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测绘体系讲义.docx
《信息化测绘体系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化测绘体系讲义.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土处培训讲义一、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 (一)、背景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民生需求对测绘提 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测绘功能形态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发展路径:模拟测绘数字化测绘信息化测绘。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是新型测绘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测绘技 术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条件,是推动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家领导人多次从战略高度对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做出重要指示,要求 加强协同创新,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提高测绘保障和地理信息服务 能力。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 要(年)等文件也对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作了明确要求。当前,信息化测
2、绘体系建设步入快速实施阶段。、十年的经验积累支 撑 条 件(思路、模式、技术等已比较成熟)、新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应用需求的变化(生产型测绘服务型测绘)(二)、定义信息化测绘体系:利用信息化测绘技术建立的现代化测绘业务的综合 体现和重要标志,主要强调地理信息获取、处理、管理、服务、应用等过 程和手段的信息化。是以高精度、实时获取地理信息数据为支撑,以规模 化、自动化、智能化数据处理及信息融合为主要技术手段,以多层次、网 格化为信息存储和管理形式,能够形成丰富的地理信息产品,并通过网络 设施为社会各部门、各领域提供多元化地理信息服务的体系。主要特征(个):信恩很测玲他索的七大
3、技术特征测绘基准现代化:现代测绘基准是由全球分布的一系列地面基准站、 导航卫星和其他辅助设施构成的一个综合服务系统。在全球大地测量参考 框架下,可快速精确获取地球及近地空间中任意点的位置和速度等信息, 确保大范围甚至全球地理信息产品具有统一的空间参照。数据获取实时化:通过陆海空天一体化的导航定位和遥测遥感等空间 数据获取手段,动态、快速甚至实时地获取所需要的各类数据,提升对全球、全国、区域、地方的自主、全天时、全天候、多种观测、多源数据获 取能力。数据处理自动化:通过高性能计算及高效处理技术、可视化流程定制 技术、一体化遥感数据处理功能链技术,实现多源遥感数据的快速处理, 提升多源、异构、海量
4、数据处理的自动化水平。数据管理智能化: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最新技术,通过分 布式数据库技术、空间数据交换技术、可视化技术以及协同更新技术等, 实现各类数据管理的虚拟化、自动化、高效化、智能化。信息服务网络化: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技术、云计算、分布式计算、 空间信息服务技术等,提供网络化、个性化、多元化、智能化、协同化、 规模化的地理信息服务,实现地理信息服务的转型发展。信息应用社会化:通过多源数据集成融合、专题应用快速构建、地理 信息在线服务等技术,提供面向政府管理决策、面向企业生产运营、面向 人民群众生活的地理信息服务,实现地理信息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国 防建设中的深化应用。业务管
5、理信息化:运用面向生产及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及质量控制手段, 根据分级管理、逐级控制的质量管理模式,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各系统间各 类管理信息的上传下达、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提升测绘业务管理的质量 及信息化水平。(三)、基本构成在测绘基准、数据获取软硬件装备、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设施的支撑条件下,在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组织保障、管理机制的保障下,以现代测 绘基准、多源数据实时获取、多源数据自动处理及更新、测绘地理信息智 能管理及交换、测绘地理信息网络服务、测绘地理信息社会应用、测绘业 务信息管理为主线,达到业务流、数据流、信息流、控制流的完整统一。技术总体框架():个现代测绘基准技术体系个基本组成部分个测
6、绘业务信息管理技术 体系信信化测绘技爪加宗的组康,现代测绘基准技术体系虹测绘基准是地理信息荻取、处理和开发用的支谨制牛 和基本保随”建立与维护覆盖全国,陆海统一的新一代高 精度、三维、动态 多功能测绘基准技术体系,形成胶为 完善的现代测绘基准数据获取与实时共享平台、测绘基准 数属处理平台、测绘基准数揖迂庠平台和测绘基准数据综 台应用与服务平台,实现测绘基准教据的网络汇集.分发 和共享,多源数据实时获取技术体系多源数据实时获取是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数据J 0乩通过 陆海空天一体化的导航定位和遥测遥感等空间数据获取羊 段实现对多源数据的幼态.快速甚至实时茨取,多源数据自动处理与更新技术体系多源数据自动
7、处理与更新是信息化测绘体系的运行特征 C软件系统进行技术改造或升级,对生产流程进行优化设 计或调整,研发针对新型数据及新型应用的处理与更新平 台r实现多源敬据处理与更新的集群化、自汤化、智能化 、可控制。测绘地理信息智能管理与交换技术体系测I绘地理信息智能管建与交换是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数居 管理支择。建立料完蓝云环境下的国家、省.市(县)殷 互联互通的地理信息管理和交换系统r实现异地、异构、 异质多:维时空信息的高效管理、充分共享f口协同访问,测绘地理信息网络服务技术体系曜宫息网络服务是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本尻建设纵向 联动、横向t亦同、互联互通的地理皆息公共服务平合,全 方位地面向政府和专业部门、
8、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公众, 提供涉密与涉密的地理信息、教据和地图公共服务,测绘地理信息社会应用技术体系地理信息社会应用是信息化测绘体系建成的展现,通过建 设生产基地,部雷软硬件平台|开展综合试验和应用示范,实现信息化测绘体系的推广应用从而提高服务于政府 、企业、公众的社会化应用能兀k测绘业务信息管理技术体系蒯绘业务管理贯穿始终,包括多皱项目管理、逐皱生产 凋度(人、财、绩效、物、软硬件等生产要素的调度)、. 可追溯质量控制等,运用面向生产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与 质.匿控制手段t根据分级管=理、逐级控制的质昴管理模式 x在复杂网络环境条件下实现各系统间各美管理信息的上 传下达r切实案高测绘地理信息部
9、门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四)、建设目标崖设目标:别2020壬,生面摆成信息旧测绘技术血系一、落盖全国、陆海统一的新1弋高精度、三维、动态、多 功能的现代洌绘基准技术体系二、基于航天、航空、地面、海上、水下多平台、多传感器 的实时分布式多源数据动态获取技术体系I三、一体化、白动化、集群分布式的多源海甲数据快速处理与更新技术体系四、标准化、集中式、开放式、智能化的测绘地理信息管理 与交换技术体系O 五、面向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的测蛭地理信息网络 1服务技术体系和社会应用技术体系六、多皱营浬信息互联互通的测绘业务信息菅理技术体系(五)、建设原则同11设原!111一、着眼全局、统筹布局:二、面向
10、需求、深化应用1三由点带面、逐步推进:四、标准统一,质蚤可控.着眼全局、统筹布局从信息化测绘发展的全局着眼,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合理配置资源、 协调实施计划、实现科学发展。把当前和长远结合起来,既要满足当前工 作需要,乂要适应未来技术和应用的发展,不断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水 平和保障能力。.面向需求、深化应用紧密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始终面向需求,推动地理信息资源的开发 利用及技术应用服务,并以深化应用的成效作为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评 价指标。.由点带面、逐步推进统筹考虑国家、省的综合能力,科学制定针对性的技术体系,先全局 规划、后局部扩展及细化,先试点、后全面开展,由点到面,逐步建设。.标准统
11、一、质量可控坚持标准统一,实施统一的测绘基准、产品标准、质量标准、服务标 准等,重视质量及质检,保证全过程质量可控、可追溯,满足全过程质量控制及质量评价的需求。(六)、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研究出台落实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纲要的指导性文件。加强信息化测 绘体系的顶层设计,做好政策、规划、标准、设计、组织和投入等工作, 统筹测绘电子政务建设、测绘公共服务平台、新一轮测绘技术装备更新和 重大测绘工程建设,推动信息化测绘体系发展。各地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 积极争取将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纳入当地的“十三五”规划中,把信息化 测绘体系建设作为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快推进,完善 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
12、的配套措施。同时要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 企事业单位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着力自主创新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优化测绘科 技创新环境。健全测绘科技创新组织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测绘部门及 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或高新技术企业共建有特色的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 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遴选建立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示范基地。瞄准国际 测绘科学前沿,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研究,围 绕地理信息获取、处理、服务、网络通信、空间定位等信息化测绘体系建 设的核心技术,开展重大关键和前沿技术攻关,加快遥感、地理信息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网络通讯
13、技术成果转化和综合集成,提升测绘生产力水平。.培养人才队伍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大量培养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所需人才, 建立健全项目工程实践中人才的培养、选拔机制。完善人才的培训制度, 加大人才培训的投入力度,全面提高基层工作人员业务素质。促进高技术 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形成由科技领军人才、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新秀 和后备人才构成的人才梯队结构,造就一支规模和结构能够适应信息化测 绘体系建设的人才队伍。.强化装备建设强化信息化测绘技术装备,对现有测绘生产基地和地理信息中心开展 技术改造,推动新一轮的测绘装备更新换代,为现代化测绘基准、实时化 数据获取和自动化数据处理、智能地理信息资源管理、网络
14、化地理信息服 务、社会化地理信息应用等建设做好技术装备保障,加强对测绘技术装备 资源的统筹整合和优化集成,形成符合信息化测绘要求、布局合理、功能 齐备的现代化技术装备体系,为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提供先进的物质条件。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应用需求快速变化,测绘的发展步入了具有突破、 具有超越的历史机遇期,要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发布的全国基础测绘中长 期规划纲要(年)为契机,以本技术大纲为指导,加强信息化测绘体系 的顶层设计、技术攻关、能力建设,做好政策、标准、设计、组织和投入 等保障工作,同时注重技术培训指导及人才培养,努力培养出高素质、复 合型的信息化测绘、地理国情监测、智慧城市建设等团队,从而加快信息
15、 化测绘体系的建设,推动新型基础测绘体系的全面建成。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我们测绘系统、 行业始终如一、艰苦卓绝的努力,更需要各级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需 要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结合本地实际,加强规划协调,认真组织实施。要经过不懈努力,到年全 面建成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提高测绘地理信息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 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二、地理国情监测国务院启动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以来,我省紧紧围绕国务院 普查办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工作要求,一直把普查工作作为全局 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组织机制、生产实施、进度推进
16、、质量控制、成果应 用等方面花了很大力气:建立了省市县分级实施的工作机制,落实了共约 亿元的普查资金,编制了多项省级方案文件,使用了最新的米分辨率航摄 影像和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落实了进展月报、督察督办、专人跟踪、质 量监理等各项工作制度。在国务院普查办规定内容的基础上,我省增加了 沿海滩涂、海岛礁、园林绿化、地面沉降等体现江苏特色的调查内容,形 成了全省典型区域地面沉降监测、陆路交通变化等一批专项监测成果。全 省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人员同心协力,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安排 部署,经过两年多来的努力工作,按照地理国情普查时段工作要求,扎实 细致地开展普查机构组建、规范编制、经费落实、宣传报道
17、、人员培训、 影像获取、内业采集、外业普查、数据整理、标准时点核准、数据预处理、 数据建库等阶段的工作,年月日按照国普办规定日期提交我省数据库成果。 年月日,国检中心认定我省省级验收样本内和样本外复核样本单位成果的 合格率均为,我省普查成果质量复核结论为通过。年月底我省全面完成普查成果数据库建设后,我省普查工作的重心转 移到统计分析和动态监测等工作任务上。截止目前,我省已经完成了包括 前期国普办试点如东县在内个县区的深入对比分析工作,目前正在开展南 京江北新区建设变化监测,省内、年期海岸带开发利用变化监测,全省地 级以上城市和个县级城市空间格局变化监测,省沿海防护林监测,省主体 功能区地理空间
18、动态监测专项监测,长江经济带国家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监 测,南京、连云港、徐州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空间格局变化监测,南京市公 共服务空间格局监测和典型区域精细化地面沉降专项监测等项目,下一步 我省将全面开展基本统计分析和综合统计分析,并积极年度地理国情成果 数据更新工作和普查成果应用。(一)、地理国情成果数据年度维护更新.项目概述地理国情动态维护更新是在全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本底数据 库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的一项重要常态化工作,主要目标是为准确掌握全省 地理国情,保证地理国情数据库的现势性,以适应地理国情监测需要,进 一步扩大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应用的深度及广度,提高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 社会化服务水平,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息化 测绘 体系 讲义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12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