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doc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 了解白描手法,赏析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2. 感悟作者的精神世界。【教学重点】 赏析白描写景的手法。【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2分钟出示:西湖的图片 古人云:“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雾湖,雾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今天就让我们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到杭州的湖心亭看雪,并领悟张岱的精神世界。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分钟1.赏析本文奇特的雪景。 2.体会作者的精神世界。三、朗读感知 2分钟学生个读,要求注意字音、停顿及语速快慢。其他学生注意听和点评,从文中找出张岱看雪的心情的一个字。 四、自主学习
2、找痴行 6分钟自由朗读,思考并批画: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的“痴”?为什么湖中人比“相公”更痴?(小括号括出)强调:“独往”似乎与后文的”“舟中人两三粒”“舟子出现”相矛盾,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独往”?陶潜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陈子昂登幽州台独怅然而涕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是古人的一种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反映了古代文人孤傲清高的性格。五、合作学习品痴景 17分钟1、用横线画出雪后西湖的美景,并标出男女生齐读。 合作探究:(1)这两句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不同的特点?(2)句中的三个“与”能否多余,为什么?(3)句中“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是否能改为“一道”“一座”“一只”“两三个”
3、 ? 句1、3组负责交流;句2、4组负责交流。作者没有其他的修饰语和修辞手法,仅用一连词和一数量词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景物的特征,这种写法叫做白描。白描朴素简练为我们描写出了一个“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奇妙境界。你觉得在漫漫的大雪中独自痴迷于此景的张岱是怎样一类人呢?超凡脱俗、有闲情雅趣的人纯净洁白的雪湖寄托了作者的闲情雅趣和超凡脱俗的性格,这就是痴人,不随波逐流,遗世独立,执著地痴迷于自然,沉醉于山水,我们不妨改写苏轼的句子:何处无湖?何处无雪?但少痴人如吾两人尔!六、合作学习议痴遇 5分钟作者问其姓氏,湖中人避而不答却自称是“金陵人”? 请结合作者情况谈谈这样写有何用意?总结拓展:从“痴行痴
4、景痴遇”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张岱? 1分钟不随波逐流,遗世独立; 孤傲、清高; 超凡脱俗、有闲情雅致; 故国之思。湖心亭看雪,走进张岱的世界,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凌寒独立是其人格。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于是只好在大自然中来舒展自己。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一朵花是一叶草是一朵云是一片雪。他们寄情于山水,在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依托。 2分钟曹雪芹红楼梦中有一名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篇冰清玉洁的山水美文,体会古人的痴情! 3分钟多媒体显示张岱相关资料: 张岱( 15971
5、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明白:张岱乃异乡之客;亡国之人。 品读赏析
6、请学生从文中找出最感兴趣的描写雪景的文字:讨论,交流,多媒体显示。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合作交流,意译文句。此句用白描手法,以生动传神的 15 个字,描绘出了大雪三日后奇特的夜间雪景。这也是作者在湖中划船时看到的总体的视觉形象,是一个十分阔大而又混沌难辨的白色世界。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雄浑苍茫的雪白世界。作者的视点由上而下,四种景物浑然一体的特点,仅用“一白”轻轻一点,便境界全出矣!“一”在此应理解为“全”。 学生齐读该段文字,闭目、想象画面。 2.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在天地“一白”雄浑阔大的背景之下,作
7、者将视线收近,从天、云、山、水,到长堤,到湖心亭,到舟,到人,在天地混沌的雪白世界中关注到几个有活力的“湖上影子”。此为由大到小,以小衬大,也是用白描手法。这一句仅用了四组数量词,就将湖上景物生动逼真地勾画出来。视点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一痕”到“一点”到“一芥”再到“两三粒”,笔墨精到,情致毕现。在苍茫天地之间,那长长的横跨西湖中间的苏堤,也只是一道淡淡的凸痕罢了。那湖心亭在作者眼里仅成了一个点。而比起湖心亭来,作者的小船更小了,不能称“一叶”了,只能称“一芥”。看来“一芥”比“一点”更小了。而小船中的人当然比小船更小,又拿什么来比呢?唯有用“粒”来形容其小了。读到此处,我们自然不难想见作
8、者独行于茫茫雪夜中所感到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人生彻悟。 教师提示:这段文字写景运用了白描手法,那么,何谓“白描”? 明确: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教师讲解: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
9、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3师生共同回顾本单元的写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文句。 明确: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出大水猛涨,江水汪洋。而其他部分的文字,如三峡中三峡春冬秋景的描绘、答谢中书书对四季常景和一日变景的描绘、记承天寺夜游中对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写、观潮中四幅画面的描写等都用的渲染烘托的手法。教师提示:白描这种描写方法不仅局限于写景,也常用来写人。教师可提示:你们可曾听过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中的两句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淡汝”就是白描;“浓抹”就是渲染烘托,
10、二者是两种相对的描写技法。4多媒体显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画面。 明确:浓抹(渲染烘托)。快速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是“淡妆”,哪些是“浓抹” 。(1)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2)那乌鸦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5)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6)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豪雄。(7)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月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8)千里莺啼绿映红,山村水郭酒旗
11、风。 5.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句子,总结作品的语言特色:简练自然质朴、不事雕琢。四、悟读体味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1.学生齐背课文。 2.独立思考,合作讨论,问题探究。 (1)作者在写景时用白描手法,文字极其简练,为何开头交待时间及看雪背景却极费笔墨? 明确:开头作者用明代年号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他以明代遗民的视角来看世界,自然会有一种孤标傲世,遗世独立的情怀和风致。“大雪三日”一句,以听觉表现出西湖在大雪后一片静寂的情景,而作者偏要选这最静寂的凌晨时分去看雪景,以示自己的孤怀雅兴。 (2)从“独往湖心亭”中的“独”字可见是一人前往,为何又写
12、“舟中人两三粒”,结尾又写舟子?是否矛盾? 明确: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茫茫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这反映了他文人雅士的孤傲,也是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情怀的一种写照。 (3)本文题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二段却详写湖心亭奇遇? 明确:本文的主体内容是看雪,这是作者计划之中的乐事。可是未曾料到在湖心这还能有此奇遇,三人情怀契合,相逢何必曾相识,自然令作者喜不自禁。这是看雪事件的延续,又是令作者大喜的事,当然要写。 (4)“问其姓氏”,“客”却未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何故? 明确:客人未答姓氏,可能有难言之隐。可能如作者一样孤高傲世,不屑与他
13、人相识,因此回答时故意语焉不详,只答“是金陵人氏,客此”。他可能也是明代遗民,客居在这里,不便明言。 (5)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子湖心亭巧遇一事。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
14、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五、拓展升华 教师小结: 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邦犹是,人民复非。“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应该能够理解作者的“痴”了吧!他痴迷于雪中的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于雪中的情及俗之外的雅情雅趣。但作
15、者在文中流露出的那种消极避世的情绪,我们应该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辩证地借鉴。让我们一起背读课文,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情雅趣,感悟作者的故国之思。六、课堂练习提问: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学生共同回忆江雪,背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学生思考、交流。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的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七、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
16、2.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三题。【资料宝藏】1张岱 晚明散文家。字宗子,改字石公,号陶庵,又自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明亡后披发入山,安贫著书。张岱出身于一个仕宦家庭,他在文学上沿袭公安派、竟陵派的主张,反对桎梏性灵的复古主义,提倡任情适性的文风。但又不为公安、竟陵所囿,能吸取两家之长,弃两家之短。其作品题材范围广阔,于描写山水景物之外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明亡后,他隐迹山居,在国破家亡之际,回首 20 年前的繁华靡丽生活,写成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两书,以抒发他对故国乡土的追恋之情。张岱文笔活泼清新,中杂诙谐,不论写景抒情,叙事论理, 俱趣味盎然。如陶庵梦忆中西湖七月半、湖心
17、亭看雪均写得意境极佳。其他如金山夜戏、柳敬亭说书、虎丘的月夜、西湖的莲灯,无不写得逼真如画。张岱以散文的成就,被认为是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张岱又是明末爱国史学家。他家经三代积累,聚集了大量明朝史料。他从 32 岁开始就利用家藏资料编写纪传体的明史。明亡后,他在“布衣蔬食常至断炊”的困苦生活中坚持写作 , 终于完成了这部史书 , 题名为石匮藏书。当时由于崇祯一代史料不足,石匮藏书只记到天启朝。直到康熙初,他应征参加编修明史纪事本末,才补写了崇祯一朝的纪传,题为石匮后集。他借辑明代遗事表达了对故国的沉痛怀念和坚贞的民族气节。有琅环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2浙江杭州湖心亭清雍正西湖志卷九:“亭
18、在全湖中心,旧有湖心寺,寺外三塔,明孝宗时,寺与塔俱毁。考聂心汤县志称:湖心寺外三塔,其中塔、南塔并废,乃即北塔基建亭,名湖心亭。复于旧寺基重建德生堂,以放生之所。据此,则旧湖心寺乃今放生池,而今之湖心亭,乃三塔中北塔之基地。国朝康熙三十八年圣祖仁皇帝御书静观万类四字,又于阁上御书天然图画额。雍正五年重加增葺。”湖山便览卷三:明“嘉靖三十一年知府孙孟访得之,建亭其上,名曰振鹭,未几圮。万历四年按察佥事徐廷裸重建,额曰太虚一点,司礼监孙隆叠石四周,广其址,建喜清阁,但统称曰湖心亭。国朝重加葺治,左右翼以雕阑,上为层楼。”清乾隆二十七年乾隆帝御书“光澈中边”额。抗日战争杭州沦陷时,喜清阁楼屋旧址改
19、建为财神殿。抗战胜利后又改为观音大士殿。 1953 年在观音殿殿址上新建为一重檐歇山琉璃瓦钢砼方亭,是 50 年代建设西湖风景名胜中第一所庭园建筑。 1980 年在亭的南端,刻置“虫二”太湖石碑一块。 ( 见清代西湖十八景“湖心平眺”。 ) 3 解读湖心亭看雪解读湖心亭看雪麦子“崇祯”是明朝的年号,开篇就敷上了一层怀旧的色彩。“十二月”,正是寒冬时节,为后文“大雪”埋下伏笔。“大雪三日”,写雪的来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湖中人鸟声俱绝”不从视觉写雪之大,而从听觉的角度写出湖山封冻,人与鸟俱噤声不出,“绝”字传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从听觉和心理的角度表现了大雪的威严,也为后文遇见金陵
20、客的意外与惊奇作了铺垫。“是日”即三日之后,“更定”即黎明破晓之时。他所以一定要在大雪三日之后、黎明破晓之时,“独往湖心亭看雪”,必是既不欲见人,又不欲人见。“拿一小舟”之“一”看似累赘,实际却与后文的“独”、“惟”及几个“一”字互为呼应,创造了一种清灵纯净的意境。“拥毳衣炉火”,以御寒之物衬雪地之寒,也表现了作者的特立独行、任性风雅。“雾凇沆砀”写湖中水气凝成的冰花一片弥漫,天地间一片白茫茫的景象。“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动了起来,有了一种动态的融合美,描绘了一幅水墨模糊的雪夜山水图。若只说“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则显得缺少生命的活气与远近高低的层次。天、
21、云是上面的,山、水是下面的,“上下一白”浑茫难辨,足见其大;“湖上影子”依稀可辨,足见其小。相形之下,大者更大,小者更小。作者在由面到点的观察景物的同时,似也蕴含有渺然人生如同沧海一粟之感慨。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这句话中的几个“一”字,虽与“上下一白”的“一”字用法不同,却巧妙地将一个微观而丰富的世界置于宏观而简洁的背景之中,共同构成一幅绝美的图画。同时,作者精心锤炼的“痕”、“点”、“芥”、“粒”这几个量词也是极富形象性和层次感的:有远近、有高低、有浓淡、有疏密、有大小。随着视线的移动,景物也渐渐变化,由大到小,由小到微小,衬托出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出
22、一个微妙而灵动的意境。“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实则以意观景,并非以眼所见。因作者自己就在船上,以眼而察则不可能达到这种远观的视觉效果,以意观之,则虚实相生,有一种“心游万仞、精鹜八极”的超脱与空灵。“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且是两人,酒炉已沸,可见早就来了。“见余,大喜”,此处妙在作者对自己见到他们的惊奇避而不谈,而从对方的角度写出雪中相逢、巧遇知己的惊喜。“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的感叹表现了他们相互之间的赏识,有一种人生难得一知音的感慨。欣喜之余,“拉余同饮”。“强饮三大白”的“强饮”,是说本不能饮,但在此时、对此景、逢此人,不得不饮。为了不辜负
23、自然的美景,为了不辜负知己的盛情,勉力而为,痛饮三大杯。至此,读者方在冷色调的景中感受到了一点暖色调的情。临别问起对方姓氏(先饮后问,性情中人),才知是金陵人客居于此,原来和作者一样,同是异乡人,也是有着相同性情志趣的清雅脱俗之人。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此处写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我们似乎能够看见舟子那喃喃自语、大惑不解的神情,令人回味。这是对全文的绝妙点染,“更有”并非减损作者的“痴”,而是以同调来作陪衬,更加突出作者的“痴”。“痴”在一般世俗上的意义,并非一个褒义词,但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常会把“痴”理解成一种执着专注的追求达到了浑然忘我的那种最高境界,例如“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心亭 教学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91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