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ppt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房艳刚,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人地关系、区域关系二战以来,北美的人文地理学出现了,以文化为核心来统率人文地理学各分支的人文地理现象。所以几乎在所有的人文地理学的教材中都把文化作为核心内容。Tery G.乔丹在human mosaic一书中阐述了人文地理学五大研究主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文化景观。空间分布时间过程 人地关系优化调控人地相互作用结果。,一、文化区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地理学是空间的角度来研究自然、经济和人文现象 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类型: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一)
2、形式文化区:根据一种或多种指标划分的,具有某种共同文化特征的人所居住的地域。形式文化区的划分是地理学家用来研究文化空间差异的重要手段。,1.形式文化区,通常以一种文化特征为依据划分形式文化区,最重要的依据(标准)是语言和宗教。例如,以语言和宗教划分的形式文化区,德语文化区、汉语文化区,天主教文化区、伊斯兰教文化区。当然,也有以多种相关的文化特征为依据而划分的形式文化区。爱斯基摩人文化区,它是依据爱斯基摩人的语言(爱斯基摩语)、宗教(萨满教)、经济类型(海上和陆上狩猎)、社会组织(一般以二、三万人具有亲缘和友谊关系为纽带而聚居的地域集团)和住所形式(夏为帐篷,冬为半地窖式石砌房)五种文化特征而确
3、定的。这五种特征相关性强,其分布区完全重合。,(一)形式文化区,形式文化区的特点是:(1)均质的,具有某种共同的文化特征;(2)具有明显的核心区域与不明显的边界。一般说来,如果各方面条件均一的话,形式文化区的几何中心就是其核心区。核心区是整个文化区特征表现得最强烈、最典型、最集中、最充分的地区。随着从核心区向外的距离增加,该文化特性的典型性逐渐减弱,最后趋于消失。消失的界线不明显,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两个文化区之间有较大的过渡地带。(瑞典与挪威、国界)(3)形式文化区划分也可分成不同的等级。大体可分成世界级、地区级和地方级。美国人肯达尔()把世界划分成:西方文化区、伊斯兰、印度、东亚、东南亚、非
4、洲等六大文化区。,(二)功能(职能)文化区,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根据行政区或某种职能划分的,为实现其在政治、经济或社会上的作用,而组织起来的文化区。例如一个城市、一个独立国家、一个贸易区、一个郊区、一个学区都属于功能文化区。功能文化区的特点是具有一个明确的职能中心和明确的边界线。由于功能文化区是为了实现政治、经济或社会的某种功能,负担此任务需要一种组织机构,其机能中心就是其组织机构的所在地。在其机能中心机构管辖下的范围往往是明确的,是一条线,而不是一个带。(中心不一定位于几何中心,报纸的功能文化区不完整)功能与形式文化区重合:日本与日语,(三)乡土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
5、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乡土文化区的特点与形式文化区和机能文化区不同。它既无功能文化区那样具有明确的功能中心,又无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征上的一致性。这种存在人民思想感情上的文化,往往会在在某种利益的活动中表现出来,有的则扎根于当地民俗之中。例如:长春人民广场每日清晨几千人晨练、跳舞,沈阳中山公园每日清晨有几百人扭东北大秧歌。,二、文化的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从文化源地产生之后,一直处于随时间的扩散过程中,只有深入了解文化的时间过程,才能深入的认识文化区的空间特性。(一)文化源地文化源地是指一种文化的发生地,如伊斯兰教是从阿拉伯半岛发源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等四大发明是从
6、中国发源的。牛仔裤则发源于美国西部,风靡全球。文化源地是随历史发展而变化的。由人类居住的任何地域都可能成为文化源地。但是,各种文化的影响力有大小不同,影响大者为主要文化源地,主要文化源地是在不断演变的。,例如,在古代,世界古文明中心有五处,这五大古代文明中心都是主要文化源地。即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两河流域的美索布达米亚平原、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印度河流域西北部的古印度(今巴基斯坦),黄河中游和海河谷地的中国。以上四个市旧大陆的文明中心,都有5000-6000年左右的历史。在新大陆的墨西哥高原和尤卡坦半岛为中心是玛亚文化的源地;以南美洲的秘鲁为中心是印加文化的源地。应该指出,在近代主要文化源地则为
7、欧美,(二)文化扩散,瑞典地理学家T哈格斯特特朗把文化扩散分为:扩展扩散(expansion diffusion)和迁移扩散(relocation diffusion).1.扩展扩散。也称展开式扩散或传染式扩散,一粒石子投入水中,水纹向四周扩散。即一种文化发明或观点在一个源地发展,又向外扩散,在这种扩散过程中,这种文化自然牢固地存在于它的源地。如伊斯兰教。,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容易被人们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电视机与收音机)扩散的速度有差异(交通、通讯技术、事物自身特性),等级扩散,是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
8、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少数民族汉语的普及城市小城镇乡村干部及服务部门人员农民服装更明显巴黎香港上海、北京长春。麦当劳、肯德鸡、沃尔玛在中国的扩散。,刺激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的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西伯利亚土著人与驯鹿。温度低无法经营农业,原靠狩猎为生。后受南部草原驯养牛羊的刺激,开始驯化只能在当地生存的驯鹿,结果转放牧驯鹿为生。,2.迁移扩散。,即个人或团体在接受了一种思想或发明后,这些个人或团体移往新地方,这种思想或发明也被带往新地方。唐人街、China town、中餐厅(技艺高的厨师只能来自中国)
9、。速度快,不连续。,3.文化扩散的独有特性,1.S型曲线2.距离衰减规律3.周期性,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最初由人类学家提出,它研究人类及植物、动物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地理学家吸收人类学的成果,加强了文化生态学研究工作。认为要想说明文化空间必须研究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一定地域空间中,人、文化、环境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地域文化系统。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能、结构、空间特征和时间动态,系统要素之间与系统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机制。,(一)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看,人和自然的关系可以抽象为四种观点。1.直链型文
10、化生态关系:环境以单向因果关系的过程强有力地决定、限制和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和文化。“人基本是自然环境的消极产物,人是可以由自然塑造的泥土。”,2.网络型文化生态关系:强调的是人的选择能力,在重视自然对人的影响的同时,也重视人的作用,把二者看成是双向影响,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发展提供各种可能性,经过人的选择,才能在特定环境下创造最佳文化。环境与文化的变因之间存在着“作用的相互依赖性”,把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来考察,而不是总想确定确切的原因与结果。A-B,A-C,B-C,3.环境观念论:由于心理的因素,不同文化区对于一个地理因素或地理环境会有截然不同的观念。人和群体的
11、价值体系(由文化决定)强烈地影响着人的环境观念,这种环境观又支配着人类行为的动机。(东北,蒙古)北美印第安人的环境观念地球不属于人,而人属于地球。人并不构织生命之网,他只是这个网中的一根线。地球不是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从子孙那里租用来的。继承的东西很难去珍惜它,因为继承的东西被视为是现成的、非选择的东西,而不是自己愿望和劳动的凝结,租用的东西则是一种选择且必须付出租金,只有使所租用的东西经过明智的经营而增值才能付得起租金,这就要求所有活着的人都必须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一代又一代地把一个不断增值的地球而不是一个贫病日重的地球还给子孙。,4.和谐型文化生态关系:不仅强调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12、,更强调文化对环境的影响和文化与环境双向作用的协调性。人类利用自然应以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原则。,(二)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1.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时代,古文化的发源地以优越的自然条件,促使了剩余劳动的产生。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波利尼西亚群岛由珊瑚礁组成,没有金属矿藏,所以借助石器生活了几千年。汤因比历史研究3.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中国和古希腊)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了文化景观。人是有意识、有目的改变着环境。文化景观就是人类自然环境中社会活动的结晶。,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
13、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cultural integration).文化整合是文化区存在和扩散的基础。不整合可能导致文化系统的解体与消失。文化交流是文化融合的前提。文化整合过程是在矛盾与斗争中的反复交替中不断前进的。冲突竞争调适整合。物质文化的整合比较容易。物质文化的发展和运行需要上层建筑的推动,即建立符合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与市场(制度文化),并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国际惯例),精神文化的整合比较慢。,五、文化景观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形象地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需求
14、,文化景观一般有两方面的表现:第一是视觉上的,例如,我们平时看待一幅风景画或一段风景篇,往往能够从其中所标示的田野风光、建筑、人物、服饰、交通工具以及道路等所构成的复合体认出他是世界什么地方的风光,因为这幅风景画或者段风光片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景观。第二是靠人的其他感官感觉到的,是表现为一种氛围、一种气氛。如音响、色彩甚至气味等,他们是很难在图片上标示出来的,是一种抽象的感觉。,文化景观研究的主要方面:,1.聚落格局,主要是描述和解释某一地区居住建筑物,道路和其他设施的组合特征和空间变化。如中国农村聚落多为集村,反映宗族观念强,美国农村聚落多为散村,反映自由观念,不受束缚,我行我素。例如城市景
15、观与农村景观。,2.土地划分格局,反映人为的经济性或社会性的土地划分。从经营管理上看有集体农庄式(苏联)、小农经济式(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大农场式(资本主义的);从农田分布形态上看,有棋盘格式,同心扩散式等等。,3.建筑风格。世俗建筑与宗教建筑。职业建筑与民间建筑,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一、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区位论是经济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的核心理论。文化景观论以研究一地区人以前的活动为主,文化景观只反映人文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并不以说明人文活动的动力与原因。行为论只能说明人在某种环境中的一些行为。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理论。,二、人地关系论,人地关系论是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理论
16、概括,是对人地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程度的哲学观讨论。作为一种理性思维,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随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客观作用和人类主观能动作用的认识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阶段形成不同的理论。每一种理论都围绕“人地关系”这个客观实体作立论的对象,都是企图说明人地关系的客观规律,所以称为人地关系论。要正确进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首先必需探讨人地关系理论的历史演变。,(一)地理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古代思想家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只限于对人的生理、性格和气质的制约,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文地理学 研究 主题 基本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99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