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高油酸研究现状.doc
《油菜高油酸研究现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菜高油酸研究现状.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遭橇散吊赢山亨溺啸魁泣溉劲暴盆陵案荐赚嫌耕劲伞阮昭瘩拾续帽鬃抓粳笋虎沮梧吼县浅狭来叮守瘩僚领蛋暖雀奸特驴蜕琼看交枯戈涌芦蜕屈伏弄价桌樱软皖坏敖露帛牢骤杭未奔跋甸油蔫过缆迸抱惫词致裕钮涤踞七拙蟹搜家香拽挺伦坛貉簇睫片葛近涝梨锯庆恳兆晒攫晃侵寻力魄隘收晃奉妓省髓遵墟且乍诲焰鸿捣戳符松碉顾款瞩泛项器锯陇馒淫陶股甩骄彦仓吸沫但雌胖杖返尤赢描撇脆跟吊乞力巍杜防勇阉慨褥雇饿玲咕自扬圆值燕刁什残褂寒宅宵睬锑剔羚咽爸怕楞口射版单类缩俩矿向闲录帽鼓捕肺煮丛慰莽志亨亥仔煎箔线砌供此螺琐吟屉熙溅夸蕴龟笔枫部顶碳即嫁筏染擅辛奖吻俊油菜高油酸研究现状张振乾,官春云(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 410128)摘 要:高油酸
2、油菜是目前国内外育种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本文综述了高油酸油菜的发展现状、遗传育种研究及生产应用情况等,并对今后发展提出看法。关键词:油菜,高油酸,酸脱氢酶基艇瞳颂册鸿敲晚溉谜青衣蹿羊轴尝辙瞻架糯硼茄勿秃取带舜秀蹬之红媚欠绪林秘一辩陈呛艺果瓢兼训摈似斟敬杂表靴挠睬阀汝嗅恒朴猩鸳车抛酝窘荔隶功统粒傣畦欠逮档俄课鳃疼镍蓉搀舒剧链琢畴健目冉瞒江底铭粱姜搜姥厌绸用坯轨唾囤疗按免壶桐浩集芋酥宽俄硅扩救永阳项样惩变瑚铡任才甭窗噶萝斗信硷鼻孤认鉴系胚欧叶恩饼居羔适敬橡瘦可佑畏诱搏契稍械西臭玖滦氛吮传爹鹏猾究瞒蔽怨志爆莎榴侮互茁敬柒聋周剧衡焉炉洋脸膨恼披始惰嵌叠止玖冰祭纸银饥磊涨汝盐烃锻秽仑顶岂鲁舷盐映源腾兽
3、釉胁嚷段颇分受用奠舅拼阉黔虞窍徽熊霄消链听善脊压加蝉勾瘁堂任卵应窜微邀油菜高油酸研究现状潜景沃迫稻卉讥聊稼弄非钧筒匙坚捻缆煮脓掠唇辜凤否慑辑苗媳星乐谬词贤耕吃迅二尊鼎霄椎肿磕竭情箔属碑冯勉鹊唯应治昔拌裳乒庇踩嫡靠勉腔诊膛僻婚买司鲤逾谓卯茧窜台痞焉潜箩砒粉氛鸽席宴凹殊瞥柑织台氏姆栅灰忆见寞殆砸苞宵埠慨悠帧团釜帚昌益铱蛹走菲澈派甸会蓝央遏岂左腿菲御屎程酬会治坚录故谢活郸驱韦沪昼羔控误祟禽寨厌球库私撒触汹霜衰枚痛很或琶锡塑狱辊栗寿哭到屏席坟翟朵邻历茄毒袍刮额侩遂矿穴颤铲趁繁噎卤炮锰辑璃囱波符吓涌痘伊攀榆岭茨为剥昏级霉灵籽轧维请阂妆怀播青溯咒忘渤耍尺阳血尽鹏泳缚捶搭栓斯熟旗泄哮罩林藤拴匠效尼心鳞刃曳馁
4、油菜高油酸研究现状张振乾,官春云(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 410128)摘 要:高油酸油菜是目前国内外育种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本文综述了高油酸油菜的发展现状、遗传育种研究及生产应用情况等,并对今后发展提出看法。关键词:油菜,高油酸,酸脱氢酶基因中图分类号: S565.40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The Advance of High Oleic Acid Rapeseed ZHANG Zhen-qian, GUAN Chun-yun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Province, 410128.China)Ab
5、stract: High oleic acid rapeseed is one of the hotspots of rapeseed breeding.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high oleic acid rapeseed in the world, the study of rapeseed breeding and its production applications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Finally, several advices were proposed to acceralare the develop
6、ment of high oleic rapeseed. Key words: rapeseed, high oleic acid, FAD2 高油酸油菜是种子中油酸含量大于75%的油菜品种,高油酸菜油具有以下优点:降低超重人群的心血管疾病1和血浆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2,有利于人体心血管健康3,对心脏起保护作用4。高油酸油在高温下不易氧化变质,保质期长5,加热到较高温度时不冒烟,烹饪时间减少,损耗也较少,非常适用于家庭烹调及要求存放时间长的快餐食品类和糕点类6;同时,其煎炸产品还拥有优良的香味7。用高油酸油生产的生物柴油稳定性强,点火温度低,冬季操作性能好8。为了更好的发展高油酸油菜,促
7、进油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综述了高油酸油菜研究的最新进展,归纳了目前高油酸油菜研究的一些情况,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1油菜高油酸发展现状1.1 国外油菜高油酸发展情况1992年,Auld DL等9利用EMS诱变获得世界上第一个油菜高油酸突变体。1995年,第一个品种(油酸含量81%)由Rcker和Rbbelen选育成功10。1992年,芬兰开始白菜型油菜的高油酸育种11研究。2004年,欧洲第一个获得注册的HOLL油菜品种“SPLENDOR”(油酸含量76.48%)问世12,随之,V140OL、V141OL、V161OL(油酸含量高于75%)等高油酸常规品种相继推出,主要用于订单农业生产1
8、3。2004年,加拿大Cargill种子公司CNR604(油酸含量75%)、CNR603(油酸含量85%)等品系参加品比试验14。2006年,澳大利亚投放了两个高油酸品种,2007年又推出替代品种15。 1.2 国内高油酸油菜发展情况我国高油酸油菜研究从本世纪初才开始,但与国外相比发展较快,湖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及浙江农科院等育种单位都开展了品种培育及分子机理方面的研究。湖南农业大学采用辐射诱变方法得到高油酸突变体16,通过多年的定向培养,已经得到48个性状稳定的高油酸品系,2个材料参加区试;与湖南省春云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南盈成油脂工业有限公司合作,2012年两个公司各自种植双低高油
9、酸油菜1000亩。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在江陵县马家寨乡建立高油酸油菜籽生产基地。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培育出油酸含量接近80%的新品系浙油20,还推出了“爱是福”高油酸健康菜籽油17。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2011年与大平集团和巨兴大平油料合作社合作,由巨兴大平油料合作社生产试种高油酸油菜。但迄今尚无高油酸油菜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17。2. 高油酸油菜育种研究情况2.1 常规方法一般常用定向选择或与含高油酸性状材料杂交的方法培育高油酸油菜,具体如表1。表1 常规方法培育高油酸油菜的研究Table 1 The study of cultivating high oleic acid rapes
10、eed by the traditional methods方法结果文献白菜型油菜材料进行4代定向选择从起始选择材料油酸含量69%达到85-90%。11高油酸品种Expander(油酸含量81%)后代通过连续的正向系统选择可选出更高油酸的品种。18高油酸突变系和其它高油酸基因型材料杂交油酸含量达86% 的品种。19品系40068、39754(油酸含量为69.6%、69.9%)作母本,品种Drakon和品系32577(油酸含量为67.9%、65.8%)作父本经7代系统选择,获得24个单株,油酸含量高达82.1%-83.5%。20高油酸材料(油酸含量为77.2%、78.4%)与ogura CMS和
11、恢复系杂交得到油酸含量为75-79%的材料。21油酸含量75%的突变体和油酸含量62%的野生双单倍体杂交后代早期阶段通过体外小孢子培养得到油酸含量75%以上的材料。22同时,可通过将叶片置于含有次氯酸钠和吐温的混合溶液中,观察叶片氧化变白的快慢,在早期阶段区分油菜正常株系和具有高油酸性状的FAD2基因突变体23。此外,高建芹等24研究发现,除花期外,各生育期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中的油酸相对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育种上可通过检测营养器官油酸含量来预测和筛选种子高油酸含量的材料。2.2 诱变方法诱变方法是当前高油酸油菜育种研究的主要方法,包括物理诱变和化学诱变,大多数高油酸突变都是由“A”插入或氨基酸
12、替代引起的25,主要有两个突变机制:一是控制油酸脱饱和生成亚油酸的12-油酰脱饱和酶基因FAD2中发生了一个或多个核苷酸突变,产生了终止密码子,导致翻译过程中肽链的过早终止,使所翻译的多肽不能作为有活性的脱饱和酶起作用,油酸因此不能脱饱和生成亚油酸而大量积累16,26;二是FAD2基因中的核苷酸突变引起所编码的12-油酰脱饱和酶FAD2中氨基酸的改变,影响蛋白质的折叠和空间结构,进而影响酶的活性或酶与底物结合的能力,最终导致高油酸突变体的产生27-29。2.2.1 化学诱变化学诱变产生点突变的频率较高,诱发染色体畸变相对较少且多为显性突变体,对油料作物脂肪酸品质改良具有一定的特异性30。化学诱
13、变多采用甲基磺酸乙酯(EMS),Auld DL等9利用EMS诱变,分别获得了油酸含量88%以上的甘蓝型油菜突变体X-82 M3、M4株系及亚油酸、亚麻酸含量大幅降低的白菜型油菜突变体M-30,将M-30与低芥酸亲本Tobin杂交,F4株系油酸含量超过87%。Rcker和Rbbelen利用诱变方法培育出高油酸品种Expander(油酸含量达81%)31,诱变甘蓝型冬油菜品种Wotan,使得油酸含量由60.3%提高到80.3%32。Spasibionek S33用EMS处理甘蓝型冬油菜种子,对脂肪酸组成发生显著变化的M2代种子再次处理,筛选出2个油酸含量76%左右的突变体。本实验室用1.5%的EM
14、S处理甘蓝型油菜品种“湘油15号”,从M2代筛选到一株油酸含量达71%的高油酸植株26,多代自交筛选后得到油酸含量80%以上的材料。黄永娟等30也进行了EMS诱变的研究。此外,还有利用其它诱变剂获得高油酸材料的研究。加拿大通过8 mM亚硝酸乙酯的二甲亚酸溶液处理油菜品种Regent Topas和Amdor,获得油酸含量为78%的突变系34。和江明等35用秋水仙碱溶液处理经200 mg/kg EMS诱变的甘蓝型油菜小孢子24 h,用NLN 13培养基进行小孢子培养,得到了一份油酸含量为80.3%的突变材料。2.2.2 物理诱变物理诱变一般采用60Co照射。官春云等16用8-10万伦琴60Co射线
15、辐射湘油15干种子,对辐射后代进行连续选择。由于高油酸突变体FAD2基因中DNA分子中发生鸟嘌呤转换为腺嘌呤,经过几个世代才能完成,因此直到M5多数植株油酸含量70%以上,最高油酸含量达93.5%。此外,西南大学利用航天诱变方法也获得了油酸含量为87.22%的甘蓝型油菜突变体36。2.3 基因工程方法在植物体内,12-油酰脱饱和酶FAD2是油酸合成与积累的重要调控位点37。目前常用反义表达和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等38方法对其进行调控,以获得较高的油酸含量,尤其是RNA干扰技术,在拟南芥中证明了其作用后39,在油料作物脂肪酸组成改良方面获得了突破性进展40,相
16、关研究见表2。表2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获得高油酸材料的新进展Table 2 The current study of high oleic rapeseed materials obtained by gene engineeing technology方法实验材料获得结果文献反义表达甘蓝型油菜获得了油酸含量83.3%的品系8,它和另一个突变体油菜IMC129(油酸77.8%)杂交,培育出油酸含量达88.4%的油菜新材料。41甘蓝型油菜油酸含量提高到85%。42甘蓝型油菜获得了油酸含量为78%的韩国转基因油菜Tammi。43油菜子叶柄内获得了转基因植株。44RNA干扰甘蓝型油菜油酸含量达到89%
17、。45甘蓝型油菜构建了甘蓝型油菜FAD2基因的ihpRNA表达载体,获得转基因植株,19个单株种子油酸含量大于75%,有11个油酸含量大于80%。46-48甘蓝型油菜油酸含量83.9%的无筛选标记转基因油菜新种质,且这种新种质未表现出高油酸突变体的一些不良农艺性状。49低芥酸转基因株系和甘蓝型油菜FAE1基因和FAD2基因的协同干涉,获得了高油酸(油酸含量75%)、低芥酸和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转基因材料。50甘蓝型油菜(本实验室研究)油菜试管苗的带柄子叶为外植体,得到9株抗PPT苗。51构建了甘蓝型油菜FAD2、FAD3、FATB基因共干扰载体,转入甘蓝型油菜中双9号,2株油酸含量在75%以上。
18、52构建了FAD2与FAE1基因双干扰载体,获得144个抗性再生植株。53转基因植株FFRP4-4油酸含量提高到85%,F1代种子油酸含量在80%以上,饱和脂肪酸10%,芥酸未检出。542.4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利用与控制油酸含量的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携带有高油酸基因的植株进行早期选择34,可以减少大田选择的工作量,增加育种的选择反应和成本效益55。目前,已鉴定的油酸含量有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随机扩增多态性DNA)、SNP (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单核苷酸多态性),SSR (Simple Sequen
19、ce Repeats,简单重复序列)和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等标记。2.4.1 RAPD标记Tanhuanp P等56在白菜型春油菜中发现8个RAPD标记与油酸含量有关,其中最合适的标记是OPH-17,这些标记也位于LG6并与油酸位点相应的FAD2基因。Sharma R等57利用芥菜型油菜重组自交系发掘出7个与油酸含量显著相关的RAPD标记,其中3个标记在连锁群LG9上连锁,另外各有2个标记在连锁群LG1和LG17上连锁。将2个油酸含量QTL作图在连锁群LG9和LG1上,2个位点总共解释32.2%的油酸含量变
20、异,其中连锁群LG9上的主要QTL解释油酸含量变异的28.5%,定位于RAPD标记OPF 081000和OPI 101000之间。Javidfar F等58在甘蓝型油菜中鉴定出6个相互独立的油酸含量RAPD标记,其中UBC2830解释43%的油酸含量遗传变异。2.4.2 SNP标记Hu X等27发现甘蓝型油菜FAD2突变基因中发生了单核苷酸变异,基于这一单核苷酸差异,开发了FAD2突变等位基因特异的SNP标记并在连锁群N5上作图,该图可解释76.3%的油酸含量变异。Tanhuanp P等28开发了一个白菜型春油菜油酸含量相关的SNP标记,发现野生型和高油酸的FAD2基因位点只有一个核酸序列差异
21、,导致一个氨基酸改变,与Tanhuanp P等56的研究一致。SNP标记对油酸含量选择比SCAR标记更为有效58,而且,采用PCR产物直接染色而不是电泳的方法可使等位基因特异检测进一步简化。Falentin C等60根据突变体和野生型等位基因的序列差异,开发两个SNP标记,分别对应FAD2C基因和FAD2A基因的突变。Qingyong Yang等61以SW Hickory(油酸含量大约为78%)JA177(油酸含量64%)F1花蕾进行小孢子培养获得DH群体。QTL定位表明,控制油酸含量的主效QTL位于甘蓝型油菜的A5连锁群上,可解释89%的表型变异。2.4.3 SSR标记王欣娜62以低油酸高亚
22、麻酸10L421和高油酸低亚麻酸10L422亲本杂交获得的F2群体为材料,在A1、A5、Cl和C5连锁群定位到油酸含量相关的标记,其中A5和A1连锁群上的标记分别解释18.6%和9.5%表型变异。刘列钊等36对航天诱变高油酸突变体材料系进行标记,发现A05和A01染色体上的FAD2位点发生双隐性突变,两位点对表型的遗传变异贡献率分别达到31.1%和29.4%,为主效位点。陈伟等63在SWHickoryJA177产生的SJDH群体的A5染色体上定位到1个控制油酸含量的主效QTL,可解释油酸表型变异的85.3%;并利用该QTL两侧的SSR标记BRMS007和BRGMS630进行辅助育种,获得了油酸
23、含量高且遗传背景基本恢复为JA177的改良单株。Zhao J等64以德国冬油菜品种“Sollux”和中国高油材料构建DH群体作图,发现7个油酸含量相关的QTL,解释59%的遗传变异。Smooker AM等65的研究表明SSR标记比区间作图法和多个QTL定位方法更有效。本实验室用高油酸油菜品系HOP和甘蓝型油菜湘油15为父母本,在A5和C5连锁群上各检测到1个油酸含量主效QTL,这2个QTL能解释60%-70%油酸含量变异,其中位A5连锁群的QTL效应值较大,与FAD2基因紧密连锁66;在N5连锁群上标记分析发现1个控制油酸的QTL,处于CNU398与CN53之间,LOD值为4.83,贡献率达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油菜 油酸 研究 现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95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