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ppt
《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ppt(6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目的,教育学第四章,如果一位教育工作者不能明确说出他的教育活动的目的,那就跟一个建筑师在为一座新建筑奠基时还不知道要建筑什么东西一样,令人不可理解。乌申斯基 我们应该使每一个学生在毕业时,带走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和技能,最重要的是要带走渴望知识的火花,并使它终生不熄地燃烧下去。苏霍姆林斯基,(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1、教育目的 广义教育目的: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教育目的:把受教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一、教育目的的概述,应然的教育目的:人们依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实然的教育目的:是教育
2、工作者或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2、教育目的的功能 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目标就是价值,假如目标有价值,并且人愿意获得它(实现它),那么,它便能使学习者付出为达到该目标所需要的力量。”,1.定向(指明方向)2.调控(激励奋进)3评价(评价标准),教育目的的功能,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包括三部分: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 教育目的 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1)区别 1)分别属于不同的研究范畴 教育目的是学术性概念,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内
3、容与范畴;教育方针是政治性概念,是教育政策学或教育行政学范畴。2)定位不同 教育目的是针对人的发展而言,指向受教育者个体;教育方针则是反映对教育事业整体的要求和希望,定位于上层建筑或意识领域的地位和作用。3)特点不同 教育目的具有理想性、不确定性;方针不可回避性和现实针对性。,教育方针是上位概念,教育目的是下位概念。教育目的要通过贯彻教育方针来实现。(2)联系 1)二者都是由国家规定的,都是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全国必须统一执行的,二者具有一致性和同构性。2)教育方针包含了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内容。3)它们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1、层次结构
4、(纵向分析),1、教育目的(国家)2、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3、课程目标(学校课程设置)4、教学目标(一节课、一单元或学期),教育目的的层次,(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区别:1)教育目是唯一的,培养目标是多种多样的。2)教育目的是对所有的受教育者;培养目标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提出的。联系:(1)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确立培养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2)教育目的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来体现和落实。(3)普遍与特殊、总目标与分目标、共性与个性的关系。,(2)教育目的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教学目标:教师在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中
5、,在完成某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时所期望达到的要求或结果。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必须依据教育目的来设计,反映教育目的对培养人才的要求。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落实具体的教学目标来实现。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确立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1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生产力发展状况 反映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生产力的发展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性的因素2)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建立在这种生产关系之上的政治制度3)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6、,2、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如:人性假设、哲学观念、理想人格3、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 但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不能决定教育的性质与方向 所以,真正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的是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目的的基本观点。,(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思考:我们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挣大钱过好生活?能够找个好工作?将来能教好学生,实现自身的价值?成为一个让别人看得起的人?,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哪种教育目的是好的)。1、个人本位论 把人作为教
7、育目的的出发点和归宿。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代表人物:卢梭、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马斯洛、孟子(卢洛孟福泰)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各种人本位的价值的观点不一:基本观点: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定的;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在于有助于个人的价值的实现;3)教育的基本职能在于使人的本能不受影响的发展。,2、社会本位论 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人的要求来设定。代表人物:孔德、孔子、凯兴斯泰纳、涂尔干、那托普(司徒两孔)等。基本观点:1)
8、个人的一切发展都赖于社会;2)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3)强调教育要培养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4)教育的结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重要程度来衡量的。,3、教育无目的论“教育即生长”代表人物:杜威 观点:1)认为“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别的目的”(没有预先设置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生成);2)主张“社会中心”、“学校即社会”。并非完全放弃教育目的,而是反对外加的、强制性的教育目的。,(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基础。1、含义 全面发展是人的精神与身体、个体性与社会性都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2、人的全面发展受到社
9、会条件和社会分工的制约(旧社会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3、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对人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4、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和途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 1、古代“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明人伦”;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也称为“五伦”.,三、我国的教育目的,2、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1)1957年:“三育两有”(德育智育体育,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第一个教育方
10、针2)1978年:“两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育”“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4)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四有、两爱、两精神”。(有思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奉献精神科学精神),5)1986年:“三育四有”义务教育法首次把全民素质纳入教育目的。6)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两必须、三育”。“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首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是目前通行的教育目的最规范的
11、表述。,7)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四有两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1)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 2)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 3)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观念2、坚持全面发展 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但不是平均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三)普通中小学的任务和培养目标,1、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 任务是培
12、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打好基础。特点:基础性、全面性和全体性,2、普通中小学的培养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三育四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3、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体育、智育、美育、综合实践活动1)德育 方向,导向,湖北省公安厅2月12日宣布,“熊猫烧香”病毒的制作者李俊(男,25岁,武汉新洲区人)被抓获,参与传播的雷磊(男,25岁,武汉新洲区人)等7名犯罪嫌疑人也一并归案。
13、这是我国破获的国内首例制作计算机病毒的大案。,2)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3)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4)体育5)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德育为首,起导向和保证作用;智育是全面发展的基础为其它各育提供科学知识基础和智力基础依据;体育是实施各育的身体保证;美育是全面教育的升华;综合实践活动在促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使学生手脑并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有重要作用。正确理解和把握“五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和基础性。在教育中,我们应当做到五育并举、相互贯通。,当代有一位教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目的 教育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17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