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ppt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系统的能量流.ppt(6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Chapter 4 Energy flow in the agroecosystem,主 主要介绍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初级生产的能量转化、次级生产的能量转化、辅助能,论述农业生产持续运转的基本过程。,第一节 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一、能量的基本概念、形态与度量能量(energy)物理学上指物质具有作功的能力。能是物质运动的量度。一般能分为两种形式:潜能和动能。潜能是静态能,是存在于物体内部的化学能量,具有作功的潜在能力,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化学结合能是潜能的一种。动能与物体本身的质量、运动速度和相对位置有关,是物理学上所主要讨论的能量形式。1、形态:日光能(Sol
2、ar energy)化学能(chemical energy)动能(Kinetic energy)热能(thermal energy)2度量:卡或千卡(生态学上)calory;焦耳(农业工程上)joule,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 1.太阳能:占99%以上 2.自然辅助能(natural a uxiliary energy)如地热能、潮汐能、核能等占 1%3.人工辅助能(artificial auxiliary energy)人畜力、燃料、电力、肥料、农药等农业生态景观与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所有生态系统最主要能量来源(90%)自然辅助能
3、 地热能、潮汐、风力作用及降雨等 辅助能 工业辅助能:农药、化肥、农机、电力、燃料 薄膜、设施 人工辅助能 生物辅助能:有机肥、生物燃料、种子、种苗、饲料、种畜、种禽,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农业生态系统输入能流的类型,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太阳辐射能 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99%),其作用视波长(为0.15-4u)不同而异,其中:,可见光(占50%)由七色光组成,除绿光外,都是光合作用的有效辐射,是农业生态系统最根本的能源。,红外线(0.76u占43%)主要产生热效应,形成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热环境。,紫外线(0.38u占7%实际1%)主要产生消毒灭菌的生物学效应。,表2-1 我国各地区太阳总辐射
4、量,(资料来源:全国气象统计资料),西北地区处于高值范围,是一项优势资源,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辅助能:指除太阳能外,对农业生态系统所补加的一切其它形式能量的总称。,其占系统总输入能量的比例依农业生产水平而定,如我国目前约为30-60%。其作用主要有三:其一是维持部分农业生物的生命;其二是改善农业生物的生活环境;其三是改变各种生物间的比例关系。,根据来源可将其分为 自然辅助能 人工辅助能,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三、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1、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进入农业生态系统的太阳能和辅助能,不会自行消灭,而是以严格的当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E=Q+W。E表示系统内能的变化,
5、Q表示系统吸热或放热,W表示自身做功或系统对外做功。如作物光合作用过程中,每固定1克分子CO2大约要吸收209.3104j的日光能,而光合产物中只有46.9104J的能量以化学潜能的形式被固定下来,其余的162.4X104J的能量则以热量的形式消耗在固定一克分子CO2时所做的功中,在这个过程中,日光能分别被转化为化学潜能与热能形式,但总量仍是209.3X104J,既没被创造,也没有被消灭。,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2、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递减(衰变)定律,自然界的所有自发过程都是能量从集中型转变为分散型的衰变过程,而且是不可逆的,由于总有一些能量转变为不可利用的热能,所以能量的转化都不可能达到10
6、0%。,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描述能量传递方向和转换效率的规律。,自由能是系统中可用于做功的那一部分能量,自由能做功后即衰变为不能利用的无用能,通常是分散的热能。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世界上一切有序的结构、格局都会自然地趋向于无序,要使系统维持有序状态,只有使系统获得更多的潜能以做功。,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3、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 耗散结构指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的非平衡状态下,系统可能出现的一种而、稳定的有序结构。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指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可以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克服无序状态,保持系统稳定,并提高系统的有序性.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服从热力学第
7、二定律。4、能量流动的特征1、能流是单向流动 2、能流是能量不断递减的过程 3、能量流动的途径和渠道是食物链(food chain)和食物网(food web),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四、能量流动的基本路径,能量流动路径即是指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具体有三条基本流径:,其一是太阳能路径,其二是有机能路径,其三是无机能路径,其一是太阳能路径,热离散或微生物,其二是有机能路径:,热离散或微生物,其三是无机能路径,无机能,做功,热离散,有机能,新生种养生物体,产品输出,呼吸,太阳能,种植植物,养殖动物,产品输出,呼吸,呼吸,能量流动的基本途径,第一
8、条路径(太阳能路径)植物有机体-食草动物-食肉动物-衰老死亡-微生物分解-归还于非生物环境。第二条路径(有机能路径)各营养级中死亡的生物有机体及排泄物进入到腐食食物链,在微生物作用下,被还原为无机物质。有机物质中的能量以热量的形式散发于非生物环境。第三条路径(无机能路径)生物有机体呼吸作用,使存储的化学潜能做功,转化为热能,散发于非生物环境中。以上3条路径是所有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共同路径,对于开放的农业生态系统而言,能量流动的路径更为多样。第四条路径:人类从生态系统内取走大量的农畜产品,大量的能量流向系统之外(图62)。这是农业生态系统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一条能流路径。,五、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
9、特点,1平衡性 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都要以热能的形式消散于环境中去,因而进入系统的能量必定与输出的热能在数量上相同,符合热力学第一定律。由于贮存能量是在流动转化过程中实现的,并接近于常量,所以在稳定生态系统中,输入的光合能量和散逸返回环境的能量是相等的,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2.不可逆转性 不可逆转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能量流动方向不可逆;二是能量转化形式不可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非循环的。3.耗损性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是不断损耗的。从一个营养级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时,能量损耗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未被利用部分。(2)以粪尿形工进入腐食食物链的
10、能量,(3)以呼吸消耗形式直接进入环境中的热量。(4)形成下一级物量后又因各种原因减少的能量。除去这些耗损之外,只有很少一部分能量能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正是因为这种大量的能量耗损,使能量流越来越细,当传递到35个营养级时,已经基本消耗殆尽,食物链也至此中断。,图2-9 能量从一个营养级流向另一个营养级时的损耗,六、能量转化效率,1、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林德曼效率,也称摄食效率。即营养级之间摄食量与之比,用I(n)/I(n-1)表示。同化效率。该营养级同化量与前一营养级化量之比,用A(n)/A(n-1)表示。生产效率。该营养级生产量与前一营养级生产量之比,用Pn/Pn(n-1)表示。利用效
11、率。也称消费效率,即该营养级摄入量与前一营养级净生产量之比,反映了食物链下一级对上一级的采食比例大小。用I(n)/Pn(n-1)或A(n)/Pn(n-1)表示。,能量转化效率,2、营养级内部的能量转化效率 组织生长效率。生产量与同化量之比,用Pn(n-1)/A(n)或Pt/At表示。生态效率。生产量与摄食量之比,用Pn(n)/I(n)或Pt/It表示。同化效率。同化量与摄食量之比,用A(n)/I(n)或At/It表示维持价。生产量与呼吸量之比,用Pn(n)/R(n)或Pt/Rt表示。,七、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同其它生态系统一样,遵守着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符合食物链和金
12、字塔基本规律。但由于其生物种群的简化和人类的干预,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具有以下特点。农业生态系统以草牧食物链为主 农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较短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较高农业生态系统能量转化的开放性较强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具有双通道特征。,八、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1、概念:把每个营养级有机体的数量、能量或生物量,按营养级的顺序依次排列,绘制成图,所得到的图形就称为生态金字塔。2、分类:生物量金字塔(pyramid of biomass)以各营养级的生物量为基础构建的生态金字塔,一般为正三角形。数量金字塔(pyramid of numbers)以各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量
13、为基础构建的生态金字塔,有时为正三角形,有时为倒三角形,有时不能确切的体现各营养级的能量变化关系。能量金字塔(energy pyramid)以各营养级所流通的能量为基础构建的生态金字塔,为正三角形。能量金字塔最能够确切的表示各营养级能量的变化。,第二节 初级生产的能量转化,一、几个基本概念二、初级生产中的能量平衡关系三、全球初级生产量概况及分布特点四、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与能量效率五、农业发展的新方向-能源植物六、初级生产力的潜力估算与分析七、提高农业初级生产力的途径,1、初级生产量(primary production)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固定太阳能,由无机物合成、转化成复
14、杂的有机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的数量称为初级生产量,也称第一性生产。2、淨初級生产量(net primary production)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呼吸消耗,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的这部分生产量。3、总初級生产量(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NP+R4、初級生产力(primary productivity):植物群落在一定空间一定时间内生产有机物质积累的速率称为初級生产率(productivity rate)或初級生产力(productivity)。5、生物量:某一时刻调查的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kg/m2)
15、。以鲜重(fresh weight,FW)或干重(dry weight,DW)表示。6、现存量:绿色植物初级生产量被植食动物取食及枯枝落叶掉落后,剩下的存活部分。SC=GP-R-H-D,一、几个基本概念,一、基本名词解释,(一)与生物量有关的概念:生物量(biomass)任一时间某一地方某一种群、营养级或某一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总重量。一般以干重表示(kg/hm2、g/m2)。现存量(standing crop)单位面积上所测得的生物体的总重量。一般将现存量看成生物量的同义词。(二)与生产力有关的概念:生产力(productivity):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生产量,即生产的速率。总第一性生产力:
16、也称为总初级生产力,指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的总量(包括植物呼吸消耗掉的部分)。净第一性生产力:也称为净初级生产力,指绿色植物除去呼吸消耗之后的有机物的积累速率。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生物的能量来源于生态系统的净生产力。,初级生产的能量转化,二、初级生产中的能量平衡关系(一)初级生产:自养生物利用无机环境中的能量进行同化作用,在生态系统中首次把环境的能量转化成有机体化学能,并贮存起来的过程。初级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等。总初级生产量=净初级生产量+呼吸消耗的能量 GP=NP+R(J/m2a)或(g/m2a)考虑到更高营养级的取食或死亡而减少,则有 dB/dt
17、=NP-R-H-D 式中:dB/dt某一时期内生物量的变化 H、D分别为高营养级的取食量和死亡损失量,初级生产的能量转化,三、全球初级生产量概况及分布特点 1.陆地比水域的初级生产量大。陆地生态系统约占地球表面1/3,而初级生产量约占全球的2/3。主要是占海洋面积最大的大洋区域营养物质缺乏,生产力低,平均仅125g/m2.a,有“海洋荒漠之称”。2.陆地初级生产量随纬度增加逐渐降低陆地生态系统类型中,以热带雨林生产力最高,平均2200g/m2.a。由热带雨林向常绿林、落叶林、北方针叶林、稀树草原、温带草原、寒漠依次减少。初级生产量从热带至亚热带、经温带到寒带逐渐降低。一般认为,太阳辐射、温度和
18、降水是导致初级生产量随纬度增大而降低的原因。,初级生产的能量转化,3.海洋初级生产量由河口湾向大陆架和大洋区逐渐降低。河口湾由于有大陆河流的辅助能输入,净初级生产力平均为1500 g/m2.yr,产量较高。但是所占的面积不大。4.水体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量垂直变化如森林不同层次生产量的排序为:乔木层灌木层草被层。5.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随群落的演替而变化早期植物生物量很低,初级生产量不高;随演替进行,生物量逐渐增加,生产量也提高;森林一般在叶面积指数为4时,净初级生产量最高;系统到达顶极时,生物量接近最大,但净生产量反而降低。,初级生产的能量转化,全球初级生产量划分为三个等级:生产量极低区域。
19、生产量0-250g/m2.a.大部分海洋和荒漠属于这类区域。海洋缺少营养物质,荒漠缺水。中等生产量区域。生产量为250-2000g/m2.a。许多草地、沿海区域、深湖和一些农田。这些地区的生产量居于中等水平。高生产量区域。生产量大约为2000-3500g/m2.a。大部分湿地生态系统、河口湾、泉水、珊瑚礁、热带雨林和精耕细作的农田、冲积平原上的植物群落等属于这类区域。这些地区得到了额外的自然能量和营养物质。热带森林仅覆盖地球5%的面积,但生产量几乎占全球总生产量的28%。有的水域、河口湾、海藻床和珊瑚礁等面积虽仅占0.4%,但其生产量达全球的2.3%。,初级生产的能量转化,四、生态系统净初级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态系统 能量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06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