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形象.ppt
《古代诗歌鉴赏形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歌鉴赏形象.ppt(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诗词鉴赏备考,1.理 解 B,古代诗歌鉴赏题考查内容的地位,2010高考诗歌鉴赏考查一览表,2010高考诗歌鉴赏考查一览表,2010高考诗歌鉴赏考查一览表,2010高考诗歌鉴赏考查一览表,2010高考诗歌鉴赏考查一览表,2010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综合分析,一、体裁上,诗歌大增,词曲减少。诗歌由2009年的9首增加到13首,词由2009年的9首减至5首,曲与2009年一样选1首。19首诗歌中涉及唐诗的试题4套,宋诗5套,宋词4套,元曲1套,清词1套,魏晋南北朝诗3套。累计13套试卷涉及唐宋诗词。律诗、绝句、词仍是重点。,2010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综合分析,二、题材多样,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之作为
2、多。题材上,咏物言志、山水田园、边塞征战、羁旅思乡都有涉及,但以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怀之作为多。写景抒怀之作包含两类:一种以写景为主,抒情较含蓄;一种景、事、情交织,抒情议论较明显。,2010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综合分析,三、考点全面,侧重诗歌感情内容、手法语言、意象的鉴赏。2010年18套试题中,涉及考查情感或内容的有16套,考查手法与表达技巧的有11套,考查形象的有7套,考查语言的6套。考查重点仍然是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把握。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情感,赏析诗歌手法,品味诗歌语言仍是诗歌考查的核心要素。,考点透视,鉴赏,形 象,评价,语 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象,境,情,A描写了什么 形象
3、,B营造了什么 意境,C抒发了什么 情感,D 运用了什么 语言,E 运用了什么 技巧,怎样写的,写了什么,为什么写,如何入诗境如何品诗情,考点透视,看题目,看作者,看意象,看情感词语,看注释,看前人评价,六看,诗歌的形象(优化P117),1.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2.景象。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景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3.物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花鸟虫鱼)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人物形象,人物形象考查答题指要,
4、提问方式(优化P123二)1、提问方式: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2、提问方式:分析诗或词中诗人所塑造的形象答题思路:1、总:什么形象(特征+身份)2、分:形象的具体特征结合诗歌的具体词语进行分析论证。融入表达技巧。3、总:形象在诗中的作用(主旨、思想感情)即作者通过形象表达感情。,答题步骤:优化P123 P129、八第一步:人物特点+身份地位(特点如: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身份如:英雄、美人、游子、宫女、思妇(
5、少妇)、隐者、征人、悲士、知识分子、诗人)第二步:结合诗句翻译、分析其特征(表达技巧)第三步:情感、作用。答题范示:本诗刻画了 形象。诗中 词句体现了 这一特点,表现了诗人 的情感。,方法归纳,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年龄等3、注意细节、环境对人物的烘托作用。4、诗中作者的评论。,(优化P117 1、2)作业优化P124、2、3,寻陆鸿渐不遇僧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陆鸿渐:即茶圣陆羽。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1)陆鸿渐是一个
6、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2)前四句通过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贫女(唐)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纤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注】(1)俭梳妆:奇形怪状的穿着打扮。“俭”通“险”,怪异。(2)压金线:用金线刺绣。沈德潜说这首诗“语语为贫士写照”(唐诗别裁卷十六),近人俞陛云指出:“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诗境浅
7、说),要点:整首诗流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叹。(1)良媒不问蓬门之女,寄托寒士举荐无人的苦闷;(2)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3)“谁爱风流高格调”两句,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4)“为他人作嫁衣裳”两句则抒发了寒士久屈人下、不为世用的不平。,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亦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纤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例题解析,(10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访隐者(十年高考P32、6)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注坞:山坳。山翁:此处指
8、隐者。(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1、2008【湖北卷】14、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临江仙 宋侯蒙(十年高考P178、29)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写作背景】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这
9、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行藏:为官出仕和退隐。说我没有得遇贤君高中仕途,而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谁肯相信呢?,【答案】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去“蟾宫”折桂。侯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2、(2009年全国卷)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十年高考P177、13)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
10、)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答案:(2)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
11、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3、(2009年北京卷)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10分)(十年高考P176、11)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注: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波神:水神。准拟:准定。,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答案: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
12、怀。“波神留我”、“露宿何妨”、“准拟岳阳楼”均表现了词人的乐观、豁达的面对风雨的情怀。(考生只要调动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使词人的形象跃然心头,不难归纳出来。),景物形象,景物类型:1、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2、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3、色彩描写。,作业十年高考P49、13 P175、4 P177、10、16优化P124、1,提问方式 第一种类型十年高考P174第一种模式或优化P123(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或某诗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某几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
13、样的情怀?,答题步骤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时间+地点+特征)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常用术语: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分析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第二种类型:提问方式:这首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简要分析这首诗歌描写景物的方
14、法。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看写景的顺序:高低、远近、内外、整体局部;俯视、仰望、远眺、近观等词语。2、看描景的角度:或形、声、色兼俱,或视觉、听觉、嗅觉综合运用,使画面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和谐感,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3、看手法:修辞(比喻、比拟、夸张),表现手法(衬托、对比、动静结合、情景结合、虚实相生、点面结合、侧面描写),十年高考P178、26 08辽宁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注1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2淀:即
15、蓝靛,蓝色染料。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顺序:一二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句则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角度看: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飞流,是动态的。,注意:景物特点和景物描写的特点不同,十年高考P177、16(09湖北)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2)
16、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2006年高考天津卷)凉州词(其一)张籍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注:碛(q)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答案:这里的“铃声”即驼铃,是沙漠中的特有景象,借代驼队。整个诗句表现了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的边塞风光。,黄昏时分边塞城镇阴雨连绵,雁儿在阴沉沉的暮雨中低飞的荒凉萧瑟的景象。,安西都护府辖境为吐蕃控制,“丝绸之路
17、”早已闭塞阻隔,骆驼商队在不能到达安西,“应”写出诗人辛酸沉痛的感情。,诗的前两句写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2006年高考山东卷)晓上空泠峡王闿运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注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王闿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排斥,于是绝意仕途,归而授徒。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2)狄葆贤平等阁诗话认为此诗“只二十八字,而傲岸之气溢下言表”。请结合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内容,谈谈你的理解。,本诗前两句描写佛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
18、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了铺垫。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其实这里的“不解”为“不在意”之义,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第四句中“卧听”“瀑布滩雷”这个典型场景更将诗人对一切艰险都无所谓的傲岸气度充分展现了出来。,10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十年高考 P3、8)雨雪曲 江总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注】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榆溪:指边塞。陇西:在今甘肃东部。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
19、的“别路”是什么意思?,这首诗描写了寒冬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首联破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为下文营造了特定的氛围。,颔联承接首联,进一步写出了边塞的荒凉景象。,颈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边地的寒冷、阴暗、萧条与士卒压抑、沉闷的心情融合在了一起。,漫漫:广远无际。愁云:云气阴霾暗淡。苍苍:空阔辽远。别路:离别家乡之路。迷:迷失。,尾联总结全诗,点出了戍卒思乡这个主题。正因为有了这个主题,则前几句诗的萧条之景也找到了落足点。“愁云”和“迷”,不只是自然景象的反映,更是戍卒内心情绪的传达。,09全国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军城早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 诗歌 鉴赏 形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03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