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菌种的选育及改进.ppt
《工业菌种的选育及改进.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菌种的选育及改进.ppt(1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工业菌种的选育及改进,尽管生产菌种最初均是来自于自然界,但天然菌种的生产性能一般比较低下。20世纪40年代抗生素工业的兴起,推动了微生物遗传学的快速发展,也为微生物发酵工业优良菌种的人工选育奠定了理论基础。优良菌种的选育为生产提供了各种类型的突变株,大幅度提高了菌种产生有利用价值代谢产物的水平,还可以改进产品质量,去除不需要的代谢产物或产生新的代谢产物。特别是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较为定向技术的发展,使菌种选育技术不断更新,而研制出众多有价值的微生物工程产品。自然选育、诱变选育、抗噬菌体菌种的选育、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都被应用于生产菌种的选育。,【Back
2、ground】,提高菌种生产力的途径:,自然突变体的筛选(自然选育)诱导突变体的筛选(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基因克隆,通过遗传修饰,第一节自然突变体的筛选(自然选育),不经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的自发(然)突变进行菌种选育的过程称为自然选育(spontaneous mutation)。二、自发突变机制(一)自发突变的定义:自发突变是指在没有人工参与下生物体自然发生的突变。自发突变并不意味着这种突变没有原因,而只是说明我们对它还没有很好的或很具体的认识而已。,一、自然选育的定义,1、背景辐射和环境因素的诱变:不少“自发突变”实质上是由于一些原因不详的低剂量诱变因素的长期综合诱变效应。例如,
3、充满宇宙的各种短波辐射或高温诱变效应,以及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低浓度的诱变物质(在微环境中有时也可能是高浓度)的作用等。,(二)自发突变的机制,2、微生物自身有害代谢产物的诱变效应:过氧化氢是普遍存在于微生物体内的一种代谢产物。过氧化氢对脉胞菌(Neurospora)有诱变作用,这种作用可因同时加入过氧化氢酶而降低;如果在加入该酶的同时又加入酶抑制剂(KCN),则又可提高突变率。这就说明,过氧化氢很可能是“自发突变”中的一种内源性诱变剂。在许多微生物的陈旧培养物中易出现自发突变(剂),可能也是同样的原因。,3、互变异构效应:微生物的自发突变可由于本身DNA在复制过程中发生了酮式至烯醇式(或氨
4、基式至亚氨基式)的互变异构效应而引起的。因为A、T、G、C四种碱基的第六位上如果不是酮基(T、G),就是氨基(C、A),所以有人认为,T和G会以酮式或烯醇式两种互变异构的状态出现,而C和A则会以氨基式或亚氨基式两种互变异构的状态出现。,图3.1 由5-BU引起的互变异构效应,A-T,A-T,A-T,A-T,G-T,G-C,A-T,(酮式),(烯醇式),图3.2 胸腺嘧啶(T)在以酮式或烯醇式状态存在时引起碱基配对的变化,由于平衡一般趋向酮式或氨基式,因此在DNA双链结构中一般总是以A:T和G:C碱基配对的形式出现;在偶然情况下,T也会以稀有的烯醇式形式出现,因此在DNA复制到达这一位置的瞬间,
5、通过DNA聚合酶的作用,在它的相对位置上就不再出现常规的A而是出现G;同样,如果C以稀有的亚氨基形式出现在DNA复制到达这一位置的刹那间,则在新合成DNA单链的与C相应的位置上就将是A,而不是往常的G。这或许就是发生相应的自发突变的原因.,必须说明的是,由于在任何一瞬间,某一碱基是处于酮式或烯醇式,还是氨基式或亚氨式状态,目前还无法预测,所以要预言在某一时间、某一基因发生自发突变仍是不可能的。但是,人们在运用数学方法对这些偶发事件作大量统计分析后,还是可以发现并掌握其中规律的。例如,据统计,DNA链在每次复制中,每个碱基对错误配对的频率是10-710-11,而一个基因平均约含1000bp,故自
6、发突变频率约为10-6。,4、环出效应:即环状突出效应 有人提出,在DNA的复制过程中,如果其中某一单链上偶然产生一小环,则会因其上的基因越过复制而发生遗传缺失,从而造成自发突变。,图3.3 环出效应,在上链中,标记B处发生“环出”,故只有A及C能获得复制,从而发生自发突变。而在下链中,则复制仍正常进行。,5、转座效应,转座作用的频率虽然仅为10-510-7,但它却是一种自然界所固有的“自发基因工程”或“内源性基因工程”。,1)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定义:位于染色体或质粒上的一段能改变自身位置的DNA序列。广泛分布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又称“跳跃基因”,2)转座因子
7、的特点,在转座时,通过转座因子的复制,可将新形成的拷贝以非同源重组的方式转移到染色体的新部位上;,都携带有编码转座酶的基因,该酶具有转移位置的功能,是转座所必需的;,两端都有正向或反向末端重复序列。,(3)根据分子结构和遗传性质,转座因子可分为3类:,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仅含有编码转座所必需的转座酶的基因,两端存在941bp的反向重复序列。但其插入可干扰基因的正常读码序列,导致基因失活或引起突变。,转座子(Transposon,Tn),除转座基因外,还有抗药性基因。分为复合转座子和复杂转座子,Mu噬菌体,是以大肠杆菌为宿主的温和性噬菌体。它在几方面不同于另一
8、种温和噬菌体:第一、Mu DNA几乎可以插入到宿主染色体的任何一个位点上;第二、DNA 两端没有粘性末端;第三、会引起宿主的被插入基因的基因突变。,(4)转座的过程:由转座因子中基因编码的转座酶能识别受体DNA分子中的靶序列(3-12bp),它可先把靶序列切成两条单链,并使转座因子的一条链与靶序列的一条链相连接,另一条链与靶序列相反一端的另一条链相连接。形成的单链缺口可经DNA多聚酶I的作用而合成,再经DNA连接酶的作用而缝合。于是,随着转座因子的插入就使靶序列得到了复制。,插入突变(基因失活)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的缺失重复和倒位)转座作用的频率虽然仅为10-510-7,但它却是一种自然界所固有
9、的“自发基因工程”或“内源性基因工程”。,(5)转座的遗传学效应:,三、自然选育在工业生产上的意义,1、在工业生产上,由于各种条件因素的影响,自然突变是经常发生的,也造成了生产水平的波动,所以技术人员很注意从高生产水平的批次中,分离高生产力的菌种再用于生产。2、自然变异可能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种是菌种退化而导致目标产物产量或质量下降;另一种是对生产有益的突变。为了保证生产水平的稳定和提高,应经常的进行生产菌种自然选育,以淘汰退化的,选出优良的菌种。3、经诱变或杂交选育获得的突变株,往往会继续发生变异,导致不同生产能力菌株的比例改变,这种情况下,自然选育可以有效地用于高性能突变株的分离。
10、,四、自然选育的特点,自然选育是一种简单易行的选育方法,可以达到纯化菌种,防止菌种退化,稳定生产,提高产量的目的。自然选育的效率低,因此经常与诱变育种交叉使用,以提高育种效率。,五、自然选育的方法,自然选育的一般程序是将菌种制成菌悬液,用稀释法在固定平板上分离单菌落,再分别测定单菌落的生产能力,从中选出高水平菌种。,第二节诱导突变体的筛选(诱变育种),一、诱变育种在工业生产上的意义微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严密的代谢调控机制。其自身代谢过程是被严格调控的,并且还存在着代谢产物的分解途径,所有的代谢产物都不会过量积累。因此从自然环境中分离的菌种的生产能力有限,一般不能满足生产的实际需要
11、。诱变育种是提高菌种生产能力,使所需要的某一种特定的代谢产物过量积累的有效方法之一。,二、诱变育种的原理,诱变育种的理论基础是基因突变,突变主要包括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两大类。染色体畸变是指染色体或DNA片段发生缺失、易位、逆位、重复等。基因突变指的是DNA中的碱基发生变化即点突变。诱变育种就是利用各种被称为诱变剂的物理因素和化学试剂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基因突变频率,再通过适当的筛选方法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菌种的育种方法。常用的诱变剂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大类。,表3.1 常用的各种诱变剂,二、诱变育种的基本方法,诱变育种一般包括诱变和筛选两个部分,诱变部分成功的关键包括:出发菌株的选择、诱
12、变剂种类和剂量的选择,合理的使用方法。筛选部分包括初筛和复筛来测定菌种的生产能力。诱变育种是诱变和筛选过程的不断重复,直到获得高产菌株。,1、出发菌株的选择,用来进行诱变的出发菌株性能对提高诱变效果和效率十分重要,选择出发菌株应注意,诱变出发菌株要有一定的目标产物的生产能力。其他生产性能如:生产繁殖快 营养要求低 产孢子多且早 对诱变剂敏感(变异幅度大)还必须了解用作诱变的出发菌株的产量、形态、生理等方面的情况。可选择已经经过诱变处理的菌株,因为这样的菌株对诱变剂的敏感性会有所提高。,2、诱变剂的使用方法,在微生物诱变育种中,诱变的方法有单一诱变剂处理和复合诱变剂处理。对野生菌株单一诱变剂处理
13、有时也能取得好的效果。对经过多次诱变处理的老菌种,单一诱变因素重复处理效果甚微。可以采用复合诱变剂处理来提高诱变效果。,复合诱变处理包括:同一诱变剂多次处理 两种以上诱变剂先后分别处理 两种以上诱变剂同时或多次处理 例如,青霉菌的选育中先用不足以引起突变的氮芥短时处理,再用紫外线处理,可使诱变效率大大提高。,3、诱变剂的剂量选择,对不同的微生物使用的剂量不同,诱变剂的剂量与致死率有关,而致死率又与诱变率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可用致死率作为诱变剂剂量选择的依据。一般来说,诱变率随诱变剂剂量的增加而提高,但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再提高剂量反而使诱变率下降。因此近年来已将处理剂量从过去的致死率99%-99.
14、9%降至70%-80%,甚至更低。诱变剂剂量也不宜过低,高剂量诱变可导致一些细菌的细胞核发生变异,也可使另一些细胞核破坏,引起细胞死亡,形成较纯的变异菌落。并且高剂量会引起细胞遗传物质发生难以恢复的巨大损伤,促使变异菌株稳定,不易产生回复突变。,三、突变菌株的筛选,诱变处理后,正向突变的菌株通常为少数,须进行大量的筛选才能获得高产菌株。通过初筛和复筛后,还要经过发酵条件的优化研究,确定最佳的发酵条件,才能使高产菌株的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出来。经诱变后,菌种的性能有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异,如营养变异、抗性变异、代谢变异、形态变异、生长繁殖变异和发酵温度变异等。这些变异的菌种可用各种方法筛选出来。,第
15、三节 杂交育种,一、概念:杂交育种的目的是将不同菌株的遗传物质进行交换、重组,使不同菌株的优良性状集中在重组体中,克服长期诱变引起的生活力下降等缺陷。,二、意义,生产上,长期使用诱变剂处理,会使菌种的生活能力逐渐下降,如生长周期延长,孢子数量减少,代谢速率减慢,产量增加缓慢,因此有必要利用杂交育种的方法,提高菌种的生产能力。通过杂交还可以扩大变异范围,改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甚至创造出新品种。由于多数微生物(细菌、放线菌及霉菌中的半知菌等)尚未发现有性世代,因此直接亲本菌株应具有适当的遗传标记,如颜色、营养要求(即营养缺陷标记)或抗药性等。,三、杂交育种应用(一)真核微生物的有性杂交 1、定义:
16、不同遗传型两性细胞间发生的接合和随之进行的染色体重组,进而产生新遗传型后代的一种育种技术。凡能产有性孢子的酵母菌、霉菌,原则上都能应用与高等动、植物杂交育种相似的有性杂交方法进行育种。在真核微生物中,有的能产生单倍体的有性孢子,这类微生物和高等植物一样,能进行有性杂交,通过减数分裂细胞中的染色体变换和随机分配而导致基因重组。,2、酿酒酵母的有性杂交育种程序:两亲本菌株的选择单倍体细胞的分离与验证单倍体细胞遗传标记的制作杂交杂合子的检出优良性状个体的筛选与性能测试,过程 以Sac.cerevisiae为例:从自然界分离到的或在工业生产中应用的酵母,一般都是其“2n”细胞。将不同性状的A、B两个亲
17、本(2n)分别接种到产孢子培养基(如CH3COONa培养基)斜面上,使其产生子囊,经减数分裂后,在每个子囊内会产生四个单倍体的子囊孢子。用蒸馏水洗下子囊,经酶法(如蜗牛酶)破碎子囊,再经离心后用获得的子囊孢子涂布平板,就可以得到单倍体培养物。把两个亲本的不同性别(“+”及“-”)的单倍体细胞密集在一起就有更多机会出现种种双倍体的杂交后代。它们的双倍体细胞和单倍体细胞有很大不同,易识别。,表3.2 Sac.cerevisiae的双倍体和单倍体细胞间的区别,3、有性杂交应用,(二)细菌的杂交育种,细菌的杂交可以通过细菌的转化、转导和接合、以及相关F因子转导、R因子转移等方法促使基因重组。在这些基因
18、重组的过程中,并不涉及整个染色体组,所形成的都是部分合子。在细菌接合中,将带有两个以上不同选择性遗传标记的两个菌株进行杂交,如A+B-和A-B+,杂交中会出现A+B-、A-B+、A+B+和A-B-这四种重组类型,为了获得原养型A+B+,采用了排斥亲本A+B-和A-B+,以及另一重组类型A-B-,只允许原养型A+B+生长的培养条件,将杂交菌株筛选出来。,一、概念。通过人为的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胞的原生质体发生融合,并进而发生遗传重组以产生同时带有双亲性状的、遗传性稳定的融合子(Fusant)的过程,称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 fusion)。融合是继转化、转导和接合之后发展出来
19、的一种更有效地转移遗传物质的手段。,第四节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对微生物育种来说,有性重组的局限性很大,这是因为迄今发现有杂交现象的微生物并不多,这就妨碍了基因重组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提供了充分利用遗传重组杂交的方法。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首先是在动植物细胞融合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然后才应用于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由于这一技术可以打破种属间的界限,提高重组频率,扩大重组幅度,而倍受关注。,二、意义:1、是当前重要的育种手段之一(除基因克隆之外)细胞原生质体融合促使育种工作发生了四个改变:低效高效;随机定向;不自觉自觉;近缘杂交远缘杂交。原生质体融合的重组频率目前最高可以达10-1以
20、上,而诱变育种仅能达10-6。2、为远缘杂交提供了一个重要手段(或途径)细胞融合现已越过种、属间,发展到科间或者更远缘的微生物和高等生物间,可以获得更优良的新物种,三、融合的范围(或对象)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高等动、植物及人体的不同细胞,四、细胞融合技术和方法的历史回顾 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仙台病毒(上世纪年代):自1955年Okada发现紫外灭活的仙台病毒可以诱导细胞融合以来,细胞融合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应用。由于灭活的仙台病毒诱导细胞融合存在着以下问题:制备困难;细胞融合率差别极大 所以从年起聚乙醇()逐渐代替了仙台病毒进行细胞融合。,2、(上世纪年代):年起,英国的Peberdy
21、研究组在微生物方面(尤其是真菌方面)做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证明诱导真菌细胞杂交具有简便、快速和效率高等优点。【问题】其一,诱导细胞融合的有效浓度是在一非常窄的范围内,最适浓度是在,此时对细胞毒性很大。其二,诱导悬浮细胞融合效率要远低于诱导单层培养时同样细胞的融合率。其三,诱导产生杂交细胞的频率仍在10-5这一很低水平。其四,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融合过程。,3、电融合(上世纪80年代):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以Zimmermann和Neumann等人率先采用了一种新的方法进行融合研究,称作“电融合技术(electrofusion method)”。80年代初,Zinmermann利用非
22、均匀的高压电脉冲(变压电场)处理酵母菌,核配频率为510-3,质配频率为10-2。至80年代末期,电融合技术一般采用均一的高压脉冲(低电流)作用于细胞悬液,并且细胞悬液不直接和两极接触(例如美国BAEKON-2000,德国eppendorf产品)。,图3.4 细胞融合仪(左)及细胞融合模拟图(右),【电融合在育种上的优点】,1)诱导产生杂交细胞的频率是PEG的100倍,为110-3;2)操作简便、快速;3)系物理刺激,不具有细胞毒性发生问题;4)可用显微镜观察融合过程。,五、融合方法与步骤:1、遗传标记的选择(选择营养缺陷型或抗药性标记)2、制备原生质体(需摸索的参数:酶的种类、酶源、酶浓、菌
23、龄、渗透压稳定剂等因素均会影响原生质体制备的效果)3、融合:PEG(PEG分子量、浓度、作用时间)电融合(脉冲电压/电流、两极间距、作用时间)4、融合子再生培养(CM上再生。需摸索再生培养基的种类组成、再生时间和条件)5、融合子检出(在MM上采用影印接种法检出或采用其他选择条件,如抗药性或改变 培养温度),6、筛选出优良性状的融合子(检测融合子的酶活或代谢物的表达)。,图3.5原生质体融合的操作示意图,图3.6 用影印平板法检出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六、原生质体融合的优越性,1、无供体和受体之分:受结合型或致育型的限制小,两亲体没有供体和受体之分,有利于不同种属微生物的杂交。2、重组频率相对高:重
24、组频率高于其他杂交方法。有报道,放线菌原生质体融合频率达10-2-10-1,丝状真菌达10-3-10-2,细菌和酵母也可达10-6-10-5.3、遗传物质传递充分与完善:遗传物质的传递更加充分、完善,既有核配又有质配。原核微生物可以有两个以上完整基因组融合的机会。放线菌还能形成短暂的或拟双倍体,真菌中也能形成暂时的或稳定的双倍体。4、可钝化菌株提高筛选效率:可以采用温度、药物、紫外线等处理钝化亲株的一方或双方,然后使其融合,筛选再生重组子菌落,提高筛选效率。,七、原生质体融合的问题讨论1、融合效果的认可和确认(即发表论文的要求):必须做遗传分析,首先检测倍数是否加倍,要求测融合后的细胞体积及重
25、量、DNA含量是否加倍;其次检测DNA上是否有基因结构和数量上的改变。2、有关融合效果保持的方法与技巧:鉴于融合二倍体存在着稳定性的问题(即有分离的风险),可利用单倍体化试剂(如秋水仙素)促进融合子单倍体化,使特定的优良性状长期保存。3、减少了筛选工作量的方法与技巧:利用加热、UV处理灭活等手段,杀死一方标记的原生质体而进行融合,有利于融合后的菌种筛选,减少工作量。4、遗传标记的获得问题:如没有合适的遗传标记菌株,则要采用生物技术的若干方法制备标记菌株,如筛选抗药性菌株,或人工诱变营养缺陷型菌株。,八、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微生物育种中的应用,由于目前应用于生产的菌种,大多数是经过反复诱变处理获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业 菌种 选育 改进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90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