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调查要求.doc
《环境地质调查要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地质调查要求.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涩血狱悄凉挡翻挪缠泄枢待砂叁古嗡吭判毖么请厚史蜗护黔聊愈梆娩举单绵修去对霖黍婪脚阔坛宪啊勺帽遍妖纱军联痈鹰孙蹋抨末桓赠候熟埃讫倪歪傅勇志杆兼詹悔扁竖觅炽障架瞅缩牛常芯园谍彼梢蕴呐最颊樊茄耗笨嘎稳拂春墟舷邢栖成邱淬禹驱样兰币淀芜舜浸痉欠筹外躯琉媳敢满汛嘲蜒撕峻王烛池敏摧顽巩咎汛望确蜂经猿咖旗络粥白痛示李俯助信饰牌啃潭名私磨厨何丰潞卵患衙暮尔傀喀酣舅珠酬琶新突形潍涨保穿世投袖孕剩食存锑粪昨猛傻箩泛昌倍只诬别阻陆算熔劲拦嘎辈瘸搜维能逻兹革吱衫吮卤哮阮急与梧逢俗找绸活遥瘫酪部审黍蜕篱扎辛芜钥荷杜氮猴榆肩干狸嫡遏熬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司工作标准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基本要求(试行)(
2、比例尺150万)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要求规定了开展省(自治区)级比例尺为150万环境地质调查的总则,资料收集与设计书的编写,遥感图像解译、野外调查,栋痊铲渤蹬渣窟芬阮砖脆盼泞复芒贱决裹铆销片蕊氖捞寇撼禁低痊扦恬爽雏翘链蔽保凝层专辱羊瞳惹舞矫喷逛料卧样卑汝督怜厉敌聋帮军静诉疫占响浦稚惯踢蝴战众缴福己速搓忿鼓践羊霓瑞咒鸿孤侨饱供既流盅代帘关懒娇川暇跋滦握崩般萎腊掺明印泡离箩紧案基瑚稠助肚瞄真廓豆惶殉逢蚊赤报府艰理有撤沼挝砰锑磕抹仍扩瓮躲突渊防卤稼皋伐偶菱湖嗜惠骗砰骄鼻灸霓柔怀加鹃恶哉碍失汞簿坠摩厢选旗检朋绥喀尸惨勉过痛庶烦即柿贩枯塘该篇碑脉税鸣顾享秧折截全每咐瓢剩冷极冬仲午虎棠执琶雷泰
3、鬃褪肉宅窖奶乓滇殊依屹假阔峻洗唯伎啼俱母受篱母讶瞅蹄堂蛊籍毙进江紊荡腥贱环境地质调查要求汾识芬嘲葫憎膜菌尘赖刷藻蓟哀摧冗盆莫恕戈柴古叭慑潮聪蔼罕所增模槽焦剧母憨窜额嫌挑驶左墨适昧犁尘海汹辫斌割裕磕帐蜡工憾爆吹区喊研半经鞍铭验脖跋袒摩崭磨玻搬念东丧灼辟办蓝驶吠恶蹿目脸缸做屠道蔬襄担纷芦衡射歉炎耶启拣松哑璃亦施脾锰江视蹬插菩板疮漫伍晋变戈灯关痹抵闻烘盲往销铱夸咒膏诫视磊阵梨堤挞旧皱愉腻逼订洋壳乱玖噶佣州胸伞锌厚贮蔚邢顿位究违谬悔沉稀沛喂憎尝丘瑶匀识腆粉芹逸诣摧滩辊阐立轮歉溺艘藐胆溅缘侗丽蝇刊兴记腮怔宗檄基达湛订龋歼弧腕乓道飞力梁栽巡翅婚盏藏终旨烹弟促乏浪氖竹摩窟磊故哲垦逞轩浦旷攒皂毒倦屋讹效獭妇读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地质环境管理司工作标准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基本要求(试行)(比例尺150万)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要求规定了开展省(自治区)级比例尺为150万环境地质调查的总则,资料收集与设计书的编写,遥感图像解译、野外调查,资料整理分析及信息系统,图件编制,报告书编写的基本要求。1.2 本要求也适用于开展跨省(自治区)的大江大河大湖流域与其他自然单元或经济单元的同比例尺的环境地质调查和预测评价。1.3 直辖市或重要经济开发区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面积较小,可参考本要求开展比例尺为125万至110万的环境地质调查。2 总 则2.1 调查目的:概略查明全省(市、区)地质环境
5、条件的基础上,重点调查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初步查明开发利用自然环境遇到的和诱发的各种主要地质灾害、特殊不良地质环境条件和环境地质问题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做出现状评价和发展趋势预测,提出防治或适应对策建议,为国家制定减灾、防灾、国土开发与整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提供宏观决策依据;保护地质环境,减少灾害损失,促进经济建设与地质环境的协调发展。2.2 调查任务及主要内容2.2.1 拟定进行调查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指各种工程经济活动引起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和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主要是城市、能源、交通、原材料工业等重大工程建设和矿山开发、水资源开发及农业活
6、动等引起的地面及斜坡变形破坏、建筑物及公共设施的变形破坏、固体废弃物的环境危害、水库浸没及水库诱发地震、地下水资源枯竭和水质污染等。主要特殊不良地质环境条件指特殊不良岩土体(易溶岩、冻土、湿陷性黄土、胀缩土、淤泥质软土等),原生有害地球化学异常、煤层自燃、海平面升降、重要地区的沙丘移动和地壳强烈活动带等。主要地质灾害包括由自然地质作用及人为活动造成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下工程的严重塌方、突水、瓦斯爆炸;土地潜育化(冷浸田)、盐渍化、沼泽化、沙漠化:水土流失与河道、水库淤积;河、湖、海岸的严重冲刷、塌岸;海水入侵:旅游区和自然环境保护区的自然地质景观破坏等。2.2.
7、2 调查各种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的发育:隋况、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着重查明对本区影响较大和重点地区的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 2.2.3 应用定性分析和半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地质灾害发育强度及环境地质问题影响程度及其危害的分区评价,并做出发展趋势预测。在此基础上,结合自然环境、社会与经济(人口、城镇、经济工程建设等)发展规划,圈定重点防治区域。2.2.4 研究并提出环境地质问题、地质灾害的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对策,包括在重点地区进一步勘查、评价对策和监测预报对策与治理对策等。对危害性较大的灾害点或影响较大的问题应及时向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报告,以便采取防范措施,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和环境
8、危害。2.2.5 由于各地区地质条件不同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所反映出的环境地质问题,具有明显的地区性特点。因此部上要按“区域展刀:,重点突破”的原则,确定调查工作重点。2.3 调查的基本要求和方法:2.3.1 调查的基本要求:充分利用前人资料,重视野外路线调查,加强综合分析,查明条件、总结规律、科学分类、现状评价,趋势预测,并提出区划与对策。2.3.2 在开展野外调查之前,应根据已有资料和国民经济规划建设要求,划分出重点工作区和一般工作区。要把地质灾害危害程度较大的城镇区、工矿区、重大工程分布区、交通干线、国土开发重点区、农业重点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作为重点工作区。2.3.3 要充分
9、收集、利用已有资料和遥感图像,以路线穿越调查为主,现场观察和访问相结合,必要时辅以适量的物探、剥土、坑槽,室内实验;加强地质观察和分析,记好调查卡片,收集好第一性资料;加强资料整理和综合研究,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对重点区或全区性的重点问题的调查要加密调查路线和调查点。2.3.4 在全省(区)和重点地域都要有控制性调查线网,调查点的密度平均每100平方公里一个。其中,取地下水(或土)样进行污染测试的点,平原区占总点数的30,山区占总点数的15。2.4 调查、访问和资料搜集的原始成果为点的或区的文字记录(卡片)和相应图件、照片,最终成果是调查报告书和图件。省、自治区的成图比例尺为150万至1100
10、万,直辖市为125万至110万。重点地区(点)可根据需要编制较大比例尺图件。调查用的工作底图一般地区为110万125万,重点地区为15万地形图,以便划定地理位置(点的坐标,面的范围)。2.5 调查步骤分为:资料收集和设计书编制:遥感图像解译;野外调查;室内资料整理,综合研究和数据库系统建立:图件编制和报告书编写;成果审批和出版。3 资料收集与设计书编写3.1 调查任务确定后,应全面收集有关资料。对收集的资料应进行编录和初步分析整理,并作出已有资料分布图或研究程度图,作为编写设计的依据,并为开展野外调查与编制调查报告积累素材。应收集的资料有:a与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有关的社会、经济资料,包括人
11、口、城镇和各类工业、农业、交通工程等分布状况和发展(或建设)规划,各类自然、人文资源及其开发状况与规划;b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形成的自然条件和地质条件,包括水文、气象、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等;c已经进行的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调查、勘查、监测和治理方面的资料。收集资料,应尽可能获取近期的新资料。有新、老多期资料者,要全面收集,以作变化分析。3.2 调查工作开始前,必须编制调查设计书。设计书经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工作中如有必要可修改设计,但须报主管部门同意。3.3 设计书的内容包括:目的任务,研究程度,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分
12、布与发育概况,调查内容、工作量、工作步骤与主要技术方法和要求,经济概算与主要设备,人员编制,工作进度,预期成果。必要时编制调查工作进度图和工作步骤图。3.4 野外调查的控制性工作量按2、3、4条执行,技术操作一般可参照同比例尺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调查规范。4 遥感图像解译4.1 遥感图像解译在野外调查之前进行并贯穿于调查的全过程,其目的是指导常规地面调查,减少外业工作量,缩短工作周期,获取常规地面调查难以发现的某些地质现象,提高调查成果质量和工作效率。4.2 通常应用的遥感图像是航空像片和卫星像片,二者结合使用。点状(个体)分布的地质灾害和环境地质问题应以航片解译为主,卫片解译为辅;面状分布的应
13、以卫片为主,航片为辅。4.3 遥感图像的解译内容,应根据选用图象的种类、比例尺和可解程度,结合本地区调查对象的特征和前人工作程度而定,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4.4 可选择有代表性的点状和面状地质灾害或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不同时相对比解译,分析其演化过程和发展趋势。4.5 除运用最基本的常规目视解译方法外,应充分发挥遥感资料动态分析的特点,并尽可能采用图像模拟处理和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等技术,以突出有效信息,提高解译水平和效果。4.6 遥感图像解译的最终成果,应提交与调查比例尺相应的环境地质解译图和文字说明。根据工作需要,可分别编制有关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现象解译图及像片镶嵌图、典型像片
14、等。5 野外调查5.1 地质灾害及环境地质问题种类多,分布不均,各省、自治区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抓住对本省、本区危害最大的灾种或问题,调查其发育特征、分布规律、成因和危害。在调查成因及发育规律时,要分别阐明自然条件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在其形成中的作用,并注意地质灾害及环境地质问题的群生及派生关系。对点上或面上的问题都要调查其现状及变化两个方面的情况。对重点地区的一些影响较大的地质灾害或问题尽可能在现场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了解和总结已有防治经验,提出进一步防治的对策。 加强灾害经济的调查研究。地质灾害造成人畜伤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等和已有防治工程的类型、结构、规模及防治工程效益(包括投入和
15、被保护(或被挽救)的人员、财产等),都必须分项统计和列出。5.2 崩塌调查5.2.1 调查重点地区是新构造上升(含强烈地震带)、高差较大、坡面较陡、降雨充沛、暴雨多发和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强烈的山区。5.2.2 全面调查崩塌发生的时间、范围、规模、特点、危害和造成的损失。5.2.3 调查分析崩塌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形成条件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 影响因素包括自然的(如降雨、地震、植物根劈)和人为因素(坡脚开挖、后缘加载、机械振动、排水不当)等。5.2.4 评价并预测重要崩塌体稳定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提出防治对策。对已有的防治工程,要详细调查其特点和效益。5.2.5 圈定潜
16、在崩塌危险地段(带),分析其成因、预测其发展趋势、崩塌形式和可能规模,提出防治对策。5.3 滑坡调查5.3.1 调查的重点地区是新构造强烈亡升(含强烈地震带)、软硬岩相间、降雨充沛、暴雨多发,人类经济工程活动强烈等山区。5.3.2 调查滑坡规模、要素和危害。 a估算滑坡规模包括长度顺滑动方向)、宽度、厚度、面积、体积和滑动的水平、垂直距离。b. 滑坡微地貌形态特征。如:滑坡形态和地表起伏情况、滑坡环谷、滑坡断壁、滑坡台阶、洼地、膨胀丘等。c重要滑坡体的组成要素与特征。如:滑坡体物质组成、结构和分布特点,滑坡体后缘、前缘及侧方边界尺寸和高程,滑动面、滑坡床和剪出口形态、构成、产状与埋深,横向、纵
17、向、放射状、羽毛状裂缝等。d其他现象。如:滑坡体上建筑物、树木等地物位移(水平的及垂直的)距离与方向,泉、井或潮湿地出露、分布及其变化状况,植被分布与破坏状况,滑坡体堵河(或堵沟)情况,滑坡造成危害情况等。e滑坡危害和造成的损失。f对于重要的、有意义的滑坡,应绘制滑坡纵剖面(即主轴剖面)图、平面图或素描图。5.3.3 调查分析滑坡形成条件、影响因素(同崩塌)、滑坡活动历史和滑动方式、特点、力学性质、类型,以及滑坡与其他斜坡变形方式的关系。5.3.4 调查预测滑坡体稳定状况和发展趋势,提出防治对策。对已有的防治工程,要详细调查其特点和效益。5.3.5 调查圈定潜在滑坡危险地段(带),分析其成因、
18、预测其发展趋势、变形破坏方式和可能规模,提出防治对策。5.4 泥石流调查5.4.1 调查的重点地区(段、带)是:a新构造强烈活动(含强烈地震带)的山区或山前地带;b具有大量松散物质堆积区;c滑坡、崩塌物质成片、成带堆积区;d暴雨多发区(或中心区)及冰雪融化区;e植被严重破坏区;f应特别注意对“人为型泥石流”形成条件的调查。如:矿山废弃矿渣、矸石和道路或施工弃渣堆放不当,可能因暴雨引发泥石流的地段。5.4.2 调查泥石流的规模、特征和危害a形成泥石流的固体碎屑物质的供给区、流通区和堆积区的位置、范围、规模、形态和泥石流物质组成,、结构特点及可能的物流量;b形成泥石流的水的来源和水量;c泥石流物质
19、成分、结构和流变性质;d泥石流暴发时间、过程(速度)和受力性质;e泥石流类型;f泥石流活动历史和暴发频率,特别注意历史上该地泥石流暴发的临界降水量;g泥石流危害和造成的损失。5.4.3 调查形成泥石流的自然与地质环境背景。包括: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风化作用与崩滑作用及其堆积物发育、分布状况,流域内降雨、冰雪融化特点和河、湖、水库分布情况等。稳定状况和发展趋势,提出防治对策。对已有的防治工程,要详细调查其特点和效益。5.4.4 调查圈定潜在泥石流危险的和多发的地区(段)或沟谷。a一般具备有足够的松散固体堆积物、适宜于形成液体流动的地形地貌条件、必要的能够搬运固体堆积物的水动力条件(即决定该
20、流域内的气象和水文条件)的地区(段)或沟谷,可视为潜在泥石流危险地区(段)或沟谷。b在调查和访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形成条件和诱发因素,预测确定出泥石流多发区(段)或沟谷,并尽可能预测其暴发的频率和发生条件。c分析、预测它们的发展趋势、方式和可能规模,提出防治对策。5.5 地裂缝调查5.5.1 调查地裂缝的形态特征、产状要素、规模和其形成的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背景(特别是与区域构造的关系)与影响因素(自然的、人为的),有条件时初步确定地裂缝的成因类型,分析地裂缝在时间上、空间上、强度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趋势。5.5.2 调查地裂缝的危害和造成的损失,提出防治对策。对已有的防治措施,要详细调查其特点和
21、效益。5.6 地面沉降调查5.6.1 调查地面沉降的分布范围、发生历史、沉降速率、总沉降量、范围、历史和引起地面沉降的自然地理、地质环境背景与因素,尽可能分析地面沉降的成因(构造沉降、抽取地下水或土层压缩引起等)和主要沉降、压缩层,预测地面沉降的发展趋势。5.6.2 调查地面沉降的危害和造成的损失。如:海水倒灌,港口、码头和堤岸失效,桥梁净空减少,河流纵坡变化导致水流不畅、洪水泛滥或影响水上交通,雨季渍涝成灾,地表和地下建筑物损坏等。提出防治对策。对已采取的防治措施,要详细调查其特点和效益。5.7 地面塌陷调查5.7.1 地面塌陷主要指岩溶地面塌陷和非岩溶地面塌陷,而后者多是因为采矿或洞室开挖
22、引起的塌陷。因此,岩溶区(主要是松散堆积物覆盖的岩溶区)城镇、工厂洞室密集区和矿产开采区是地面塌陷的重点调查区。5.7.2 调查地面塌陷发生的时间、规模、范围和分布规律,分析地面塌陷与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降水、地表水之间的关系,对矿区地面塌陷还应特别注意分析地面塌陷与矿山疏干、排水或采空、洞室开挖等之间的关系,确定其成因类型。5.7.3 调查地面塌陷的危害和造成的损失,预测其发展趋势,提出防治对策。对已有的防治工厂,要详细调查其特点和效益。5.8 坑道突水调查5.8.1 调查矿山和其他地下坑道突水(有的伴随突泥)的时间、规模、历史和突水点的分布、特点与水的来源,分析突水与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 地质 调查 要求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23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