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最新培训课件.ppt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最新培训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最新培训课件.ppt(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部分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疫情回顾,2006年以前,在浙江、安徽、山东、江苏等地有零星报告不明原因发热伴血小板降低病例2006年,安徽确诊人粒细胞无形体病聚集性疫情20072009年,河南、湖北、山东等地陆续报告疑似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 疫情发生后,中国疾控疾控中心会同各级疾控中心开展了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工作,工作进展,2008年2月,卫生部下发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2009年底,中国疾控中心在1例湖北病例标本中发现病毒线索2010年5月,制定了发热伴血小板综合征监测方案,召开了湖北、河南两省项目启动暨培训会,工作进展,2010年6月,中疾
2、控报疾发2010239号关于在湖北、河南两省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工作情况的报告2010年6月,卫生部应急办召开专家研讨会2010年8月,中国疾控中心关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和研究工作进展的报告(中疾控报疾发2010341号),工作进展,2010年9月,中国疾控中心召开22省扩大监测会议,布置扩大监测和宿主动物调查工作2010年9月,编制指南2010年10月,卫生部下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1年8月,卫生部下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经接触传播预防控制要点,目前对该病的认识,病原体我国首次在世界上证实“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病原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 经病毒分离、全
3、基因组序列测定研究,证实为一种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新病毒,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80-100mm,外有脂质包膜,表面有棘突 基因组包含三个单股负链RNA片段。基因组末端高度保守与裂谷热病毒氨基酸有30%同源性,流行病学,人群分布:病例主要为农民,占85%以上,中老年居多,50岁以上者约占80%,女性稍多于男性发病季节:发病季节应为3-11月,高峰主要集中在4-8月,春夏季节,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地区分布:病例多分布于山区和丘陵地带,高度散发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流行病学,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播途径尚不明确,蜱是可能传播媒介部分病例自述
4、有蜱暴露史蜱中分离到病毒序列分析表明,与人分离病毒同源性93-100%蜱的宿主动物(牛、羊、犬)中血清学检测阳性自然宿主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确定,已在病例所在村的牛、羊、狗等家畜中发现血清学感染的证据,临床表现,潜伏期尚不明确,可能为1-2周。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
5、能衰竭死亡,流行因素与风险,媒介蜱分布广泛,活动期较长120余种蜱,分别隶属于2个科11个属在国内各省都有分布,不同地区蜱种类不同长角血蜱为侵人蜱种,是河南、湖北疫情发生地的优势蜱种。除新疆、广东、广西、云南等省份外主要生活于温带次生林、低海拔山地及丘陵边缘地带,一年能完成一个世代,活动期比较长,一些蜱传疾病的研究表明,蜱的成虫、若虫和幼虫均可带毒并传播疾病。蜱的寄生动物种类广泛,主要寄生于牛、马、羊、猪、犬、野兔、刺猬等,饲养和接触寄生蜱的家畜及宠物,可能被蜱叮咬。家畜野外觅食、宠物(狗)野外嬉戏均可将蜱带回人居环境,增加蜱叮咬人的机会。疾病认识与防控工作有待深入,群众防病意识不足,防控现状
6、,2010年10月卫生部下发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然而,在病毒致病机理、疾病分布范围、传播途径、传播危险因素以及临床病程和特征等方面,尚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疾病诊疗意识和能力需进一步加强中国疾控中心虽已建立了检测方法,但检测方法有待尽快推广由于没有可供应的商品化诊断试剂,医疗机构疾病实验室确诊能力短期难以实现流行区群众的防病知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媒体的广泛关注,也给防控工作带来一定压力,风险评估,地方性流行,呈散发状态,有发病季节高峰证实有该病存在的地区随着全国范围内监测和研究工作的推进,预计会有更多地区发现有疫情存在旅游者,野外活动死亡病例的发生难以避免
7、,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卫办应急发2010163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治指南(2010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中医诊疗方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检测方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蜱防治知识宣传要点,二一年九月二十九日,名词,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是由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曾称为“人粒细胞埃立克体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起,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蜱传疾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目 的,指导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及时报告病例并做好
8、个人防护工作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疫情控制工作指导各地做好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公众健康教育工作,流行病学,目前已在河南、湖北、山东、安徽、辽宁、江苏等省发现该病病例,病例主要分布在以上省份的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农村,呈高度散发。本病多发于春、夏季,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传播途径尚不确定。目前已从病例发现地区的蜱中分离到该病毒。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急性期病人血液及其血性分泌物传染性,诊断、治疗和报告,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诊疗方案(
9、附件2)和中医诊疗方案(附件3)做好诊断和治疗参照乙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进行网络直报疑似病例的报告疾病类别应选择“其它传染病”中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对于实验室确诊病例,应当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条目下的“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进行报告或订正报告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的,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报告,实验室检测,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疑似病例时,应当按照实验室检测方案(附件4)要求,采集病人急性期血清标本,并进行实验室检测在标本采集、运输及实验室工作过程中,要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做好生物安全工作标本采集进行一般防护(穿戴口罩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热 血小板 减少 综合征 防治 指南 最新 培训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86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