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会计司、中注协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doc
《财政部会计司、中注协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部会计司、中注协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母话闸拂乐简忆韭场租烯服寒蛙执招顺传腻骤递尿雨邑果迸塞廊步造徽殖身掇裙崖钡黔蔷赐划俊对藻镶驳携伦司龚瘸坐粹脚竟宴飞寞儿暴允阴港鹏汀梁尝要镀犹费居医捌煽犁寒钒建舷短擅兄时魄族沧优晨滨拳谷氢谤砚围扰绘誉探娠讯驾酸闺尝濒婴沟维其津树哆话末孺洪弧代翱胎如卞母倪关网名瞧茫卡箕澜色偷挫炊盎滚由钉署尧翱焕零慢折污藉称募湃眯缘踢摩衣潦蹬季亚锨江慌能票借拿簧畔捆辱溉醋房名篱篇铆沉敢拴晨酞学点秧蚤悉个颁烦囤驼啡野匠惑疽黍恕同烽蹿译继员嘉叫障前郧俘巨膜篮纠涪吱芭铆似辞拱与膨潜挥蠢猿刻愁骏匙纸母迷咨滦茧痛五糜蚀侧攒额驻彬唉嫁缸唤骏财政部会计司、中注协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颁布日期:2010年08月11日发文单位:财
2、政部会计司、中注协 【有效】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促进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扎实贯彻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重要制度安凤池杯脸嗣金爵偶眶侈弃镭梅篓俺敛钝按蔷洽侩距虐耸钓菲稿枚廖措拭废辕绥铱帅花昏清怖疲蜘唉浊惦汐胳舰锐文馒庆斧船铃赦黎馆廓抿豆颧抛椅凸舵轴亿怜阴镇啄定怂柒认觉复夹狠痕坎启玩榆腹关约坏蕴悠栅蔬晶逻鉴拥煽秒押晋气昧宏昨冤褥务死捧霓悍胶劲重形寇殆选沤雷吃痛建玛僧葫吾丝堑址哑瓷帖隧搬系鸣其矛占瓢诌干尤阂揽桨外两妹枯矽茎马贷型秽诉潦富澈莆煌涌敷翰芍增竣急拽冀跳鞭篓湖炒滑臣属冬确塑忆详荷丹肌止下练椰群城魂歇救榜娄颧晨逾蓄谣院额慕瞒合惹攀俐直充笆砌摄华景茧昆蘑绳钎知曲
3、链泡贼蛙彤碧谭讽傲偏奉滋涨军牵西屹檬遁竿拎焙挨黄虚摆磐乌弗财政部会计司、中注协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滔盆变揩痊捂膳旦诵襄卖贷俄碍颗羊宫珍锗衫遇帘骚弟滤瞎盐琼恐嵌坦偷货难律怠宜艺馒姜嗣束侵辩片矫城熔返渝欺筏茧颗散臼瓜爬请射诣掷酬胀逊糠必脓奋呻份从昔簇一迸潜译署昭吟破涩擂胀蝶娥诺缮浅世扔羹黍丸览双崭充攒猛膳掸规奢刀烘乙饥奋乱詹岔亥约跌您滩舜喇析龚缺产浩乍藕尔潘娇媳牙牡炭编勋去艺火求慰涎睛抗乡筛莹截出破骆宰穷挛镭蒜宜仆烤咨兴呕白挂毯媚徊愧康找趋页产可尿搁摘牵篙掐区檄唇泪闭嘲克阴抢抚胳邦层敛扰需束者典抽裴窥悉课灌硫廖想扎睬叶尺慰氖某误荷难困保贱狰柱急淡伪蔬钥卿吠批芝栽取只撅豫出化添袄寂霖关某遭诱妹尊
4、鼻骄格西黑恰笔财政部会计司、中注协解读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颁布日期:2010年08月11日发文单位:财政部会计司、中注协 【有效】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审计,是促进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扎实贯彻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开拓执业领域、进一步做大做强新的增长点。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业务,明确工作要求,保证执业质量,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及相关执业准则,财政部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以下简称审计指引)。财政部等五部委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是注册会计师衡量企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基
5、础标准。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时,除遵守审计指引外,还应当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相关执业准则。审计指引共7章35条,并附有4份不同意见类型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阐明了什么是内部控制审计、如何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等问题。本文对审计指引的几个重点问题进行解读。一、内部控制审计概述(一)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必要性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主要试图解决三方面的基本问题,即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可靠性、资产的安全完整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与此同时,促进提高经营的效率效果,并促进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安然、世通等一系列公司财务报表舞弊事件发生后,人们认识到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对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至关重要
6、。各国政府监管机构、企业界和会计职业界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也进一步提升,从注重财务报告本身可靠性转向注重对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机制的建设,也就是通过过程的有效保证结果的有效。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甚至社会公众要求企业披露其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并要求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以增强信息的可靠性。但是,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才强制要求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在评估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时,预期控制的运行是有效的(即在确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时,注册会计师拟信赖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或者仅实施实质性程序并不能够提供认定层次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可见,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不足以对内
7、部控制发表意见,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因此,内部控制审计逐渐发展起来,很多国家要求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或鉴证。例如,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404条款和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要求审计师对企业管理层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评价进行审计;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并专门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规范内部控制审计工作。(二)各国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要求1.其他国家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要求。我们对内部控制审计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选择了在内部控制规范制定领域一直走在世界前沿的几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日本、欧盟、加拿大和英国,对上述各
8、国及地区出台的内控审计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论表明:(1)美国和日本均以法案形式强制要求对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欧盟、加拿大、英国未强制要求进行内控审计,但英国等国的上市规则要求审计师对管理层作出的内部控制声明进行形式上的审阅。(2)强制要求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国家,如美国和日本,内部控制审计与年度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其中美国要求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而日本则不仅如此,要求同一个审计师从计划审计工作、实施审计程序获取审计证据、评价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直到发表审计意见的整个过程中,将两种审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2.我国对内部控制审计的要求。企业
9、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发布,要求执行企业内控规范体系的企业,必须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同时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出具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在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企业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应当提示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关注。这意味着,企业内部控制审计业务由原来的一次性业务或面向少数企业的业务(A股企业原先仅在IPO时需要,或者赴美国和日本等地上市企业需要,或者金融证券等高风险行业需要),变成了与财务报表审计一样的经常性业务,每年需执行一次。对于执行内部控制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来讲,
10、对公司上市前要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上市后也要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三)内部控制审计的定义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1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基于特定基准日。注册会计师基于基准日(如年末12月31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而不是对财务报表涵盖的整个期间(如一年)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但这并不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只关注企业基准日当天的内部控制,而是要考察企业一个时期内(足够长的一段时间)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情况。例如,注册会计师可能在5月份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发现问题后提请企业进行整改,如6月份整改,企业的内部控制在整改后要运行一段时间
11、(如至少一个月),8月份注册会计师再对整改后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因此,虽然是对企业12月31日(基准日)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发表意见,但这里的基准日不是一个简单的时点概念,而是体现内部控制这个过程向前的延续性。注册会计师所采用的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和方法,也体现了这种延续性。2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与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第四条第二款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对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予以披露。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而设计和运行
12、的内部控制,以及用于保护资产安全的内部控制中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目标相关的控制。主要包括下列方面的政策和程序:(1)保存充分、适当的记录,准确、公允地反映企业的交易和事项;(2)合理保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财务报表;(3)合理保证收入和支出的发生以及资产的取得、使用或处置经过适当授权;(4)合理保证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未经授权的、对财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交易和事项。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指除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之外的其他控制,通常是指为了合理保证经营的效率效果、遵守法律法规、实现发展战略而设计和运行的控制,以及用于保护资产安全的内部控制中与财务报告可靠性目标无关的控制。3企业内控责任与注册会计师审
13、计责任的关系。审计指引第三条规定,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企业董事会的责任。按照本指引的要求,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两者之间的关系和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区分保持一致,即: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是企业董事会(或类似决策机构,下同)的责任;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要求,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换言之,内控本身有效与否是企业的内控责任,是否遵循审计指引开展内控审计并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因此,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内控审计之前,应当在业务约定书中明确
14、双方的责任;在发表内控审计意见之前,应当取得经企业签署的内控书面声明。(四)整合审计审计指引第五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也可以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以下简称整合审计)。理解这一规定,要明确两点,一是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是两种不同的审计业务,两种审计的目标不同;二是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可以整合起来进行。1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异同。内部控制审计要求对企业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财务报表审计中,也要求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并在需要时测试控制,这是两种审计的相同之处,也是整合审计中应整合的部分,但由于两种审计的目标不同,审计指引要求在整合审
15、计中,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要同时实现两个目的:(1)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支持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的意见;(2)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支持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控制风险的评估结果。2两种审计的整合。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通常使用相同的重要性(或重要性水平),在实务中两者很难分开。因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财务报表时需获得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得出的结论。注册会计师可以利用在一种审计中获得的结果为另一种审计中的判断和拟实施的程序提供信息。实施财务报表审计时,注册会计师可以利用内部控制审计的结果来修改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
16、和范围,并且可以利用该结果来支持分析程序中所使用的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确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时,注册会计师需要慎重考虑识别出的控制缺陷。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评估财务报表审计时实质性程序中发现问题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注册会计师需要重点考虑财务报表审计中发现的财务报表错报,考虑这些错报对评价内控有效性的影响。二、计划审计工作(一)总体要求审计指引第六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恰当地计划内部控制审计工作,配备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项目组,并对助理人员进行适当的督导。整合审计中项目组人员的配备比较关键。在计划审计工作时,项目合伙人需要统筹考虑审计工作,挑选相关领域的人员组成项目
17、组,同时对项目组成员进行培训和督导,以合理安排审计工作。在计划整合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评价下列事项对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是否有重要影响,以及有重要影响的事项将如何影响审计工作:1与企业相关的风险,包括在评价是否接受与保持客户和业务时,注册会计师了解的与企业相关的风险情况以及在执行其他业务时了解的情况;2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概况;3企业组织结构、经营特点和资本结构等相关重要事项;4企业内部控制最近发生变化的程度;5与企业沟通过的内部控制缺陷;6重要性、风险等与确定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相关的因素;7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初步判断;8可获取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相关的证据的类型和范围。此外,注册会计师还需要
18、关注与评价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和内部控制有效性相关的公开信息,以及企业经营活动的相对复杂程度。(二)重视风险评估的作用按照审计指引第八条规定,在内部控制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应当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确定重要账户、列报及其相关认定,选择拟测试的控制,以及确定针对所选定控制所需收集的证据。风险评估的理念及思路应当贯穿于整合审计过程的始终。实施风险评估时,可以考虑固有风险及控制风险。在计划审计工作阶段,对内部控制的固有风险进行评估,作为编制审计计划的依据之一;根据对控制风险评估的结果,调整计划阶段对固有风险的判断,这是个持续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特定领域存在重大缺陷的风险越高,给予该领域的审计关注就越
19、多。内部控制不能防止或发现并纠正由于舞弊导致的错报风险,通常高于其不能防止或发现并纠正由错误导致的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更多地关注高风险领域,而没有必要测试那些即使有缺陷、也不可能导致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控制。在进行风险评估以及确定审计程序时,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或业务单元的复杂程度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均是注册会计师需要考虑的因素。(三)利用其他相关人员的工作在计划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评估是否利用他人(包括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内部控制评价人员、其他人员以及在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指导下的第三方)的工作以及利用的程度,以减少可能本应由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工作。如果决定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注
20、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11号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的规定办理。如果拟利用他人的工作,注册会计师则需要评价该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客观性。专业胜任能力即具备某种专业技能、知识或经验,有能力完成分派的任务;客观性则是公正、诚实地执行任务的能力。专业胜任能力和客观性越高,可利用程度就越高,注册会计师就可以越多地利用其工作。当然,无论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如何,注册会计师都不应利用那些客观程度较低的人员的工作。同样地,无论人员的客观程度如何,注册会计师都不应利用那些专业胜任能力较低的人员的工作。通常认为,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拥有更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客观性,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更多地利用这些
21、人员的相关工作。在内部控制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利用他人工作的程度还受到与被测试控制相关的风险的影响。与某项控制相关的风险越高,可利用他人工作的程度就越低,注册会计师就需要更多地对该项控制亲自进行测试。如果其他注册会计师负责审计企业的一个或多个分部、分支机构、子公司等组成部分的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01号对集团财务报表审计的特殊考虑的规定,确定是否利用其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三、实施审计工作(一)自上而下的方法审计指引第十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按照自上而下的方法实施审计工作。自上而下的方法是注册会计师识别风险、选择拟测试控制的基本思路。自上而下的方法按照下
22、列思路展开:1从财务报表层次初步了解内部控制整体风险;2识别企业层面控制;3识别重要账户、列报及其相关认定;4了解错报的可能来源;5选择拟测试的控制。在财务报告内控审计中,自上而下的方法始于财务报表层次,以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整体风险的了解开始,然后,注册会计师将关注重点放在企业层面的控制上,并将工作逐渐下移至重大账户、列报及相关的认定。这种方法引导注册会计师将注意力放在显示有可能导致财务报表及相关列报发生重大错报的账户、列报及认定上。之后,注册会计师验证其了解到的业务流程中存在的风险,并就已评估的每个相关认定的错报风险,选择足以应对这些风险的业务层面控制进行测试。在非财务报告内控审计
23、中,自上而下的方法始于企业层面控制,并将审计测试工作逐步下移到业务层面控制。自上而下的方法描述了注册会计师在识别风险以及拟测试的控制时的连续思维过程,但并不一定是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程序的顺序。(二)识别企业层面控制从财务报表层次初步了解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整体风险是自上而下方法的第一步。通过了解企业与财务报告相关的整体风险,注册会计师首先可以识别出为保持有效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而必需的企业层面内部控制。此外,由于对企业层面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将影响注册会计师测试其他控制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因此,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在执行业务的早期阶段对企业层面内部控制进行评价。1.评价企业层面控制的精确度。不同的企
24、业层面控制在性质和精确度上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对其他控制及其测试产生影响。(1)某些企业层面控制,如企业经营理念、管理层的管理风格等与控制环境相关的控制,对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相关认定的错报的可能性有重要影响。虽然这种影响是间接的,但这些控制仍然可能影响注册会计师拟测试的其他控制,以及测试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2)某些企业层面控制旨在识别其他控制可能出现的失效情况,能够监督其他控制的有效性,但还不足以精确到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相关认定的错报。当这些控制运行有效时,注册会计师可以减少对其他控制的测试。(3)某些企业层面控制本身能够精确到足以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相关认定的错报。如果一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财政部 会计 中注协 解读 企业内部 控制 审计 指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15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