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学讲义.ppt
《生态旅游学讲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旅游学讲义.ppt(1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生态旅游学,潘晟,第一章 生态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第一节 生态旅游学的研究对象1生态系统(ecosystem)的概念坦斯利(Tansley,1935):最早提出该术语奥德姆(odum,1969)认为:在一个指定地区所有的生物有机体单位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以致于一种能量流导致该系统的生命体与非生命体之间的物质互换就是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概念具有组成层次性:个体组成种群,种群构成群落,一个群落与其自然环境的结合就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生态学概念的几个问题,该概念与规模不一定相关。虽然如此,但是一般该术语被理解为在全球尺度亦即生物圈以下的单位。该术语的基本特点:1揭示了组成成分间功能的和
2、动态的关系,而这远远超过物种分布的固定镶嵌。2它是有机的整体,暗指这个整体拥有突发性的特点,而这种特点用我们关于其构成的知识是无法预知的。生态系统中有关功能关系的研究通常集中在能被准确测量、并且对该系统中生命的和非生命部分都很普遍的现象上,包括能量、水、矿物养分等常见的例子。系统的时间性。系统的承载力:对一个特定种群的最大承受数目。,2生态旅游活动21旅游活动:时间上,空间上,目的方面的限定(休闲/度假为核心),22什么是生态旅游:ecotourism(ecological tourism)221生态旅游概念的提出与发展过程背景:旅游地生态系统在旅游活动下遭到破坏;全世界的环境危机概念提出与发
3、展:ecological tourism:贺兹特,1965;克劳德莫林(Claude Moulin),这一阶段提出了设想ecotourism:赫克特。旅游与生态持续发展的思想,野生动植物与游憩活动如何并存,222什么是生态旅游活动,旅游活动要素:旅游地,旅游目的旅游地特征:相对原始的自然生态系统,或者历史文化生态系统,或者自然与人文相和谐的生态系统旅行目的:在具有上述特征的旅游地休闲/游憩/认知,而不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目前的相关定义:一主要强调旅游地的自然生态资源,较少侧重以历史文化为核心的人文生态资源。二,强调旅游地生态系统在旅游行为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教材的观点: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环境伦理为指
4、导,在自然场合中开展的既能使人们获得生态体验和知识,又能使他们尽到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责任的一种特殊旅游。(第4章P82),3生态旅游学研究对象与定义,生态旅游学研究对象:生态旅游活动生态旅游学的定义卢云亭、王建军:研究生态-旅游系统的学科,是以生态学为指针,研究生态旅游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产生);生态旅游产品的构成、特征、类型、功能及其运行机制(产品);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开发、规划和管理(资源);生态旅游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作用、运作模式(社会发展与经济地位);生态旅游的市场范围、目标和促销工程(市场)。即生态旅游活动规律及生态旅游环境伦理的学科。,第二节 生态旅游学的研究内容,1生态旅
5、游活动的特征11有限参与12小众化行为13认知性行为,2生态旅游学的研究内容21生态旅游地的资源研究(地域生态系统分析,资源评价)22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规划、管理;生态旅游市场研究23生态旅游活动影响分析(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对社会经济的影响)24生态旅游的环境伦理研究,第三节 生态旅游学的研究方法,1生态学方法: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对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如碳、水、矿物养分等进行准确测量,以探索生态系统中个体、种群、群落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作用过程,响应机制等。在生态旅游学中,这一方法主要应用于旅游地的研究。2旅游学方法:旅游资料统计方、流量法、调查法、图表法等,第二章 生态旅游的形成、作
6、用和问题,第一节 生态旅游概念的产生和发展1调整性自然旅游时期1980年代前,学者针对当时的旅游行为,提出了与传统大众观光相对的概念:“调整性观光活动”。并对这种旅游行为的特征进行了概括和提升2生态旅游概念创立时期1980年代,一些学者就当时旅游行为的环境冲击,提出了保护旅游地生态环境,使之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概念。1983赫克特提出生态旅游概念,其他学者也相继提出自己的观点3生态旅游蓬勃发展时期 1990年代以后,在前期的宣传、创导下,逐渐形成潮流,第二节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因,教材概括为6点:人类回归自然心态的激活城乡生态旅游环境的恶化传统旅游形式对环境保护的忽视生态环境固有的特点旅游供给
7、和需求的变化人类进步和社会文明的需要等,有3个基本原因1全球环境变化人类过度开发:森林消失,温室效应,冰川消融,酸雨,垃圾2旅游作为大众化消费行为兴起后,对旅游地环境的冲击大众消费式旅游对旅游地环境的压力:山地风景区,海滨风景区,湖泊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旅游城市补充:人文压力3旅游行为的多元化发展,第三节 生态旅游的效益,1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环境质量;保护自然资源和野生动植物;强化环境教育(教育对象扩大,教育手段丰富,教育效果直接)2社会效益:旅游地传统文化的保护(文化生态旅游);多样化的旅游产品,缓解供需压力;提高生活质量、国民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和技能;其他3经济效益:显著的经济效益(
8、单位面积土地的收益大大提高);就业机会等等,第四节 生态旅游的构成条件和相关问题,1发展生态旅游的构成条件11一定的生态旅游资源12旅游经营者、管理者:具备生态旅游的认识和技术条件13旅游者对生态旅游环境伦理的认同与了解,2生态旅游实践过程中的问题21旅游与环境的关系美国人Erlet Cater将旅游业与环境关系分为4类:相互促进型;有利于环境保护不利于旅游业;有利于旅游业不利于环境保护;旅游业与环境相互制约22生态旅游行为将有利于环境的相互促进23生态旅游管理问题:开发、规划管理不当,游客教育引导不当,第三章 生态旅游的基本特征,第一节 生态旅游的原则和标准 1原则原则与标准难以有统一的表述
9、,其核心思想概括起来就是“有限发展”的范畴杨开忠概括:1旅游者行为约束原则(积极地从旅游者角度入手,提供咨询;从旅游地参与者入手,建立良性的调控机制);2旅游地生态保护原则(开发与保护的同步机制,整体机制);3旅游业经济发展原则教材所提供的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中提出的16项,以及教材概括的“五方一地”基本属于指南手册,2标准21旅游对象是和谐的生态系统原生、次生、人工生态系统文化生态系统22生态旅游对象应该受到保护保护对象:保护生态系统的自然景观,保护生态系统属地的文化体系。保护主体。保护的动力。23社区的参与社区参与的优点:直接受益;增加吸引力;促进当地发展(有矛盾);有利于保护24旅游
10、设施的生态化(基础卫生设施,交通设施),第二节 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特征的认识,1国内外学者对生态旅游特征的看法11世界旅游组织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一般规模小,不需要太高的资金投入;必须对旅游地采取严格的环保措施;重点是开发不对环境造成任何影响和能为游客合理利用的项目;吸引那些对环境保护有高度责任感的人参加;必须具备高素质的导游(这一点牵强),12R.W.Butler提出:与积极的环境道德相一致,并促进专项旅游的发展;不破坏资源;注重内在而不是外在价值;理论上以生物为中心而不是以人文为中心,要接受自然原生态而不能图便利大肆改变环境;必须促进资源保护;对自然环境的第一手体验;得到欣赏和教
11、育的满足而不是寻求刺激或冒险;高信息高情感的体验,要求领导者和参与者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准备,13另一为学者Wight:开发规模在环境容量之内;提供第一手、参与性的和有启发的体验;涉及到对旅游者、旅游从业者以及当地居民的教育;对资源核心价值的认知;对资源有限性的认知;促进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促进道德责任与行为;提供对资源、当地社区和行业的长期益处,14郭岱宜:仰赖当地资源的旅游;强调当地资源保育的旅游;维护当地社区概念的旅游等。15陈传康: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地方经济来重视保护自然;对参与者进行生态保护教育;不破坏自然的规划16郭来喜:以大自然为舞台;高品质的科学文化;
12、以生态学思想为设计依据;载体的多样性特色;参与性强;增强人类环境意识的高品位旅游17郭鲁芳:侧重对自然环境的审美欣赏;具有高含量的科学与文化内容;有助于环境保护的旅游形式基本内涵一致,表述不同而已,第三节 生态旅游基本特征分析,教材从发展目标,资源利用,资源属性,产品特征,市场宣传,管理,规划等7个方面进行了描述,以表达该专项旅游活动与其他类型旅游的联系与区别,发展目标:与环境伦理要求和目标一致;贯穿环境教育;促进专业旅游,使旅游者获得生态感受和体验,以及丰富的生态知识;可持续发展;美感资源利用:一般是自然生态资源;偏远、脆弱生态区;生态系统为中心,导游要求高;接受自然资源状态,人工少;生态为
13、基础;环境容量内;自然场所内,也可包括文化资源属性:生态旅游地域组合体;强调利用特殊的旅游资源;高品位;其他难以比拟的自然内在价值,产品特征:高品位;开发科学性;精品性;专业性市场宣传:吸引对人与自然感兴趣者;有环保意识者;高素质、文化群体;消费水平高管理:指定与环境相协调的规划;严格的环境保护;旅游容量与群体的严密控制;高素质的管理队伍规划:建立环境容量标准;设施建设环保,第四章 生态旅游环境伦理,第一节 生态旅游与生态旅游环境伦理的概念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环境伦理为指导,在自然场合中开展的既能使人们获得生态体验和知识,又能使他们尽到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责任的一种特殊旅游。生态环境伦理是指体现于生
14、态旅游过程中的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理性思维与道德规范。生态环境伦理:人与自然、生态、旅游之间的伦理关系。人:包括旅游者、旅游活动经营者、管理者等,第二节 生态旅游环境伦理的发展阶段,1生态环境伦理产生前的“回归自然”思潮机器大生产将人彻底与自然相分离,自然控制思想在科学主义的旗帜下高歌猛进。面对机器怪兽的时代,哲学家开始反思人的处境,对科学主义和工业文明进行批判,在这一基础上,出现了“回归自然”的思想。以卢梭为代表,2生态环境伦理的萌芽时期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75-1965),德国西部巴登州(梅斯基尔希),现象学大师,主要著作有存在与时间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人诗意
15、的安居等。教材概括:技术时代潜伏者破坏地球的巨大危险。技术的本质是一种“框架”,它紧紧地限制了人的行为,也限制了自然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拯救地球应改变人的主体地位。把艺术招引到挽救人类未来的行列中来。人的生存必须从属和依赖于大地,人不能成为自然的主人,而是地球的维护者。如此,万物才能获得他们各自的充分的展示。人要接受大地的恩典,保护大地固有的秘密。这的人类生存,及人地关系的所在。,莱昂波尔德(Aldo Leopold,1887-1948):美国依阿华州伯灵顿市的一个法国移民家庭,耶鲁大学林业硕士。以大地有机体为基础的“大地伦理”思想。人是大地共同体中的一员。保护生态系统是合乎大地伦理规范的行
16、为。对大地美的审视和伦理审视的统一。雷彻尔,卡逊(Rachel Carson,1907-1964)海洋生物学家侧重于阐述污染,尤其是生化污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其贡献是,将生态环境问题社会化,阿尔伯特,史怀泽(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敬畏生命”的伦理体系敬畏生命的善恶定义。善的本质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的本质是毁灭生命。伦理的基本原则是敬畏生命。伦理的目的是扩大人类的道德责任,克服盲目的利己主义世界观念。敬畏生命伦理思想是对以往伦理观念批判、反省的产物。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它是人类伦理观念进步的必然产物。它是建立在对生命统一性和世界和谐性认识基础上的。,3生态
17、环境伦理获得定位的时期生态环境伦理在1970年代开始在学科领域中得到定位,主要表现为:在保护环境、拯救地球的旗帜指引下,世界许多组织、各国政府、民间团体和学术机构为生态环境伦理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72年6月5日-16日:联合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大型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形成了只有一个地球的正式报告。人类环境宣言呼吁各政府和人民维护和改善环境,将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第三节 生态环境伦理的基本内容及其在生态旅游中的指导作用,1生态环境伦理的基本内容11强调大自然的整体和谐性。整体性。12要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和谐的关系。人的非自然主体地位13强调维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
18、境多样性。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发展的基,14要求人类必须承认自然的权利。自然权利:是自然生物的权利或生物的自然权利。生物固有的,按生态学规律存在并受人类尊重的资格,141每一种生物都有适应环境的特殊方式,这种特殊方式实际上就是生物的种族特征。生物在自然竞争和自然选择过程中,逐步时使其种族在自然中占据了属于它们自己的位置,即“生态位”。生态位:生物在自然界存在的资格,这种生存资格或权利,只能以生物的种族特征为尺度去加以肯定,而不能以人类的种族特征作为尺度去任意否定。142生态环境伦理所讲的受人类尊重的生物权利,主要是就生物物种而言的,不是说对某种生物个体存在状态的剥夺就是对生物权利的侵犯。当对个体的
19、侵犯危及生态平衡与稳定时,即是对生物权利的进犯。,143生物权利的本质特征是它的自然性。所谓自然性包括:一,生物权利是自然意志、自然法则、自然力量的体现,它源于自然运行的法则,依然自然力量的支撑,任何违背自然意志和自然法则的行为都是对生物权利的侵犯。二,生物的存在都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145要求人类必须承认自然的价值。一被人视为有用的使用价值。二除此之外自然界固有的价值或内在价值,2环境伦理在生态旅游中的作用21生态环境伦理所包含的内容和观点,是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22生态伦理所强调的生物权利和生物价值的观点,从实践上给生态旅游者指明了一种可操作的方法。23是指导生态旅游活动观
20、测可持续发展方针,为子孙后代留下旅游产业并满足其享用自然自然权利的重要思想武器。,第四节 生态旅游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1生态旅游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11实现生态旅游者的代际利益公正。12实现生态旅游者的代内利益公正。(国家、地区公正)13实现“人-地”公正。,2生态旅游环境伦理的道德规范21合理、健康地消费:消费文明化(精神消费为主,适当辅以物质消费;消费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手段;严禁不健康的消费陋习或活动);消费无害化22控制环境容量23适度发展,第五章:生态旅游资源地域系统,第一节:生态旅游资源地域系统概念1生态旅游资源的定义:在自然场合或自然与历史文化相融合的场所中,可供生态旅游
21、者感知、享受、体验自然生态功能与价值的资源。问题:生态旅游资源与一般自然旅游资源的重合与不重合处,2生态旅游资源特征和结构21资源属性所体现的生态美(自然与人文)22生态旅游资源所体现的生态系统更具有原生性和脆弱性。23市场需求的狭域性和限制性,3生态旅游地域系统生态旅游地域系统:吸引游人进行生态感受、体验的生态旅游场所的地域组合。世界各国主要国家公园体系:A行政等级:国家公园、保护区,地方保护区B类型系统:自然保护区、动物禁猎区等,第二节:生态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在方法与内容上基本与其他旅游资源调查相似。1生态旅游资源调查11生态旅游资源调查内容111生物物种多样性调查:古树,野生动植物物种
22、、种群,112生态环境资源调查:气候资源:气候舒适期,疗养保健气候,避暑度假气候环境质量:大气、水和土壤质量珍稀动植物栖息环境等,113生态风景资源调查生态旅游区地貌景观调查;水景调查;气候气象景观调查;植物景观调查;人文景观调查,12调查方法路线普查:地理位置,地域范围,交通,地貌景观资源(地形特征,水文,植被,土地利用)气候气象(温度:日温差,月温、年温等;降水;风向风速;湿度;气压;能见度与空气质量指标)人文景观:建筑、园林、遗址、历史文化区旅游设施基础:旅行社、团、场所等重点详查:独特性资源,2生态旅游资源定性评价21景观要素分类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山、水、气、林,人文22景点可览度评价
23、:景观评级(优、上、中)等23风景资源质量综合评价(奇、胜、美、佳)稀、奇、古、怪人为主观与景观自然特征的客观基础之间的关系,3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主要评定内容包括:直接产出的实物价值;服务价值;生态作用的间接价值;存在价值。31旅游资源评价常用的层次分析方法要素层次,恰当的权重分值,吴楚材、梁青元中国森林公园等级划分标准研究提出的一套森林生态资源与环境因子的评价方案:自然资源65%,人文15%自然资源:山体6,水体5,植被4,森林生态环境37,天象3,特异性7,动物3其中森林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6,木本植物4,环境质量27(旅游舒适期5,大气质量5,土壤3,放射性辐射强度2,地表水质量5,空
24、气细菌含量3,空气负离子含量4)人文资源:历史古迹5,民俗风情5,宗教5权重分值的获得,专家打分,抽样调查,32资产评估法321生态环境资产评价的5类指标卫生保健评估值游憩娱乐评估值遗产保护值生物多样性保护值生态补偿值。,322生态环境资产评价方法:单项评价方法;整体环境评价方法A生态环境疗养保健价值=评估区总面积(公顷)每公顷可供疗养的人数(人)每年每床的疗养费用(元/人年)B旅行费用法:生态环境游憩娱乐价值=预测的年游客总数(人)平均支出费用(元/人)条件价值法:生态环境游憩娱乐价值=游客总数平均/人意愿生态旅游支付费用C遗产保护值评估:C1自愿支付法:环境资产的遗产保护值=政府政策投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态旅游 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04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