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教戒毒工作中的心理学方法引入.ppt
《劳教戒毒工作中的心理学方法引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教戒毒工作中的心理学方法引入.ppt(10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劳教戒毒工作中的心理学方法引入 张 军,2,吸毒成瘾行为的产生有着非常复杂的生物、心理、社会原因和机制,戒毒工作不但需要有效的医疗技术、严格的管理手段、有针对性的教育形式,更需要引入科学的心理学方法。现有的心理学方法门类众多、技术繁杂、适应症各异。因此,必须经过理性分析,选择符合劳教戒毒场所实际情况的、简便有效的心理学方法,分步引入,逐渐推广。,3,劳教戒毒工作中的心理学方法引入,一、吸毒行为的非生物学原因、机制与吸毒人员的 心理行为特征二、在劳教戒毒工作中引入心理学方法的必要性三、吸毒人员心理测试评估方法的引入四、吸毒人员心理行为矫治方法的引入,4,一、吸毒行为的非生物学原因、机制与吸毒
2、人员的心理行为特征,1、吸毒行为产生的非生物学原因2、吸毒行为产生机制的相关理论3、吸毒人员的心理行为特征,5,1、吸毒行为产生的非生物学原因,吸毒行为的产生和持续原因极为复杂,除了与毒品特征和个体生理适应特质等生物学原因直接相关外,还与个体的心理、行为、认知及家庭社区环境、亚文化观念、社会控制力度等众多非生物学原因密切相关。仔细分析起来,吸毒行为产生和持续的非生物学原因包括心理学原因和社会学原因两大类。,6,1、吸毒行为产生的非生物学原因 吸毒行为的产生和持续原因 生物学原因 毒品特征 个体生理适应特质 非生物学原因 心理学原因 社会学原因,7,吸毒行为产生的心理学原因 人格心理缺陷,缺乏自
3、控能力;价值观念错位,寻求新奇刺激;认知严重错误,放纵吸毒行为;好奇心理驱使,盲目追求时髦;遭遇生活挫折,逆反心态作怪;结交朋友不慎,无知误入陷阱;精神空虚颓废,留恋欣快体验;负性情绪困扰,难耐心理渴求;迫于群体压力,经受不住劝诱。,8,吸毒行为产生的社会学原因 毒品黑市存在、毒品唾手可得是吸毒行为产生的主要 客观条件;毒品亚文化观念的传播是吸毒行为传染的主要媒介;吸毒群体的存在和从众心理压力是吸毒行为产生的 催化因素;家庭环境不良是吸毒行为产生的直接诱因;社会矛盾加剧、处于失范状态是吸毒行为产生的温床;社会管理与控制的缺陷给吸毒行为的产生留下空隙;社会主流文化衰退和道德规范弱化是吸毒行为滋生
4、的 土壤。,9,2、吸毒行为产生机制的相关理论,条件反射理论 单纯学习/强化理论 内驱力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失范论 社会学习理论亚文化理论 不完整个性理论家庭理论 内因外因说内心冲突学说 选择性交互作用/社会化理论社会控制理论 问题行为探测器理论,10,(1)条件反射理论,该理论认为吸毒行为的产生及维持与机体的条件反射作用密切相关,是条件反射的结果。早在二十世纪初,人们就注意到药物可使运动形成条件反射,美国学者Wikler首先应用条件反射理论解释药物依赖及其复吸问题。他在给一批住院的成瘾者进行集体心理治疗时发现,这些成瘾者在一起老是反复谈论毒品、吸毒方式及吸毒体验等,而且,尽管这些人脱瘾治疗已达
5、数月之久,但不少人仍不时会出现类似戒断症状的表现,即成瘾者在一起谈到与毒品有关的话题时,有人会不由自主地打哈欠、流鼻涕、揉眼睛,似乎又重现戒断反应。进一步研究发现,一些脱毒后的吸毒者之所以重蹈覆辙,也与条件反射作用有关。Wikler注意到,一些从医院或康复机构出来的已完成脱毒治疗的成瘾者,一踏上其原先熟悉的环境,就触景生情,出现某些戒断症状,从而产生强烈的用药冲动,此时大多数人难以自持。近期又有学者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科学的观察,通过与吸毒者会谈发现,滥用者不仅承认有的情境会诱发自己对毒品的渴求感及一定程度的戒断症状;而且,有些人还可按各种因素对自身影响的程度对其进行排列,甚至,一些正在接受
6、美沙酮维持治疗的个体也承认有类似的体验。这些研究进一步论证了Wikler的观点。,11,(2)单纯学习/强化理论(一),学习理论认为毒品之所以具有极强的监用潜力,是由于毒品具有原发性强化作用,当强化与操作性行为(如觅药行为)在时间上紧密相邻时,该行为的发生频度便会快速增加,而人群中确有些个体比其他人易于受到药物强化作用的影响。解释吸毒成瘾行为形成的强化机制有两类正性强化和负性强化。正性强化是指某种行为给个体带来快乐感受和欣快体验,为了再次获得这种快乐感受和欣快体验,促使个体再次实施这种行为。负性强化是机体对某种行为形成了适应或依赖,中断行为个体则产生不适或痛苦,为减轻或避免不适或痛苦,促使个体
7、再次实施这种行为。就吸毒成瘾行为而言,吸食毒品直接产生的欣快愉悦高峰体验,属于原发性强化,而同时产生的符合用药者期待的行为变化,则构成继发性正性强化;吸毒者中断毒品摄入直接产生的严重戒断症状,属于原发性负性强化,而一些可能诱发戒断症状的吸毒用具、场所、情境、诱惑语言等相关心理刺激,则构成继发性负性强化。,12,(2)单纯学习/强化理论(二),在各种强化因素中,吸毒产生的欣快愉悦高峰体验的诱惑作用最大,是驱使吸毒者一再吸毒的直接驱动力,而中断毒品摄入产生的戒断痛苦体验的影响作用最直接,是驱使吸毒者维持吸毒的逆向驱动力。在正性强化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人对欣快愉悦体验的追求,在负性强化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8、个体对痛苦和不良情绪体验的排除。,13,(3)内驱力理论(一),内驱力理论认为机体的行为是由内驱动力引起的,机体行为总是有内驱力在先,才能驱使其去行动。内驱力有先天生物内驱力和后天习得内驱力,前者称原始内驱力,其和个体生存、种族延续直接相联系,产生于机体的生理状态,如饥、渴、性、睡眠等;后者称继起的内驱力,其是由某种中性刺激伴随原始内驱力的减低而获得了内驱力的性质,它能够引起类似于原始内驱力所引起的反应。继起的内驱力是一种促进行动很强的刺激,它引起并促使人去活动,任何刺激,只要达到足够的强度,都可以成为内驱力,刺激越强,就越具有内驱力的功能。,14,内驱力理论(二),最早用内驱力理论解释药物成
9、瘾行为的是Bejerot,其依据为前人做过的一个实验:将一电极植入大白鼠所谓的快感中枢(下丘脑),大白鼠会不停地进行自身电刺激(操作行为),直至衰竭。据此他认为药物依赖的心瘾可视为人工诱导出的内驱力,它通过药物对快感中枢的刺激而产生。药物产生的快感越强烈,心瘾越严重,成瘾速度越快。在成瘾过程中,依赖性药物刺激中枢产生了与机体本能欣快类似的更强烈的欣快,使机体暂时获得满足而原始内驱力减弱,伴随原始内驱力的减弱获得内驱力的性质,其引起个体重复用药,日久便形成依赖,中断给药则导致戒断痛苦和欣快缺失,其个体对依赖药物产生心理渴求(心瘾),即产生了所谓“获得性内驱力”。正是由于这种“获得性内驱力”导致了
10、药物依赖者顽固、持续、反复、强迫性地使用成瘾药品。,15,内驱力理论(三),这种“获得性内驱力”产生的基础是快乐痛苦原则,药物成瘾则是快乐痛苦过程的“偏常”,成瘾者不断地使用毒品刺激快感中枢,而连续地体验到欣快愉悦感。有学者调查发现,许多吸毒者希望摆脱与之相关的经济困难、法律责任和社会问题等,但却不想(或不愿)放弃能带来欣快的毒品,致使吸毒问题无法得到真正的解决。,16,(4)精神分析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是弗洛伊德创立的对二十世纪人类心理学发展影响较大的现代心理学理论,其理论体系极为复杂,在人格动力观上,用潜意识、欲力、生之本能、死之本能等概念,解释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在人格发展观上,以口
11、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性征期以及认同、恋母情结等概念,解释个体心理发展的历程;在人格结构观上,用本我,自我、超我三者来解释个体的人格结构,并以冲突、焦虑以及各种防卫作用等概念,解释人格结构中三个我之间的复杂关系,其中尤以从阐述本能出发探讨行为动机的一些观点,对后人具有较大影响。,17,精神分析理论(二),弗洛伊德在早期理论中,将本能分为自卫本能(即饥饿、口渴、危险、害怕等自我本能)和生殖本能(即性本能和性爱本能),后期又将本能分为生存本能(即饥、渴、性等机体本能)和死亡本能(即毁灭自己和毁灭周围东西的本能),正由于人有两种本能,人的行为又受本能支配,所以人的行为有两个原则快乐原则和现实
12、原则。人的本性按快乐原则行事的,以寻求直接的满足;但人们又发现他们受到周围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现实制约,欲望不可能直接获得满足;因此,人只有在梦中或无意识下,是根据快乐原则行事的,而在日常清醒的生活中,其行为受现实原则的支配。,18,精神分析理论(三),弗洛伊德认定在整个心理活动中起着重大作用的是性的本能和欲望,他把性的本能所具有的心理能量叫做“力比多”,力比多能够给人的本能、欲望和全部活动提供力量,并且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弗洛伊德还对本能的阐释提出四种特征:根源本能的来由,即躯体状态或需要,如饥、渴、性欲等;目的本能的目的,是为了减除由其需要带来的兴奋,若目的达到了,人就会获得极乐
13、、狂喜、满意的体验,从而重建内部平衡;对象个体自身或环境中的人、物、事件等都可能是本能的对象,而且对象也不是固定的,是不断变化着的;能量又称原动力,指需求带来的能量的总和,可根据个体在寻求目标时克服阻碍的多少,看出能量的强弱。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理论中论述人的行为动机,始终非常强调和重视人的性本能冲动的作用,认为本我(即人格的原始部分,包括一切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是人的行为的动力,而本我中的核心是性欲冲动,甚至曾认为性的本能冲动是人的唯一动机作用。,19,精神分析理论(四),随着精神分析理论影响的扩大,其也被用来解释吸毒行为的动机,早期应用精神分析理论研究吸毒行为的动机时,大多关注吸毒与力比多的
14、关系,认为是性本能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将本能的对象转移到毒品上,促成了吸毒行为的发生,Freud曾指出,对于成瘾而言,吗啡充当了其性满足的替代品。其还认为,除非重建正常的性功能,否则,戒断后的复发在所难免。此后,有些心理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精神分析理论继续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他们的学术观点。虽然精神分析理论比较神秘难懂,而且过分夸大性本能的作用,把性欲当成人类一切行为动机的动力和一切文化、道德、法律等意识和上层建筑产生的根源,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也缺乏科学性,走入了“泛性欲主义”的泥潭。但其理论仍存在有很高学术价值的成份,尤其对吸毒行为产生动机的分析观点,存在与客观实际十分相符的成份,值得我们
15、在目前的工作中进一步借鉴探索。,20,(5)失范论(一),失范一词源于希腊语,最早为社会学家EDurkheim所用,原指一种反常的社会状态,即在危机到来时,社会的凝聚力变弱,人们丧失了明确的行为和道德规范。此时,人们出现各种偏常行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吸毒行为也属偏常行为之一。后来有人对“失范”的概念提出修正,认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只将经济上的成功视为绝对价值,追求成功的压力迫使人们采取一切手段,不顾社会约束,而当目的与手段相矛盾,躲避社会规范时,他们便处于失范状态。典型的代表是那些在发达国家中处劣势的社会群体。,21,失范论(二)处于失范状态的人,通常会有如下几种反应方式:大多数人逐渐
16、降低调整自己的抱负和期待水平,以符合目前的现实和社会规范;有些人采用叛逆、反抗的作法,拒绝接受现实及现有的社会常规,试图通过政治运动等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有些人采取非法手段获取成功,尤其是指通过专业犯罪及有组织犯罪的手段;也有人采取逃避的做法,他们并不想遵守社会常规,而乐意于自己偏常的适应行为,这些人中不少容易成为毒品的俘虏。一旦吸毒形成依赖,在早期,其生活似乎有了“目标”搞钱、找药、用药,他们的生活呈现一种虚假充实,他们在谈到自己搞钱、搞毒的本事时,大多带有自夸、炫耀的神色,但最终却是一败涂地。目前,我国也正处在变革转型时期,从一定意义上说,某些方面也是处于无序、失范状态,这与我国毒品问题
17、的发生、蔓延不无关系。,22,3、吸毒人员的心理行为特征,(1)人格特征(2)思维特征(3)情绪特征(4)行为特征,23,(1)人格特征(一),有学者认为,吸毒者在吸毒之前多数就存在一定的人格缺陷,特定的人格类型感染吸毒行为的危险性较高,吸毒者的人格特征是感染吸毒行为的关键个体因素,并发现依赖型人格的个体、情感自控能力弱的个体,处于负性情绪状态下的个体易于染毒。众多心理学研究证实,吸毒成瘾者客观存在人格不成熟、人格缺陷和人格障碍,呈现与健康人群截然不同的人格特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毫不顾及社会规范和他人利益;能力全面衰退,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耐受力和持久力减弱,意志力薄弱;人生观与价值观扭
18、曲,自尊水平低,缺乏前途感和责任感,丧失羞耻感;兴趣专一于毒品,对其他事情缺乏兴趣感,缺乏激情,逃避现实;性格偏执,喜好刺激,依赖性强,人际关系不良,疑心重、敌对感明显,反社会意识浓;需求畸形,渴求新奇、激动人心的经历,存在性放纵欲望,渴求获得社会和群体的认同,却又不愿作出艰苦努力;动机水平降低,从不把对成功的期望和对失败的恐惧联系起来;自我调节能力差,挫折忍受能力低,往往遭受失败而退入消极、不抵抗状态。,24,人格特征(二),有学者将吸毒者人格不成熟、人格缺陷、人格障碍的表现归纳为如下几个要点:即刻满足和尚未学会延缓满足;情绪容易冲动,不考虑后果便行动;经受不住失败与挫折,持破罐破摔的生活态
19、度;缺乏自信与决策能力;自卑感强烈而隐蔽,内心孤独、恐惧,不会交知心朋友;冷酷、仇恨、缺乏爱心;没有责任感。,25,(2)思维特征,吸毒者成瘾后的思维出发点始终离不开其所依赖的毒品,思维过程也总是围绕着为吸毒行为开脱或为继续吸毒寻找理由来展开,对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缺乏正确的分析、判断、综合推理,不承认自己的身心病态是吸毒所致,反而认为是毒品摄入不够或戒毒导致的,不认为社会、亲友反对其吸毒是关心、爱护、挽救他,反而觉得大家都不理解他,都在迫害他,缺乏正常人的理性思维,形成明显的成瘾者病态思维,其典型的特征是:思维逻辑混乱、思维目的指向幼稚、思维方式怪异、突出表现为夸大、投射、推诿、否认、淡化、
20、贫乏、退缩、逃避、逆反、反社会倾向,甚至出现幻觉和妄想,少数严重成瘾者在各种妄想的支配下可产生自伤、自杀、伤人的意念和行为。,26,(3)情绪特征,由于毒品具有情绪的正性或负性强化作用,体内毒品的浓度直接影响吸毒者的情绪状态,使吸毒者的情绪呈现两极性特征。当刚吸完毒时,体内毒品浓度较高,其正性强化作用较强,吸毒者情绪稳定或高涨,表现为平静、稳定、通情达理、关心家人,或无忧无虑、自信感倍增、成功期望高,并时有忏悔之意,欲痛改前非;但当体内毒品浓度降至有效水平以下时,其正性强化作用消失而负性强化作用显现,吸毒者情绪即产生完全逆转,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而低落、烦恼、易激怒、焦虑、忧郁、紧张、惊恐、狂暴、
21、自卑、自信不足、刚才还存在的成功期望转眼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空虚、孤独、多疑而喜怒无常,或时有悲伤欲哭;而且在脱毒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吸毒者机体的生理功能还没有完全复原,体内的神经介质水平没有回复到相应较高水平,而使吸毒者较长时期处于情绪低落状态和负性情绪的控制下,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情绪不稳的表现。在诸多的不良情绪中,男性以惊恐、狂暴为主,女性以焦虑、抑郁为主。,27,(4)行为特征(一),由于毒品具有强烈的依赖特征,对吸毒者的行为产生不可抵御的干扰和控制,使吸毒者的一切行为都不能自控地围绕毒品转动,吸毒成了成瘾者的第一需求,为了吸毒可以抛弃一切,为了获得毒品可以不择手段,从而构成了成瘾者不
22、可自拨的行为特征,并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个人行为模式与社会规范相悖。日常生活行为混乱。社会行为能力下降。个体本能行为异常。,28,行为特征(二),个人行为模式与社会规范相悖。吸毒者常抱着以我为中心,以毒品为中心的生活态度,产生一系列违背社会规范的异常行为,如假面具、缺乏自尊、卑躬屈膝、低三下四、大话连天、说谎、不诚实、假戒毒等,一方面信誓旦旦迫切要求戒毒,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偷吸毒品;为了筹集毒资,购买毒品,先是耗尽积蓄、变卖家产,继而向亲人索要、向朋友举债,严重者不惜违法犯罪、参与赌博、偷窃、诈骗、抢劫、贩黄、贩毒、卖淫、以贩养吸、以淫养吸、甚至杀人越货;在经受不了毒品带来的负性情绪的困扰
23、或难耐中断毒品发生戒断症状时,常可发生自伤、自残、自杀等自我毁损行为。,29,行为特征(三),日常生活行为混乱。吸毒者在日常生活中,把获取毒品、使用毒品当做第一要务,工作学习甚至进食睡眠都没有吸毒重要,吸毒把成瘾者原有的日常生活规律完全扰乱。常常有家不归、与毒友聚居、懒惰、不愿工作学习,懒卧少动、个人卫生行为退化、不修边幅、蓬头垢脸、衣着不整、不愿与人交往,除毒品外对其他事情变得麻木不仁,情趣索然,原来的所有日常生活爱好均不自主地放弃。,30,行为特征(四),社会行为能力下降。吸毒者的社会行为能力大幅下降,社会认识能力下降,记忆力衰退,注意力分散,智力退化,综合判断力缺陷,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社
24、会个人生活技能降低,对自己的生活缺乏筹划能力,离开了他人的关怀难以独立生活;社会适应能力降低,面对困难易退缩、无耐心,经不起挫折,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下降,不愿参加社会活动,不关心社会事务,也不关心他人,不愿与毒友以外的其他人员交往,逐渐趋向于自我封闭。,31,行为特征(五),个体本能行为异常。吸毒者本能生理行为出现异常。毒品抑制机体“摄食中枢”,抑制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使吸毒者的饥饿感减弱和消化功能障碍,食欲减退,食量减少,正餐少吃,零食补充。毒品影响吸毒者的性心理和性行为,早期性生活频度过度、追求畸形的性体验、性行为随意、性伴增多、甚至多性伴淫乱;中期出现性功能衰退,性行为快
25、感明显减弱或消失,性心理也随之发生变化,从心理渴求高频度的性生活转变为对性生活无所谓;后期出现性功能低下或性功能障碍,从正常的性生活中不能获得渴望的快感,只能从毒品上获得快感,性心理扭曲障碍,对正常的性行为产生厌恶,最终则可导致性行为的完全废止。同时,毒品严重影响吸毒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使其睡眠、情感表达、抚育后代、自我保护等本能发生异常变化,出现睡眠障碍,睡眠时相巅倒,情感冷漠,推卸抚育后代责任、自我防御过当或不足等本能行为异常。,32,强制戒毒与劳教戒毒人员的其它心理特征,强制戒毒人员和劳教戒毒人员除具有上述心理行为特征外,还具有吸毒时间长、依赖程度重、不认罪错、逆反心理突出、反社会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劳教 戒毒 工作 中的 心理学 方法 引入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88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