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生科院开.ppt
《生物化学生科院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化学生科院开.ppt(3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一、生物化学的概念生物化学就是生命的化学,是研究微生物、植物、动物及人体等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的化学变化的一门科学。,二、发展概况和近代成就1、18世纪下半叶前:“燃素说”;2、18世纪下半叶:(1)拉瓦锡:证明燃烧是氧的作用;(2)舍勒:发现柠檬酸、苹果酸等生物中间代谢产物;,3、19世纪以后:(1)李比希(18031873,德国化学家):首创大学化学 实验的教学,首次提出新陈代谢;(2)霍佩-赛勒(1825-1895,德国医生):建成独立的生 物化学学科,并提出“Biochemie”和“蛋白质”一词;(3)寇南(1837-1900,德国化学家):提出胰酶的名词,研究血红蛋白和
2、胰液对蛋白质的消化;,4、20世纪以后生物化学的发展(1)1902年德国艾贝尔首次获得结晶肾上腺素;(2)1904年英国哈顿分离出“辅酶”,还发现了磷酸基在 生化中的重要作用;(3)19021907年德国埃费歇证明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开始了蛋白质结构研究的时代;(4)1909年丹麦威约翰逊在精密遗传学原理一书中 首次提出基因是遗传单位的概念;(5)1912年波兰的丰克分离出维生素B结晶,首次提出 维生素的概念;(6)1925年英国凯林发现细胞色素,并指出生物氧化过 程中的电子传递作用;(7)1926年美国萨姆纳首次制成尿素酶,开辟了酶化学 的研究。同年美国的摩尔根发表基因论,使基 因遗传理论系
3、统化;,(8)1929年美籍俄国人勒温发现核酸中的核糖和脱氧核糖,认识到核酸分为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两类;同年 德国罗曼发现ATP。(9)1937年美国罗思发现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分为两类,其中一类对营养无效,另一类是20余种基本氨基酸;同年英籍德国人克勒勃斯发现三羧酸循环;(10)1941年德国李普曼发现ATP高能键在代谢过程中的重 要作用;并在1947-1951年发现乙酰CoA在TCA循环中 的重要地位;(12)1953年美国华特森和英国克里克根据维尔肯做DNA 的X光衍射资料,提出DNA一级双螺旋的分子结构模 型;,(13)1954年美籍俄国人伽莫夫首次提出一个核苷酸编成 一个遗传密码的
4、“三联密码说”。1961年克里克加以 了证实;(14)19551956年美籍西班牙人奥巧阿和美国孔勃首次 用酶促法人工合成核糖核酸RNA和DNA;(15)1961年法国雅各布和莫诺首次提出mRNA的存在,证实mRNA与DNA的碱基互补以及蛋白质的合成场 所-核糖体,同时发现了操纵子的基因集团;(16)80年代发展了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第一章 蛋白质第一节 蛋白质通论一、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碳、氢、氧,还有氮和少量硫等,其中含C量约为50%,含 N量为16%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蛋白质含量=蛋白氮6.25 蛋白质是由20种L-型氨基酸组成的长链分子,包括:1、简单(单纯)蛋白质:完全由氨基酸
5、构成;2、结合(缀合)蛋白质:还有非蛋白质成份的辅基或配 基。,二、蛋白质构象 每一种天然的蛋白质都有自己特有的空间结构,这称为蛋白质构象。蛋白质结构的不同组织层次:1、一级结构:多肽链共价主链的氨基酸顺序;2、二级结构:多肽链以氢键排列成沿一维方向的周期性结构的构 象,如纤维状蛋白质中的-螺旋和-折叠片;3、三级结构:多肽链以各次级键(非共价键)盘绕成具有特定走 向的紧密球状构象;4、四级结构:寡聚蛋白质中各亚基之间在空间上的相互结合方 式。,第二节 氨基酸一、氨基酸的通式结构:常见有20种氨基酸参与蛋白质组成。它们的结构模式是:,与羧基相邻的-碳(C)上都有一个氨基,因此称为-氨基酸。-碳
6、上还连着一个H和一个可变的侧链R基,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必需氨基酸:Met Trp Lys Val Ile Leu Phe Thr“假 设 来 借 一 两 本 书”,二、氨基酸的分类(一)按R基的化学结构分:1、脂肪族氨基酸1)含一氨基一羧基的中性氨基酸:(1)甘氨酸(氨基乙酸):Gly(唯一含对称C原子的氨基酸,不具旋光性)(2)丙氨酸(-氨基丙酸):Ala(3)缬氨酸(-氨基异戊酸):Val(4)亮氨酸(-氨基异己酸):Leu(5)异亮氨酸(-氨基-甲基戊酸):Ile 2)含羟基氨基酸:(6)丝氨酸(-氨基-羟基丙酸):Ser(7)苏氨酸(-氨基-羟基丁酸):Thr,Gly,A
7、la,Val,Leu,Ile,Ser,Thr,3)含硫氨基酸:(8)半胱氨酸(-氨基-巯基丙酸):Cys 常见胱氨酸型式(9)甲硫氨酸(-氨基-甲硫基丁酸):Met 4)含酰氨基氨基酸:(10)天冬酰氨:Asn(11)谷氨酰氨:Gln 5)含一氨基二羧基的酸性氨基酸:(12)天冬氨酸(-氨基丁二酸):Asp(13)谷氨酸(-氨基戊二酸):Glu 6)含二氨基一羧基的碱性氨基酸:(14)赖氨酸(、-二氨基己酸):Lys(15)精氨酸(-氨基-胍基戊酸):Arg,Cys,Met,Asn,Gln,Asp,Glu,Lys,Arg,2、芳香族氨基酸:(16)苯丙氨酸(-氨基-苯基丙酸):Phe(17)酪
8、氨酸(-氨基-对羟基苯基丙酸):Tyr 3、杂环族氨基酸:(18)色氨酸(-氨基-吲哚丙酸):Trp(19)组氨酸(-氨基-咪唑基丙酸):His(20)脯氨酸(-吡咯烷基-羧酸):Pro 无自由的-氨基,只有-亚氨。,(二)按R基的极性分:(1)非极性R基(脂肪烃侧链)的氨基酸: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如(2)不带电荷的极性R基(羟基、酰胺基、巯基)氨基酸:侧链含有不解 离的极性基,能与水形成氢键,如(3)带正电荷的R基(-氨基、胍基、咪唑基)氨基酸:碱性氨基酸,如(4)带负电荷的R基(羧基)氨基酸:酸性氨基酸,如,Pro,His,Trp,Tyr,Phe,二、氨基酸的旋光性 除甘氨酸外,其余的-碳
9、原子为不对称碳原子,其结合的四个不同的取代基在空间的排列可有两种形式:L型和D型。L型:氨基在左边 D型:氨基在右边 D-氨基酸 L-氨基酸 它们互为光学异构体(p.143,图3-14)。此外,苏氨酸、异亮氨酸、羟脯氨酸和羟赖氨酸等还有一个不对 称碳原子,所以可存在4种光学异构体(p.143,图3-15)。,三、氨基酸的酸碱性质(一)氨基酸的兼性离子形式:氨基酸能使水的介电常数增高,这是因为氨基酸在晶体和水中主要以兼性离子(偶极离子)的形式存在:偶极离子形式的氨基酸是强极性分子,这就增加了水的介电常数。,(二)氨基酸的两性解离:酸与碱的关系:HA(酸)A-(碱)+H+(质子)酸是质子(H+)的
10、供体,碱是质子的受体。氨基酸在水中的偶极离子既起酸(质子供体)的作用,也起碱(质子 受体)的作用:因此是一类两性电解质。(三)氨基酸的等电点:氨基酸的带电状况与溶液的pH有关,改变pH可使氨基酸带上正电荷或负电荷,也可使其处于正负电荷数相等,即净电荷为零的兼性离子状态。这时的溶液pH值即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pI)(见p.131,图3-9)。,四、氨基酸的化学反应(一)-氨基参加的反应1、与亚硝酸反应:生成氮气 可根据氮气体积,进行氨基酸定量和蛋白质水解程度的测定(生成的氮气只有一半来自氨基酸)2、与酰化试剂反应:氨基被酰基化 酰化试剂可被用作氨基的保护剂,3、烃基化反应:氨基中的H原子被烃基取
11、代 可用来鉴定N-末端氨基酸4、形成西佛碱反应:氨基与醛类反应形成弱碱 是某些酶促反应的中间产物(如转NH2反应),(二)-羧基参加的反应1、成盐和成酯反应:与碱作用生成盐;与醇反应生成酯2、成酰氯反应:在氨基被保护下,羧基与五氯化磷等作用生 成酰氯 可使羧基活化,易与另一氨基酸的氨基结合,在人工多肽合成中使用。,3、脱羧反应:在氨基酸脱羧酶作用下,放出CO2而生成相应的一级胺,(三)-氨基和-羧基共同参加的反应 1、与茚三酮反应:在弱酸中与茚三酮共热,引起脱氧、脱 羧反应,最后茚三酮再与产生的NH3和还原茚三酮作用 生成紫色物质 可定性或定量测定各种氨基酸。脯氨酸和羟脯氨酸反应 生成黄色物质
12、 2、成肽反应:氨基酸与氨基酸之间的氨基与羧基可缩合成 肽,形成肽键,第三节 蛋白质的共价结构一、肽和肽键结构 蛋白质中氨基酸以共价键连接的两种方式:(1)肽键:形成蛋白质的一级结构(2)二硫键:两个半胱氨酸残基的侧链之间形成,分链间二硫键和链内二硫键,形成 二、三级结构。,1)肽链的结构特点是:(1)肽链中的骨干是 单位规则地重复排列,称 之为共价主链:(2)每个肽键的形成都丢失一个水分子,故肽键中的氨基酸称氨基酸 残基。(3)各种肽链的主链结构一样,但侧链R基即氨基酸残基的顺序不同。(4)一条多肽链通常在一端含有一个游离的末端氨基,称N端;另一端 含一个游离的末端羧基,称C端。2)肽的命名
13、:从N端氨基酸开始,称某氨基酰某氨基酰.某氨基酸,如简写:Ser-Gly-Tyr-Ala-Leu。,3)肽键的平面结构:顺式构型中的两个C彼此接近,引起各R基之间的空间位阻,造成结构不稳;反式构型中两者相距较远,结构比较稳定。肽链中的肽键全是反式构型。,4)肽键共振(p.164,图4-2):肽键是一种酰胺键,通常在羰基碳和酰胺氮之间是单键,这样肽链主链上的3种键(N-C键,C-C键,C-N肽键)都是单键,所以原则上多肽主链上的任何共价键都可发生旋转。,但在酰胺氮和羰基氧之间会发生共振相互作用,其结果表现两种极端形式:一是C和O之间有一个键和一个键连接,而酰胺N上留有一个孤电子 对,这种结构允许
14、C-N键自由旋转(A);二是C和N原子参与键的形成,在羰基O上留下一个孤e-对,带负电荷,酰胺N带正电荷,这样C-N键就成为一个双键,阻绕C-N键的自由旋 转(B)。肽键共振的结果:(1)阻绕肽键C-N的自由旋转,只保留N-C键和C-C键的 旋转;(2)组成肽基的4个原子和2个相邻的C原子倾向于共平 面,形成多肽主链的酰胺平面。,二、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 在水溶液中以偶极离子存在,这决定与游离末端-NH2,-COOH 以及酸性和碱性氨基酸侧链R基团上可解离的功能团。肽键中的亚氨 基不解离。2、化学反应(1)游离的-NH2和-COOH及R基团可发生与氨基酸中相应的基团类似的 反应;(
15、2)N末端的氨基酸残基也能与茚三酮发生定量呈色反应;(3)双缩脲反应为肽和蛋白质所特有、而氨基酸所没有的一种颜色反应(紫红色或紫蓝色,与CuSO4碱性液反应),借助分光光度计可定 量分析。,一、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功能 一级结构的局部断裂与蛋白质激活 有些蛋白质分子的部分肽链按特定方式断裂后才能呈 现生物活性。1、血液凝固的机理:凝血酶致活物 交联的纤维蛋白(血凝块)纤维蛋白溶解致活物 凝血酶原 不溶性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溶酶原凝血酶(活性)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溶酶(活性)纤维蛋白溶解 致活因子作用凝血酶原,使其分子中的二肽键断裂。释放出一个N端片段后成为有活性的凝血酶(p.187,图4-21);
16、纤维蛋白原由2条链、2条链和2条链组成,在凝血酶作用下,从2条链和2条链的N端各断裂一个-Arg-Gly-键,释放出2个纤维肽A和2个纤维肽B,而剩下的纤维蛋白分子成为形成网状结构的不溶性纤维蛋白(p.188,图4-22,23)。,2、胰岛素原的激活:胰岛素原可分三部分:中间的连接肽(C肽),两侧的A链和B链。C肽的一端通过两个碱性氨基酸残基(62、63位)与A链的N末端相连,另一端通过另两个碱性氨基酸残基(31、32位)与B链的C末端相连:B链-C肽-A链在高尔基体内,特异的肽酶断裂二个特定的肽键,释放包括C肽的一段中间肽链后成为有活性的胰岛素(A链和B链以二个二硫键相连着)。,第四节 蛋白
17、质的二级结构一、构型与构象构型:立体异构体中取代原子或基团在空间的取向构象:取代基团当单键旋转时可能形成的不同的立体结构一个碳原子和四个不同的基团相连时,只可能有两种不同的空间排列,即构型,两种构型的互变需要共价键的断裂;而构象的改变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构象可以是无数种,其中交叉型的构象最稳定,重叠型的最不稳定。,二、二级结构的基本类型 主链肽基为酰胺平面,C-N键不旋转,平面内C=O与N-H呈反式排列,而C-N和C-C键能自由旋转。因此C成为两个相邻酰胺平面的连接点,两个平面之间的位置可以任意取向(p.164,图4-2)。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实际上就是肽键的一级结构的基础上,由于主链上C-N和C
18、-C键一定程度的旋转而使得肽键上的羰基(C=O)和酰氨基(-NH)规则排列,由此在链内或链间形成周期性氢键产生的一系列折叠。,(一)-螺旋(p.208,图5-14):多肽主链按右手或左手方向盘绕成右手或左手螺旋。每个螺圈占3.6个氨基酸残基,螺距0.45nm,每个残基绕轴旋转100o,沿轴上升0.15nm。-螺旋中氨基酸残基的侧链外伸。相邻螺圈之间形成氢键,并与中心轴平行。氢键由肽键上的N-H氢和它后面(N-端)第四个残基上的C=O氧之间形成:蛋白质中的-螺旋几乎都是右手螺旋(稳定),原因见p.207-208。,(二)-折叠(p.210,图5-17,18):两条或多条几乎完全伸展的多肽链侧向聚
19、集在一起,相邻的肽键主链上的-NH和C=O之间形成有规则的氢键,这样的多肽构象就是-折叠片。在此构象中,所有的肽键都参与链间氢键的交联,氢键与肽键的长轴接近垂直。两种类型:(1)平行式:肽链的排列极性(N-C)是一顺 的,即N末端都朝同一方向;(2)反平行式:肽链的极性一顺一倒,N末端 间隔同向。纤维状蛋白质中-折叠主要是反平行式,且氢键主要是链间形成;球状蛋白质中两种形式都有,且氢键可以是链间和链内形成,甚至可以是不同分子间形成。,(三)-转角(回折、-弯曲或发夹结构)(p.211,图5-19):在球状蛋白质中发现,有三种类型,每种类型都有4个氨基酸残基。在-转角中,弯曲处的第一个残基的C=
20、O和第四个残基的NH之间形成41氢键,产生一种不很稳定的结构。脯氨酸和甘氨酸常在这种结构中存在。脯氨酸具有环状结构和固定的角,能迫使转角的形成;甘氨酸缺少侧链,在转角中能很好地调整其他残基的空间阻碍。,三、超二级结构若干相邻的二级结构单元组合在一起,彼此相互作用,形成有规则、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充当三级结构的组体,这称为超二级结构。有三种基本组合方式:(1):有两股或三股右手-螺旋彼此缠绕而成的左手超螺旋,重复距离约140。螺旋链之间是由向着超螺旋内部的非极性侧链相互作用,而极性侧链处于蛋白质分子表面,与水接触。超螺旋的稳定性主要是非极性侧链间的范德华相互作用的结果(p.221,图
21、5-29A)。(2):最简单的组合是由二段平行式的-链和一段连接链组成。连接链是-螺旋或无规则卷曲,大体上反平行于-链。最常见的组合是由三段平行式的-链和二段-螺旋链构成。连接链都是以右手交叉连接方式处于-折叠片的一侧(p.221,图5-29B,C)。,(3):有-曲折和回形拓扑结构二种组合形式。-曲折是由一级结构上连续、在-折叠中相邻的三条反平行式-链通过紧凑的-转角连接而成(p.221,图5-29D,E)。回形拓扑结构也是反平行式-折叠片通过紧凑的-转角连接形成,但构成的是回形结构(p.221,图29F)。,第五节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决定于氨基酸的顺序。一、维持蛋白质三级结
22、构的作用力 主要是弱相互作用(非共价键或次级键)。1、氢键:多肽主链上的羰基氧和酰氨氢之间形成的氢键是维持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作用力。此外,在侧链与侧链、侧链与介质水、主链肽基与侧链或主链肽基与水之间形成氢键。电负性原子(N、O、S)与氢形成的基团(N-H、O-H)具有很大的偶极距,成键电子云分布偏向负电性大的重原子核,而氢原子核周围的电子分布就少,正电荷的氢核就在外侧裸露,所以遇到另一个电负性强的原子时,就产生静电吸引,即所谓氢键:XH-Y X、Y是负电性强的原子,XH是共价键,H-Y是氢键,X是氢(质子)供体,Y是氢(质子)受体。,2、范德华力:包括三种较弱的作用力:(1)定向效应:发生在
23、极性分子或基团之间,是永久偶极间的 静电相互作用,氢键属于这种范德华力。(-OH-HO-)(2)诱导效应:发生在极性物质与非极性物质之间,是永久偶 极与由它诱导而来的诱导偶极之间的相互作用。(-OH-CH3-)(3)分散效应:为主要的范德华力,是非极性分子或基团间的 相互作用。这是瞬时偶极,即偶极方向瞬时变化,是由其 所在的分子或基团中电子电荷密度的波动所造成的。(-CH3-CH3-)范德华力包括吸引力和斥力两种相互作用。因此,范德华力(吸引力)只有当两个非键原子处于一定距离时才达到最大,这称范德华距离(=两个原子的范德华半径之和)。,3、疏水相互作用:水介质中球状蛋白质总是倾向把疏水残基埋藏
24、在分子的内部,这称疏水相互作用(疏水效应)。疏水相互作用是疏水基团或疏水侧链出自避开水的需要而被迫接近。4、盐键(离子键):是正电荷与负电荷之间的一种静电相互作用。在生理pH下,酸性氨基酸(Asp、Glu)的侧链可解离成负离子,碱性氨基酸(Lys、Arg、His)的侧链可解离成正离子。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基团分布在球状蛋白分子表面,与介质水分子发生电荷-偶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排列有序的水化层,对稳定蛋白质构象有一定作用。(负电荷-H+-OH,正电荷-HO-H+),5、二硫键:是肽链内部或肽链间的半胱氨酸的巯基之间形成的共价键,它对稳定构象起作用。大多数二硫键在-转角附近形成。,二、蛋白质的三级结
25、构和结构域 多肽链在超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折叠成近乎球状的结构,就是三级结构。结构域:对于较小的蛋白质分子或亚基-其三级结构=结构域;对于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三维实体缔合 而成的三级结构-三维实体=结构域。所以,结构域是球状蛋白质的折叠单位。结构域的意义:(1)从结构形成来看,一条长的多肽链先分别折叠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再缔合成三级结构要比直接折叠成三级结构在动力学上更为合理;(2)从功能来看,多结构域的蛋白质活性中心往往位于结构域之间,这样容易构建具有特定三维排布的活性中心。结构域之间常有一段肽链相连,形成“铰链区”使结构域容易发生相对运动,有利于别构中心结合调节物和发生别构效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物化学 生科院开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04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