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防雷技术PPT课件第五章发电厂变电所防雷保护.ppt
《现代防雷技术PPT课件第五章发电厂变电所防雷保护.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防雷技术PPT课件第五章发电厂变电所防雷保护.ppt(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发电厂、变电所防雷保护 发电厂和变电所是电力系统的枢纽,一旦发生雷害事故,停电的影响面很大,且由于发电机、变压器等主要电气设备的内绝缘击穿后大多没有自恢复功能,使得停电时间比较长。因此,发电厂和变电所的防雷保护必须十分可靠。发电厂、变电所遭受的雷害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直击于发电厂、变电所的电气设备上;二是架空线路的感应雷过电压或直击雷过电压形成的雷电波侵入发电厂、变电所(也称侵入波)。由于线路落雷频繁,因此后者是发电厂、变电所遭受雷害的主要原因。发电厂和变电所对于直击雷的保护一般采取装设避雷针的方法解决,对于入侵波的保护采取装设避雷器的方法解决。入侵波是导致发电厂、变电所雷害的主要原
2、因。入侵波虽然受到线路绝缘的限制,但由于线路的绝缘水平高于发电厂、变电所的绝缘水平,若不采取措施,势必造成发电厂、变电所绝缘设备的损坏,引发事故。发电厂、变电所装设避雷器的目的在于限制入侵雷电波的幅值,使电气设备上的过电压不至于超过其冲击耐压值;而在发电厂、变电所的进出线上装设进线段保护的主要目的在于限制流经避雷器的雷电流幅值及入侵雷电流的陡度。,直接与架空线路相连接的旋转电机,称为直配电机。线路上的雷电波也可直接侵入直配电机。为保护电机相间、匝间和中性点绝缘,应在母线上装设电容器,以限制侵入雷电波的陡度。本章将重点讲述雷电波沿线路侵入发电厂、变电所的保护原理及其措施。第一节 发电厂、变电所的
3、直击雷保护 对直击雷的防护一般采用避雷针和避雷线。我国的运行经验表明,凡按规程要求装设避雷针和避雷线的发电厂和变电所,绕击和反击的事故率都非常低,每年每100个变电所发生绕击或反击的次数约为0.3次,防雷效果比较好。为了防止雷直击于发电厂和变电所,应该使所有被保护物体处于避雷针或避雷线的保护范围之内;同时还要求雷击避雷针或避雷线时,不应对被保护物体发生反击,这里主要对此进行讨论。,5.1.1 发电厂和变电所装设避雷针的原则(1)避免雷击。所有被保护设备(如电气设备、烟囱、冷却塔,水电厂的水工建筑,易燃易爆装置等)均应处于避雷针(线)的保护范围之内,以避免遭受雷击。(2)不出现反击。当雷击避雷针
4、时,避雷针对地面的电位可能很高,如它们与被保护电气设备之间的绝缘距离不够,就有可能在避雷针遭受雷击后,使避雷针与被保护电气设备之间发生放电现象,这种现象叫反击或叫做逆闪络。此类放电现象不但会在空气中发生,而且还会在地下接地装置间发生,一旦出现,高电位将加到电力设备上,有可能导致电力设备的绝缘损坏。5.1.2 避雷针(线)的设计计算1、避雷针与电气设备之间防雷的最小距离 对于35kV及以下的变电所,由于绝缘水平较低,为了避免反击的危险,应当架设避雷针。当独立避雷针遭受雷击时,雷电流流过避雷针和接地装置,如图5-1所示,将会出现很高的电位。设避雷针在高度h处的电位为uk,接地装置上的电位为ud,则
5、:,(5-1),(5-2),图5-1 雷击独立避雷针,其中,L为h长避雷针的电感;Rch为避雷针的冲击接地电阻;iL为流经避雷针的电流。为防止避雷针对被保护物体发生反击,避雷针与被保护物体之间的空气间隙Sk应有足够的距离。若取空气间隙的击穿场强为Ek,则Sk应满足(5-3)为防止避雷针接地装置与被保护物体接地装置之间发生反击,两者之间的地中距离Sd也应有足够的距离。若取土壤击穿场强为Ed,则Sd应满足(5-4)雷电流的幅值为100kA,雷电流的平均上升陡度为100/2.638.5kA/s,避雷针的电感为1.55H/m,空气间隙和土壤的击穿强度分别为Ek500kV/m、Ed300 kV/m,则由
6、上两式可得(m)(m),按实际运行经验进行校验后,我国标准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推荐用下面两个公式校核独立避雷针的空气间距Sk和地中距离Sd。Sk0.2Rch0.1h(5-5)Sd0.3 Rch(5-6)2、架空避雷线 和避雷针保护一样,保证避雷线保护可靠性的关键,仍然是正确计算雷击时在避雷线上和接地装置上产生的过电压。为了保证空气、地下间隙不发生反击,空气中的间隙h应有足够的距离,地下接地装置之间Sd也要有一定的距离。采用架空避雷线保护,有两种布置形式。一种形式是避雷线一端经配电装置构架接地,另一端绝缘。另一种形式是避雷线两端接地,此时Sk 和Sd对应的计算公式为:(1)一端接地
7、、一端绝缘的避雷线(5-7),式中:h避雷线支柱的高度,m;避雷线上检验的雷击点与接地支柱的距离,m;Rch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2)两端接地的避雷线(5-8)式中,避雷线的分流系数;避雷线上校验的雷击点与最近支柱间的距离,m;避雷线两支柱间的距离,m;避雷线上校验的雷击点与另一端支柱间的距离,m。一般情况下,避雷针、避雷线的Sk不应小于5m,Sd不应小于3m,在可能的情况下适当的加大。,5.1.3 装设避雷针和避雷线的有关规定1避雷针 对于35kV(60 kV)及以下的变电所,因其绝缘水平低,必须装设独立的避雷针,并满足不发生反击的要求。对于110 kV及以上的配电装置,由于其绝缘水平
8、较高,因雷击避雷针所产生的高电位不会造成电气设备的反击事故,可以将避雷针装设在配电装置的构架上。装设避雷针的构架应就近装设辅助接地装置,该装置与变电所接地网的连接点离主变压器与接地网连接点的距离不应小于15m,其目的是使雷击时避雷针接地装置上产生的高电位在沿地网向变压器接地点传播的过程中逐渐衰减,以避免对变压器造成反击。由于变压器是变电所中最重要的设备,且其绝缘较弱,因此在变压器门型构架上不应装设避雷针。发电厂厂房一般不装设避雷针,以免发生反击事故和引起继电保护的误动作。,2避雷线 由于变电所的配电装置至变电所出线的第一个杆塔之间的距离不可能很大,如允许将杆塔上的避雷线引至变电所的构架上,这段
9、导线将受到保护,比用避雷针保护经济。由于避雷线的两端分流作用,当雷击时,要比避雷针一起的电位升高小一些。因此,规程建议:110 kV及以上的配电装置,可将线路避雷线引接至出线门型构架上,但土壤电阻率大于1000的地区,应装设集中接地装置。对于3560kV配电装置,土壤电阻率不大于500的地区,允许将线路的避雷线引接至出线门型构架上,但应装设集中接地装置,当大于500时,避雷线应中止于线路终端杆塔,进变电所一段线路保护可用避雷针保护。第二节 发电厂、变电所的雷电侵入波保护 由于线路落雷频繁,所以沿线路入侵的雷电波是发电厂、变电所遭受雷害的主要原因。由线路入侵的雷电波过电压,虽受到线路绝缘的限制,
10、但线路绝缘水平比发电厂、变电所电气设备的绝缘水平高。若不采取防护措施,势必造成发电厂、变电所电气设备的损坏事故。据统计,我国每年每100个35kV和110220kV变电所由入侵雷电波引起的事故率分别为0.67次和0.5次。,发电厂、变电所对侵入波防护的主要措施是在其进线段(或母线)上装设氧化新避雷器,使设备上的过电压不超过其冲击耐压值,在发电厂、变电所的进线上设置进线保护段以限制流经避雷器的雷电流和限制入侵雷电波的陡度。避雷器与被保护的电气设备之间的电气距离直接影响避雷器的保护效果。变压器在变电所中是最重要的设备,且其绝缘水平低,故避雷器安装位置应尽量靠近变压器。为了对变压器进行有效的保护,避
11、雷器伏秒特性的上限应低于变压器伏秒特性的下限。避雷器应安装在母线上,在任何情况下,变压器均应受到避雷器的保护,所以各段母线上都应装设避雷器。5.2.1 避雷器与被保护设备之间的距离 避雷器直接连接在变压器旁,如图5-2(a)所示,即认为变压器与避雷器之间的电气距离为零。忽略变压器对地入口电容,雷电波自线路侵入。避雷器动作前后的电压等效电路分别如5-2(b)、(c)所示。,图5-2 避雷器接在变压器端的接线和等值电路首先分析避雷器直接装设在变压器出线端的简单接线,如图5-2(a)所示。为简化分析,不计变压器的对地入口电容,并假定避雷器的伏秒特性uf(t)和伏安特性ub=f(ib)已知。侵入波u(
12、t)沿波阻抗为Z1的线路入侵,由于变压器的波阻抗比线路大得多,在避雷器动作前相当于末端开路,当其等值电路如图5-2(b)所示。此时,避雷器上电压上升为2u(t),避雷器上的电压也等于2u(t)。,当避雷器上的电压2u(t)与避雷器伏秒特性uf(t)相交时,如图5-3所示,间隙放电,其后的等值电路如图5-2(c)所示,可得(5-9)式中,流过避雷器的电流;线路的波阻。避雷器动作后,两端的电压可由图5-3所示的图解法求解。图5-3 避雷器电压Ub的图解法如图:,纵坐标取电压u,横坐标分别取时间t和电流i。在u-t坐标平面内,避雷器上的电压2u(t)与避雷器伏秒特性相交的点对应避雷器的冲击放电电压U
13、ch。在u-i坐标平面内(适用于间隙击穿后),画出曲线ub+ibZ1,然后自侵入波的幅值处作一水平线与曲线ub+ibZ1相交,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流过避雷器的最大雷电流Ibm,由Ibm对应的Ubf(ib)曲线上的电压Ubm就是避雷器的最大残压。其它时刻避雷器上的电压ub可按此用图解法求得。避雷器上的电压具有两个峰值和,分别是避雷器的冲击放电电压和避雷器上最大电压,一般在具有正常防雷接线的110220kV变电所中,流经避雷器的雷电流一般不超过5kA(对330kV及以上系统为10 kA),故残压的最大值取5 kA下的数值,记为;在一般情况下,避雷器的冲击放电电压与5kA下的残压基本相同,即=。因此,在
14、以后的分析中,可以将避雷器上的电压ub近似视为一斜角平顶波,其幅值为5kA下的残压Ub-5,波头时间(即避雷器放电时间)则取决于侵入波的陡度。若侵入波为斜角波u=at,则避雷器的作用相当于在避雷器放电时刻tf在装设避雷器处产生一负电压波-a(t-tf),如图5-4所示:,图5-4 分析避雷器上电压波形 因避雷器直接安装在变压器旁,故变压器上的过电压波形与避雷器上的电压完全相等,只要避雷器的冲击放电电压和5kA下的残压低于变压器的冲击耐压,则变压器将得到可靠的保护。,因避雷器直接安装在变压器旁,故变压器上的过电压波形与避雷器上的电压完全相等,只要避雷器的冲击放电电压和5kA下的残压低于变压器的冲
15、击耐压,则变压器将得到可靠的保护。5.2.2 避雷器与被保护设备之间的距离 变电所中有很多电气设备,我们不可能在每个设备旁装设一组避雷器加以保护,一般只在变电所母线上装设避雷器,变压器是最重要的设备,避雷器应尽量靠近变压器。因此,避雷器与各电气设备都不可避免的有一段长度不等的距离。当雷电波入侵时,由于波的反射,被保护的电气设备上的电压将不同于避雷器的残压。现用实例分析避雷器对所有电气设备的保护作用。图5-5(a)是某变电所主接线图及其等效电路图,由于一般电气设备的等值入口电容都不大,因此可以忽略其影响,被保护设备处可以认为是开路,故得到等值电路如图5-5(b)所示。氧化锌避雷器装设在母线上,进
16、线刀闸离母线距离为,变压器离母线的距离为,在等效电路中忽略各电气设备的对地电容,点L、B、T分别表示进线断路器、避雷器和变压器的位置。,图5-5 分析雷电波侵入变电所的典型接线 设侵入波为斜角波u(t)=at,为方便描述不取统一时间为起点,分析时分别以各点出现电压的时刻为各自的时间零点。(1)避雷器上的电压uB(t)T点的反射波到达尚未到达B点时,(5-10),T点的反射波到达B点以后至避雷器动作前,(5-11)式中,波速。当t=tf(假设避雷器的放电时间)时,uB(t)与避雷器伏秒特性相交,避雷器动作,由于避雷器非线性特性较好,此后可以认为避雷器保持不变的残压Ub5(5kA下的残压)。这样,
17、就相当于在t=tf时在B点叠加了一个负的电压波-2a(t-tf),因此,ttf时(5-12)由上式可得(5-13)的大小和波形见表5-1和图5-7(a),其中,,,,表5-1 避雷器上电压uB(t),图5-6 接线上各点的电压波形,表5-1 避雷器上电压uB(t),同理,由5-5(b)可以求得uL(t)和uT(t),见表5-2和表5-3和图5-7(b)、(c)。表5-2 进线刀闸上电压uL(t),(2)进线刀闸上的电压和变压器上的电压从图表5-2和表5-3中可以看出,进线刀闸处电压的最大值UL为(5-14)变压器上电压的最大值UT为(5-15)由式(5-12)和式(5-13)表明,不论被保护设
18、备位于避雷器前或避雷器后,只要设备离避雷器有一段距离,则设备上所受冲击电压的最大值必然高于避雷器的残压。当侵入波入侵变电所时,变电所设备上所承受冲击电压的最大值其差值可用下式表示:(5-16)式中 电气设备与避雷器之间的电气距离。,由于分布参数和电晕的影响,电气设备实际上所受的冲击电压与图5-6还不完全相同,由表5-4和图5-6(c)可得,变压器上的电压具有振荡性质,其振荡轴为避雷器的残压,这是由于避雷器动作后产生的负电压波与T点之间发生多次反射引起的。如果考虑Q处有电气设备电容存在Q点的电压左右波阻不同,则避雷器动作后产生的负电压波也将在B点和Q点之间发生多次反射,同样将使Q点的电压也具有振
19、荡性。图5-87所示为雷电波侵入变电所时变压器上的电压实际典型波形,其电压具有振荡性,振荡轴为避雷器残压,这是由于避雷器动作后产生的负电压波在B点与T点之间多次反射引起的。这种波形和全波相差很大,对变压器绝缘的作用与截波的作用较为接近,它对变压器绝缘的作用与截波相近,通常拿它的最大值与变压器的多次截波耐压值(约等于三次截波耐压值的1/1.15)。因此,常以变压器绝缘承受截波的能力来说明在运行中该变压器承受雷电波的能力。变压器承受截波的能力称为多次截波耐压值,根据实践经验,对变压器而言,此值为变压器三次截波冲击试验电压的倍,即(三次截波耐压值的1/1.15),同样其他电气设备在运行中所承受雷电波
20、的能力也可用多次截波耐压值来表示。,图5-7 雷电波侵入变电所时,变压器上典型的实际电压波形当雷电波侵入变电所时,若设备上出现的最大冲击电压值小于设备本身多次截波耐压值,则电气设备不会发生事故,反之,则可能造成雷害事故。为了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必须满足下式:即:(5-17),式中 电气设备上出现的冲击电压最大值;电气设备多次截波耐压值;避雷器上5kA下的残压;雷电波陡度;电气设备与避雷器间的距离;波速;考虑电气设备电容而引入的休正系数。综合以上的分析可得出:为保证设备安全,必须限制避雷器动作后流过避雷器的电流在5kA以下,同时,也要限制侵入波的陡度和注意电气设备与避雷器之间的电气距离。,5
21、.2.3 避雷器与被保护电气设备之间的最大允许电气距离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当侵入波陡度一定时,避雷器与被保护设备之间的电气距离越大,设备上电压高出避雷器的残压也就越多。因此,要使避雷器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它与被保护设备之间的电气距离就不能超过一定的值,即存在一个最大电气距离。超过最大电气距离后,设备上所受的冲击电压Us将超过其冲击耐压(多次截波耐压值)Uj,保护失效。在变电所设计时,应使所有设备到避雷器的电气距离都在保护范围内,即满足:(5-18),对于一定陡度的侵入波,最大允许电气距离为:(5-19)当以空间陡度(kV/m)计算时,上式改写为:(5-20)实践证明,由于设备电容的存在,母线
22、上出线多于两条时,会降低,可将加大,即将式(5-18)乘系数k,则:(5-21)当母线上出线为1、2、3、4、时,k值分别取1.0、1.25、1.5、1.7。,图5-8(a)和(b)分别表示一路进线与两路进线的变电所避雷器与主变压器、电压互感器系,横坐标为波的空间梯度。变电所内其它设备的冲击耐压值较变压器高,它们与避雷器间的电气距离可相应增大35%。图中35220kV级系按普通阀型避雷器计算,330kV级系按磁吹阀型避雷器计算。不难理解,采用保护性能比普通阀型避雷器更好的磁吹避雷器或氧化锌避雷器,就能增大保护距离。表5-4和表5-5分别列出了我国标准推荐的采用普通阀型避雷器和氧化锌避雷器后的最
23、大电气距离。,图5-8 避雷器与变压器间的最大电气距离与侵入波陡度的关系,表5-4 普通阀型避雷器至主变压器之间的最大电气距离(m),注:1.本表也适用于电站碳化硅磁吹避雷器(FM)的情况。2.本表括号内所对应的雷电冲击全波耐受电压为 850kV。对一般变电所的雷电侵入波保护设计主要在于选择避雷器的安装位置,其原则是在任何可能的运行方式下,变压器和各设备到避雷器的电气距离均应小于其最大电气距离。避雷器一般装设在母线上,如一组避雷器不能满足要求,则应考虑增设。对于接线复杂和特殊的变电所,需要通过模拟试验和计算来确定避雷器的安装数量和位置。,第三节 变电所的进线段保护,当雷电波侵入变电所时,要使变
24、电所的电气设备得到可靠的保护,必须限制侵入波的陡度,并限制流过避雷器的雷电流以降低残压。运行经验表明,变电所的雷电侵入波事故约有50%是由雷击离变电所1km以内的线路引起的,约有71%是由雷击3km以内的线路引起的。这就要求变电所的线路进线段应有更好的保护,它是对雷电侵入波防护的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如果没有架设避雷线,那么当靠近变电所线路上受雷击时,流过避雷器的雷电流幅值可能超过5kA,且其陡度也会超过允许值。因此,这种线路在靠近变电所的一段进线上必须加装避雷线。这样,这一段线路遭受雷电绕击的次数将比落雷次数少得多,可减少变电所的雷害事故。5.3.1 未沿全线架设避雷线的35kV以上变电所的进
25、线段保护对于35110kV全线无避雷线的线路,进线段须架设避雷线,保护角取20;同时,对上述线路以及110km以上已沿全线架设避雷线的线路,在进线段内应使保护角减小,并使线路有较高的耐雷水平(表5-6中线路耐雷水平较高的数值),以减小进线段内由于绕击或反击所形成的侵入波的概率。架设避雷线的这段进线段称为进线段保护,其长度一般为12km,如图5-9所示。,表5-6 有避雷线线路的耐雷水平,由于受线路绝缘的限制,可以认为,所有从进线段以外来的雷电过电压,幅值不会超过线路绝缘的50%冲击闪络电压。由于在进线段内冲击电晕的作用,将使雷电侵入波的陡度和幅值下降。,图5-9 35kV及以上变电所的进线段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现代 防雷 技术 PPT 课件 第五 发电厂 变电所 保护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15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