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者行为理论新.ppt
《生产者行为理论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产者行为理论新.ppt(8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西 方 经 济 学,牛国良 主编孟秋菊 讲授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这一章是分析供给背后的主人生产者或厂商的行为。在分析生产者行为时,我们假定生产者都是具有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他们生产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要实现利润最大化,无非涉及这样两个问题:第一,从实物形态上看,涉及到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量的关系问题,即如何在生产要素既定情况下实现产量最大,或者在产量既定的情况下使投入的生产要素最少,这就是如何使用各种生产要素的问题,即要素组合问题。第二,成本与收益的关系问题,要使利润最大化就是要使扣除成本后的收益达到最大化,这就要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并确定一个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本章题要】
2、生产者行为理论可从两个方面分析:从实物形态上分析的是生产要素最佳组合理论;从货币形态上分析的是成本与收益理论。本章主要包括生产要素、生产函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成本理论、收益与利润最大化。在研究生产者的行为时,假定生产者都是具有完全理性的经济人,他们生产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即在既定的产量之下实现成本最小或在既定的成本下达到产量最大。,第一节 生产要素最佳组合理论,一、基本概念(一)厂商和生产要素P63 1、厂商又称生产者,是指能作出统一生产决策的经济单位,包括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个人业主制企业:单个人独资经营的厂商组织。这种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二为一,规模小,管理简单
3、。合伙制企业:由两个人以上合资经营的厂商组织。这种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二为一,规模和管理比个人业主制企业要大些、复杂些。公司制企业:按公司法建立和经营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厂商组织。它是一种典型的现代企业组织形式。,2、生产要素指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即劳动(L)、资本(K)、土地(N)与企业家才能(T)。萨伊的“三要素论”和马歇尔的“四要素论”(二)生产函数、技术系数、不变投入与可变投入1、生产函数是指在一定技术水平下,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某种组合和它所能生产出来的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广义的生产函数:Q=f(L,K,N,T)狭义的生产函数:Q=f(K,L),2、技术系数指生产一定量的某种产品所需要的
4、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如果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不能改变的,则称为固定技术系数。它表明各种生产要素之间不能相互替代。如果生产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可以改变的,则称为可变技术系数。它表明各种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一般来说,技术系数是可变的。如:农业中的多用土地、少用劳动的粗放式经营与多用劳动少用土地的集约式经营。工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经营。在生产理论中研究的主要是技术系数可变的情况。,3、不变投入与可变投入 不变投入指在所考察的一段时间内生产要素数量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投入。如机器、厂房等。可变投入指在所考察的一段时间内生产要素数量随产量的
5、变化而变化的投入。如原料、燃料、劳动等。西方经济学在分析生产函数时,往往假定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固定不变,先单独考察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变动对产出的影响,然后考察两种以上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变动对产出的影响。,二、一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及合理投入(短期生产分析)1、一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Q=f(L,K)K为固定投入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含义与计算公式(1)总产量(TP)指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TP=AP q(q 代表某种生产要素的量)(2)平均产量(AP)指平均每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产量。AP=TP/q(3)边际产量指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产量。MP
6、=TP/q,3、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TPAPMP,TP,o,L,AP,MP,E,H,L3,L2,F,L1,(1)三个产量曲线都是先上升后下降(2)边际产量与总产量的关系 MP上升,则TP递增上升 MP下降(且MP0),则TP递减上升 MP达最大值时,TP从递增上升转为递减上升(拐点)MP0,TP总是增加的;MPAP时,AP处于上升阶段MPAP时,AP处于下降阶段MP=AP时,AP达最大值,4、边际收益递减规律(1)含义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指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
7、度时,增加的产量将会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2)边际收益先递增后递减的原因在生产过程中,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和固定生产要素投入量之间存在一个最佳配合比例。在生产初期,由于可变投入较少,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和固定生产要素之间还没达到最佳配合比例,所以随着可变投入的增加,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增趋势。一旦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和固定生产要素之间达到最佳配合比例,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这时可变投入的继续增加,生产要素的配合将会越来越偏离最佳配合比例,可变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就会出现递增趋势。,资料:土地的边际收益递减与城市化,我国是世界上人与地关系最紧张、农业劳动集约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务农人数多
8、,农业的产出很低,是我国穷的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之后,一方面随着人口增加土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仍然发生作用,另一方面经济建设的发展使耕地面积减少,因而有限土地上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加。在80年代,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以发展乡镇企业为载体,采取了“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内部就地转移方式。据统计,19781992年期间,乡镇企业共吸收7,500多万农村劳动力。然而,进入90年代以后,乡镇企业由于技术进步加快,资本密集程度迅速提高,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明显下降。,在农村內部就业潜力有限的情况下,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会离开土地,告別家乡,加入流动大军的行列。可以说,90年代以来“农民工”向城市的大流动
9、,不过是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內,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的序曲。有人估计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到2050年才能最终完成。过去20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缓慢,200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6%,低于发展中国家45%的平均水平。目前64%的人还在农村住着。未来的二十年中至少有五亿人口要进城,此间我国的城市人口要翻番。而城市化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又不要求很大空间和传统要素投入。因此,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必然选择。,5、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生产弹性:在其它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可变要素投入量变动的百分比所能引起的总产出变动的百分比。(用来衡量可变要素利用程度),根据短期生产中的三个产量的关系以及生产弹性的大小
10、,将短期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AP,MP,q,TP,q,TP,TP,q,q,TP,q,q,TP,TP,E,=,D,D,=,D,=,D,D,=,/,/,/,E1,为第阶段:MPAP,平均产量始终是上升的,边际产量先上升,达最大值后开始下降,总产量是增加的(含递增上升和递减上升)。在这一阶段,不变要素资本投入量相对过多,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不足,只增加劳动投入量,就可增加总产量。0E1,为第阶段:MP AP,平均产量由达到最大并开始下降,边际产量在下降之中且大于零,总产量处于递减上升并达到最大。这一阶段是生产的合理阶段。(AP最大 TP最大),E0,为第阶段:平均产量继续下降,边际产量小于零,总产量
11、处于下降阶段。在这一阶段,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过多,生产者减少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是有利的。所以,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间为第阶段:L2与L3之间。生产者选择最佳投入点将取决于他们追求的目标。如果厂商的目标是使平均产量达到最大,那么劳动量增加到L2就可以了。如果厂商的目标是使总产量达到最大,那么劳动量增加到L3就行了。如果厂商的目标是使利润达到最大化,还要结合成本与收益进行深入分析。,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TPAPMP,TP,o,L,AP,MP,E,A,L3,L2,F,L1,计算,某企业使用资本和劳动生产一种小器具,在短期内资本固定,劳动可变,短期生产函数为Q=-L3
12、+24L2+240L,其中,Q为小器具每周的产量,L是雇佣的工人人数,计算该企业在第阶段、第阶段和第阶段L的取值范围。,答案,解析:要求、阶段L的取值范围,就必须找到AP=MP,MP=0两个点的L的值。根据题意,Q=-L3+24L2+240L,得AP=(-L3+24L2+240L)/L=-L2+24L+240;MP=(-L3+24L2+240L)=-3L2+48L+240。于是当AP=MP时:-L2+24L+240=-3L2+48L+240,整理得L2-12L=0,得L=12.当MP=0时,-3L2+48L+240=0,得L=20所以,阶段的L的取值范围:0L12阶段的L的取值范围:12 L
13、20阶段的L的取值范围:L20,三、两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及最佳组合,(一)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Q=F(L,K)L为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K为可变要素资本的投入量,Q为产量 在西方经济学著作中,常见的两种投入的生产函数是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这是用它的建立者数学家科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命名的。它是根据美国1899-1922年的工业生产统计资料得出来的函数。Q=ALaK1-a其中,a为参数,假设0a1,;A代表既定的技术水平。,由于L,K可以相互替代,为取得同样的产量,可以多用劳动少用资本,或多用资本少用劳动。也就是说,不同的方法可以生产同一水平的产量,在许多种可能中,企业究竟应该使用哪
14、种方法呢?怎样才能使成本最小而产量最大呢?这就需要用等产量线来分析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问题。(二)两种可变投入要素的最佳组合1、等产量曲线(注意与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无差异曲线区分)(1)等产量曲线的含义与特征 含义 等产量曲线指在技术水平不变条件下,生产相同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的所有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同一产量下不同要素组合表,等产量曲线图,o,L,Q,K,等产量曲线图,o,L,Q1,Q2,Q3,K,等产量曲线的特征第一,一个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曲线,并且任何两条都不相交。第二,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曲线代表的总产量水平越高。第三,等产量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第四,等产量曲线是一
15、条凸向原点的线(斜率的绝对值递减)。,(2)边际技术替代率 含义(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指保持总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减少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与增加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之比。如果以K代表资本的减少量,L代表劳动的增加量,MRTSLK代表劳动代替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公式:MRTSLK=K/L,(2)边际技术替代率 含义 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指保持总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减少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与增加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之比。如果以K代表资本的减少量,L代表劳动的增加量,MRTSLK代表劳动代替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公式:MRTSLK=K/L 当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L 0时,则
16、要素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LK=lim=dK/dL,O,L,K,E,K,L 0,L,可见,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即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斜率的绝对值。根据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定义可知,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前提下,由增加劳动投入量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加量和由减少资本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减少量必定是相等的,即有MPL=TP/L,MPK=TP/K,经整理得到=,最终得:,根据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定义,得到,K,L,MP,MP,L,K,=,D,D,K,L,LK,K,L,LS,MP,MP,dL,dK,MRTS,MP,MP,L,K,MRTS,=,=,=,D,D,=,或者,MPL,MPK,TP,L,K,TP,.,
17、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MRTSLK=K/L=MPL/MPK 由于随着劳动数量的增加,其边际产量递减;而随着资本数量的减少,其边际产量反而在增加,所以劳动的边际产量与资本的边际产量的比值将不断减小,即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递减的,从而等产量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同时,由于MPL=TP/L,MPK=TP/K TPL=-TPK L MPL=K MPK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3)脊线P73脊线说明两种生产要素的有效替代范围,在脊线之内,两种生产要素替代有效,在脊线
18、之外,两种生产要素替代无效。,3、等成本线(1)等成本线的含义等成本曲线又称企业预算线指在成本和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能够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最大数量组合的轨迹。(2)等成本方程:M=PL.QL+PK.QK(图)M为生产者的支出总成本 PL、PK分别是劳动、资本的价格 QL、QK分别是劳动、资本的数量M=PL.QL+PK.QK QK=M/PK-PL/PK.QL.这是一个直线方程式,其斜率为-PL/PK,等成本曲线(图示),o,L,A,B,K,KAB=-PL/PK,(3)等成本曲线的变动要素价格不变,成本变化时,等成本线平行移动。成本增加时,等成本线平行向外移动。成本减少时,等成本线平行向
19、内移动。成本不变时,要素价格的变动导致等成本线的旋转移动。劳动价格即工资变化使等成本线以A点为轴心旋转。资本价格即利率变化使等成本线以B点为轴心旋转。,等成本曲线(图示),o,L,A,B,K,要素价格不变,成本变化时,等成本线平行移动。,A1,B1,A2,B2,等成本曲线(图示),o,L,A,B,K,劳动价格即工资变化使等成本线以A点为轴心旋转。,B1,B2,等成本曲线(图示),o,L,A,B,K,资本价格即利率变化使等成本线以B点为轴心旋转,A1,A2,3、生产要素最佳组合的确定(1)成本既定产量最大,o,L,Q1,Q2,Q3,K,A,B,E,G,F,K*,L*,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相切的切点是
20、厂商的生产均衡点,在生产均衡点处有:MRTSLK=PL/PK,公式表明:生产要素最佳组合的条件就是每一投入的边际产量与价格之比相等。也就是说,企业可以通过对两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得最后一单位的货币成本无论用来购买哪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边际产量相等,从而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PK,MP,PL,MP,PK,PL,MP,MP,PK,PL,MP,MP,MRTS,MP,MP,MRTS,K,L,K,L,K,L,LK,K,L,LK,=,=,=,=,=,或者,整理可得,则,由于,最优生产要素组合的确定:(2)产量既定成本最小,o,L,Q1,K,A3,B3,E,G,F,K*,L*,A2,A1,B1
21、,B2,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相切的切点是厂商的生产均衡点,在生产均衡点处有:MRTSLK=PL/PK,PK,MP,PL,MP,PK,PL,MP,MP,PK,PL,MP,MP,MRTS,MP,MP,MRTS,K,L,K,L,K,L,LK,K,L,LK,=,=,=,=,=,或者,经整理得,则,由于,公式表明:生产要素最佳组合的条件就是每一投入的边际产量与价格之比相等。也就是说,企业可以通过对两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得最后一单位的货币成本无论用来购买哪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边际产量相等,从而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3)E点的特征:,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相切;等产量曲线的斜率与等成本曲线的斜率
22、相等;MRTSLK=K/L=MPL/MPK=PL/PKMPL/MPK=PL/PK 或MPL/PL=MPK/PK(利润最大化条件)MPL/PL=MPK/PK表明:生产要素最佳组合的条件是每一投入的边际产量与价格之比相等。也就是说,企业可以通过对两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得最后一单位的货币成本无论用来购买哪种生产要素,所得的边际产量相等,从而实现既定成本下产量最大或既定产量下成本最小。,思考,在一条等产量曲线上有a、b、c、d四点,每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分别为2、3/4、1/2、2/5。试问:上述四点哪一点为生产者的均衡点?,4、扩张线(与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收入消费线相似)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当生产的产
23、量或成本发生变化时,企业会重新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或是变化了的产量条件下实现最小成本,或是在变化了的成本条件下实现最大产量。要素最优组合的变动趋势如何?将涉及到扩展线问题。扩张线在生产要素价格、生产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些不同等产量线与不同等成本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均衡点,这些生产均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见图示)扩展线表明:扩展线上各点都是厂商在不同产量下或不同成本下要素的最优组合点(生产均衡点)。厂商要扩大其生产,将沿着扩展线来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o,L,1,2,3,A2,E3,K3,A3,A1,B1,B2,B3,K2,K1,L1,L2,L3,E2,E1,K,扩张线,
24、四、规模经济或规模收益、规模报酬,前面分析了技术系数可变即两种生产要素可以相互替代的情况下,两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现在我们再来分析技术系数不变即两种生产要素配合比例固定,也就是说两种生产要素必须按相同比例同时增加时,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对产量会产生什么影响?这种分析就是企业的规模经济或规模收益分析。规模经济分析涉及的是企业生产规模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企业只有在长期内才能变动全部生产要素,进而变动生产规模,因此,企业的规模经济分析属于长期生产理论问题。,(一)规模收益或规模报酬的含义与分类1、含义 规模收益或规模报酬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
25、产量变化。2、分类规模收益或规模报酬的变化分为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递减和规模报酬不变三种情况。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所有生产要素投入量按照相同比例增加时,总产量先是递增的幅度增加,然后以不变的幅度增加,最后以递减的幅度增加。相应地分别称为规模收益递增阶段、规模收益不变阶段和规模收益递减阶段。,(1)规模收益递增:指投入按一定比例增加导致产出按更大比例增加。(2)规模收益不变:指投入按一定比例增加导致产出按相同比例增加。(3)规模收益递减:指投入按一定比例增加导致产出按较小比例增加。,规模收益的三种情况(举例),规模收益递增、规模收益不变、规模收益递减图,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规模报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产者 行为 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05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