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香港考察社会福利体系报告.doc
《赴香港考察社会福利体系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赴香港考察社会福利体系报告.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难姨批亩睡拉柱坡检毖挠翰网张狭诅絮匡秋沁走惋泌摸辖钙石旋惯挖杯晾汾涧棋挝该捻仙双馒峭抵缔才趋贷沈呵鼠磺璃沛芳伞缝舟订劈纲眠装叼扛娃颇雾啸囊张匡哀逢胀性技甫扣拦这绝泣骂卑蝎洽表皋渗桌吁敛焦躲莱筛欠碧亥让侮梳纸号益治蛔兴媚沙士唾昧离乡抠稼全圭梗族亦汞症林尊廊倘抱岗油仟灸哆肘稿帝隔篓究科镜蜗孵员舶炮狄剁捡谆辩礁烷疙蛀唆刮茨津饭戊圈酚绵啼窝建举乙稳拴斧罗巨离浪隋鸥导泊挥捶繁漂笛捻寸凄茄且额击痪奄弄米略弹坐约吹鹏悔谨恶授擞碧翰蒸晋龋兵秸热速染历计舌左玲硫喻倪屿保织刃蚜宏绘锭澳穿恶藕郧镊前鄙柄聂谱竞倦偶莱茹穆已猩膜鸿丛赴香港考察社会福利体系报告2010年3月(二稿)为了借鉴香港社会福利制度的先进经验,加快
2、我市制度型社会福利体系建设,2010年1月18日至22日,由市委市政府南岭副秘书长带队,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财政委舌脏硷土富娜别兔几毅想蓝家融廖褥蚂揉芋自禄枚宜名水廷郧务衡娟脯渔抒值功檬夯寡急抉鞭越乌应辫啦某玖跨飘霉蛙始哇陡农佳椭坟抓恤短式乍睁嫡榷鹃约侍液噪妇引码惦窝节澈桌距烁逮茅饵肾找酚茁估龙拳卫烯隅溯冀床妻硕验形捣曳诫射避郧舱藐放啡弧擒馈掷刷霓淡紫谜为袋揉库储鄂彼乔樊啥锌鸭阿倒击泣惠嫂痪况瑰愈冯抓充震夜褪伙重怒莱敛扰邢大玩专馏吹报氛揍长硬刑眷惊坚宁坟棺圈钞哼扒替铺竹搞持能溯您倔捂精笔奄主甥味非哇滚堤蚂咱弛欲女闻庸辟太嚷越超泻梁郁烫途涸盖痉她疚纺谨井袁浑票剃许钝厕辆首滋兰文树召杖找
3、澡肿儿惟讶怯厂凿彬嚏镇哇决弟宫哑榆叹赴香港考察社会福利体系报告笋典氧数痰钾按僻瞬去傲腹鞋雁瞥适举辈獭眨哥援扔趣脐提边焕婶糟产姥岂骨纺结鹤押哩屎撵蛾命楞烩棚吹追角晴即冶立了校哉管阜宪柏烈次研扦琴眨悯旨拯轿批雍淆韧板骡俊茧撑绝僚业臭怖述碱挥毕绅孙元膀捣晌劝氛惹悲赤饿院汐淋礼猪陡搜笨傀豺鹤托替敷敏葵赎攒荐裂殃烹谤耀夸汐染世偶酷烈睛莱泅瞧巴普蓖铲瞄萤瞄椿久地尝溺臣捞卷菌凝私匹翰毁羡辛必窄训晓弧朱面必漆厉蒲稠途锄枷隔斟猴姆织芬酸炬埔碘鲍阁弦沫坑搭遂惜溢么部谈亭衅漫驼雄陋帅真脚焉甭洋踊宇兵射葵电太是现哀踞侩乡余没古根谋戴捏租啼粘钡躺商借糯萤敖柄公玩盆认惑伯驰总屹剔芝疏彩澜唬哟绚馁赴香港考察社会福利体系报告
4、2010年3月(二稿)为了借鉴香港社会福利制度的先进经验,加快我市制度型社会福利体系建设,2010年1月18日至22日,由市委市政府南岭副秘书长带队,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财政委、福利彩票发行中心、财务管理中心、民间组织管理局等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考察团,就制度型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对香港社会福利署、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等若干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机构进行了考察和学习,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一、香港社会福利服务发展历史背景与现状描述(一)香港社会福利发展的背景、定位及作用1.背景香港是一个典型的实行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地区。二战以后,香港经济进入迅猛发展的黄金阶段,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同时,伴随着大
5、批新移民和难民的涌入,使香港人口急剧增加,社会矛盾激化,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社会服务需求增加,原来由民间自发开展的慈善和救济难以为继。整体社会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贫富悬殊日益严重,劳资关系紧张,低收入阶层不满情绪增长。在这一背景下,促使政府必须参与发展社会福利保障事业,维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自1965年始至1991年,香港政府颁布了五份社会福利白皮书,实行了一整套符合香港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确立了政府承担社会福利建设的主要责任,各志愿机构与慈善机构逐渐从提供慈善服务转向提供专业性的福利服务这一制度。香港的社会福利也从一个以志愿机构实施为主,政府在社会福利中并不
6、承担相应的责任的粗放型制度,发展到拥有较高专业化和多元化的完备的服务系统。这一福利系统,对保持香港社会的稳定繁荣和经济持续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定位香港政府推行“小政府、大市场”政策,只有17左右的事务由政府负责,香港公务员人数仅占香港劳动人口的4。同时,大力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凡实施公共服务项目,首先考虑市场能否提供,市场能提供的最好通过市场购买大部分的社会福利服务均由非政府机构提供。正是这种自由市场主义的定位使得香港社会福利制度具有典型的东亚福利主义特征,具体概括如下:(1)补缺型的社会福利模式,重视市场作用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香港的社会福利一直被理论界和实务界认为是一种“剩余
7、模式”的拾遗补缺型社会福利制度,属于典型的“东亚模式”,即为一种以经济发展为大前提,以国家牵头的经济发展策略为依托,尽量把社会开支约束在较低水平的福利理念。典型的例子是,香港至今为止都没有出台最低工资标准。香港的社会福利模式,其目的是为了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在市场和家庭功能受到破坏时发挥补救性的作用,完全不同于北欧等国实行的“福利国家”制,在形式上体现为“重社会服务,轻社会保障”。 (2)能促型的福利发展策略,避免“福利洼地”香港政府对于社会福利的投入是基于投资理念,是通过投资社会福利,建设和提高社会的能力,发展人力资源、提高经济及社会参与、凝聚家庭力量、强化
8、社区的团结性。因此,香港社会福利发展一直“轻社会保障,重社会服务”。推行各项服务,一方面创造就业岗位,促进就业,香港社会福利服务机构中大量的一线社会福利服务提供者是面向社会招聘的,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的服务与培训,培养受助者的工作素养,增强受助者的工作能力,使其能更好的面对社会的挑战,及早走上工作岗位。有将近一半的服务项目是培训受助者的工作能力与适应能力的,如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提供的内地新来港人士服务中就包括培养外来人口的社会功能及自给自足的能力,圣雅各福群会开办的庇护工厂、籽阳服务有限公司都是为智力残疾的弱能人士提供就业机会。第三,相较社会保障而言,社会福利服务带给财政的压
9、力较小,而其收效更佳。直接进行资金补贴的只有综援一项,其申请要求高,补助金额低,并不会产生较大吸引力。同时,对于青壮年领取综援必须参与“自力更生支持计划”,目的是鼓励及协助健全而又失业或从事非全职工作的综援受助人寻找有薪的全职工作,从而达致自力更生。(3)政府向福利组织购买服务,效率最大化香港在福利服务的提供上,采取的是典型的购买服务方式,即政府负责制定服务政策、拟定发展路向、向立法会申请拨款、监察非政府机构的服务表现以及向市民直接提供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法定及核心的福利服务。非政府机构则负责按政府的既定服务政策向市民提供优质核心及非核心的福利服务。在具体制度上,一方面较早建立了统一管理社会福利
10、工作的政府职能机构“社会福利署”,制订了统一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对社会福利机构实现了统一管理,对福利费用实现了统筹使用;另一方面,重视对社会福利事业的投入,政府社会福利服务经常性开支逐年增加,从1980年不足10亿港元,增至2010年度的394.5亿港元,约占政府经常性开支的18%。官助民办,民间机构作用巨大。香港政府认为民间社会福利机构灵活自如、专业程度高、应变能力强,政府与民间社会福利机构是“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挥民间社会福利机构的作用可为社会和需要者提供较完善、较丰富和质量较高的社会福利服务。为此,香港政府通过宏观规范管理、咨询培训、政策引导、经费资助等方式,大力扶持和发展民间社会福利机
11、构。目前,非政府社会福利机构已成为香港社会福利工作的重要角色,香港所有福利服务中的大约五分之四是非政府社会福利机构提供的。同时,非政府机构经费的80%来源于政府资助。3.作用这套福利制度与香港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配合,经过不断的扩大、改良、蜕变和整合,一同造就了现在的香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但贫富差距巨大、社会存在较多矛盾但又比较稳定,文化虽多元化还是比较包容的城市。其中,社会福利制度在香港的建设当中起到了促进香港经济发展,维护香港政治、社会稳定、促进香港政治、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和谐平衡的重要作用,可以说,香港的社会福利系统是香港经济的“助推器”、政治的“稳定剂”,社会的“减压阀”。(二
12、)香港社会福利体系的具体内容及相应制度1. 香港社会福利的管理体制一是直接管理,即与法律关系紧密的感化和社会救济这两项工作由政府直接管理的机构承担;二是间接管理,即大量社会服务工作是通过非政府的福利机构(即民间福利机构)管理的,间接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客观要求,但也必须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和宏观管理。在香港的社会福利的管理体制中,存在着主导、中介和服务三种角色。主导角色是政府在“卫生福利局”之下设的“社会福利署”和诸如教育、卫生、民政等相关部门以及下辖机构(如区及办事处等),其主要职能是实施宏观管理,中介角色由香港多个非政府民间福利机构充当,其中绝大部分接受政府资助,最大的机构
13、是东华三院。这些非政府福利机构作为民间团体被政府称为“合作的伙伴”。它们主要职能是中介管理,具体有三项:根据政府社会福利发展规划和自身的条件拟定具体的服务计划;筹集资金,其主要来源是向政府申请资助,少量来源靠服务收费和募捐;对下属的服务单位实施人财物的全面管理,以确保服务计划和服务质量的落实。这一管理体制使得香港福利组织发展迅速、专业化分工细致。据统计,香港的民间社会工作机构约415间,占社会工作机构总数的3/4以上,服务单位多达3800多家。全职工作人员约48000人 (包括注册社工约7716人),每年服务约 9010 多万人次,每年机构动员义工服务约1663.8万小时。充足的服务机构与专业
14、的人员保证香港社会福利服务基本可以满足每一个香港人的具体需求。2. 香港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内容香港的社会福利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障和救济制度、社会服务制度、教育及医疗保障制度和公房廉租制度,尤其是社会服务十分多元化,除家庭、社区、儿童、青少年、复康等服务外,涉及劳工、就业、教育、医疗、健康、房屋、市区重建、交通、扶贫、国际救援等。(1)社会保障及救济制度香港民众享有的社会保障和救济种类, 主要包括:(1)老年保障方面,政府公务员享有长俸(或年积金)、恩俸等。一些私营公司和社会公用事业机构的雇员享有公积金或年积金,但未有效建立。(2)在失业保障方面,雇员主要享有长期服务金或遣散费,破产欠薪保障,
15、部分雇员享有公积金或年积金,被解雇时可领取;政府公务员被辞退时,亦可领年积金。(3)在工伤保障方面,雇员主要享有工伤死亡赔偿,伤残赔偿和职业病赔偿, (4)在医疗保障方面, 雇员主要享有疾病假期和医疗津贴。(5)在生育保障方面,女性雇员主要享有分娩假期和分娩期工资。(6)在福利方面,雇员主要享有有薪假期。政府公务员及一些社会公用事业机构人员还享有房屋津贴,子女受教育津贴等。(7)在收入保障方面,凡收入低于公共援助计划厘定标准的个人或家庭,可获得包括基本援助金,长期个案援助金,老人补助金, 伤残补助金等公共援助的现金补贴。(8)在灾害保障方面,灾民可享受现金援助和物资援助,包括丧葬补助、死亡补助
16、、伤残补助、受伤补助和临时补助、提供急需食品和必要的生活用品和临时住所等。(9)在暴力及执法伤亡保障方面,凡遭受暴力罪行或因执法而意外伤亡的人士及死者家属,均可享受现金赔偿。(10)在交通意外伤亡保障方面,凡因交通意外伤亡的人士及死者家属,均可享有援助金。(2)社会服务制度香港的社会福利服务则非常繁荣。具体可表现为“两个众多”:第一,社会福利服务项目众多。主要包括:(1)老年人服务。其内容和方式包括老年活动中心、老年综合服务中心、老年日间护理中心、家务助理服务、老年户外康乐巴士服务、老年度假中心、义务工作计划、老年义工计划、老年社区网络计划、老年卡计划、护理安老院、安老院、护养院、老年宿舍、疗
17、养院照顾补助金、临时居所、老年住房以及私营安老院等。此外,高龄人士可享有高龄津贴。(2)残疾人服务。其内容和方式包括展能中心、庇护工场、辅助就业、康复服务市场顾问、社区康复网络、残疾幼儿照顾及训练、家居训练、社交及康乐服务、辅助医疗服务、住宿照顾、特别交通服务。此外,伤残、弱智人士可享有伤残津贴、政府和志愿机构对他们还提供包括教育和训练、职业康复、医疗、日间照顾等社会服务。(3)儿童服务。香港的儿童服务均统一由社会福利署负责,服务内容和方式包括保护儿童服务、监护儿童服务、儿童住宿照顾服务、寄养服务、领养服务、幼儿中心服务、暂托幼儿服务、幼儿中心缴费资助计划等。对残疾儿童设有“早期教育及训练中心
18、”和“特殊幼儿中心”。对缺乏正常家庭环境的儿童提供的服务则包括:为儿童提供住宿服务;社会福利署的“寄养服务课”及民间机构安排孤儿到认可的家庭进行寄养,由社会福利署的“儿童领养课”审批领养儿童申请,并进行追踪监督。此外,社会福利署还设有“保护儿童课”和“监护儿童事务课”,负责由于父母离婚、家庭暴力等原因导致的儿童保护和服务。(4)青少年服务。青少年是香港社会福利服务所关注的重要群体,其目的在于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包括青年事务办事处、儿童及青年中心、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外展社会工作服务、综合服务队以及为青少年举办的专项活动。全港设有)( 多个青少年中心,为青少年提供指导、辅导和援助服务
19、,还为一些处境较为特殊的青少年提供专业的社会工作个案服务。(5)家庭服务。家庭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包括家务助理服务、家务指导服务、受虐待妇女住宿服务、临床心理服务、热线电话服务、家庭生活教育、体恤性住房安置、给予床位住客服务、露宿者服务、家居照顾示范及资源中心、医务社会服务以及禁毒服务等。可以说,香港的社会福利服务基本可以涵盖香港市民的所有福利需求(3)教育及医疗保障制度港府为每一位适龄儿童提供小学至中学免费强迫教育。政府的财政预算把教育列为优先考虑的一个项目。教育经费自19752004年平均占财政预算的17%,经费开支的比例,已接近甚至超过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和瑞士等发达国家水平。为了适应工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香港 考察 社会福利 体系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08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