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期末复习课件.ppt
《《孟子二章》期末复习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二章》期末复习课件.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孟子两章,文言文专项复习之-,2017.01,孟子,1、文章内容 8、特殊句式 2、文学常识 9、重点词语解释3、语音 10、重点句子翻译 4、一词多义 11、朗读节奏5、通假字 12、理解性默写 6、古今异义词 13、课文内容理解 7、词类活用 14、开放性试题,文言文复习要点,1.孟子(约前372-前289),名,字,时期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 并称为。孟子主张行“”,以统一天下。2.孟子是记载 的一部书,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现存 篇.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之一。,仁政,轲,子舆,战国,儒,孔子,孔孟,四书,七,孟子及其学生言行,作者回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2、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课文内容:,一、读准字音,s,f,u,pn,1、天时不如地利 2、是天时不如地利也3、环而攻之而不胜4、地利不如人和 5、池非不深也6、兵革非不坚利也7、委而去之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9、固国不以山溪之险10、威天
3、下不以兵革之利11、得道者多助12、寡助之至13、亲戚畔之14、故君子有不战,代词,这,护城河,武器装备。兵:兵器 革:甲胄,委:放弃 去:离开,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畔通“叛”,背叛,之:他,指寡助之君,二、重点词语解释,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环:围,域:限制,固:使巩固,巩固。,威:震慑,得道:施行仁政,至:极点。,故:所以 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池非不深也 古 今)委而去之 古 今)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 今,护城河,池塘,放弃,委任,限制,地域,三、古今异义,4)委而去之 古义:今义:5)亲戚畔之 古义:今义:6
4、)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古义:今义:,离开,到去,内亲外戚,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这,判断动词,三、古今异义,指出下列“之”的不同用法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2)环而攻之而不胜 3)委而去之 4)寡助之至 5)亲戚畔之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指出下列“而”的不同用法1)攻之而不胜2)夫环而攻之3)泉香而酒冽,助词“的”,代词,指代“小城”,代词,代那座城池,动词“到”,代词,代指“失道”“寡助之至”的人,表转折 却、但是,表修饰 着、地,表并列 并且,四、一词多义,结构助词:的,五、通假字,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1.域民 不以 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
5、不以 兵革之利。2.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 寡助。寡助 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 之至,天下 顺之。3、夫 环 而 攻 之 4、故 君 子 有 不 战,战 必 胜 矣。,六、朗读节奏,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3、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4、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5、“战必胜”的条件是;,七、理解性默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多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城非不高也,
6、池非不深也。.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所受到的帮助少到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八、重点句子翻译,凭着天下人归顺他的(有利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这样都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一座)周围三里(那样小)的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使人民定
7、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1、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从中可反映出孟子的 政治思想。2、作者在文中指出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然后提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人和”的最佳局面是“”。3、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4、“得道者”的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5、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
8、体体现?。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 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九、课文内容理解,人和,民贵君轻,以封疆之界 以山溪之险 以兵革之利,得道,天下顺之,施行仁政,君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仁政,1、选出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B水陆草木之花C肉食者谋之 D两狼之并驱如故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A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兵器 B寡助之至 至:极点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 D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3、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A委而去之(萎靡不振
9、地逃跑)B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不深)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C,D,十、达标测试,4、选出对文章分析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B”君子”是指文中所说的“得道者”。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D”得道者多助”的“道”在文中指“施行仁政”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A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显得很有气势。B第二段设了一个守城的例子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C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D画线的句子(“域民不以威天下”这三句)从反面论证了“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孟子二章 孟子 期末 复习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22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