成有机污染物细菌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的食物链。,第3节 微生物膜净化污水机理,在污水流过载体
10、表面的过程中,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被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吸附,并通过氧向生物膜内部的扩散,在膜中发生生物氧化等作用,从而完成对有机污染物的分解。污染物、溶解氧及各种必须营养物首先要经过液相扩散到生物膜表面,进而到生物膜内部,只有扩散到生物膜表面或内部的污染物才能有机会被生物膜微生物所分解与转化,最终形成各种代谢产物。生物膜表层生长的是好氧和兼氧微生物,其厚度约2mm,在这里,有机污染物经微生物好氧代谢而降解,终点产物是H2O、CO2、NH3等。,第3节 微生物膜净化污水机理,第3节 微生物膜净化污水机理,由于氧在生物膜表层已耗尽,而在膜的深部由于扩散作用制约了DO的渗透往往形成厌氧区,进行的是有机物
11、的厌氧代谢,终点产物为有机酸、乙醇、醛和H2S等。由于微生物的不断繁殖,生物膜逐渐增厚,超过一定厚度后,吸附的有机物在传递到生物膜内层的微生物以前,已被代谢掉。,第3节 微生物膜净化污水机理,当厌氧层还不够厚时,它与好氧层保持着一种平衡稳定的关系,好氧层能够保持良好的净化功能,当厌氧层逐渐加厚时,其内层微生物因得不到充分的营养而进入内源代谢,这些代谢产物向外逸出时,必然要透过好氧层,从而破坏了好氧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厌氧层气态代谢产物的不断逸出又减弱了生物膜在载体上的固着力,促进了生物膜的脱落,失去其粘附在载体上的性能,脱落下来随水流出反应器,载体表面再从新生长出新的生物膜。生物膜的周期更
12、新,是维持生物膜净化功能的重要因素。,第3节 微生物膜净化污水机理,生物膜脱落的原因:内因:厌氧菌营养耗尽而死亡,其附着力降低,很快脱落 气态代谢产物不断逸出,破坏了好氧层生态的稳定,使二者失去了平衡,生物膜老化 气态产物的积累,将膜顶起 外因:水流的冲刷作用,加大水量,则冲刷力增大,第3节 微生物膜净化污水机理,三生物膜法的特征 1微生物相方面的特征(1)参与净化反应的微生物的多样化 在生物膜上生长繁育的生物类型丰富、种属繁多,食物链长且复杂。主要有:细菌、真菌、藻类、鞭毛虫、肉足虫、纤毛虫缘毛类、纤毛虫吸管虫类、轮虫、线虫、寡毛类、其它后生动物、昆虫类。,第3节 微生物膜净化污水机理,(2
13、)微生物量多,处理能力大,净化功能显著提高 由于微生物附着生长并使生物膜具有较低的含水率,单位反应器内的生物量可高达活性污泥法的520倍,因而生物膜反应器具有较高的处理能力。又由于有世代时间较长的硝化菌生长繁殖,生物膜反应器不仅能够去除有机污染物,而且更具有较好的硝化功能,因而其净化功能显著提高。,第3节 微生物膜净化污水机理,(3)能够生长硝化菌 硝化菌和亚硝化菌的世代时间都比较长,其比增殖速率很小,在活性污泥法系统中,这类细胞是难以存活的,但在生物膜法中,生物膜的污泥龄与污水的停留时间无关,因此,象硝化细菌这样世代时间比较长的细胞也得以增殖。,第3节 微生物膜净化污水机理,2处理工艺方面的
14、特征(1)对水量、水质变动有较强的适应性(2)在低水温条件下也能保持一定的净化功能(3)易于固液分离(4)能够处理低浓度污水(5)动力费用低,第3节 微生物膜净化污水机理,(6)产生的污泥量少 在生物膜中出现了比较大型的生物,因而食物链也比活性污泥的长,故剩余污泥量明显减少,特别是在生物膜较厚时,底部厌氧层的厌氧菌能够降解好氧过程合成的剩余污泥,从而使总的剩余污泥量大大减少。正是这些原因,使生物膜法产生的污泥量比活性污泥法少得多,因而可减轻污泥处理与处置的费用。一般来说,产生的污泥量较活性污泥法能够少25%30%。,第3节 微生物膜净化污水机理,(7)具有较好的硝化与脱氮功能 生物膜法的各项工
15、艺具有良好的硝化功能,采取措施适当,还有进行脱氮的性能。(8)易于运行管理,无污泥膨胀问题 生物膜反应器具有较高的生物量,不需要污泥回流,易于维护与管理。另外,在生物膜反应器由于微生物附着生长,即使丝状菌大量生长,也不会导致污泥膨胀,相反还可利用丝状菌较强的分解氧化能力,提高处理效果。,第3节 微生物膜净化污水机理,四.微生物膜特性,在任何非均相环境中,基质的去除都是传递速率与固有的反应速率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固有的生物反应速率用每单位时间单位生物量所去除的基质质量来表示。固有的生物生长速率则用每单位时间现有单位生物量所产生的生物量来表示。因为可供生物膜附着和生长的表面面积通常是所模拟的反应
16、器类型的一个物理特征量,所以反应器内的生物膜质量是生物膜厚度和密度的函数。,第3节 微生物膜净化污水机理,此外,存在于生物膜中的微生物,有可能不是都能利用进入生物膜的全部基质,也就是说如果有机物和氨氮都存在,那么异养型微生物只能氧化有机物,自养型微生物才能氧化氨氮。因此,生物膜的组成也是反应速率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第3节 微生物膜净化污水机理,1生物膜厚度 分析生物膜厚度要关注总厚度和活性厚度。一般生物膜总厚度介于0.074mm之间。当生物膜受机械或水动力学控制时,其膜厚一般小于0.2mm;当生物膜未受机械或水动力学控制时,其膜厚却可达到4mm。未受控制的较厚的生物膜,并不比薄的生物膜具有更
17、大的基质去除速率,因为生物膜中的扩散阻力限制了内层的微生物直接参与基质的去除,参与基质去除的微生物膜部分称为活性层。,第3节 微生物膜净化污水机理,研究表明,在生物膜反应器内,基质的去除速率随生物膜厚度的增加而变化。当生物膜厚度为70100um以内时,基质消耗速率随生物膜厚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当生物膜厚度再增加时,基质去除速率便与膜的厚度没有明显的关系,所以基质消耗速率达到最大值的生物膜厚度被称为活性厚度,活性厚度随液相中基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第3节 微生物膜净化污水机理,活性厚度是由于生物膜内传质限制的结果,只有当膜很薄、电子给体和受体的浓度很高,或传质速率相对于反应速率很大时,膜的活性厚度
18、才会接近总厚度。但对于多数反应器来说,这种情况不存在,因而只有活性厚度与反应器的性能密切相关。,第3节 微生物膜净化污水机理,从理论上说,只要微生物的生长速率超过由于衰耗和损耗而减少的速率,生物膜的厚度就会连续增长。衰耗是指由于细菌自我氧化所造成的生物量的减少;而损耗是指由于外力如水流紊动、冲刷的作用,所造成的生物量的减少。在高紊流的条件下,损耗相对较大,所以生物膜的厚度难得超过1000,而在低紊流的条件下,生物膜生长的厚度相对较大。,第3节 微生物膜净化污水机理,另一方面,生物膜生长的厚度与基质浓度有很大关系,一般在微生物适宜生存的条件下,基质浓度越大,其微生物膜增厚也越快;反之则越慢。对于
19、污水处理的多数生物膜来讲,连续衰耗和损耗的量一般不足以与纯增长相平衡,因而生物膜一直在增长,这就使得对生物膜的厚度分析较困难。,第3节 微生物膜净化污水机理,微生物膜,其厚度不能被有效地控制,也就是说生物膜的生长或者是正好与衰耗和损耗相平衡,或者是连续增殖生长到一定厚度脱落为止,要控制生物膜的厚度在某一数值几乎不可能。生物膜的脱落速率随界面上剪切力的增加而增加,也随生物膜质量的增加而增加。,第3节 微生物膜净化污水机理,2生物膜密度 如上所述我们知道,生物膜反应器的反应速率与生物膜的绝对数量有关,即反应速率是微生物质量的函数,而微生物质量是与生物膜表面积、厚度及生物膜密度相关。虽然通常情况我们
20、都认为生物膜密度是恒定的,但有证据表明情况并非如此,生物膜密度与它的厚度密切相关,其研究成果可见下图:,第3节 微生物膜净化污水机理,生物膜厚度与密度的关系,活性厚度,第3节 微生物膜净化污水机理,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生物膜厚度等于活性生物膜厚度时,生物膜密度达到最大值,而随着生物膜厚度的进一步增加,其生物膜体积厚度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生物膜厚度的改变是由于生物膜中微生物数量的不同而引起,最大密度是在好氧层中存在的微生物细胞的紧密叠集,而较低密度是由于微生物膜中厌氧区域微生物细胞的溶菌裂解造成的。,第3节 微生物膜净化污水机理,微生物膜的形成首先须在载体表面附着,然后才能在适宜的生存条件下进行新
21、陈代谢并增殖,最后形成具有一定厚度和密度的微生物膜。因此,微生物在载体表面附着过程是生物膜形成的关键步骤,它将直接影响生物膜的生物及生理功效以及生物滤池的启动运行周期。,五.微生物膜在滤料载体表面的固定,第3节 微生物膜净化污水机理,(一)微生物膜固定的过程 微生物在载体表面附着固定过程可以看作为载体表面与微生物表面间的相互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微生物在载体表面附着固定一方面取决于微生物表面的特性,另一方面依赖于所用载体的表面物理化学特性。从理论上来讲,微生物在载体表面附着、固定过程包括以下步骤:液相中的悬浮微生物向载体表面运送可逆附着不可逆附着固定微生物增长并形成生物膜。,第3节 微生物膜净化
22、污水机理,1悬浮微生物向载体表面运送1)主动运送:微生物借助于水力动力学及各种扩散力向载体表面迁移;2)被动运送:它是由布朗运动、微生物自身运动、重力或沉降作用完成。,第3节 微生物膜净化污水机理,一般来说,主动运送是微生物从液相转移到载体表面的主导力量,特别是在动态环境中,它是微生物长距离移动的主导力量。另一方面,微生物个体一般都非常小,通常在1m左右,所以微生物个体可按胶体粒子处理,微生物自身的布朗运动增加了微生物与载体表面的接触机会。,第3节 微生物膜净化污水机理,2可逆附着过程 微生物被运送到载体表面后,二者间将直接发生接触,通过各种物理或化学力作用使微生物附着固定于载体表面。在微生物
23、与载体表面接触的最初阶段,微生物与载体间首先形成的是可逆附着,也就是存在一个附着与脱析的双向动态过程,因为环境中存在的水力学力或是简单的布朗运动或是微生物自身的运动都可能使已附着在载体表面的微生物重新返回悬浮液相中去。,第3节 微生物膜净化污水机理,3不可逆附着过程不可逆附着过程通常是由于微生物分泌一些粘性代谢物质所造成的,如多聚糖等。这些体外多聚糖类物质起到了生物粘结作用,因此这阶段附着的微生物不易被中等水力剪切力所冲刷掉。在实际运行中,若能够保证微生物与载体间的接触时间充分,即微生物有时间进行生理代谢活动,那么不可逆附着固定过程就可发生。不可逆附着是形成生物膜群落的基础。,第3节 微生物膜
24、净化污水机理,4固定微生物的增长经过不可逆附着过程后,微生物在载体表面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它将利用周围环境所提供的其生存所需营养物质不断进行新陈代谢,不断繁殖,逐渐形成成熟的微生物膜。,第3节 微生物膜净化污水机理,(二)影响微生物膜固定的因素 影响微生物膜在载体表面附着、生长的因素很多,包括悬浮微生物浓度、液相pH、液相离子强度、悬浮微生物的活性、载体表面结构与性质、水力剪切作用和接触时间等。,第3节 微生物膜净化污水机理,1悬浮微生物浓度悬浮微生物浓度代表了微生物与载体间的接触频度,随着其增加,微生物与载体间的接触机率也随之增高。在微生物附着固定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临界悬浮微生物浓度,
25、随着悬浮微生物浓度的增加,微生物借助浓度梯度的运送得到加强。在临界悬浮微生物浓度值之前,微生物从液相传送、扩散到载体表面是控制步骤,一旦超过此临界悬浮微生物浓度值,微生物在载体表面的附着、固定受到有效表面积的限制,不再依赖于悬浮微生物的浓度。,第3节 微生物膜净化污水机理,2液相pH微生物其等电点一般是在pH=3.5左右。当液相pH值大于微生物等电点pH值时,微生物表面由于氨基酸的电离作用而显负电性;当液相pH值小于微生物等电点pH值时,微生物表面显正电性。在非等电点pH值时,由于微生物表面存在Zeta电位,在带电的微生物周围形成稳定的双电层或溶剂化结构,阻碍了微生物与载体表面的有效接触,同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膜法 生物膜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29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