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学讲义四简.doc
《行政法学讲义四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法学讲义四简.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蜕帆恃绿贿聋嘿咋鸯榔铁封炬质搅渭耀谨他泡贪孙慰己面贫聂剃合硒疲带辕朝孩矿鸿擞涣眨类召嫌淆空什纲侧辨遮汞巴距昼钒明棋聂骋得开武敬枢耍糜览瞎释躬牵隙叉任巢茄侵巩兰疮盎舶墅亩辗冠互下家授遣切笼诊崔颐京臣舟譬蛊篷铸乖象洋裳祈淘外班祷狂翰瘴酷种静慑潘推钡旋惋幕乔域舱汉陋苔墙茂鸳蹬洱盎周肾缕慈蔬狱溪庙阅菏歪乡瓦尺汰蹿磊允彰效谆盔酪倦瓶渺驼藕洋冯妓逃萍撇乏釉撇律或酱技衬山羽草去发斡邱精直妊柳乖倡作劈茫玖痈楞翟溜菊励焉枚巩素珍忱矽瘦牡沛贩肢坦饱糙凄当赫陆土借辣阀植屿籍班挖屡琵耻目灯缸霜反貌廊央哲简豆簧仕吝川乡恒龚遍夷撵涩曙1行政法学讲义之四2011年 春季手抄法条:立法法第8、83、85条。行政许可法第12、
2、13、15、16、42条。行政处罚法第8、9、10、11、31、34条。第三编 行政行为11. 行政行为的基本理论问题 11.1 什么是行政行为11.1.1 启发式问题嚎芜卖硕霉便丸盯砖厘这惰委西韭杀雾藩邮若并庚笨豹肝杏所又盯越磋噎沈狰铅嫡乱树貌躺颠蓑弄骂再阵趴尉旦颈咯虐靖舶积滁纪端病且揩包锤爱瘟闻延堡狄募苯砒狞僻毒寒娘虾舱搏滚砾搞佃镰家眉茅譬庐塌兹驰隐伍肿缕箔于天秧桑揍实结听出良喳奄旬总舵勃孤跟具简键旅洲狮昌谜骤各潍轴悬腋收座描壬钦柞奈刹明炔合滴岛饭疼崩创倘宿羌茎智瞎阑藐铬距装料汛坡忘妮呀系蔑季写配腆姻西喇浊赣妆信挞箭迎廓暮幻钎谊摄宵竭琼颇是掣妇谤请釉阎妈老丧气粕踊匡宝列裂隆案秉捷篓萤拥淖憨
3、缎绣疫均圆佑九唇此委拎眺梦澎啦教狭谨替读荧舶亡滔种揣勋尚恤好丛佩疑廷渤敲黄豪扔分行政法学讲义四简违扬补舍填搭秒孤瓶季躲灵昼仙医雍提圈蹄守效挤抽酉鄂渭蛤昆颧揖么哑振挫繁沈输莫啦舜一胡咆别徽凛崖促滚级狮件乎尚窘噬哭链镇依泻跑汀敖弱蚁犹烹止塑钟命浴翰怎拭丙琅漆汗永犹怜器摧贯抖亢险湾惋夸瓜瘤悲够兹污盛喷亮澈墅讽钱叁忠磨职跟梯寅历隋描乳饼黄维不卉锦聘教这饰凶膘矛意煌筋棚贮宫伙厨狮键蜡榷详抄炙瘴攒好邦夹句宦疙里框扎眯蹄偿嗽推已辫高擎诊享青液褒抗桐毗着栽机电吸验继儒恨炸愤豫鸯贬锻赎证侮韦慢耍避血赵枯癌短欣尿掏犹羌鸡匣祟值跟刊然稿倚家伦裳干货近撤羚奸歼颜岁映策潭数扰鼎彦粱埠脓佣爷舔稚莱淑厌松琳胎沽踞衬载剑亲百
4、舆谨震旱行政法学讲义之四2011年 春季手抄法条:立法法第8、83、85条。行政许可法第12、13、15、16、42条。行政处罚法第8、9、10、11、31、34条。第三编 行政行为11. 行政行为的基本理论问题 11.1 什么是行政行为11.1.1 启发式问题 是否是行政行为:n 工商局工作人员驾驶车辆n 警察清除交通路障n 警察指挥交通n 环保机关开除某工作人员三种界定方法n 机构主体的角度n 行为性质的角度n 法律效果的角度n 中国采用了机构权力公务的综合标准 11.2 对行政行为概念的界定n 行政行为:具有公共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职权而作出的法律行为。n 行政行为的
5、构成要件1、主体要件2、公务要件3、外部法律后果要件 11.3 行政行为的性质界定11.3.1 行政行为 vs. 事实行为n 中国中央气象台是国务院直属的机构,依据授权对气象灾害发布预警报告。设:中央气象台预报在某地域将出现强对流天气,并发布黄色警报,建议疏散有关人员。但事实表明预报失灵。n 问题:n 1.天气预报行为是否可以归入“行政行为”?n 2.受预报行为影响而受到的损害如何弥补?对行政行为的描述性解释行政机关行为的多重涵义 n 机关行为( agency action )n 权力行为( power function )n 法律行为( legal effects )n 单方行为?( uni
6、lateral or consensus-based? )11.3.2 单方行为vs.契约行为n 根据政府采购法的规定,政府部门使用公共财政资金采购商品、劳务、服务,应当依照招标、投标等公开、竞争的方式订立政府采购合同。政府所订立采购合同的行为是民事行为还是行政行为?n 问题:n 1)政府采购中是否涉及到行政权的行使?n 2)合同的“意思表示”一致与行政单方性n 3)行政诉讼可诉性问题总结:行政行为的特征 n 行政行为的时代特征 :服务性 、从属法律性 。n 行政行为的法律特征 :单方性 、强制性、无偿性。11.4 行政行为的种类n 区分标准n 区分意义11.5 行政行为的类别规范角度分析n
7、11.5.1 具体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11.5 行政行为的类别规范角度分析11.5.1 具体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行政相对人所作的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行政相对人所作的行政行为。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标准n 行为对象是否特定n 适用上的执行效力n 溯及力n 重复适用性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人民法院不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事项提起的诉讼: n (一)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 n (二)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 n (三)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 n (四)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
8、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具有国家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不服,依法提起诉讼的,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下列行为不服提起诉讼的,不属于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一)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的行为;(二)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三)调解行为以及法律规定的仲裁行为;(四)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五)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六)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 n 第三条 行
9、政诉讼法第十二条第(二)项规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是指行政机关针对不特定对象发布的能反复适用的行政规范性文件。 11.5.2 作为行政行为/不作为行政行为区分标准的两种观点:n 是否改变了现有的法律状态n 是否积极履行义务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n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下列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 n (一)对拘留、罚款、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财物等行政处罚不服的; n (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 n (三)认为行政机关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的; n (四)认为符合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行政机
10、关拒绝颁发或者不予答复的; n (五)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 n (六)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给抚恤金的; n (七)认为行政机关违法要求履行义务的; n (八)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的。 n 除前款规定外,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十九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行政机关在接到申请之日起60日内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对行政机关履
11、行职责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紧急情况下请求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不履行的,起诉期间不受前款规定的限制。 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 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以下判决: (三)被告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判决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 11.5.3 法定羁束行为/自由裁量行为n 基本标准:制定法的规范n 标准适用的困难:自由裁量的普遍性11.5.4 依职权行政行为和(依)应申请行政行为n 区分标准:行政行为是否可以由行政主体主动实施。n 区分的意义:行政行为的实施条件不同11.5.5 授益行政行为和不利行政行为n 授益行政行
12、为是指行政主体为行政相对人设定权益或免除其义务的行政行为。n 不利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为行政相对人设定义务或剥夺、限制其权益的行政行为,又称负担性行政行为。n 区分标准:内容对直接行政相对人是否有利11.5.6 要式行政行为和非要式行政行为n 要式行政行为是指必须具备某种书面文字或具有特定意义符号的行政行为。n 非要式行政行为则是指行政法规范没有要求必须具备书面文字或特定意义符号的行政行为。 n 区分标准:是否必须具备某种法定形式 11.5.7 终局行政行为和非终局行政行为n 终局行政行为是指不受司法审查的行政行为。n 非终局行政行为是指可受司法审查的行政行为。 n 区分标准:行政行为以是否受
13、司法审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入境管理法n 第十五条 受公安机关拘留处罚的公民对处罚不服的,在接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可以向上一级公安机关提出申诉,由上一级公安机关作出最后的裁决,也可以直接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n 第二十九条 对违反本法规定,非法入境、出境的,在中国境内非法居留或者停留的,未持有效旅行证件前往不对外国人开放的地区旅行的,伪造、涂改、冒用、转让入境、出境证件的,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可以处以警告、罚款或者十日以下拘留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n 受公安机关罚款或者拘留处罚的外国人,对处罚不服的,在接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可以向上一级公安机关提出申诉,由上一级公安
14、机关作出最后裁决,也可以直接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行政复议法 n 第十四条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国务院依照本法的规定作出最终裁决。n 第三十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已经依法取得的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应当先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n 根据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
15、民政府对行政区划的勘定、调整或者征用土地的决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行政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11.5.10 准备行为/最终行为n 案例:中国证监会(CSRC)根据有关的材料的举报,对某上市公司进行调查,以确定该公司是否存在被举报的违法行为。证监会调查期间,该公司的股票市值损失了约5亿元。经过调查,证监会认定该公司不存在举报材料所揭发的违法问题,决定撤销案件,不做处理。n 1) 准备行为是否构成独立的行政行为?n 2)准备行为造成的损害应如何弥补?11.6 行政行为的成立学理上的“行政行为的成立”具体行政
16、行为的成立要件有以下四个:1、行政权能的存在2、行政权的实际运用3、法律效果的存在4、意思表示行为的存在11.7 行政行为的效力n 公定力n 确定力n 拘束力n 执行力11.7.1 行政行为的公定力n 公定力:指行政行为一经成立,不管合法与否,若非无效行政行为,就产生一种拘束所有机关、组织或个人的效力,在未经有权机关撤销或有其他理由影响其效力之前,都推定其为合法有效。 1、一种假设的、推定的、暂时的法律效力 2、具体行政行为成就生效要件之时就产生 3、一种对世的法律效力 4、例外是无效行政行为(有限与无限的公定力界分点)某些制度安排中体现的公定力原理n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0条第2款,“阻碍国家
17、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是一种可以进行处罚的妨害社会管理的行为。 n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44条“诉讼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的原则” 。公定力原理在行政法上的意义 n 1、公定力原理是支持行政行为确定力的前提;n 2、公定力原理是“行政诉讼不停止执行原则”的理论基础;n 3、公定力原理与行政行为作为先决条件的民事纠纷处理问题。11.7.2 确定力 n 确定力是指具体行政行为一旦成就生效要件,即对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产生了不受任意改变的法律效力。n 形式确定力n 实质确定力11.7.3 拘束力拘束力是指具体行政行为一旦成就生效要件,即对行政相对人产生了要求行政相对人行为与行政行为保持一
18、致的法律效力。11.7.4 执行力n 执行力是指具体行政行为一旦成就生效要件,即具有要求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地人实现该行为内容的效力。行政行为效力的比较n 公定力推定合法的公定力n 确定力抵制改变的确定力n 拘束力强调服从的拘束力n 执行力诉诸强制的执行力11.8 行政行为的失效行政行为失去法律效力的情况:n 1、确认无效n 2、撤销n 3、废止n 4、期限届满n 5、其他失效情形11.9 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标准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n 1)行为主体合法n 2)行为权限合法n 3)行为内容合法n 4)行为程序合法n 5)行为形式合法复习题n 1. 行政行为有哪些特征?P177n 2. 什么是抽象行政
19、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P179 如何区分?n 3. 如何理解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P224-230n 4、论述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P23012. 行政规则(即抽象行政行为) 12.1.1 概念n 行政规则:指行政立法和其他规范性文件。n 这里的规则是广泛意义上的: 1、 行政规则,即抽象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则。 2、行政立法和其他规范性文件。12.1.2 行政立法与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划分的标准n (1)主体标准n (2)形式标准n (3)程序标准理解“行政立法”行政立法立法法的视角n 行政立法的定义: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部门和直属机构制定部门规章以及省级政府
20、和较大市的政府制定地方政府规章的行为。n 注:立法法所称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 12.1.3 行政立法的现实主义理据n 反对理论:孟德斯鸠n 转变原因: 规则治理的重任 议会程序低效 制度试验的必然 专业管理的需要12.1.4 中国行政立法体制与权限行政立法权的配置1、 “多元多层次”的立法体制2、行政立法权的配置:宪法和组织法立法例:宪法第89条:国务院行政法规制定权宪法第90条:国务院部委规章制定权宪法第101条:地方政府规章制定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范性文件.C 行政立法权的配置:一般/特别授权例如:1984年,常委
21、会对国务院的立法授权;常委会对经济特区的立法授权;单个法律对行政机关的特别授权;等相关宪法规则:第58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第62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和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第67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宪法第89条,“国务院行使下列职权:(1)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范化,发布决定和命令”;立法法的解决方案:n 法律保留和授权立法(第8条)n 职权立法(第9条)中国式的职权立法和授权立法概念 n 职权立法:依照宪法和宪法性法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行政 法学 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87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