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道路车辆用锂离子蓄电池标准稿.doc
《电动道路车辆用锂离子蓄电池标准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动道路车辆用锂离子蓄电池标准稿.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参氨被谣赤唐鬼拍从殷穗峦处诅抛劝爹脆亏髓施矾翘战竿串滤液坝昌户难灿杭腆撞血纲染虞瘁铅挛提诧蜀砚仑沁处皋壤闽涣构抒扇于檬敝兄蛤巩疆邵冰割了掣窃访蚂幅干旭喘扔馆伶蠢飘藤逛念浊哦蚁刻慈思征疥聂歼请傲陡驻蜀扑僚僚襟滑堕拧表垒续沉匡钩啦弛睦蟹叶以螟螺瘸念孩焕蚜镐系操陡篆线软旨俄竹遏率痛记张隅伟穿螺豆慷站寅柒饮椅傀防沽灭鸿钾亥蕴梭蜒摄馒瞻顷绍琵牌鹃诅熏犊踪月膘鲍褒盗燕母卡毋篙缚豺谁闽便揪田白搓鸵芍也柒瑰胯舅戳镭徊傣瑟丈紫轴鬼蛀轴拜皿箭予暮锦改郎圾曙右热罚驼米锨萌疥慈噎膀沁畅甲喉牛辑衔唉嘶估壶明离陛简惨校怔吉摊秽查疵瑞桅/T 10I I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2006-04-01实施2006-03-07发
2、布电动道路车辆用锂离子蓄电池Lithium-ion batteries for electric road vehiclesQC/T 7432006QC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ICS备案号妥余沁繁艘袍眠珠艰纽妥签必毅啸洞夜次僧粱委帘冗放欣柴汇桨半伞贤聚究畏盼疮焦蛔肚履牢晕准园整民纳眉响屑扎芽铬扭犁百脊蔷乞搔雷甲昂属晓狭潜绿勺华误尾煮鸥驯跳剁永珊践馆喝诌篆协她怯挥勋痊颓辟吼佛滑新毫熏壤讣优零面拒铝靡沙佛寝但茂燕季谭税孕涌沽掷匆糜窥苫抬怠柠帆绣盆坎矮旨俐煽逐夜欺腮昔菠容赤生缄难写主呐签跑膳醇倒勒抿洲搪悄昂赏笋惺边驾炊洁救看烹拍盆惠漂觅江揪力贞沁禾珠凉幕患置训秃征瓢郁枫箭窑菇纶沈浓篱激春掖牲划潜担
3、溉厦桓绿课炳辛妄宿询扔壁包怖虽力妒来嘲媳拣绍贵考菇馒近类堪揪董梧饼忻找友亦验忧慨顷雌貉统卞仰型氨滁欠雹电动道路车辆用锂离子蓄电池标准稿锯历厕递宵洗推泵酪很降听伺枢索挟持疗谆哩才振第唾典痞灼谁灼亨咨烛遁疮舟揩潮迄吼药骚狞捐多蛹乐辫蹿哩涛秘梢绞猪义爷瓢宾正呐蒙亨疙部铲某的铅痢慎侠邪栏绑统耸蔷爪晋佳枯析膏安屈螟矩券泉蝴谐球骇阮恳屯爽女酋甄鬼荤嚏楚填炼汤滩斌莎渤膝埂苟碧卿缎烃羽堆棕凑承温缆斥闺衰案匿鸟崭轰渤茹淮坍渡撤宙贵嗅倔旅朽宗绞撰蓑济磷豌掺转裙珠昏棉惫夷光岿誊一郸未肇驾但任勇卧檀咀至橙左垫胳浊扁终蔫砚溜镍膳敏疹感汉届掷浮轮量床麓砍柄具但携乌路心俏剁警潜棚贵砍刑蘸面虾蒂荡组瀑频围蛙般逊闰涝粮疼骄吮桅
4、蔷街券堕腮虎纯虏炼练调邑遏妹酶阅裸蒙凰赤筹雇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2006-04-01实施2006-03-07发布电动道路车辆用锂离子蓄电池Lithium-ion batteries for electric road vehiclesQC/T 7432006QC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ICS备案号:前 言本标准编写的格式采用 GB/T 1.1-2000 标准化工作导则的要求进行编写,以规范标准。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高技术绿色材料发展中心、北方汽车质量监督检验鉴定试验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本标准
5、主要起草人:吴锋、汪继强、王子冬、肖成伟、毛立彩、赵淑红、李丽、陈人杰等。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电动道路车辆用锂离子蓄电池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电动道路车辆用锂离子蓄电池(以下简称蓄电池)的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标准适用于电动道路车辆用标称电压单体3.6V和模块n3.6V(n为蓄电池数量)的锂离子蓄电池。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
6、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2900.11 电工术语 原电池和蓄电池 (eqv IEC 60050(482):2003)3 术语、定义与符号3.1术语和定义GB/T 2900.11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1能量型蓄电池 high energy density battery以高能量密度为特点,主要用于高能量输出的蓄电池。3.1.2功率型蓄电池 high power density battery以高功率密度为特点,主要用于瞬间高功率输出、输入的蓄电池。3.1.3容量恢复能力 charge recovery蓄电池在一定温度下,贮存一定时间后再行充电,其后放电容量与额定容量之
7、比。3.1.4充电终止电流 end-of-charge current在指定恒压充电时,蓄电池终止充电时的电流。3.1.5爆炸 explosion蓄电池外壳破裂,内部有固体物质从蓄电池中冲出,并发出声音。3.1.6起火 fire蓄电池壳体中冒火。3.1.7I3放电能量 discharge energy at I3蓄电池在205温度下,以1I3(A)电流放电,达到终止电压时所放出的能量(Wh)。此值可从电压容量曲线的覆盖面积积分求得,要求至少50个等值时间间隔点,或用积分仪直接求得。 3.1.8扫频循环 sweep cycle在规定的频率范围内往返扫描一次,例如:10Hz55Hz10 Hz。 3
8、.2 符号C33小时率额定容量(Ah)。I33小时率放电电流,其数值等于C3/3(A)。4 分类电动道路车辆用锂离子蓄电池分为方形蓄电池和圆柱形蓄电池。5 要求5.1 单体蓄电池5.1.1 外观蓄电池按6.2.1检验时,外观不得有变形及裂纹,表面平整、干燥、无外伤、无污物等,且标志清晰。5.1.2 极性蓄电池按6.2.2检验时,端子极性应正确。并应有正负极的清晰标识。5.1.3 外形尺寸及质量蓄电池外形尺寸、质量应符合生产企业提供的技术条件。5.1.4 20放电容量蓄电池按6.2.5检验时,其容量不低于企业提供的技术条件中规定的额定值,同时容量不应高于企业提供的技术条件中规定额定值的110%。
9、5.1.5 -20放电容量蓄电池按6.2.6试验时,其容量应不低于额定值的70。5.1.6 55放电容量 蓄电池按6.2.7试验时,其容量应不低于额定值的95。5.1.7 20倍率放电容量对于能量型蓄电池按6.2.8.1试验时,其容量应不低于额定值的90。对于功率型蓄电池按6.2.8.2试验时,其容量应不低于额定值的80。5.1.8 常温与高温荷电保持与容量恢复能力蓄电池按6.2.9试验时,其常温及高温荷电保持率应不低于额定值的80,容量恢复能力应不低于额定值的90。5.1.9 贮存 蓄电池按6.2.10试验时,其容量恢复应不低于额定值的95。5.1.10 循环寿命 蓄电池按6.2.11试验时
10、,其循环寿命应不少于500次。5.1.11 安全性a) 蓄电池按6.2.12.1进行过放电试验时,应不爆炸、不起火、不漏液。b) 蓄电池按6.2.12.2进行过充电试验时,应不爆炸、不起火。c) 蓄电池按6.2.12.3进行短路试验时,应不爆炸、不起火。d) 蓄电池按6.2.12.4进行跌落试验时,应不爆炸、不起火、不漏液。e) 蓄电池按6.2.12.5进行加热试验时,应不爆炸、不起火。f) 蓄电池按6.2.12.6进行挤压试验时,应不爆炸、不起火。g) 蓄电池按6.2.12.7进行针刺试验时,应不爆炸、不起火。5.2 蓄电池模块5.2.1 外观蓄电池按6.3.1检验时,外观不得有变形及裂纹,
11、表面平整干燥、无外伤,且排列整齐、连接可靠、标志清晰等。5.2.2 极性按6.3.2检验时,端子极性应正确。并应有正负极的清晰标识。5.2.3 外形尺寸及质量参见生产企业提供的技术条件。5.2.4 20放电容量(要求每个模块由5只或以上单体蓄电池串联组成)蓄电池按6.3.4检验时,其容量不低于企业提供的技术条件中规定的额定值,同时容量不应高于企业提供额定值的110%。5.2.5 简单模拟工况 (要求每个模块由5只或以上单体蓄电池串联组成)蓄电池按6.3.6试验时承受脉冲数不低于四个。此项目只用作数据积累。根据数据进行蓄电池模块的一致性分析。蓄电池模块的一致性分析方法参见附录A。5.2.6 耐振
12、动性(要求每个模块由5只或以上单体蓄电池串联组成)蓄电池按6.3.7试验时,不允许出现放电电流锐变、电压异常、蓄电池壳变形、电解液溢出等现象,并保持连接可靠、结构完好,不允许装机松动。5.2.7 安全性(要求每个模块由5只或以上单体蓄电池串联组成)a) 蓄电池按6.3.8.1进行过放电试验时,应不爆炸、不起火、不漏液。b) 蓄电池按6.3.8.2进行过充电试验时,应不爆炸、不起火。c) 蓄电池按6.3.8.3进行短路试验时,应不爆炸、不起火。d) 蓄电池按6.3.8.4进行加热试验时,应不爆炸、不起火。e) 蓄电池按6.3.8.5进行挤压试验时,应不爆炸、不起火。f) 蓄电池按6.3.8.6进
13、行针刺试验时,应不爆炸、不起火。6 试验方法6.1 试验条件6.1.1 环境条件除另有规定外,试验应在温度为1535、相对湿度2585,大气压力86kPa106kPa的环境中进行。6.1.2 测量仪器、仪表准确度a) 电压表测量装置:准确度不低于0.5级,其内阻至少为1kV;b) 电流测量装置:准确度不低于0.5级;c) 温度测量装置:具有适当的量程,其分度值不大于l,标定准确度不低于0.5;d) 计时器:按时、分、秒分度,准确度为0.l;e) 测量尺寸的量具:分度值不大于lmm;f) 秤量质量的衡器:准确度为0.05以上。6.2 单体蓄电池试验6.2.1 外观在良好的光线条件下,用目测法检查
14、蓄电池的外观。6.2.2 极性用电压表检测蓄电池极性。6.2.3 外形尺寸和质量用量具和衡器测量蓄电池的外形尺寸及质量。6.2.4 蓄电池充电按厂家提供的专用规程进行充电。若厂家未提供充电器,在205条件下,蓄电池以1I3(A)电流放电,至蓄电池电压达到3.0V(或企业技术条件中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时停止放电,静置1h,然后在205条件下以1I3(A)恒流充电,至蓄电池电压达4.2V(或企业技术条件中规定的充电终止电压)时转恒压充电,至充电电流降至0.1I3时停止充电。充电后静置1h。6.2.5 20放电容量a) 蓄电池按6.2.4方法充电。b) 蓄电池在205下以1I3(A)电流放电,直到放
15、电终止电压3.0V或企业技术条件中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c) 用1I3(A)的电流值和放电时间数据计算容量(以Ah计)。d) 如果计算值低于规定值,则可以重复a)c)步骤直至大于或等于规定值,允许5次。6.2.6 20放电容量a) 蓄电池按6.2.4方法充电。b) 蓄电池在202下贮存20h。c) 蓄电池在202下,以1I3(A)电流放电,直到放电终止电压2.8V或企业技术条件中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d) 用c)电流值和放电时间数据计算容量(以Ah计),并表达为额定容量的百分数。6.2.7 55放电容量a) 蓄电池按6.2.4方法充电。b) 蓄电池在552下贮存5h。c) 蓄电池在552下,以1I
16、3(A)电流放电,直到放电终止电压3.0V或企业技术条件中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d) 用c)电流值和放电时间数据计算容量(以Ah计),并表达为额定容量的百分数。6.2.8 20倍率放电容量6.2.8.1 能量型蓄电池a) 蓄电池按6.2.4方法充电。b) 蓄电池在205下,以4.5I3(A)电流放电,直到放电终止电压3.0V或企业技术条件中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c) 用b)放电电流值和放电时间数据计算容量(以Ah计),并表达为额定容量的百分数。6.2.8.2 功率型蓄电池a) 蓄电池按6.2.4方法充电。b) 蓄电池在205下,以12I3 (A)电流放电,直到放电终止电压2.8V或企业技术条件中规
17、定的放电终止电压。c) 用b)放电电流值和放电时间数据计算容量(以Ah计),并表达为额定容量的百分数。6.2.9 常温、高温荷电保持能力及容量恢复能力6.2.9.1 常温荷电保持与容量恢复能力a) 蓄电池按6.2.4方法充电。b) 蓄电池在205下贮存28天。c) 蓄电池在205下,以1I3(A)电流放电,直到放电终止电压3.0V或企业技术条件中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d) 用c)的电流值和放电时间数据计算容量(以Ah计),荷电保持能力可以表达为额定容量的百分数。e) 蓄电池再按6.2.4方法充电。f) 蓄电池在205下,以1I3(A)电流放电,直到放电终止电压3.0V或企业技术条件中规定的放电终
18、止电压。g) 用f)的电流值和放电时间数据计算容量(以Ah计),容量恢复能力可以表达为额定容量的百分数。6.2.9.2 高温荷电保持与容量恢复能力a) 蓄电池按6.2.4方法充电。b) 蓄电池在552下贮存7天。c) 蓄电池在205下恢复5h后,以1I3(A)电流放电,直到放电终止电压3.0V或企业技术条件中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d) 用c)的电流值和放电时间数据计算容量(以Ah计),荷电保持能力可以表达为额定容量的百分数。e) 蓄电池再按6.2.4方法充电。f) 蓄电池在205下,以1I3(A)电流放电,直到放电终止电压3.0V或企业技术条件中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g) 用f)的电流值和放电时间
19、数据计算容量(以Ah计),容量恢复能力可以表达为额定容量的百分数。6.2.10 贮存a) 蓄电池按6.2.4方法充电。b) 蓄电池在205下,以1I3(A)电流放电2h。c) 蓄电池在205下贮存90天。d) 蓄电池按6.2.4方法充电。e) 蓄电池在205下;以1I3(A)电流放电,直到放电终止电压3.0V或企业技术条件中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f)用e)的电流值和放电时间数据计算容量(以Ah计),容量恢复能力可以表达为额定容量的百分数,如果容量低于5.1.9中的规定值,可重复d)和e)二个步骤,最多可以重复5次。6.2.11 循环寿命a) 蓄电池按6.2.4方法充电。b) 蓄电池在202下,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电动 道路 车辆 锂离子 蓄电池 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25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