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木架结构.docx
《传统木架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木架结构.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传统木架构的构法与形式木架构在人类传统建筑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在东西文明出现的最早阶段,当建筑 被作为文化出现的那一瞬间,木架构俨然成为人类历史的一部分被留存下来。木架构对于东西方建 筑文化的影响与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同时,作为文化的物质操作意识的技术也通过建筑的具象化而 得以呈现。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西方的传统建筑是石材架构的历史,而以中国为中心的朝鲜和日本东亚文 化圈是木架构的历史。然而如果更早地给予追溯的话,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文明最早期的建筑都 留有木架构的痕迹。从对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到铁器时代初期出现在世界各地竖穴居遗迹发掘成果来 看,无论是德尔德纽洞穴墙上所描绘的小屋、维克拉那
2、以及西比利亚曼摩斯人狩猎的住宅以及在新 石器时代开始定居农耕的村落住宅(英国以及德国发掘的曼摩斯人住居遗迹)(图1)、中国西安 半坡村遗址、日本登吕遗迹(图2)都显示出基本相同的结构形式。其中俄罗斯南部的斯基泰人首 领墓葬中的遗构同日本登吕遗迹一模一样。这种形态的类似性是基于功能出发的,是人类在文明早 期对于木材特性及其结构性能的认识,在客观意识主导之下的形式建构,建筑呈现出其本体的形象。 在之后人类文明的发展中,随着阶级分化、私有制出现等社会变革,各地木架构形式开始被注入更 多的非本体意义,形式也就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发展脉络。研究传统建筑的发展,将技术与形式或者 说本体与非本体并置的讨论或许能
3、够更加清晰的理清期间发展的脉络。在纵向依据时间线索讨论中 国传统发展之外,横向的以地域区分来给予比较也许能够更加明晰中国传统建筑的自身特点。本文 试以中国与日本的传统木架构技术与形式的比较为主线,通过结合对比西方传统建筑中木构技术与 意识,来进一步对木架构这一传统形式明晰化。并籍此对形式背后的技术的讨论来比较各自文化背 景中意识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关于技术与形式之间关系的探讨也是本文所关注的另一个侧面。技术是文化的理性 与秩序化的一个侧面,其作为文化传承的背面延续于人类建造的历史发展之中。技术作为人类试图 将自身世界秩序化的意图,显示出人类对于自然、物质等客观世界的理解。“建筑是对于巨大超越
4、的高尚尝试,是据我所知的最崇高的宗教行为”这是路易斯康对于建筑的定义,其中的“宗教行为” 更多地可以理解为客观世界秩序化的意义。如果说“建筑是秩序化了的房间的集合”的话,那么结 构就是将客观物质秩序化的技术。形式则反映着人类所持有的对社会、制度等主观意识的介入。山 本学治在素材与造型的历史一书中对技术与形式的关系给予了阐述:“技术是在同各自不同时代出现的新功能相联系的,在时代更迭之中,在大幅的变化之中所成 长起来的。在这个意义上,技术的连续发展是贯穿在具有同一性传统文化圈内的各时代造型活动的, 同时这也是其发展连续性的基础。而且,连续发展的技术同各时代所涌现出来的新功能相纠结和相 互实现化,挣
5、脱了其他时代的形态制约所具有的新造形创造的历史,也正是技术连续发展的基础, 不同时代独特的形态创造,也就是说“样式更替的不连续性”能够明晰的发展而来的原因。技 术的停滞带来的是“样式连续”,在“样式连续”之中,人类所具有的创造力却只能停留于形式美 的专注上了。”在人类传统建筑的发展之中,技术与样式(形式)之间的发展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我们对 技术与形式的讨论以技术作为切入点,通过对技术所涉及的材料、架构体系、生产与建造等方面的 比较,来揭示本体外延的形式变迁。材料:木材的选择选择木材作为结构支撑的历史我们仅通过上面所述的遗迹就可知其经历了相当久远的时间。人 类选择木材绝非偶然,而是有意识
6、的发现。山本学治是这样叙述在其人类对木材的选择的:“人类从踏上文明之路开始,从自然中直接遇到的材料就是石、土和木。木在同其他两种材料的比 较中有着什么样的形态特点呢?首先,保持一定硬度的具有韧性的棒状材料是一个特点,也是石和土所不具备的重要的性能。 同时,我们还不能忘记的是在旧石器时代这种具有比较容易加工、切割成型的柔软材质也是重要的 特点。为什么,是因为这种容易加工性是人类得以发掘其结构特性,并籍此独特性来形成与土的可 塑性说不同的木所独有的形与连接方法。”从旧石器时代开始到铁器时代初期为止,人类从对木材材质的特性的发现,伴随着工具的出现 和加工水平的提高,连接方式的不断进化,到木架构的出现
7、。期间经历了使用、发现到创造的漫长 历程。材料作为技术形成的开始既是一种意识的选择,更是一种创造的选择。李允金禾先生在其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原理分析(以下简称华夏意匠)一书中提及的 在现代建筑出现之前,只有包括日本、朝鲜等邻近地区在内的中国系建筑才以木骨架结构为主,其 他基本都属于砖石结构为主的提法是似乎有待商榷(5)。事实上在石构为主的西方传统建筑发展的 背后,早先起源于欧洲北部森林区域雅利安人和日耳曼人的木构体系一直平行地同石构体系延续。 尽管材料的选择受制于客观世界,比如李允金禾先生在华夏意匠中所提到的刘致平中国大多数地 区“多木少石”的客观物质条件(6);建筑师徐敬直中国建筑中所谓的生
8、产力低下的原因(7)。太田博太郎先生在日本建筑史序说有关“日本建筑材料与结构”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日本的建筑至明治维新为止,始终不变的木造是日本建筑结构与意匠的根本之所。从古代(8)的 古坟就可以得知大体量石块的运用与建造技术已经完善,日本人的祖先具有这种石材加工的能力。 然而,在此之后的日本建筑则全注于木造,即便是在建筑中小规模地采用石造,也仅仅是被限制与 同室内人经常活动无关的区域,可以说日本传统中根本没有石造的建筑。像这样仅仅是用木材的原因是由于品质优异的柏木可以很容易的获得。柏木可以方便地加工成平直 的木材,强韧且耐久,加工时需要适度的硬度,木材本身不会剧烈收缩且木纹优美,具备作为建
9、筑 材料的有益品质。说道木材,就会意识到将其搬运到建筑施工现场的困难。不过,木材可以通 过水运以木筏的形式顺流而下,使得搬运花费几乎可以忽略。与此相对的是,石材的搬运不仅需要 花费巨大,而且需要相当大的劳动力才可能实现。其与经济性相去甚远。以日本封建支配阶级微弱 的贫富差距是不足以忍受全部用石材来建造建筑的。”(9)然而,比起受制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主观信念的寄托才是真正决定材料选择的关键。建筑是文 化的载体,是物质化了的人类意识的具象形骸。客观物质在这里已经成为主观意识抽象化的组成。 中国传统建筑中只将石材用于与坟陵相关的部分就是寄托着这份恒久的意识,而在日常使用的建筑 中是决然不会使用石
10、构的。中国古代并不乏动用骇人劳力建造永久性建筑的实例,但凡需要恒久留 存的,统治阶级会不惜代价的。秦始皇陵、万里长城都是这方面的好例。然而却没有出现过砖石构 的宫殿,就可见意识对于物质选择的决定作用。李允金禾先生的华夏意匠对此是这样阐述的:“西方人认为石头的房屋才是最理想的建筑物,相信,无论当地是否有佳石,是否有足够 的劳动力,权力拥有者们总会千方百计达到这一目的的,历史上就不知道有过多少长途跋涉运输建 筑材料的故事。中国的历史与西方的历史有一个显著不同的地方就是中国任何时候都没有发生 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一本西方的建筑史其实就是一本神庙和教堂的建筑史,这是显而易见的事 实。这个问题似乎是中
11、国建筑的发展和西方建筑的发展有原则性分别的基本原因。伊东忠太在他的中国建筑史总体过这件事情,也做过一些讨论。这个问题设计古代一个民族对建筑基本观念的要求,一个以“人”为中心,一个以“神”为中心,也就是所谓“人本”、“神本”、“物本”的 文化概念。“神”和“物”都是永恒的,“人”却是“暂时”的,在不同的价值观念下自然产生不 同的选择态度和方法。在整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坚持木结构的建筑原则相信与此有很 大的关系。”(10)宗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类的意识。西方宗教所建立的“神主一切”的至上主义在中国却是鲜见 的。中国传统社会中作为宗教的“佛教”一直是与主理人伦的“儒教”并存。而且“佛教”
12、本身的 “无常观”所倡导的“重精神轻物质”的态度也决定了中国以及日本传统建筑木材选择的根本原因。 “建筑,特别是在宗教建筑的场合中,总是非常重视体现其永恒的纪念性。可是在日本,由于所用 的材料是木材,所以永久的传承是无法实现的。不仅无法避免腐朽、虫害,甚至一旦遭遇火烛便会 化为灰烬。无视这些不利而钟爱木材的原因是因为优良木材的多产以及感动于材料之美,这是日本 人建筑观的根本动力所在。许多神社建筑中存有的式年造替制度,其插柱、草茸屋面都是无法长久 保存的建筑材料,这是因为在建造之时就没有考虑要将建筑长久延续。神社建筑源于每年祭奠所用 的临时神殿。神会在祭奠时降临,只要在那时建造神社即可的想法正是
13、式年造替制度产生的基础。 长年所形成的这种习惯,也使得即使是神社这般宗教建筑,也不会将永续保留作为考虑的。所要传承的并不是那些所建的物质本身,它是精神的形骸,物质本质上是精神表现的手段而已,而 物质本身没有永久留存的必要。进而,认为有形的事物终究是难逃死亡的佛教无常观也倾向于消解 物质的观点。”(11)太田博太郎关于日本人建筑物质观念的这段文字表明了木材为什么成为唯一材料选择的原由。事实 上日本传统建筑中对于木材的使用是非常纯粹和极端的。一方面上述“重神轻形”的意识来源于宗 教,另一方面与原始的“植物崇拜”有关。日本的神教最早就起源于“自然精灵崇拜”的意识。与 日本地处岛国,由于隔绝而缺乏有效
14、交流而发展起来的文化纯粹性相比,西方以石构为主的传统与 中国以木构为主的传统在大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则显示出更大的包容性,尽管西方与中国的传统 建筑在本质上是具有根本区别的。一般来说人类从一种材料转变到另一种材料时,由于缺乏对于新材料特性的了解,新材料运用早期 都会或多或少地留有原先材料结构的形式特征。西方和中国都经历过从木造到石造(砖造)的转变, 这种就有木造痕迹的石造表现也都可循。然而这其中所表现出意识的差异反映了西方与中国传统观 念对于材料的不同态度。“希腊建筑中的梁柱结构形式,如果从石材性质角度来看是不自然的,但是如果从认可这种结 构形式的最大限度来看的话,它是已将石材的性能发挥到了极
15、限。这一些,即便是借用之前的木构 形态,从整体上看它还是在追求一种能将石材技术特性融入的形态,在这种追求中,作为原型的木 构形态被消解,形式变成为具有二元意义的存在。中国的石构和砖构建筑,经历了约两千年的 历史直到最终,也没能出现像埃及、希腊-罗马以及西欧哥特、印度和玛雅建筑那样的反映石材特性 的建筑。中国传统建筑将石构和砖砌材料依据固有的建造方式来模仿被矮小化的木构形态,并终始 期间。这并不意味中国文明中造型能力的低下。西欧系文明在造型的意图是基于石材优于木材的,所以对 于石材采取了正面的积极的态势,中国系一侧则是偏向于木材优于石材的态势。”(13)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这种石材仿木的作法在陵墓和
16、宗教寺塔较为多见。山东沂南汉代石墓中的石造斗 拱以及河南开封祐国寺塔都是其中可循的例子。山本学治对于西方与中国在材料转变的形式分析上 解读了西方与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差异。这种差异也从一个侧面很好地说明了中国系文化意识圈对 于木材选择的原因。结构体系与样式一直以来中国传统建筑的起源被认为是从北方系的竖穴居和南方系的杭居和巢居两条线索发展 而来的。北方系的竖穴居是为了适应北方严寒干燥的气候,经历了从地下到半地下,最后完成了地 面“木骨泥墙”式的最初建筑形态。而南方系则是为了适应潮湿炎热的气候条件形成了底层架空的 通透式格局。也就是说针对于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生存方式,同样的材料会产生不同的形式差异。
17、 中国传统建筑的丰富性就是在这种适应中产生出极大的包容性。虽然北方系和南方系不同的木构形 式最终被融合在传统建筑的具象形式中,但我们仍旧能够在今天可见的地方民居中看到原初形式的 痕迹。材料上的差异,比如北方硬木与南方的软木在形成架构的方式上有着较大的差异。北方台梁 式的木架构与南方穿斗式架构体系的差异也是材料、气候、使用等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不过当我 们将木架构使用范围扩展开来观察的话,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南北差异就显得微乎其微了,在更大范 畴决定结构形式就是文化意识的问题了。在早先木材被作为建筑材料使用的地区,按照人类学领域 的看法,可以将其世界文明分为照叶树林文化(注1)和硬叶树林文化(注2)
18、两大区域(图2)。 从这个区域分布来看中国的木构传统基本属于照叶树林文化。与之相对的,硬叶树林文化主要分布 在欧洲北部地区。也就是相对于中国南北系木构的差异性,中国与北欧硬叶树林文化所衍生的木构 特点的差异更加明显。除了上述照叶与硬叶树林文化分类方式之外,山本学治提出了另一种更加直 观的分类方式:北方型与南方型,相对应的就是西欧系与中国日本系。这里的分类依据两点:围 合所产生的空间感受;结构形式。也就是说山本学治认为西欧系与中国日本系在这两点上是有着 根本不同的。尽管北方型和南方型木架构都有两种构筑的方式:井干式和框架式。由于井干式是属 于横木砌筑式,需要消耗大量木材,对后世木架构的影响较小,
19、不在讨论范畴之内。故只将框架式 架构作为南北两种类型比较的依据。将凯尔恩林达特尔和阿赫布尔遗迹(新石器时代遗迹)与中国 河南郑州大河村被称为甲四的古代宫殿遗迹(图3)相比较的话,两者之间的区别是明显的。前者 立柱直接支撑屋面而不用横材,屋面陡急;后者立柱虽然也直接支撑屋面,但在檐下之屋脊部分使 用了横材联系立柱,屋面平缓。北方型的木架构为了适应北欧多雪气候和森林的严寒,室内与外部 之间形成封闭的隔绝,屋面出檐很小甚至屋面直接沿前面垂直到地面,架构的形式在外部无法辨识。 相反的是南方型木架构室内外显示出更多连续性,内部空间更加开放,出挑的屋面檐口形成内外之 间的空间过度,木架构的结构形式在外部即
20、可辨识。这种形式上、架构上的隔绝与连续的差异真是 不同文明圈意识上的物质化表现。在同一文化意识圈内所产生的差异性往往是客观条件反射的结果, 不同文化意识圈层面的差异性这是主观意识上的根本区别了。同属于南方型的中国和日本在木架构体系上的相近性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上,不仅中国和日本, 还包括朝鲜半岛在内的东亚文化圈本质上都是以中国文明为中心发展起来的。然而,就像通俗中国 传统木构的竖穴居和干阑一样,不同的地理、气候、物质条件在架构发展形成中也会有差异。我们 今天所看到的日本传统建筑的形式尽管尚可辨识出其与中国传统建筑之间的同源关系,但很明显它 有着更多本土文化所渗透后的形式变迁。张十庆认为同属“照叶
21、树林文化”圈,或称为“东亚半月 弧”的中国和日本随着水稻文明等农耕技术,中国南方的干阑建筑形式也随之被传播到了日本,并 赋予日本建筑以决定性的影响。日本传统建筑原型之一的“高床”就是干阑形式楼面架空的影响所 形成的建制。云南出土的公元前5世纪石寨山古坟铜房子与日本香川县出土的公元前1世纪铜择高 床住居纹样(图4)具有相当的类似性。公元前4世纪日本的家屋文镜上的干阑建筑形象也具有干 阑形式的特征。日本传统建筑原型之一的古代三大神社建:伊势神宫(神明造)、出云大社(大社 造)和住吉大社(住吉造)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型制,但都是以“高床”作为形式的。“高床”形式对于整个传统时期的日本建筑的空间可以说有
22、着决定性的影响,作为宗教信仰物化形式的神社对 日本传统意识的渗透是不可忽视的。公元8世纪前期建造的法隆寺传法堂(图3)被认为是最早将 “高床”型制融合进居住建筑的例子之一。虽然时处中国文化传来盛期,但其中的高床地面显然是 受到传统神社高床型制的意识影响,并一直被延续传承。叶谓渠认为日本早期文明是从中国南部和 东南亚传入的观点可以进一步来佐证日本的“高床”形式起源于干阑形式。远古时期的日本列岛是 与大陆相连的,在进入旧石器时代的洪积期(约1万年至2万年前)才随着海平面的上升成为岛屿。 事实上直到公元2世纪时期,日本全国的文化中心还在南部的九州地区。日本的文明是从南部向北 部传播开来的。文化的传播
23、自然包括建筑形式的传播,干阑形式逐渐演化成具有本土特色的“高床” 也就很自然了,尽管这一本土化转变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才得以形成。日本传统建筑的神社造的“高床”型制并没有立即步入成熟期,只有当中国大陆的先进文化传 入和受其影响,才最终形成了日本传统独有的建筑文化。历史上中国大陆建筑样式的输入主要有三 次,在日本传统中被称为“和样”、“唐样”和“大佛样”。与其说是大陆建筑样式的传入倒不如 说是建筑技术的传入。中国传统建筑早期的样式本质上也是结构技术的表现,而且对于日本当时的 文化水平和生产力而言,技术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这三次样式的输入在历史上被认为是各自独立 并无关联的。“和样”是经由朝鲜半岛传入
24、日本的,而并非直接由大陆传入。由圣德太子主导引入大陆文化是飞 鸟时代的标志之一。代表建筑物是奈良法隆寺建筑。张十庆认为“和样”的传入时值中国南北朝分 裂时期,南朝的建筑样式经由朝鲜半岛的新罗传入日本,故“和样”是当时中国南朝的建筑样式。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建筑的斗拱自两汉以来展开了众多摸索之后,在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型制。南北 朝时期的对于斗拱的尚处摸索时期,这一特点在今天仍旧留存的法隆寺建筑中依旧可辨。应该说 “和样”的传入将中国传统建筑的整套型制(虽不完善,但基本成体系)传播到了日本,对于日本 当时建筑技术的提高是有很大影响的。但是南朝的建筑样式毕竟有其自身形成的机制,与当时日本 的风土还是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统 木架 结构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09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