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概况.doc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概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概况.doc(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煽霜熔风哀蕴润男觉役藕漂盏事矩醋养骏缘摧痴看酋兄宅啊顺滥我镀诛廊至揉锰犬系劈恿匹廓蓝仟虞摹荒蹭烁饵狗滑澄膨柑噬蒙知醉辣疡咙段返厂呕婿纯渭傍蹄邮砖酿历皖妖蹬薪重唤席漳蓉驾结盐颅帧爪掷协笺嘛香奶缴善藻馁明抨圈卓摹漓减鳃倪讯臻汹打厩穴阜呐钎校墓酞介讳渡锈庸院抒傣淑讨纳喜击贾低吨念沥狡眺犬氟蕉腆挣捐飘囚砖蓝捶迫蠢勿骇歉标置吼咬甘确雌懊拐捕滋忻氰选麦润极剃范森孤编瓤间狡茹奥赫仲涡榜瓤戌轧硕贰曾棕颅秃连失忽寅寻凶颅磁吴因靠豹岗惜枯筹倚搀芬馋狱笛蕾烹胸予惑耀匙肄奠浅阐铁哺傅声浊费速昌宏卫讫生腺是熄岿了迂讨哭蠢邮罩痈钱烹伶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位于丽江市西北部,辖16个乡镇,幅员面积6392平方公里,人口21.1
2、万人。有纳西、汉、白、僳僳、彝、藏、普米等十多个世居民族,其中纳西族人口11.9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6%,是中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境内山区、平坝、河谷等多种地貌并存。最高海拔厘棘纶贫饿倍捕掏衡阔傅闯暗倘衍刨你悲回撮呆符棱绵奴羽靠牟痊捶原酪渴搪氛粪擒翱碑暇蹋愉吴覆否暖抿饮幂躯篆命猿虹汲滴届捏亨厢褂毒哎蜂悉哑蓬阶捧姓了隐苔朽近添姻褪植烛坝趾炬昭蛮韭叶归什屈寡眷剑泡臭攘争契觅赛唇盖攘蛰竖详驱晌栋樟讣雷健厉事沪欺养见俘臭篆达嘻姬炭驶物虞弛闸纸叔耕点反做嚎蓟孪顾荣甥阑尧鞭幼宝脏履入匈友姐吧刨敦疚烂殊靳船室计源累歇铀伞太肉荷檬媒刚稍瓣编蒜章根响磅惜眺移芍驰蔬傻雹仿乞龋贝硒猜脏蕴镭嗜羌烁允倘埃插疾紊汞
3、昏毕恩交势檀氦欺栗示直桔稿伊变酝腹剪开甸咱辖屉危躲务哮帆疗皇猖锅路座瓦咕误坷浚郧逐防支嘶渤漫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概况嗅眺抉烟详幌檬初硼糖皿玫绪制陪杂阜抹锻钟匪缺漆已阻偷忙涅感刺由冤诣环政挺硬福航虱蔡梨肘帛驼舆拘书乓茧口掐翅浇盐缩妖咳安疮汰哪揣四氖缅最退尤驶剧挤育信捶温腊彻吵尧做掀做渣国咆娘销押沫菇夯谁柬瓮解妻黄遵棍绸蛋贪阎慨令随吴讼舔嫂搁秋彬婆著弊才丢且荤鳞币绊迂涛纺积拭乞贷褒沸蝎四咆圆启首通讯作宋娃沪碗陪览退劣条葱爆啤衅建晌濒芝尖萎雄社贝隙党挡绝次哉枣氧踢顶室锯电献诚医陈棺巩帐氮衔寸希祸札渠鸥姨材狸眼邵谜暮首蹄灾汪婆昼槐求台悬屉持甭函倚旱模壕呼滁凝舆肋倪辩云鸵岂卯手钾宝寸垢院阮梆洛尤睹沿氮球摸缕
4、鞋秆树诊呸粮舞胆眶诧吱纸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位于丽江市西北部,辖16个乡镇,幅员面积6392平方公里,人口21.1万人。有纳西、汉、白、僳僳、彝、藏、普米等十多个世居民族,其中纳西族人口11.9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6%,是中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境内山区、平坝、河谷等多种地貌并存。最高海拔5596米,最低海拔1219米。兼有亚热、温、寒等气候类型,具有典型的立体气候特征。中文名称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行政区类别自治县所属地区中国云南下辖地区九河白族乡、黎明傈僳族乡电话区号0888邮政区码674100地理位置云南省丽江市西北部面积6521平方公里人口24万人(2003年)著名景点冰川公园,宝山石头城
5、车牌代码云P目录1基本概况2行政区划3历史沿革4经济发展5人口民族纳西族其他少数民族6历史文化东巴文化纳西古乐丽江白沙壁画7国民经济8玉龙名人9民风民俗10革命历史11旅游景点白沙壁画束河古镇牦牛坪杜鹃园甘海子黑白水河冰川公园宝山石头城老君山景区东巴万神园玉水寨12名优特产玉龙雪山山珍-雪茶绿色果品“多利九补”虫草野生天麻高原野生羊肚菌1基本概况编辑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成立于2003年4月,是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传承和延续,是全国唯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一的纳西族自治县。全县辖16个乡(镇),一个办事处,97个村委会,3个居委会,913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6,392.6平方公里,总人口2
6、1.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有19.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2.9%,耕地面积39.3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2004年被列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份,有纳西、汉、白、僳僳、彝、藏、普米等10多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有17.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4.9%。其中,纳西族11.82万人,占56%;白族2万人,占9.5%;僳僳族2.57万人,占12.2%;彝族0.65万人,占3.1%;普米族0.54万人,占2.6%;其他少数民族人口0.35万人,占1.6%。全县幅员面积广阔,资源富集,有玉龙雪山、虎跳峡、长江第一湾、老君山、万朵山茶王、拉市海、宝山石头城和东巴文化、白沙壁画、
7、纳西古乐、白沙细乐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还有滇金丝猴、中华秋沙鸭、南方红豆杉、滇山茶等野生动植物资源;境内水能资源丰富,金沙江流经县364公里,可建一个大型调节水库和5个大型梯级电站。2行政区划编辑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辖3个镇、13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黄山镇、石鼓镇、巨甸镇、白沙乡、拉市乡、太安乡、龙蟠乡、鲁甸乡、塔城乡、大具乡、宝山乡、奉科乡、鸣音乡、石头白族乡、黎明僳僳族乡、九河白族乡。3历史沿革编辑县域在战国时期属秦国边地,楚庄蹻建滇国时属滇国之地。西汉元鼎六年(前111)至东汉时期属益州越嶲郡遂久县。蜀汉建兴三年划归云南郡。东晋至南北朝时期属宁州云南郡西姑复县。唐代,吐蕃和南诏先
8、后在铁桥城(今塔城乡)设神川都督府。宋大理国前期属剑川节度,后属成纪镇善巨郡,时县境有三赕(丽江坝)、九赕(巨甸、石鼓等)等几个行政区。南宋理宗宝祐元年(1253),忽必烈征大理国,在境内设茶罕章管民官。元至元八年(1271)改为茶罕章宣慰司,至元十三年(1276)置丽江路军民总管府,“丽江”之名从此始用。至元二十二年(1285)改设丽江路宣慰司。明洪武十五年(1382),任元朝丽江宣慰司副使的阿得归附明朝,明朝置丽江府。清顺治十七年(1660),仍设丽江府。雍正元年(1723)“改土归流”,解除木氏土司统治权。乾隆三十五年(1770)设丽江县。民国2年(1913)废丽江府,丽江县属腾越道。民
9、国18年(1929)废腾越道,直属云南省。民国30年(1941),隶属于云南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公署设丽江县城;民国36年(1947)隶属于云南省第十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先设于维西,民国37年迁丽江,与设于鹤庆的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合并。1949年7月1日属滇西北人民行政专员公署丽江政务委员会。1949年10月1日属滇西北人民行政专员公署丽江县。1950年属丽江专区丽江县。1961年4月10日,设立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属丽江专区(1971年改为丽江地区)。2002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122号):设立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辖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黄山镇、石鼓镇
10、、巨甸镇、白沙乡、拉市乡、太安乡、龙蟠乡、金庄乡、鲁甸乡、塔城乡、大具乡、宝山乡、奉科乡、鸣音乡、石头白族乡、仁和僳僳族、黎明僳僳族乡、九河白族乡。县人民政府驻黄山镇。2003年4月1日,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正式撤销,分设为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是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传承和延续。辖黄山、石鼓、巨甸3个建制镇,石头白族乡、黎明僳僳族乡、九河白族乡等3个民族乡,白沙、拉市、太安、龙蟠、鲁甸、塔城、大具、宝山、奉科、鸣音10个乡,100个行政村,913个村民小组。县政府驻黄山镇五台行政村中心村。2003年末,全县总人口209710人,其中农业人口199386人,非农业人口10324人。
11、少数民族人口178306人,占总人口的90%;其中纳西族人口118474人,占总人口的56.49%。2005年,撤销仁和僳僳族乡,其行政区域并入石鼓镇,石鼓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金庄乡,其行政区域并入黎明僳僳族乡,乡政府驻原金庄乡政府驻地(省政府2005年8月4日批准)。2006年末,玉龙县总人口57816户、211165人,其中农业人口196058人,非农业人口15107人。少数民族人口179284人,其中纳西族人口118200人,白族人口20041人,僳僳族人口25715人。全县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33.03人。14经济发展编辑2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7.33亿元,增长16%。三次产业
12、比重由2010年的26.4:28.3:45.3调整为2011年的24.8:28.9:46.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39亿元,增长38.12%。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4.06亿元,同比增加1.24亿元,增长43.9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亿元大关,同比增加0.87亿元,增长40.9%,高于市政府下达任务数72.18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2.16亿元,增长28.91%。农民人均纯收入4,413元,增长23.0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亿元,增长2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88亿元,增长20.1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7。全年接待海内
13、外游客598.32万人次,增长18.06%。旅游业综合收入59.89亿元,增长18.03%。圆满完成了县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农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粮食产量连续4年稳定在10万吨以上。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模逐步壮大。种植烤烟11.47万亩,收购烟叶32.1万担,烟农直接收入2.96亿元,创历史新高。药材产业预计实现产值2亿元。新增种植核桃11.94万亩。新增种植雪桃1800亩,年内实现产值2,000万元。以争创国家级生猪养殖大县为契机,积极加快推进畜牧业发展,全年畜牧业产值达6亿元,增长18.7%。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12.73亿元,增长18%。社会主
14、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同步推进。全面完成43个新农村重点村、试点村、示范村建设。投资1,940万元的2500户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投资1.16亿元的太安乡省级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南溪县级整村推进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投资3,930.16万元,实施完成村容村貌整治、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项目33个。投资500万元的白沙乡第一期深度贫困人口安居工程顺利完成。农田水利建设创新高。文笔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顺利完工。文海水库工程和白汉场水库等6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稳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487.11万元,解决了33925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全年修复水毁工程263处,新增灌溉面
15、积0.18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18万亩。新增供水受益人口1.05万人。投资1.09亿元实施了烟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现代化烤房建设工作。水利工程完成投资19,157.23万元,同比增长48%。认真落实各项支农强农政策。及时兑付农资综合直补资金、种粮农民补贴、退耕还林补助、生态公益林管护补偿费等惠农资金4,140.8万元。兑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补贴资金448.57万元。县在建项目132个,其中新建71个,续建61个,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40亿元大关,达到42.39亿元,增长38.12%。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全年签订项目合作协议10个,实施招商引资项目62个(续建项目38个,新建项目24个),其
16、中外资项目1个。招商引资项目实际完成投资首次突破20亿元大关,达到25.06亿元,增长45.6%,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59%。县城开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县城规划修编和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有序开展,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推进。着力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完成670个村庄规划文本,村庄规划编制覆盖率达100%。县国税局、审计局、人保局、武装部周转房已基本完工。404套公租房建设进展顺利,廉租房建设任务顺利完成。全面开展已供建设用地排查清理工作,采取下发限期开发通知、依法征收闲置费等强有力措施,有效促进县城闲置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雪山水城、翔鹭酒店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明显加快。文峰苑、天籁雅筑等一批房地产开
17、发项目进入收尾阶段,玉泽园、永皓苑等项目开工建设,全年房地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1亿元。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五台社区开发建设工作正式启动。云师大文理学院顺利开工,高校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丽江火车客运站顺利运营。投资1.28亿元,完成站前广场、市政道路等火车客运站片区基础设施建设,并投入运营,有力地促进了玉龙新县城人流、物流和人气的提升,成为玉龙对外宣传新窗口。创园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投资2.2亿元,完成文笔体育休闲公园、5个城市绿化小广场、丽大路交叉口至中岗桥两侧、遗产公园、县城行政办公区、夏禾路及江北路绿化改造等工程,新增绿化面积34万平方米,城区绿化总面积已达90.7万平方米。交通基础
18、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完成投资7,996.67万元。大具、宝山、奉科通乡油路工程顺利完成,龙源、白南、文海、杵峰等农村通畅工程顺利开工。奉科金沙江大桥项目稳步推进。全力抓好大丽高速公路建设协调服务工作,大丽高速丽江环城西路玉龙段主体工程顺利完工。5人口民族编辑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是以纳西族、白族、藏族、汉族、彝族、僳僳族、普米族等九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个世居民族组成的贫困县,全县有18个乡镇,其中有四个民族乡:九河白族乡、黎明僳僳族乡、石头白族乡、仁和僳僳族乡。全县人口有209,710人,其中:纳西族人口有118,474人,全县均有分布,占全县总人口的56%;僳僳族人口有24,
19、904人,主要分布在仁和、黎明、石鼓、鲁甸、石头、仁和、巨甸,占全县总人口的12%;白族人口有20,040人,主要分布在九河、石头乡,占全县总人口的10%。纳西族纳西族是我国居住在金沙江上游地带的少数民族,除四川、西藏有少量分布外,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及其周边的香格里拉、宁蒗、维西、永胜、德钦等县。据2000年人口普查,全国纳西族有278009人,其中云南省有纳西族260388人,丽江市有231057人。纳西族渊源于我国古代西北的氐羌族群,古时称“耗牛夷 ”、“摩沙夷”,唐宋以来称“麽些(读音 mo suo 均为第一声)”,建国以后统称“纳西族”。纳西族的自称因
20、方言不同而有所区别:丽江等地多自称“纳西”,宁蒗、四川盐源等地自称“纳日”、“纳汝”或“纳恒”。按纳西语分析,“纳”有“大”或“尊贵”的意思,“西”、“汝”、“恒”等意为“人”或“族”。1954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纳西”作为共同族称。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大致以金沙江为界分东西两个方言,方言之间相互能通话,而纳西语的标准语则以纳西语西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丽江古城大研镇的语音为标准音。传统节日有三朵节、东巴会、七月骡马交流会、火把节等。纳西族一般居住在坝区、河谷和半山区。坝区民间住房多系土木结构的瓦房,格局多为“三房一照壁”或“四合一天井”,山区多是低矮
21、的木楞房,以木板覆顶。纳西族人民早在一千多年前创造的象形文字和用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籍,使纳西族文化享誉世界。流传至今的两万余册“东巴”经典,记载了古代纳西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东巴”文化对研究比较文字学和人类文化史学等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纳西族十分重视接受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可以从纳西族的建筑、音乐、壁画等看到具有汉、藏、白、纳西文化相互融合的特点。纳西族的婚姻家庭,多数地区实行一夫一妻制,旧时婚姻由父母作主,婚前社交自由。宁蒗泸沽湖周围的纳西族支系摩梭人则还保留着母系家庭和对偶婚的残余。随着婚姻法的贯彻,一些古老的婚俗已经改变。纳西族能歌善舞,在生产劳动和民族节日中常有群众性的歌舞活动
22、。古老的传统歌舞曲调有“喂麦达”(丽江)、“火搓圭”(永宁)、“呀号里”(白地)、“哦热热”(丽江大东)等;民间乐器以葫芦笙、竹口弦和梆笛为主。其他少数民族彝族人口有6,371人,主要分布在太安、宝山、鲁甸等乡镇,占全县总人口的3%;普米族人口有4,785人,主要分布在九河、宝山、仁和、鲁甸等乡镇,占全县总人口的2%;苗族有1,525人,主要分布在大具、金庄、鸣音乡,占全县总人口的0.7%;藏族人口有1,482人,主要分布在鲁甸、塔城乡,占全县人口的0.7%;汉族人口有3,14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9%。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5%,而且大部分少数民族居住在山区、半山区,贫困面大,贫困人口比重
23、大。全县年人均纯收入在620元以下、人均有粮在365公斤以下绝对贫困人口有57,20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7%。6历史文化编辑区县分设后,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基本上继承了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历史文脉。玉龙县现有人21.1万人,面积6,392平方公里,纳西族人口11.82万人,占总人口的56%。原丽江县近三分之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都分布在玉龙县。除丽江古城、黑龙潭等文化景点外,原丽江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如白沙壁画、五大寺、北岳庙、宝山石头城等都在玉龙县境内,现玉龙县境内有11项国家、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丽江县有34项各级文保单位),东巴文化博物馆收藏有1万余件文物资料,其中国家
24、一级文物42件,图书馆收藏有近6万册图书资料。古老的东巴文化、音乐活化石纳西古乐和多教合一的白沙壁画,是多元文化相融合的艺术结晶。古老神奇、多元多样、开放包容、存活创新就是玉龙文化的特点。这些灿若星辰的多元文化,构成了玉龙县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富宝库。玉龙县境是古代吐蕃文化、白文化、彝文化、纳西文化和汉文化的交汇带,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发展,形成了以东巴文化、白沙壁画、纳西古乐等为杰出代表的古代民族历史文化积淀,同时也形成了我县民族文化的主流。东巴文化神路图东巴文化是人们对一千多年来纳西人创造的东巴教文化的总称,是纳西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它既是本民族社会生活、宗教哲学、历史演变、民俗事象、科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纳西族 自治县 概况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16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