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pp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件.ppt(10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1,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2,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3,人是从哪里来的?人类社会是怎样产生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没有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源自何处?每个人在历史发展中能起什么作用?等等。,?,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4,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唯物
2、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1)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5,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6,(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1、社会存在(social being)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3、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7,(1)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土壤、气候、山脉、河流、矿藏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等。,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8,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把地理环境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甚至认为自然条件决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土壤因素同居民的性格塑造也十分密切,就土壤因素而言,“土地贫瘠使人勤奋、简朴、勤劳和适宜于战争,土地肥沃则会使人因生活富裕而柔弱、懒惰和贪生怕死”。因此,土地肥沃的国家常常是单人统治下的政体,而土地贫瘠的国家则往往是数人统治下的政体。,孟德斯鸠,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
4、9,(2)人口因素:是指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人口的增长速度、人口密度、人口的迁徙等状况。,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10,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11,“人口以几何级数率增加,生产资料只能以算术级率增加”;提出限制人口增长的两种办法:一种叫做“预防的抑制”,即要求人们节欲和独身;另一种叫做“积极的抑制”,即通过失业、贫困、饥饿、瘟疫和战争等办法来消灭过剩人口。而且马尔萨斯认为“积极抑制”措施是恢复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平衡的最有效手段。,马尔萨斯,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12,(3)生产方式(Mode of pro
5、duction)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物质资料(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13,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14,2、社会意识(social ideology),(1)含义: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2)结构 A、从意识的主
6、体角度看,社会意识包括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B、从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层次来看,社会意识由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构成。,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15,个体意识是主体为个人的社会意识,它是个人独特的社会经历和社会地位的反映。个体意识包括:自我意识、环境意识、个人与环境关系意识等内容。,群体意识是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意识,是对群体共同的社会经历、社会地位和社会条件的反映。群体意识包括:家庭意识、集体意识、团体意识、行业意识、阶层意识、阶级意识、民族意识和社会整体意识等。2、社会意识,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16,社会心理是低水平、低层次的社会意识,它
7、是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系统、不定型的社会意识。阶级心理、民族心理、行业心理、时代心理等。社会意识形式是高水平、高层次的社会意识,主要表现为:哲学、宗教、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和自然科学等。,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17,C、从社会意识对经济基础的关系的角度 看,社会意识划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指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具体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非意识形态主要包括自然科学、一部分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如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等。它不具有阶级性。,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18,1、社会存在决
8、定社会意识,(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到底来源于社会存在,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19,(2)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 变化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知识越多越反动书中自有黄金屋,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20,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21,其一,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其二,社会意识有时可以超越现实社会存在的发展状况。,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22,社会
9、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经济状况:,德国,落后于,法国,落后于,英国,社会意识:,先进于,先进于,德国,法国,英国,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23,怎样理解“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A、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B、因为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发展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24,(2)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
10、承性。,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25,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使得各种社会意识形式都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历史发展线索。,雨果曾经说过:“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列夫托尔斯泰说:“历史是国家和人类的传记。”,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26,(3)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哲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27,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一般地说,政治法律思想对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影响最大,因为政治法律思想最直接、
11、最集中地反映一定的经济基础;哲学对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影响最为深刻,因为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具有指导作用。,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28,宗教:A、组成:由宗教教义、宗教制度、宗教组织、宗教活动及宗教信徒等要素组成 B、宗教的作用 第一、主要社会作用:麻痹人的进取心和革命意志 第二、积极意义:劝导人们淡泊名利、善待他人、助弱救难、爱护自然等,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29,(4)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
12、展起着阻碍的作用。,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30,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productive forces)的含义与构成要素(1)含义: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31,(2)生产力的构成要素,A、基本(实体性)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B、智能性(非实体性)要素: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32,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实体性要素,智能性要素,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
13、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33,劳动资料: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包括生产工具、交通运输、动力能源、仓库贮藏、自动控制、信息传输等诸多子系统 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因素,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34,A、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B、生产工具是划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C、生产工具制约着劳动者的素质,决定着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35,劳动对象的含义及种类,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改造或加工的一切对象。,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36,劳动对象
14、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进入生 产过程未经加工的自然物;地下矿藏、原始森林、野生动植物等。,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37,另一类是经过人们加工过的原材料,如织布工人用的棉纱、炼钢用的铁等。,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38,劳动者(生产力的首要因素),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人,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39,科学技术,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40,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它对现代生产力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2)它日
15、益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先导和基础。(3)它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4)它是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的体现。,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41,2、生产关系(的含义及其内容,(1)生产关系(relations of production)的内涵: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42,(2)生产关系的外延,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生产关系包含:,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
16、刚,43,第一,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氏族成员平均所有,奴隶主所有,地主所有,资本家所有,全社会共同所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私有制社会,公有制社会,归,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44,(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45,第二,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所有形式,相互关系,分配关系,
17、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平等关系,全人身依附关系,半人身依附关系,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平等互助关系,平均分配,全部占有,贡赋、地租,利润,按劳分配,按需分配,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46,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实例之一,原始工具,原始社会,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47,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实例之二,青铜器,奴隶社会,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48,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实例之三,铁器,封建社会,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49,生产
18、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实例之四,大机器,资本主义社会,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50,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 系的变革,石器工具,青铜器,铁器,大机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51,(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生产关系,生产力,真舒服!,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5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19、,真难受!,生产关系,生产力,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53,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生产关系,(2)生 产 力,决定,反作用于,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的状况,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54,(3)从过程上看,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部 葛洪刚,5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第三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06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