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笔算乘法.doc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笔算乘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笔算乘法.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笔算乘法教材说明本节教材主要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在学生已掌握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教材内容共分为四部分: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共编排2个例题。例1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例2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通过这两个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和一般方法,并能将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去。2“速度”概念和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先介绍“速度”概念,再安排含两个小题的例3,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并自主概括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3积的变化规律。“探索规律
2、”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小节根据乘法中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安排了一个例题例4。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说理、交流等活动,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并会用数学语言刻画这个规律,感悟函数的思想方法。4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本节单列一个例题例5教学估算,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所学乘法知识通过估算的手段解决具体问题。估算没有固定的法则,应依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策略,使估算结果尽可能接近实际。所以,例5中围绕“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的问题,教材提供了两种方案,引导学生对比:“谁的估算比较合适?
3、为什么?”这是教学估算最精要之处。它让学生明白,估算时,在什么情况下应估大些,什么情况下应估小些,才能使估算结果既接近准确数又符合实际需求。通过让学生经历用估算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的估算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教学建议1放手让学生自主建构笔算乘法的认知结构。本学段所学内容,是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扩展和提升。因此,教学时,应密切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发展水平,应为学生提供由旧知迁移到新知的广阔背景。如教学例1、例2、例5时,应引导学生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或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想一想列竖式后,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比较方便合理;想一想如何根据具体情境取因
4、数的近似值,才可能使计算结果既接近准确数又灵活方便。使学生在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提高乘法笔算、估算的计算技能,提高用乘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形成笔算乘法的良好认知结构。2注意书本知识与生活常识的结合。本小节教学的重点之一,是使学生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即刻画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关系的模型:速度时间路程。这部分知识在学生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时,应将书本上的例题与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物体简单运动的常识出发归纳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这个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3本小节可用7课时进行教学。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1例1及下
5、面的“做一做”。编写意图:(1)精心选择以简单行程问题为背景的学习情境。在此情境中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体现计算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另一方面为后面抽象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作铺垫。(2)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由于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此,例题没有展示14512的具体计算过程,只出示14512的竖式结果,意在让学生充分应用已有经验,自主归纳14512的具体步骤,知道应先算1452,再算14510,注意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对齐,最后相加便得结果,这样列竖式算比较方便。(3)多项计算技能交互使用。对于如何计算14512,教材展
6、示了口算、笔算和用计算器验算三种算法,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口算、估算、笔算、用计算器算等多项计算技能,自主选择合适的算法。教学建议:(1)让每一位学生经历“14512”的计算过程。首先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然后尝试列竖式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自己估算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这对提高学生估算的准确率很有帮助。练习时,应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学生,看看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反馈时,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4512”的计算过程。说过程时,应说以下几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学生梳理计算步骤的过程,就是归纳三
7、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它使学生懂得应如何有序的进行操作和思考,如何有条理地去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对独立尝试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可作如下引导:先复习计算“4512?”或“1452?”,然后再计算“14512”。(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其中之一是应用本学期学习过的计算工具计算器。(3)例1下面的“做一做”是最基本的练习,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以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练习时,应让每一个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可用计算器自行检验。2关于练习七中一些习题的教学说明和教学建议。第1、3、6题是列竖式计算的单项练习。所不同的是第1题直接给出竖式,学生直接在竖式上计算,而第
8、3、6题只给出横式,其中有些横式的第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第二个因数是三位数,这给学生列竖式计算插入了一个小小的障碍。练习时,可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尝试、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练习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第2、4题主是应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基本上用一步计算就可求解。这两题的知识背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第2题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的情况,第4题是森林滞尘,吸出地下水的知识。学生练习后,应让学生根据每题的知识背景简单说一说自己的感受。第7题是三位数乘两
9、位数的变式练习。通过改错的形式,把学生计算过程中易产生的错误加以纠正,从反面提高乘法计算的正确率。练习时,应要让学生先观察每个竖式,说说错在哪儿,然后再来改正。第5、8、9、10、11题都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每题的解决问题过程至少要通过两次计算,其中一次涉及三位数乘两位数。练习时,首先应让学生读懂题意,明确要解决什么问题,必须通过什么计算,这些计算中有用乘法的吗?然后再独立解答。每解答一题,应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验。通过解决这些具体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形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技能,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增强应用意识。第1213题是探索运算规律的练习。这两题是以两位数
10、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为探索对象,以一个因数是11为特质,探索当一个因数是11时,积与另一个因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归纳出积的结构模式,并应用这个模式速算出一个因数是11的乘法。这个过程需要观察、计算、猜想、验证、应用等操作和思维活动,使学生在乐此不疲的数学活动中培养探究和归纳能力。练习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利用数学兴趣小组活动等形式进行反馈和交流。这两题的速算过程可用下面算式表示出来:13111 1+3 3 143123336113 3+6 6 396121111 1+2 2+1 1 1331158111 1+5 5+8 8 1 6 13 8 1738167111 1+6 6+7 7 1 7 1
11、3 7 1837 3例2及下面的“做一做”。编写意图: (1)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特殊笔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使学生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以本单元45页主题图中特别列车和普通列车的运行为题材,引入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整十数的乘法。其用意与例1一样,一方面使学生体会计算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另一方面为学生理解“速度”概念以及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作又一次铺垫。 (2)分步学习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本例题分为两小题,第(1)题学习两个因数末尾都为零的乘法:16030;第(2)题学习一个因数中间有零、另一个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10630。第(1)题的重点是竖式的
12、简便写法以及积的末尾0个数的确定。教材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这方面的旧知和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自主迁移类推出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算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再看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则在积的末尾添写几个零。第(2)题的重点既有竖式的简便写法,又有因数中间的0是否应与另一个因数相乘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在前面的乘法学习中都已解决,所以教材有意留下空白,为学生独立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充足的空间和机会。(3)鼓励算法多样化。本例题以笔算教学为主,口算、笔算交互进行。例1显示的两位学生的算法清楚地告诉学生,计算时,能口算就口算,不能口算再用笔算或其他算法。教学建议:(1)要求每位学生根据题意,独立写出
13、解题算式,独立进行计算。反馈第(1)题时,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用乘法计算的原因(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如用口算得出结果的,请说出口算过程;如用笔算得出结果的,可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竖式(或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然后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和积进行讨论: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积的末尾零的个数怎样确定? 反馈第(2)题时,重点围绕以下问题讨论: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 计算“1053”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上的积?(2)“做一做”中共4道题。对于后两题,要让学生对比:与,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通过对比,使学生进
14、一步理解,利用“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能使计算简便。 4“速度”概念和例3。编写意图: (1)采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教学“速度”概念。突出“速度”的内涵是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教材列举两例加以说明:“特别快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是160千米;小林每分钟行走60米。”这里的“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 指导学生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所走的路程)/(时间单位)。如上例中特别快车的速度和小林步行的速度分别写成:150千米/时、60米/分。使学生体会用这样的符号表示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具有简明、清楚的特征。(2)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构建
15、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并应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建议:(1)教学“速度”概念时,重点应让学生理解“单位时间”和“走过的路程”。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每秒、每日等等。“路程”应有别于“距离”。“距离”指的是两点间线段的长,而“路程”可以是两点间曲线的长,也可以是线段的长。为了加强学生对“速度”的理解,应根据教材的要求“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让每个学生写出自己熟悉的交通工具的速度,并在班上交流。教师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资料,如,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介绍自然界一些动物(鸟类、爬行类)的运行速度等等,提高学生对本小节内容学习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四年级 上册 数学教案 笔算 乘法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19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