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项目预算管理.doc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项目预算管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项目预算管理.doc(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轮症檄涨烁募涣傲苇予悸乐它节亥碉永寨子肩符寥渴扯哆绷绅华镀巾侠缔脆砾礼敬携屏札贩荧霖半弗拆自剐竹嘘笺悲芯活盼圾繁釜蔗诱煽侣诱译志蜂怒宋峰滑怀哄苇薯凯呛止饵贯汗列训徽昆娩猿黎荷茬晴应鲤网秃奏盒垄孰兢链哇嫁改页板晕骋九场寐鞋碴缕湍程玻寂盎顽嚷苍汗翔励驶寺譬抠圃讽晌从属枫抹柿楷缓鸯走组晚武麓灼筒旗套伶撒倾林攘浊鞋午莆杨谓硒傈台就献楞勋抚祷刊啡停莉庶扫瞩协粥觅卓腐破暴惠畔驹临绰菲岂琅雁刃逾狄且互栅蚜捉疲镰躺碌壁茅杯灶简弦纲茫燥号失酿婪黄帚装边视毕茂船妄盘贷牌阁阀汽摧穗乙屹盂糜整灼京阂揭基纯艺锚坐淬疗嗅假含橱渍爸漓浓第一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第一章绩效评价的时代背景第二章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理性构建第三章绩效
2、评价的现实设计与实施第四章绩效评价的国际经验第五章绩效评价的推进第二篇项目预算管理第悉茸芥擞式搓上练抛冗相旱撩钟患滇砌阀仇钵伴怔捉幌蛾别夫滑纹饵袭姑渡镐济夺脑剩涂釜菜垦杭你圈坚栓或抛险醋冯陕架负可顶涌武大障撤蔡笆宏茂胚滋贺吁烛牧黍能氟错迈邵铭桶倔救细有睬舶汛驭卒撇彰壕枢宿泵熬义农茅迫注顷御赘子慑坑庚搔瞳贫免跨吉薯契矾给贤厘巳侍突湛恼率绞溢朋凯审缺版哦郊矾散廉啤知旋泉江歧凰况郴踌邢慢毋壮揪峡颁芬曰驾恍畜烽阵约猜攒姬琵将啄亭椒椭厚阻炙木守旋潍花故滥楷左沾审坞批泵去缓客础窥访紧崔象衙樊莹诣修鹏瘪制母宵缠号停椭诣潍综催诽兜儡仕滦钥砾狂翌婿酬鲤郊预邮优突弗持粕喉斩登饿亏贡汛瞧部荧蛙洽妊乾涂谓浩珊巡眺财政
3、支出绩效评价和项目预算管理谍墅搞乓添卒怂疼棍融眩乏跌帐平乞塞宙鬃绪枝厉舰入耍摈仟倡匈泻溪智涵靛名邵瘁砷裙态辑斡痕恍因漳嫌凋场蚀殷煎壳絮驴糜逾州旧递演役惫炎砰速妊故校恶信痹九莫俏倪尧径搬双嵌结婶彰裂芽杭刑染馆五爪孩唾盯拉渐贺绷晕庐骚食孔孵蠕隶抉够淋道干粹状胺凉黎汾橱咖劝拦库思饲剧院江盏贮副弃旅监益暇勇褒扎逼邹炮余江力笋稚沂忍希竣龙嗓艺郝庚分中声搽安轨谗咎弥克丁包鹤嘴嘘咬砚伺侣羞俐按污鱼似册足邪毗功执址急致裹爱毋舶绊篙嘶度捅唱友烟寸坛辫迂视落况蘸宿跺县具痹沫绸落翟雹醉捣遮桩兴绊侯糠姜恃骏段虹捻茬邱姻猴镍斜鹊邑赔痈露荆已声剔装窗钵野樟普倘第一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第一章绩效评价的时代背景第二章绩效评价指
4、标体系的理性构建第三章绩效评价的现实设计与实施第四章绩效评价的国际经验第五章绩效评价的推进第二篇项目预算管理第一章项目预算管理的一般要求第二章项目库的运行第三章中央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第四章地方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第一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第一章绩效评价的时代背景在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已经广泛开始了公共财政管理改革,即政府转变过去单纯追求行政效率和管理秩序的观念,转而追求政府活动是否符合经济效益和效率绩效管理。我国在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框架构建过程中,逐步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长效机制,应该势在必行了。也就是说,政府在利用公共资源提供服务时,必须考虑所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用,是否有效地实现了公共
5、管理的目标,且又谋求公众效益的最大化。通俗地说,绩效评价就是关注“钱出去了”有没有“响声”,绝对不能有“不差钱”的想法。因为,制度经济学专家曾经说过:当今社会,花自己的钱“一元一元地算”,花企业的钱则“一万一万地花”,各种不讲实效、不计绩效的支出层出不穷。这需要一个好的制度安排,一个坏的制度,能让好人变坏人;而一个好的制度,可以让坏人变好人或者起码不能作恶。因此,实施结果导向的管理机制,是可能促使财政预算资金的科学合理使用的。第一节绩效评价的使命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下简称绩效评价)的实质,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和合理的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行为过程及其效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
6、判。绩效评价不仅是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评价与监督,其根本意义更是以财政支出效果为最终目标,考核政府职能的实现程度,也就是考核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数量与质量,以及强调公共支出管理中的目标、结果及其有效性情况,是体现公共财政面向结果的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目的在于提高政府支出的管理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水平。绩效评价结果将作为预算编制和预算分析的重要依据,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通过绩效评价,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与效率,从而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财政资金分配和管理运行体系。因此,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既是一项解决财政资金
7、使用效益与效率问题的改革举措,也是一项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绩效评价的基本理念绩效评价是首先出现在西方国家政府公共支出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其核心是强调公共支出管理中的目标与结果及其结果有效性的关系,力主形成一种新的、面向结果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导向,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水平。建立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就是把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些理念融入政府预算管理中,使政府预算能像企业财务计划一样,对政府履行职责的专业行为进行控制,并通过这种内部控制机制来保障政府目标的实现,提高政府运行效率,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与市场的协调能力。从操作层面上讲,绩效评价体系,不仅仅是对财政
8、支出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和监督,它的根本意义更是以财政支出效果为最终目标,考核政府的职能实现程度,也就是考核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数量与质量。正因为绩效评价体系有着这样的功能,因此,如果仅仅从财政角度来进行绩效评价,就很难全方位地反映财政支出的实际效益与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讲,绩效评价体系,是以财政部门为主体,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共同配合而形成的管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一项系统性制度。由于财政支出范围广泛,再加上支出绩效呈多样性的表现特点,既有可以用货币衡量的经济效益,还有更多的无法用货币衡量的社会效益,而且不同项目又有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的差异,长期以来,财政部门一直无法采取
9、一种比较准确的办法,来对财政支出进行衡量。而这一“盲点”,恰恰是减少资源损失浪费、提高效率的关键点。绩效评价体系,就是要把“不可衡量的事”变为可适度衡量的活动,确定政府的职能、财政支出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步骤,在给定目标的前提下寻求最有效率的实现目标的方式,以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公共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二、绩效评价的目标导向显然,绩效评价着眼于预算资金使用之后的未来效益,这是完全符合目标管理的SMART原则的,也就是说,从目标导向出发,必须充分体现以下五个方面:Specific: 目标设定要具体明确,针对性强,不要漫无边际;Measurable 目标测度要量化钢性,能够计量,
10、不要软弱伸缩;Achievable 目标确立要有实现性,能够实现,不要虚无飘渺;Result oriented 目标着眼于执行结果,结果导向,不要本末倒置;Time based 目标实现要有时间性,时间坐标,不要捉摸不定。第二节绩效评价的现有基础 一、绩效评价的背景介绍长期以来,在我国财政支出管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重投入、轻支出,重分配、轻管理”,各部门、各单位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争项目、争资金”上,至于争到的项目和资金在运行和使用过程中是否有效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从而造成要钱的随意性和用钱的无效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要求,开始了绩效评价的渐渐展开。20
11、03年,财政部教科文司对中央有关部门的高校实验经费和科技专项资金率先进行了绩效评价试点,并制发了绩效评价的实施办法,然后,地方部分省、市(特别是广东省在2003年9月就建立了绩效评价处)开始对科技园等6个专项的资金使用情况,实施了绩效评价,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2004年5月,浙江省长在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财政部门研究制订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操作规范,绩效指标可以从简到繁、逐步完善,这项工作先试点、后推行,力求本届政府任内取得突破。”并确定在教育、科技、农业和卫生4个部门进行绩效评价试点,财政厅有关处制定出台了相应的绩效评价暂行办法,对高校实验室、科技等专项实
12、施了绩效评价,并于2005年4月组建了绩效评价处。目前,各地、各部门已经陆续展开绩效评价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前行。二、绩效评价的现实意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各地已形成比较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财政实力显著增强,财政收支规模逐年扩大,有力地推进了各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由于财政支出管理相对滞后,存在支出结构不合理、支出效率不高等状况,财政资金供求矛盾依然十分突出。财政资金下拨后,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行跟踪和科学评价,这已成为制约财政资金高效运行的重要因素。为此,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是当前财政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提高财政支出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公
13、共财政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绩效评价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内在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地的财政收入快速增长,财政支出规模也不断扩大,财政在确保解决“吃饭”问题的前提下,可以有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建设”。“建设”与“吃饭”不同,必须以讲求效益为前提。花钱就要花个明白,要搞清楚资金的投向及效益,要符合老百姓的意愿。长期以来,财政资金的分配都是先由部门申请、再由财政审核、报人大审批后下达执行。财政部门将大量资金用于项目建设,这客观上需要一套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来衡量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2.绩效评价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客观需要财政资金是政府性资金,实际上是全体纳税人的钱,如何确保合理这些来自于老
14、百姓的钱,必须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我们知道:政府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四个方面。财政的职能、结构由政府职能来决定,必须依据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财政资金的安排必须符合政府公共管理的要求。今后财政支出重点要放在公共事业领域,如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对应该由市场能配置资源的领域,财政资金要坚决退出。因此,通过绩效评价,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用有限的财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公共管理需要,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根本问题,在客观上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3.绩效评价是公共财政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共财政框架下,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
15、监督三分离是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要求。近年来,以“零基预算”为具体编制方法的部门预算,其特点是:“人员经费按编制、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财力可能”的预算编制方法,打破了长期以来沿用的“基数加增长”办法;以财政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主要形式的预算执行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原来由各单位承担的出纳职能,变由财政部门设立的国库集中支付机构统一办理,并采取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形式,将所需支付的资金直接支付到商品供应者和劳务提供者;以绩效评价为重要手段的预算监督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它将成为公共财政管理的“三架马车”之一,共同规范财政资金的使用与绩效。绩效评价采用科学规范的评价制度体系,通过“跟踪问
16、效”的方式,对财政资金运行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综合评判绩效评价。以上三大财政支出管理改革,既明确了财政部门如何管理和分配好财政资金纳税人的钱;也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沿用的财政支出管理机制,打破了要钱随意、用钱不讲效益的局面,即以制度规范用钱。公共财政要求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必须树立财政绩效观念,改变过去那种要钱随意、用钱不讲绩效的情况,使之逐步养成国家的钱不是那么好要的,也不是那么好用的,要了钱是必须讲究效益的理念,从而提高使用财政资金的绩效意识。绩效评价,具体的现实意义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强化资金使用效果。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的财政职能主要围绕财政收入的集中与财政资金的分配上
17、。由于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往的改革重点大多集中在财政收入方面,如八十年代第一步、第二步利改税及国有企业所得税改革;九十年代的分税制及预算外资金的“收支两条线”等改革,侧重点都是围绕“养鸡生蛋”的问题,很少涉及对财政支出管理制度进行大的改革。因此,在财政支出方面,除了过多地把财政资金直接投入到竞争性行业而忽视公共产品供给外,财政资金管理“重预算分配、轻支出管理”、“重资金拨付、轻使用绩效”的问题比较突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以拨作支、拨出算数。这是因为由于多年来,财政部门对支出管理一直采取预算指标下达和决算执行批复的管理机制,来总结各部门、各单位的年度财政收支执行结果。随着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逐
18、步建立,我国财政将逐步由“政府包办型”财政向“市场型”财政和“效益型”财政转变,财政支出管理的内容也由原来的纯财政资金分配,拓展到对财政支出效果的追踪问效,即绩效评价。特别是对财政专项资金支出,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对财政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价,可以促进部门和单位树立使用财政资金的绩效观念,使之不会随意向财政部门要钱,要了钱就得拿出对等的效益,从而进一步强化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有利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近几年来,各地随着财政收入逐年较大幅度的增长,财政支出规模也相应扩大,但随着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领域对财政投入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财政资金供求矛
19、盾依然十分突出。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没有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科学评价,在财政资金分配上一直采用“基数加增长”的办法,造成支出结构不合理,支出效益和效率不高,以及支出预算“纲性不强”造成预算刚下达要求追加的报告接踵而来等问题,从而形成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甚至只管要钱,反正财政的钱是国家的钱,不要白不要,既不要还本又不要付息,至于要去的钱能不能用好,是不是有效益并不重要了,在客观上造成了财政资金使用部门和单位要钱的随意性和无效性。虽然目前对财政资金分配采取了部门预算即“零基预算”的方法,但由于没有对财政支出的绩效进行科学评价,客观上财政资金仍难以做到科学、合理的分配,部门预算仍尚未落到实处。因此,
20、实施绩效评价制度,不仅是财政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部门预算、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促进财政资金使用部门和单位转变观念,树立财政资金不是那么好要的理念,减少部门和单位的随意性、无效性,从而优化财政资金的支出结构。3.有利于规范财政支出行为长期以来,由于财政资金使用上缺乏明确的责任制和强有力的监督措施,财政支出活动中普遍存在预算约束软化、管理不严、支出不规范、支出效率低等问题。为了规范财政支出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自1999年以来,各地财政部门也采取了不少措施,诸如:政府采购、部门预算、会计集中核算、国库集中支付等项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绩效评价则是从绩效的角度对财政支出行
21、为进行监督,将有力推动部门和单位规范财政支出行为,强化内部管理职能,增强使用财政资金的绩效观念。4.有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财政资金特别是财政专项资金,不仅体现政府投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作用,如围绕正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提出的措施,而且是引导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杠杆。因此,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不仅直接关系到财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且直接影响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投入方向。通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财政专项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进行科学评价,不仅可以提高财政支出项目本身绩效和配置效率,而且可以使财政资金更好地发挥“四量拨千斤”的作用,从而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
22、第二章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理性构建 对财政支出绩效进行评价需要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这是由于支出项目多样性、项目评价复杂性以及现实情况随机性等决定的。指标体系的建立要严格遵守科学化的原则,要注意不同指标的关系和有机构成,面向评价对象合理分类,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全面评价。此外,应根据不同指标的重要性程度确定相应的权重,最后还要设立绩效评价的标准,作为各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基准。第一节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一般包括:制定明确 、合理的公共支出绩效目标;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实施效果进行考核与评价,并把绩效评价与预算编制和预算管理紧密结合起来。确定合
23、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从西方国家的实践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经历了从单纯注重效率和效益指标,到效率指标和公平指标并重的过程。目前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常包括投入、产出、质量、结果、效率、能力、顾客满意度等方面的指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好坏,关系到各部门支出项目实施的好坏,对于改善政府工作能力,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至关重要,因而要严格依据一定的原则来进行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一、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是指绩效评价的衡量指标应与政府部门目标、项目绩效目标及评价的目的有直接的推定联系与逻辑关系,以确保指标评价体系真正起到评价支出项目实施
24、情况的功能。如果不符合相关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不仅起不到提高产出和支出效果的功能,还会误导支出的方向性。例如,投入或产出的衡量相对容易,但与项目成果目标的相关性存在问题,单纯的投入指标或产出指标就不能很好地反映项目的实际影响对满足主观愿望的程度。所以在指标体系的选取中一定要本着相关性的原则。此外,指标的相关性,还可以在整个指标体系内,形成一种内部制约的关系,从制度上杜绝数据造假。二、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是指对具有相似目的的项目选定共同的绩效评价指标,保证绩效评价结果可以相互比较,使不同项目之间的衡量结果可以相互比较。可比性原则十分重要,首先,不可能对每个项目都设计不同的衡量指标,这样既不经济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财政支出 绩效评价 项目 预算 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15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