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1第三章东晋文学与陶渊明.ppt
《中国古代文学1第三章东晋文学与陶渊明.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1第三章东晋文学与陶渊明.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东晋文学与陶渊明,一、东晋时期政治、思想与文化诸方面的基本特点1、南北对峙与偏安一隅:十六国(304439)祖逖北伐(313321)、褚裒北伐(349)、殷浩北伐(351)、桓温北伐(354369)淝水之战(383),2、门阀政权与内部斗争:琅琊王氏(导、敦)执政与王敦之乱(307324)颖川庾氏(亮、翼、冰)执政(325345)与苏峻之乱(329)谯国桓氏(温)执政(345373)陈郡谢氏(安、石、玄)执政(373385)琅琊王司马道子父子执政与王恭、殷仲堪、桓玄起兵(385402)桓玄(温之子)执政(400404)孙泰、孙恩及卢循起义(398411)刘裕执政并代晋称帝(405420)
2、,3、清言、佛风之盛 殷中军(浩)为庾公(亮)长史,下都,王丞相为之集,桓公(温)、王长史(濛)、王蓝田(述)、谢镇西(尚)并在。丞相自起解帐带麈尾,语殷曰:“身为今日当与君共谈析理。”既共清言,遂达三更。丞相与殷共相往反,其余诸贤略无所关。既彼我相尽,丞相乃叹曰:“向来语,乃竟未知理源所归,至于辞喻不相负。正始之音,正当尔耳。”明旦,桓宣武(温)语人曰:“昨夜听殷、王清言,甚佳。仁祖(谢尚)亦不寂寞,我亦时复造心。顾看两王掾,辄翣如生母狗馨。”(世说新语),宣武(桓温)集诸贤名胜讲易,日说一卦。简文(简文帝)欲听,闻此便还,曰:“义自当有难易,其以一卦为限邪?”(同上)孙安国(盛)往殷中军(
3、浩)许共论,往反精苦,客主无间。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四。彼我奋掷麈尾,悉脱落满餐饭中,宾主遂至莫忘食。殷乃语孙曰:“卿莫作强口马,我当穿卿鼻。”孙曰:“卿不见决鼻牛,人当穿卿颊。”(同上),支道林(支遁)、许掾(许询)诸人在会稽王(简文帝)斋头,支为法师,许为都讲(讲经负责发问的僧人)。支通一义,四坐莫不厌心;许送一难,众人莫不抃(ban,拍手)舞。但共嗟咏二家之美,不辩其理之所在。(同上,文学史P65引)法师讳慧远,姓贾氏,雁门楼烦人。既而谨律息心之士,绝尘清信之宾,不期而至者,慧永、慧持、道生、昙顺、僧叡、昙恒、道昺、昙诜、道敬、佛驮邪舍、佛驮跋陀罗,名儒刘程之、张野、周续之、张铨、宗炳
4、、雷次宗等结社念佛,世号十八贤。复率众至百二十三人同修净土之业。(晋佚名莲社高贤传),泰元十六年(391),岁在单阏(chn,卯年的别称),贞于重光。其年冬,于寻阳南山精舍,提婆(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创始人之一,此指法师)自执胡经,先译本文,然后乃译为晋语,比丘道慈笔受。至来年秋,复重与提婆校正,以为定本。时众僧上座竺法根、支僧纯等八十八人。地主江州刺史王凝之(羲之次子)、优婆塞(男居士)西阳太守任固之为檀约,并共劝佐而兴立焉。(出三藏记集阿毗昙心经序),二、东晋文学概说宋书谢灵运传论:“有晋中兴,玄风独振,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于七篇。驰骋文辞,义单乎此。自建武暨乎义熙,历载将百,虽缀响联辞,
5、波属云委,莫不寄言上德,托意玄珠,遒丽之辞,无闻焉尔。仲文始革孙、许之风,叔源大变太元之气。”,文心雕龙时序:“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zhnzhn,困顿),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又明诗曰:“江左篇制,溺乎玄风,嗤笑徇务之志,崇盛忘机之谈。”诗品序:“永嘉时,尚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爰及江表,微波尚传。孙绰、许询、桓(温)、庾(亮)诸公诗,平典似道德论,建安风力尽矣。”,王羲之兰亭集序玄言诗葛洪抱朴子李充翰林论志怪小说的兴盛谢混与殷仲文田园诗人陶渊明 1、兰亭集与王羲之(303361)兰亭集序(文学史P61),2、
6、江左玄风与孙绰、许询的玄言诗 玄言诗是起于西晋、盛于东晋的一种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其代表人物是孙绰(314371)和许询(生卒不详)。它的基本特点是“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钟嵘诗品)。孙绰赠谢安诗曰:“不有其一,二理曷彰?幽源散流,玄风吐芳。”又答许询诗:“冥运超感,遘我玄逸。宅心辽廊,咀嚼妙一。”许询农里诗曰:“亹亹玄思得,濯濯情累除。”但当谈玄论道与写景咏物有机地融为一体时,玄言诗亦不乏像孙绰秋日诗那种较好的作品(文学史P65)。,玄言诗在中国诗歌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它的意义在于:其一,一定程度上对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发展兴起了催发的作用;其二,开拓了文
7、人情趣的新的天空,培植了文人平淡自在的心境;其三,促进了文学与哲理的融合,强化了诗歌的哲理化倾向,在审美上把文学导向追求理趣之美的一路。,3、葛洪抱朴子 葛洪(284364),字稚川,著抱朴子。该书内篇二十篇,论述神仙、炼丹、符篆等事,属道家;外篇五十余篇,论述“时政得失,人事臧否”,属儒家。其中,钧世、尚博、辞义、文行等篇触及文学理论批评,历来受到重视。作者主张文学应发挥讽谏过失、移风易俗的社会作用,反对贵威古贱今的文学退化论思想,提倡创作要雕文饰辞,做到德行与文章并重。葛洪另有小说东京杂记(托名汉刘歆)。,4、李充翰林论 李充(生卒不详),字弘度,约与王羲之同时,撰文学总集翰林论五十四卷(
8、至唐初仅存三卷,止录其评论)。该书的特点是搜罗作家,录其作品,简要评论,寄以褒贬。注重文采,对实用性文体则主张“不以华藻为先”。对于它的不足之处,文心雕龙序志曰:“翰林浅而寡要。”诗品序亦云:“李充翰林,疏而不切。”但它对文心雕龙、诗品、文选等著实产生了不小的影响。,5、志怪小说的兴盛 志怪小说兴于魏,盛于晋,尤以东晋为最。东晋前有曹丕列异传、张华博物志等;东晋时有干宝搜神记、王嘉拾遗记和陶渊明搜神后记等,其中搜神记为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品。志怪小说之兴,鲁迅以为有“文士之传神怪”、“释家之明因果”和“方士之行劝诱”三种情况(中国小说史略)。至于兴起的原因,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志怪小说的兴起
9、是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的文化现象,是乱世文化心理的文学反映形式;其次是儒家定于一尊的思想局面瓦解的结果,是对“子不语怪力乱神”传统的突破;再者与佛风炽盛密切相关;同时,神仙之说和巫术的兴起,特别是政治和文化中心南移后,南方信巫的地域因素对志怪小说的兴起亦有深刻的影响;此外,神话传说则可视为其文学的渊源。,干宝(?336),字令升,新蔡(河南)人,东晋初史学家,曾以著作郎领国史,著晋纪二十卷(今佚),时称良史。性好阴阳之术,其父婢葬后十年而未死、其兄气绝数日而复苏(事见于搜神后记卷四),此二事使干宝深信“神道之不诬”(搜神记序),乃作搜神记。该书原为三十卷,至宋已散佚。今存二十卷本可能是明人胡元瑞
10、等人重辑,鲁迅称之为“一部半真半假的书籍”。书中“三王墓”(干将莫邪)、“相思树”(韩凭妻)、“紫玉”、“李寄斩蛇”等故事广为传诵。,搜神记对后世小说影响深远。许多故事成为唐以后小说、戏剧的创作素材,如“卢汾梦入蚁穴”(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董永”(天仙配)、“干将莫邪”(鲁迅铸剑)、“东海孝妇”(窦娥冤)、“左慈使神通”(三国演义三十八回)、“管辂卜卦”(三国演义六十九回)、“华佗医疮”(三国演义七十八回)、“范巨卿、张元伯为友”(宋平话生死交范张鸡黍)、“老狐”、“斑狐”、“无尾狐”、“老赤狐”(聊斋志异)等。,6、谢混与殷仲文 宋书谢灵运传论:“有晋中兴,玄风独振,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三 东晋 文学 陶渊明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23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