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双级压缩高温热泵换热器优化设计研究.doc
《214双级压缩高温热泵换热器优化设计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4双级压缩高温热泵换热器优化设计研究.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双级压缩高温热泵换热器优化设计研究大连理工大学 张吉礼 哈尔滨工业大学 赵天怡摘 要: 提出了一种换热器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包括换热器型号及换热面积优化设计方法,并以典型的双级高温热泵系统为例,进行了设计方法的实践。仿真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法是解决热泵及制冷系统中单一部件结构参数间不匹配性的有效途径;在系统性能不变的前提下,优化设计后的系统换热器总面积降低了8.6%,蒸发器换热管总管数降低了35.5%,优化效果显著。关键词: 高温热泵;换热器;设计方法;仿真;优化1 引言对于制冷热泵厂家,换热器的设计、加工制造已变得非常重要,特别是无压缩机设计生产能力的厂家,换热器已成为提高机组性能、降低机组加工
2、成本的重要对象。对于高温热泵而言,由于其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之差一般大于普通热泵,导致其循环效率低于普通热泵,这就更需要对高温热泵换热器进行优化设计,最大可能地提高COP。在实际热泵机组设计开发过程中,无论是具有换热器设计生产能力还是直接购入换热器的企业,基本都采取以下做法。首先根据设计工况,确定换热器型号,设计加工或购进换热器;将压缩机、换热器、节流机构和其它部件组装成整机;然后进行整机性能测试;若机组性能达到设计目标,则整个开发过程结束,若机组性能达不到预期目标,则更换某一部件重复上述过程。由于上述方法缺乏对换热器的优化设计过程,通常低效、耗时、且很难达到理想的系统性能。因此,面向厂家热泵或
3、制冷机组设计阶段,按需提出合适的换热器优化设计方法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换热器的结构形式与换热面积均对机组性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管壳式换热器长径比的限制,出现了同一换热面积对应多个换热器型号的情况,在满足相同的设计制热量(或制冷量)的前提下,不同型号的冷凝器(蒸发器)由于换热管布置方式不同,其对应的换热面积,长径比及系统性能参数值(制热系数COP,水侧阻力等)有着一定差别。所以,在一定换热面积范围内,如何选择换热器型号使得系统性能参数达到综合最优,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应优化的换热器型号,再进行换热器面积的优化设计工作。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换热器优化设计方法,并以典型
4、的双级压缩高温热泵系统为例进行了方法的可行性研究。方法首先以换热器长径比为约束条件,同时考虑水侧阻力的大小,仿真研究冷凝器、蒸发器和回热器换热面积变化对机组性能的影响。并根据仿真结果选择在同一换热面积下的合适的换热器型号1。基于型号优化设计结果,方法提出了包括两器总面积优化、两器面积比优化、回热器与两器面积配比优化三阶段的换热面积优化方法2。最后,本文以COP为优化目标,以制热量、两器水侧压降和流速、压缩机排汽温度等参数为约束条件,采用该方法,完成了本文中的高温热泵系统换热器优化设计。2 高温热泵系统基本构成及主要部件设计模型2.1 高温热泵系统基本构成本文研究对象为图1所示的双级压缩热泵系统
5、。该系统采用双级离心式压缩机,工质为R123,以双级多孔孔板加经济器为节流装置,采用回热循环。冷凝器和蒸发器结构示意图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回热器采用壳管式换热器,汽态工质走壳程,液态工质走管程。 (a) 原理图 (b) lgp-h图图1 双级离心压缩热泵循环系统形式图2 冷凝器结构示意图图3蒸发器结构示意图2.2 高温热泵主要部件设计仿真模型1) 双级二元离心式压缩机气动设计仿真模型3一级压缩 (1)二级压缩 (2)式中Me和Mc分别为压缩机第1和第2级的工质质量流量,kg/s;V1和V2分别为第1和第2级的工质容积流量,m3/s;Win1和Win2分别为第1和第2级的内功率,W;Pm为中间
6、压力,kPa;p和h为蒸汽压力和比焓,kPa,kJ/kg,其下标对应于图1中的状态点。2) 冷凝器热工设计仿真模型4,5 (3)式中Acs和Ac分别为冷凝器换热面积的仿真值和初始设计值,m2;Qc为冷凝器制热量,W;tc为冷凝温度,C ;tcw1和tcw2分别为冷凝器进出水温度,C。3) 蒸发器热工设计仿真模型4,5 (4)式中Aes和Ae分别为蒸发器换热面积的仿真值和初始设计值,m2;Qe为蒸发器制冷量,W;te为蒸发温度,C ;tew1和tew2分别为蒸发器进出水温度,C。4) 回热器热工设计仿真模型4,5 (5)式中Ares和Are分别为回热器换热面积的仿真值和初始设计值,m2;Qre为
7、回热器负荷,W。基于式(1)(5)和R123热物性数学模型6,可建立多级循环高温热泵系统数值仿真设计系统。在式(3),(4),(5)中,当目标参数为Ac,Ae,Are时,系统进行换热器初始设计,得到换热器的结构参数及对应的性能参数,这时模型间是相互独立的;当目标参数为Acs,Aes,Ares时,系统进行仿真,输出为热泵的性能参数,这时各个模型间是相互联系的,即是各个部件连接成热泵系统的过程。初始设计得到的性能参数由于没有考虑到部件间的相互耦合,必然会同仿真结果有一定差异。但初始设计给出了换热器结构参数的近似值,它往往与仿真结果相差不大,这一方面减少了迭代次数,提高了仿真效率,一方面也验证了数值
8、仿真设计系统的可靠性。3 换热器初步设计与仿真3.1 初始设计结果根据换热器的设计条件和长径比限制(冷凝器为69,蒸发器为48)7,可得出各换热器型号对应的换热器结构参数及面积范围,如表1所示,初始设计结果如表2所示。从仿真角度讲,该过程类似于厂家加工出这些换热器。表1 不同型号的换热器结构参数及面积范围型号管数nL范围(m)A范围(m2)冷凝器C-400-21682.43.624.1236.18C-450-22162.74.0534.8852.33C-450-41982.74.0531.9747.95C-500-42623.04.547.0170.52蒸发器E-500-21722.04.02
9、0.5841.16E-500-41562.04.018.6637.32E-600-42422.44.834.7569.5E-600-62352.44.833.7467.94回热器R-325-137注:型号表示从左到右为换热器种类-圆筒直径-管程数表2 换热器主要结构参数初步设计结果型号L(m)nA(m2)C-450-43.0519836.14E-600-43.0024243.45R-325-11.96375.703.2 仿真将表2的初步设计结果输入高温热泵数值仿真设计系统,计算各个部件连接成系统且系统达到稳定工况后的性能参数,如表3所示。该过程类似于厂家在完成热泵机组各部件设计和加工后组成机组
10、并完成其性能测试。仿真以式(6)为迭代条件。(6)式中Mm为压缩机中间吸气量,kg/s。表3 高温热泵系统主要性能参数仿真结果和设计值比较性能参数设计值仿真值变化趋势制热量Qc(kW)702753增大COP2.983.02增大冷凝温度tc()8584.1减小蒸发温度te()2525.5增大中间温度tm()5351.57减小冷凝器水侧压降Pcw(kPa)82.593.3增大蒸发器水侧压降Pew(kPa)51.259.4增大压缩机吸汽流量Vcom1(m3/h)25002918增大由表3可知,单一部件组成高温热泵系统后,制热量、压缩机吸汽量、中间吸汽温度、冷凝器和蒸发器水侧阻力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即按
11、照设计条件进行的单一部件在组成系统后,热泵系统的制热量等参数超过了其设计值。上述性能参数与设计值不一致的原因,是由于单一部件间的不匹配造成的。从产品设计开发的角度讲,在无法改变压缩机结构参数(压缩机的型号决定于专业厂家)的条件下,这种不匹配性只能通过优化换热器的型号或换热面积来实现。4 换热器优化设计方法4.1 优化设计目标换热器优化设计的目标是使机组的COP最高,本文不定量考虑机组设备运行中所发生的费用。4.2 优化设计约束条件1) 制热量:保证换热面积优化后的热泵供热量满足设计要求,本文为702kW。2) 两器水侧流速:冷凝器水侧流速wc取12.5m/s,蒸发器水侧流速we取1.52.5m
12、/s。3) 两器水侧阻力:反应水泵运行能耗,取Pcw100kPa,Pew120kPa。4) 压缩机排汽温度:对于R123而言,高限温度为105C,这里取103C。4.3 优化设计基本步骤第一步,综合考虑机组性能,选择一定换热器面积下的换热器优化型号,本文仅考虑型号范围为表1所示的蒸发器与冷凝器的型号优化。第二步,以COP为目标的两器总换热面积仿真优化设计:设冷凝器和蒸发器总换热面积为Atotal,首先研究Atotal的变化对COP的影响,找到适宜的Atotal变化范围以获得较高的COP。第三步,两器面积比仿真优化设计:在第一步得到的Atotal变化范围内,以设计制热量Qc为判断标准,确定具体的
13、Atotal;分析两器面积比Ac/Ae的变化对热泵系统各性能参数的影响,得到合理的面积比设计范围。第四步,回热器面积与两器总面积的配比优化:在第二步得到的两器面积比设计范围内,调整回热器面积Are,进一步提高COP。第五步,换热面积优化后的热泵系统性能仿真和部件结构参数计算。5 换热器型号优化仿真5.1 冷凝器保持Ae, Ar为初步设计值不变,对于表1中各个型号的冷凝器,在其长径比变化范围内,均匀取对应不同长径比的五个Ac,仿真分析相关系统性能参数的变化情况,如图4所示。分析图4a,COP随Ac的增加而增大,增长率呈下降趋势。 从4种型号冷凝器的COP变化情况看,C-400-2由于其换热面积范
14、围较小,很难得到较高的COP; C-500-4对应着COP最高区域,但需增大换热面积为代价且COP增长率并不理想;相对而言,C-450-2和C-450-4的换热面积范围比较适中且处于COP增长率极值区域,在同一换热面积下,C-450-4所对应的COP最大。对应同一长径比,C-500-4保持着相对最高的COP值,但这仍旧是以增大换热面积为代价所获得的; C-450-2对应的COP值要略高与C-450-4,这是因为两者总管数不同(C-450-2较多)造成的。观察COP随长径比的增长率,对于C-450-4,长径比取6.57.0可以获得满意的COP。如图4b,对于四种型号的冷凝器,其wc都在合理的取值
15、范围之内,同一Ac下,C-450-4对应最高的wc,在获得了良好的换热效果的同时 ,也导致了较高Pcw值。在确定的型号下,Ac的增加意味着换热管长度的增加,直接导致了Pcw的增大,对于C-450-4,长径比小于7.4时水侧阻力控制在100kPa之内。综合考虑不同型号下约束优化参数的变化情况,对于本文Ac变化范围,表4列出了不同Ac下较优的冷凝器型号。 (a) COP vs. Qc (b) wc vs. Pcw图4 冷凝器换热面积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表4 换热面积变化范围内的冷凝器型号选择Ac(m2)24.1231.9731.9747.9547.9570.52长径比67.96969型号C-400
16、-2C-450-4C-500-45.2 蒸发器保持Ac, Ar为初步设计值不变,对于表1中各个型号的蒸发器,在其长径比变化范围内,均匀取对应不同长径比的五个Ae,仿真分析相关系统性能参数的变化情况,如图5所示。 (a) COP vs. Qc (b) we vs. Pew图5 蒸发器换热面积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如图5a,COP随Ae的增加而增大,但增长率呈下降趋势;E-500-2和E-500-4的COP变化范围基本一致,在量值上E-500-4占优势;E-600-4和E-600-6对应的COP较大(E-600-6略高),与此同时,Ae的增加幅度也是巨大的。对于同一Ae下的多种型号,E-500-4可
17、获得最大的COP,长径比在57变化时,COP增长率较大,从初投资对应的系统性能提升幅度角度考虑,过大的长径比不利于提高系统的COP。如图5b,在we的设计范围内,E-600-4及E-500-4是满足要求的,E-500-2的we过低,对于高温热泵中常见的污水介质是不适合的,且其对应的换热效果较差;E-600-6过高的we直接导致了Pew随Ae的急剧增长,对于E-600-4,也应控制一定的长径比以避免过高的Pew。综合考虑不同型号下约束优化参数的变化情况,对于本文Ae变化范围,表5列出了不同Ae下较优的蒸发器型号。表5换热面积变化范围内蒸发器型号的选择Ae (m2)18.6634.7534.756
18、9.5长径比47.448型号E-500-4E-600-46 换热器换热面积优化设计仿真6.1 两器总面积优化设计仿真保持Are为表2中的初步设计值不变,取两器总面积Atotal变化范围为60,100m2、变化步长为5m2,进行仿真。不同总面积下的COP变化趋势如图6所示。可见:1)COP随着Atotal的增加而增加,但当Atotal达到一定程度,COP增幅越来越小,如图6中的COPmax所示;2)不同的Atotal下,COP随着面积比Ac/Ae(在图6中以AC的变化来表示)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且不同总面积下的COPmax对应的面积比均大于1,这说明适当增大冷凝器面积、减小蒸发器面积有利于提高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14 压缩 高温 换热器 优化 设计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13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