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的校勘》PPT课件.ppt
《《文献的校勘》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的校勘》PPT课件.ppt(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一、校勘的含义和功用(一)“校勘”释义“校”,说文解字:“校(),木囚也。从木,交声。”指古代拘束犯人的刑具木枷。一副木枷由两片组成,而两片大小必须大体一致,才便于上锁,因此事先要将它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因此,“校”字用作动词时,便有“比勘、核对”的意思。,如国语鲁语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以那为首。”这里的“校”,就是指校正文献的文字异同。,“勘”,也作“刊”。玉篇:“刊,削也、定也、除也。”可见,勘、刊有“削除覆定”之义。这与中国早期文献以简牍为载体有关。如汉应劭风俗通义古制:“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见,古人整理图书先写在竹
2、简上,这便于发现错误时削除改正,待校订无误后,再写在缣帛上。因此,“勘”有改正文字之义。,“校”与“勘”合用,作“勘校”或“校勘”。魏书崔光传:“光乃令国子博士李郁与助教韩神固、刘燮等勘校(拾遗补缺)石经,其残缺者,计料石功,并字多少,欲补治之。”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每获一书,即共同勘校。”与“校勘”一词意义相同的,还有“校雠”:应劭风俗通:“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可见,校雠也有校勘文字错误的原始意义。,从上可见,校勘,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以及指出有关记载的疑似问题。据考察,早在
3、南北朝时,“校”和“勘”二字被连用来表示核对文字的意义,不过那时不叫“校勘”而叫“勘校”。至宋代的馆阁,已增设“校勘”一职,可见此词至迟到宋代已被普遍使用。,校勘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文字方面的问题,而且要注意史实问题,即著述本身记载的正确与否。也就是说,校勘的范围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字正误、衍脱、倒置、错简等的审核,以示版本之真;一是对内容和有关记载是否真实可靠的审核,以求史实之真。当然,这两个求真要以前者为主,这是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校勘的重点所在。,需要澄清的两个概念1.校勘与校雠的区别校雠是简册时代校书的一个环节。所谓“校雠”就是今天校勘中的对校,也即版本校。由于那时简册笨重,这一工作通常
4、由两个人来完成。而今天的校勘含义较“校雠”宽泛了很多,除对校外,还包括本校、它校和理校等方法。,2.校勘与校对的区别 校对是出版的一个环节,它的唯一任务就是:保障出版物和原稿绝对一致。因此,校对基本上是一项机械性工作。校对虽然也是“对”,也是“核查”,但它是单向的,必须忠实于原稿,因此,与作为学术工作的校勘有明显的不同。校勘古书的目的是恢复古书原貌,正本清源,以便于古籍整理和古籍研究。不过,校勘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在校勘时,往往有人喜欢妄改古人文章,这是校勘中最忌讳的事情。,(二)校勘学的产生及定义 我国的校勘事业起源很早,周秦时代已有从事校勘的事例。如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子夏之晋,过卫,
5、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己”字缺两“I”便误为“三”,古文“亥”作“”,“豕”作“”,非常近似,故子夏根据文义及字形加以校勘,从而纠正其错误。这是校勘学的萌芽。,从西汉刘向大规模校勘中秘书(宫廷藏书),人们对校勘规律进行了不断探索。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首条例对经、注出现文字错误的情况和原因作了比较系统的概括。北宋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十卷,将他和周必大等人共同校勘文苑英华过程中有关校勘方面的成果归纳为十类四十五个子目。由于其条理与清晰超过前人。清人顾广圻(yn)称赞说:“此书乃校雠之楷模,岂独读英华
6、者资其是正哉!”(思适斋集卷十五书文苑英华辨证后),清代学者王念孙对误例的总结达到了崭新的水平,其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后序列举各种“误例”共六十二种。主要从书面材料发生错误类型的角度来分类总结的,因此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标志着对校勘条例的概况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五至卷七,在王念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二十四种误例。,校勘虽然源远流长,但校勘学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在清代。正如梁启超先生说:“清儒之有功于史学者,更一端焉,则校勘也。古书传习愈希者,其传抄踵刻讹谬愈甚,驯致(逐渐达到)不可读,而其书以废。清儒则博征善本以校勘之,校勘遂成一专门学。”(清代学术概论)随着校勘事业的发展,清代也出现了校
7、勘学这一专门术语。朱一新说:“国朝人于校勘之学最精。”(朱一新无邪堂答问卷三),校勘学,就是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科学。除对文献材料发生错误的规律进行总结外,人们还对校勘的作用、方法、据以校勘的资料、校勘者应具备的条件、校勘成果的处理形式等进行探索,在校勘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校勘学。,(三)校勘学的功用 1.其功用是为人们读书治学提供符合或接近原稿的书面材料。现代学者胡适先生认为:“校勘之学起于文件传写的不易避免错误。文件越古,传写的次数越多,错误的机会也越多。校勘学的任务是要改正这些传写的错误,恢复一个文件的本来面目,或使他和原本相差最微。”(胡适书评序跋集校勘学方法论),2.读书应求善本,
8、善本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符合或接近原稿,而校勘不但是使今本符合或接近原稿的一种特定手段,而且也是鉴定其是否符合或接近原稿的一种可靠方法。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序中说:“欲读书必先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多误矣。”3.校勘有益于书籍的整理与出版。陈垣先生校勘学释例自序也说:“以元本及诸本校沈刻元典章,凡得谬误一万二千余条。”,二、文献讹误的类型及识别(一)校勘的对象 文献材料经过传抄、刻印、排印等,出现错误是极其普遍的现象。如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自序说:“盖是书(广雅)之讹脱久矣,今据耳目所及,旁考诸书以校此本,凡字之讹者五百八十,脱者四百九十,衍者三十九,先后错乱者百二十三,正文误入音内者十九,音
9、内字误入正文者五十七。”这说明古籍的各类错误之多。,文献错讹的类型:1.讹又称“误文”,就是文献原有文字写错了。晋代葛洪说:“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此之谓也。”(葛洪抱朴子内篇卷十九遐览)因此,古人将文字错讹的现象成为“鲁鱼亥豕”。造成讹文有以下几种原因:,抄刻中无意而误 字形相近而误 字音相近而误 因上下文而误 臆改而致误 不识古字而误改 不懂古音而误改 不知古义而误改 不懂语法而误改 不知专业术语而误改,(1)字形致误由于汉字形体几经演变,篆、隶、章草、行、楷以及印刷字体,又由于便于抄写而产生大量俗字、简字以及重文省略、缺字空围等符号,造成各种字形致误
10、的类型。如,江南本汉书田延年传:“今县官出三千万自之,何哉?”王念孙认为“自”当为“匃”(gi)。广雅:“匃,与也。”汉纪“出三千万钱与之”,可为旁证。因隶书“匃”作“匄”(gi),字形与“自”相似,因此讹为“自”。,又如,诗经硕鼠:“誓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韩诗外传引作:“誓将去女,适彼乐土。适彼乐土,爰得我所。”俞樾认为,当以韩诗为正。因古代抄写重叠句时,写作“适二彼二乐二土二”,就逐渐讹误为“适彼乐土,乐土乐土”。,(2)语音致误 语音致误的原因是汉字形音义的矛盾,即同音而异形异义,其表现就是因字形的不同而造成误字。如荀子儒效:“若夫謪德而定次。”王念孙认为,“謪”(s
11、hng)为“譎”(ju)之讹误。因“譎”、“决”古音通,则意同,为“决其德之大小而定位次”。另如,长编卷六三真宗景德三年五月庚申,“但令遣长子、亲第宿卫京师。”“亲第”当作“亲弟”。,2.脱文献文字在传写中脱去一字或数字,称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从脱文的多少看,有脱字、脱句、脱简、脱行、脱页等多种。孔子说:“吾犹及史之阙文也。”(论语卫灵公)可见脱文现象出现甚早。古代简书因编绳断烂,在重编时失去一简或数简,称为“脱简”,后世因而也称脱文为“脱简”。,如今本墨子鲁问:“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在唐代初学记果木部、白氏六帖九十五引此作“公输子削竹木因为鹊,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12、则今本脱一“鹊”字。,如文心雕龙隐秀一篇脱去一页,后人予以增补,已非原貌。黄侃称:“此纸亡于元时,则宋时尚得见之。惜少征引者。唯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刘勰云: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此真隐秀篇之文,今本既云出于宋椠(qin),何以遗此二言?然则赝(yn)迹至斯愈显,不待考索文理而亦知之矣。”古代脱文甚至有脱卷的情况,如汉志著录太史公百三十篇,注曰:“十篇有录无书。”可见东汉之时史记已有十篇(亦即十卷)亡佚。,3.衍原稿本无而传写、刻印、排印误增的文字称衍文,又称羡文、衍字。如后汉书郑玄传所载戒子书:“吾家旧贫,不为父母昆弟所容。去厮役之吏,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yn)、豫之域。”阮元在
13、郑玄墓地看到金代刻后汉大司农郑公碑,碑文无“不”字,后来陈鳣(zhn)见到元大德本后汉书,“不为父母昆弟所容”句中也无“不”字,说明“不”字为衍文。,衍文也有衍出一句以至数句的,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杨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风一,犹驰骋郑卫之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考史指出其为后人取汉书司马相如传赞语,正是。,4.倒倒文,指原稿文字具存,并无讹误、缺脱或衍羡,但在流传过程中,文字的先后次序被颠倒。古时钩改文字称“乙”,所以倒文又称“乙文”或“倒乙”。倒文被纠正称为乙正或乙转。其中有字倒、句倒、篇章倒等情况,甚至目录、表格也有错乱的现象。字倒之例,如淮南子人间训:“家富良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献的校勘 文献 校勘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17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