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6 泥河湾盆地建树考古里程碑的先驱最后修改稿.doc
《01 16 泥河湾盆地建树考古里程碑的先驱最后修改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 16 泥河湾盆地建树考古里程碑的先驱最后修改稿.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泥河湾盆地建树考古里程碑的先驱卫奇 2012-1-16泥河湾盆地,早先称桑干河盆地,它位于山西省北部和河北省西北部桑干河流域,是镶嵌在山西高原的一条断陷裂谷,分布面积大约9000平方公里。科学研究表明,泥河湾盆地在上新世至更新世晚期曾经被湖水占据,盆地里堆积至少1274米厚的河湖相沉积,底界深至海平面之下大约200米。在盆地东北端的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村附近,其地层被桑干河流水切割得沟壑纵横,地貌蔚为壮观。在泥河湾村一带,更新统露头厚一二百米,由黄、红、灰、绿等色的砂砾、粉砂和粘土层相互重叠组成。地层中盛产哺乳动物化石和浅水软体动物化石,当地居民很早就意识到这里曾经是一个海(当地人称湖为海)。1
2、923年地质学家英人巴尔博(George B. Barbour,1890-1977)首先考察泥河湾盆地,将出露的河湖相地层订名为“泥河湾层”。1925年桑志华(mile Licent, 1876-1952)与巴尔博在泥河湾和下沙沟一带发现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后,他便单独进行了发掘,发现了举世瞩目的泥河湾动物群,经德日进(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1981-1955)等研究,计有化石哺乳动物6目37种。从此,泥河湾便作为科学术语走向世界,名扬全球。目前,在泥河湾盆地发现100多个哺乳动物化石种类和大约100处古人类活动遗存,其中属于下更新统旧石器时代遗址或地点报道有40处
3、,其时代最老的已经追索到了Matuyama负磁极向期距今177-195万年前的Olduvai正磁极向亚时段。2011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石器时代研究所Nicholas Toth在泥河湾猿人观察站留言评介:“泥河湾盆地是真正的东方之奥杜威峡谷”。旧石器时代考古前奏曲德日进在研究泥河湾哺乳动物群化石的同时,也渴望找到最后的三趾马经常喝泥河湾湖水时在中国存在人类的直接证据,并指出“桑干河的基底更新世” “归属于这个关键时期,即我们不知道是否人类已经生活过,但我们知道人类可能存在”。1926年他在下沙沟“泥河湾层”中采集到的一件多面体石块(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标本编号:P7612),法国
4、著名史前学家步日耶(A. Henri Breuil,1877-1961)认定,这是一件具有初步手斧特征的石块,发表在1935年法国人类学(LAnthropoloqie)杂志第45卷。然而,德日进却同时也发表文章,以不好排除非人工作用的因素却持否定态度,他希望由今后的发现得以证实。但是,他们没有坚持继续调查,该有的发现由此擦肩而过,使泥河湾盆地失去旧石器考古崭露头角的一次黄金机遇。1926年德日进在下沙沟发现的“石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裴文中曾经指出:“北京人”之石器实已相当进步,决非石器之最原始者。泥河湾之碎石,上有打击之痕迹,将来或可能有大量更早的石器之发见,只要有泥河湾期的堆积,即有发见之
5、可能。但是,他后来受“北京人”(中国猿人或北京猿人)最古论的束缚而否定了先前的观点。王建根据“北京人”及其文化性质推断,“北京人”之前中国应该有人类及其文化存在,1957年他跟贾兰坡撰文,郑重宣布:泥河湾期的地层里才是最早人类的脚踏地。王择义揭开旧石器时代帷幕泥河湾盆地的旧石器遗迹是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双古所)原太原工作站王择义等首先发现的。1963年,王择义根据西安矿业学院阎嘉祺提供的线索,率领他的部下尤玉柱、王向前和武文杰在泥河湾盆地西南端山西朔州调查发现了峙峪遗址。他们首先把泥河湾盆地的历史推进到了旧石器时代。王择义(1905-1979)王择义,山西垣曲古城人,
6、1951年开始从事文物考古和古脊椎动物学的调查研究,曾担任双古所太原工作站副站长和中国科学院山西分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室副主任等职。他把寻找化石和石器当做自己的毕生事业,追求奉献,执著不懈,贡献卓著。他为双古所采集了大量重要的脊椎动物化石,还发现了许多旧石器地点。20世纪50年代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醒目成果丁村遗址就是他发现的。周明镇院士赋予他“化石猎人”的称号。1963年王择义等发现的峙峪遗址1964年,北京大学地质地理学系夏正楷在泥河湾盆地为毕业论文收集地质资料时,在虎头梁发现了鱼化石,并送到双古所鉴定。1965年,王择义受双古所委派,率领王向前和武文杰到虎头梁采集鱼化石,同时发现一具
7、披毛犀头骨化石(现在展示在泥河湾博物馆)。他们的考察在当地演绎成了神话,人们传说:一个老汉儿,手拿拐棍儿,拐棍儿往哪里一杵,哪里就有龙骨出现。他从火石入手调查旧石器,虎头梁村王文全和王明堂给他找来一把火石,恰恰正是期望的石器,而且是细石器,分别来自于家沟(双古所地点编号:65039)和村南(编号:65040)桑干河及其支沟阶地堆积。王择义将虎头梁发现的材料全部运到双古所研究。1965年王择义等发现的虎头梁65039地点(于家沟)王择义等在虎头梁遗址从地层中发现两件细石核,虽然标本较小,但学术价值却非常重大,因为这是首次从地层里出土的细石器。此前,在东亚地区曾经有过中美、中瑞和中苏三次大规模的国
8、际性科学考察活动,踏遍了中国内蒙古和新疆以及蒙古国的广大地区,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和时间,尽管从地表采集到大量细石器,但始终找不到地层根据,致使有关的研究工作陷入了长期的困惑。然而,王择义等在原生地层中找到了细石器,半个多世纪细石器研究的困境由此而突破,这个事实不论从任何角度来看都具有震撼性的巨大考古意义。无疑,虎头梁遗址的发现,为进一步探索东亚和东北亚地区细石器的时空演化创造了生机。日本著名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佐川正敏说:“如果故王先生没有发现虎头梁的话, 那么我就不会到北大去学习中国史前考古, 也就不会有考古学者佐川正敏。”1972年,双古所盖培带领卫奇对王择义发现的虎头梁细石器遗址进行了发掘
9、,同时在相关地貌部位的地层中相继又发现7处细石器地点。虎头梁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在中国考古学界引起了特别的关注,裴文中在他的弟子安志敏和邱中郎的陪同下曾经两次专程到虎头梁视察发掘工作和查看地层。1998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梅惠杰与泥河湾博物馆成胜泉在虎头梁65039地点发掘发现了陶片,14C测年为距今大约11600年,这是目前华北发现的最早的制陶证据。它标志着华北新石器时代早已经从这里开始。盖培翻开中国100万年前的历史1972年,盖培根据陈贵喜和李福英提供的线索,在泥河湾村西北侧上沙嘴发掘出一具完整的纳玛象头骨化石(现在展示在石家庄河北省博物馆),更重要的是在象头下面的砾石层中捕获一件石制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1 16 泥河湾盆地建树考古里程碑的先驱最后修改稿 河湾 盆地 建树 考古 里程碑 先驱 最后 修改稿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5001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