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集成电路第1章.ppt
《半导体集成电路第1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半导体集成电路第1章.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集成电路中的晶体管及寄生效应,内容提要,1.集成电路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2.集成电路中的元器件结构3.EM模型4.有源寄生效应及对策5.无源寄生效应6.集成电路中的晶体管模型,第1章 集成电路中的晶体管及寄生效应,为什么要研究寄生效应?1、IC中各元件均制作于同一衬底,注定了元件与元件之间,元件与衬底之间存在寄生效应。2、某些寄生效应是分立电路没有 的,因此研究IC就必须了解这些寄生效应,产生寄生效应的原因,减弱或消除寄生效应的方法,避免影响电路的性能。,3、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某些寄生效应构成电路所需的元件,简化设计线路。为全面了解寄生效应,必须熟悉IC的制造工艺及其元件的结构与
2、形成。,1-1 典型的TTL工艺及 晶体管结构,典型的TTL工艺与平面晶体管工艺大致相同,主要差别在于“隔离”及“隐埋”。1、隔离IC中,各元件均制作在硅衬底上,首先必须使各元件之间实现电隔而相互独立,因此需引入“隔离”工艺,在硅片上形成一个个相互绝缘的小区域,再在这些小区域内制作元件,这些小区域称“隔离区”或“隔离岛”。,隔离的方法通常有PN结隔离,介质隔离,PN结介质混合隔离。目前,最简单、最低廉,也最常用的为PN结隔离。隔离的方式及结构如下:,在P型Si衬底上外延淀积N型外延层。再有选择地扩散出P型隔离框,将N型外延层围成一个个独立的隔离岛,隔离框的扩散深度大于外延层厚度。这样隔离岛与衬
3、底及隔离框形成一个PN结,称衬底结或隔离结。将衬底S接最低电位。则VAS或VBS0。即隔离PN结总是处于零偏或反偏状态,仅存在微小的漏电流,故隔离岛A、B处于电隔离状态。,2、隐埋 现在我们观察一个IC中的晶体管结构,在计算rcs时有:rcs=rc1+rc2+rc3,其中rc2的截面积小,长度长,在rcs中占有主要地位,欲减小的rcs,则主要应减小rc2。在IC制造过程引入隐埋工艺,在淀积外延层之前,在制造晶体管的位置上,预先对衬底进行高掺杂的n+扩散,以作为集电极的电流通道,这一工艺过程称隐埋工艺,相应的n+区域称隐埋层。加隐埋层后,rcs在2060之间,取决于晶体管的面积。,3、典型的TT
4、L工艺过程,1-2:IC中的晶体管及其有源寄生效应,从前面的分析可知,IC中的晶体管是一个四层三结结构。存在有源寄生效应。准确地分析其特性需处理大量的非线性问题,非常困难,因此我们假定器件为一维结构,并引入大量的近似讨论其直流特性。为此我们从简单的PN结入手。引出埃伯斯-摩尔模型(Ebers-Moll),一、理想的PN结二极管,克莱定理:其中:1.数学近似:V 2.3VT 时:V2.3VT 时:I=IS02.一般计算:I=0,3.工程估算:正向导通:V=VF BE结 VF 0.70.75V BC结 VF 0.60.65V 截 止:I0,二、双结晶体管的E-M模型,讨论一个两个PN结 构成的晶体
5、管。(规定结电流及结电压的正向 为PN)当两PN结相距很远时,可以为互相无影响,当两结靠得较近时,相邻两PN结存在晶体管效应,此时:其中:R:反向运用共基极短路电流增益 F:正向运用共基极短路电流增益,将A、B的数值代入,以矩阵表示 又:故:此即为双结晶体管E-M模型,以图表示:,在这里,以PN结注入电流IDE、IDC作为参考电流,故称注入型E-M模型,利用晶体管的可逆性特性:,IS是IES,ICS的公共部分,为晶体管饱和电流。,令,则,以图表示:,称传输型E-M模型,将IEC,ICC两个电流源合并,则得到非线性混合型E-M模型,三、四层三结E-M模型,将IC中的晶体管简化为四层三结的一维模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半导体 集成电路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96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