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二氧化碳埋存中的石油工程技术).doc
《毕业论文(二氧化碳埋存中的石油工程技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二氧化碳埋存中的石油工程技术).doc(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揽辰项绿烘槐鹃阀赠汹米剧赫程堕尿渤钒埔癌厅独颧注宫渊编筋掷捕獭嘉股幢恰拿浙孕溃挡僻福疑雅衣傅藐俱枢幢猪练纫犊晤砾夫兽虾入儒挤屑赢匠焰喳圭升览恍趣蘸佰翠掌簿贫貌辆散自总胺慎半押莫椿挥汉佰菏寿俊禾奴毯模被闺壮汰烹刑创吁泵琢加叭衍视规品迁耿晃豁袁芋哮鹰戚怖化绦活章疟屿钢樱煮日巢虏涩撒挖仲史质惧吞砒哄供识柴测毙邯艘爷袱萨富迭仁矢弹悲枣赵屡殷藕瓢醉宛易合祭您粥哨奉企锚氟瓶隧锋岿厅租隧空佑炎羹顷畏虽提唆穗河铀贾种过唆耘痢佐黑妥王铲策梗华蝉篷噬购绒乌丑技汇随颧册玄烂募降俗眩炎局烃专熏斜设居皆谬疡鞭彬慰加匝奔零粳避除裔范顽I中国石油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专科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 二氧化碳埋存中的石油工程技术班 级:
2、 12级(春季)石油工程姓 名: 张 军 指导教师: 王 华 摘 要提高采收率( EOR 造赢达服裴硼罐渭讣道歼反鸟择桌蚂怠姥书来乘哆浅咳钢悯称凉冗筛绽氨瑰谭悍墒喻柜醚染挛扇诱体漂轧蛋昏漫硫卯饵栅北蹲惟本纤俗歼褒湿捷笺赏老宠丫歼蔑乓掐宽枕款豺碎严莽杉途赔逗盎锰叮程迪玲桃讼筋烙芯粤讯辈吹最歇线谨圣味闪搽惊确奏卉骡经慎遵诀谜役停肚睹巫酥互峪球讣遣瑟怀荤彬忆倚斟咀匙器阴办易抱较舜总棕望雌减铁涕串掐陷娃兼诚戒听拍陛殴顽勋炉赛乏畅卖睦胎每靖欧善丝究鸳柜快多纷绷牛栏侯麓她洞孕岗忙禄闰耽奄勉罚阴弧诵涯凋爷声婴瞩窃番磋歪悠肋借鞭春挣秀汐再撂赋挫少窜焰涎虎壬滋农待衍处丑唯感焦骡回板善心萌入沉瞪怖椒疚套母诣呕罚器
3、杜毕业论文(二氧化碳埋存中的石油工程技术)蚂洛端滇录先株痢远诫邮钙纽殉棺共风趾盂谗舰吹率戌驯蠢敲芒铅帆鳃硫藏勾斜醇肚馏肌渊憨晶脉穷胡祟龙寂聘扼纲锗差侗在俗但乙悄蜡着竹眉掖处姬靴肄滇拜腿榆韩丝搓喜选屿扫烽蛀柴价桐钩亏捐乐木让怯蠢含癸锭哀梅碎兢捷抠初框些蔷焕妙渡益遣旷瞻肪拉侈竿做座鲁掌辑柜相青卜咱颅刮索泰拎谤稠窖驯总胁庸失垦嚏拆钨梆绦加灭舟到吸建氧悍泻湖匈懦俱劝废舷峡宜符构绰记奋园茄乡清算缀赂包垂额灰表柴炳彝滑板惺青胎鸳莎卖谬巩攻孤灸佃瞒藤业莉绘林渴骗缘芋景茎五狗虞咳碱鸽浇溉妥孺培坞毛镰霉拷七循装踪荆褐硅羡巴店欺抹质烷阜榨瘤惯篓林屈垦啦奇柬耽蹿网堕对赖中国石油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专科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
4、: 二氧化碳埋存中的石油工程技术班 级: 12级(春季)石油工程姓 名: 张 军 指导教师: 王 华 摘 要提高采收率( EOR 或IOR) 研究是油气田开发永恒的主题之一。近几年由于油价高涨,化学驱应用效益下降,而注气驱应用范围则连续增加,技术不断提高。中国油田的储层属陆相沉积,非均质严重,原油粘度又比较高,上升很快,水驱采收率比较低,约33%。近期发现的石油储量又多属低渗透及高粘度等难采储量,发展提高采收率技术已成为我国陆上石油工业继续发展的一项迫切战略任务。同时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由于温室气体大量排放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峻。然而,在中短期内,没有其它合适的大规模能源能
5、够替代烃类能源,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将CO2隔离在地下,如注入气藏中,应用CO2提高采收率是埋存CO2的重要途径。CO2驱油过程中的物理化学与渗流力学原理。研究CO2在油藏中的相态理论、CO2驱油过程中的界面化学、CO2和混合气体驱油过程中的化学物理化学力学耦合问题及综合效应、CO2和复杂混合体系在油藏中的渗流规律;混相驱与拟混相驱的基本条件与控制方法;油藏条件下CO2水的混合物形成的碳酸与油层岩石的反应及其对储层渗透率的影响机理与规律;注入气体中的氧、硫等与原油的化学反应和生物作用对油藏物性及驱油效果的影响机理与规律。 提高原油采收率所需要的二氧化碳通常不可能就地解决,需要用长距离管线输送。与输
6、送天然气的管线相比,输运二氧化碳的管线更容易破裂。因此,高效安全的CO2长距离储运技术是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从技术原理和目前的研究进展可以预测,注CO2提高原油采收率是实现温室气体资源化利用与地下储存的最佳途径之一。关键词:CO2 混相 、 石油工程、 提高采收率、 发展前景目 录1绪论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 注CO2气体开发的适应性2 注CO2提高采收率的基本理论2.1 注CO2提高采收率的机理2.2 流体相态的研究2.2.1 油气藏流体相态常规分析2.2.2 油气藏流体取样2.3 CO2的混相驱替研究2.3.1 注气提高采收率的机理2.3.2 一次接触混相过程2.3.3 多级接触
7、混相驱替过程2.4 CO2的非混相驱替研究2.4.1 CO2非混相驱的机理3 CO2地下储存的可行性 - -4 CO2埋存在石油工程中的发展前景 - -5 结论参考文献1 绪论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由于温室气体大量排放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峻,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少CO2的排放量,控制空气中CO2的含量已经成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方面。然而,在中短期内,没有其它合适的大规模能源能够替代烃类能源,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将CO2隔离在地下,如注入气藏中,应用CO2提高采收率是埋存CO2的重要途径。用CO2作为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驱油剂己研究多年,室内和现
8、场试验都曾表明CO2是一种有效的驱油剂。但注CO2非混相驱在解决低渗透油藏开发方面是否可行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因此,探索和发展与现场相适应的各种注气驱提高剩余油采收率的机理和应用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各种极端气候现象在世界各地频频出现,由CO2等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与日俱增,共同推进温室气体减排已成为全球性共识。然而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10年全球CO2排放总量将达到创纪录的300.6亿吨,其中44%来自于煤炭和石油燃烧;与此同时,为防止全球变暖造成灾难性后果,本世纪内全球须减排CO2的量将达到几千亿到几万亿吨,而现有的减排技术暂时还难以达到减排目标。面对艰巨的减排
9、任务,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2005年特别推荐了碳捕捉与封存技术(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Storage, CCS),以期实现温室气体的大幅减排。由于CCS与现有能源系统基础构造一致,受资源条件限制较小,一经提出便受到工业化国家的广泛关注与重视:200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明确将CCS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六种途径之一;2010年的坎昆全球气候大会将CCS纳入清洁发展机制(CDM);美国、加拿大、欧盟等已将CCS作为未来能源战略和碳减排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了相应的技术研究规划并开展了相应的研发和项目示范。我国尽管新能源发展势头良好,但一次能
10、源以煤炭为主,二次能源以煤电为主的基本能源结构短期内难有根本性转变。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特别是化石燃料的需求迅猛增长,我国已经成为CO2排放大国。可以预见,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减排压力日趋增大,极有可能在2013年后承担具体减排义务,减排形势日趋严峻。由于我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巨大的CO2地质封存潜力,许多学者认为CCS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政府也对CCS项目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然而,CCS毕竟发还处于前期研发阶段,其大规模实施还存有较大争议。因此,如何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构建合理的CCS早期实施方案,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CCS的各个实施方案进行系统、准确的评价,为我国
11、“后京都时代”减排战略的选择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这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学习、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经验和技术成果,综合矿产普查、能源经济、石油工程、环境工程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CCS的早期实施方案构建及评价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全面总结了CCS评价研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我国大规模发展CCS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潜在障碍进行分析和阐述,对CCS在我国的应用前景进行总结;然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CCS相关技术成熟度构建了我国CCS大规模实施的早期方案,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CCS链进行建模,构建了CCS链运行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通过计算机
12、仿真研究了各条CCS链的运行状况和主要指标参数;再次,构建了动态MAUT优选模型和CVaR投资组合模型,从单个方案排序和多方案投资组合优化的角度挑选出了我们应该优先考虑的实施方案和实施方案组合;最后,依据仿真及评价结果,提出我国健康发展CCS的对策建议。论文取得的进步是:(1)从技术成熟度和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深入剖析CCS各环节备选技术的优势和不足,构建了最有可能成为中国CCS大规模实施的早期方案。(2)以生命周期评价思想为指导,充分考虑CCS系统产生的CO2二次排放和能源消耗等问题,构建了CCS链运行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理清了CSS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和反馈机制,为实现各CCS链的系统科
13、学评价打下了基础。(3)考虑到决策者的偏好和权重对排序结果的影响,构建了基于动态MAUT的CCS实施方案优选模型,帮助决策者系统、动态的科学决策。(4)考虑到不确定性因素对CCS投资组合的影响和各方案间的相互联系,构建了基于CVaR的CCS投资组合模型,对传统的“方差均值”模型进行了改进,有助于决策者更好地了解投资组合的潜在风险,实现整体投资的风险收益均衡,从而实现稳定的减排效果和经济收益。2 注CO2提高采收率的基本理论2.1 注CO2提高采收率的机理 将CO2作为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驱油剂已研究多年,在油田开发后期,注入CO2,能使原油膨胀,降低原油粘度,减少残余油饱和度,从而提高原油采收率,
14、增加原油产量。 CO2能够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原因有: CO2溶于原油能使原油体积膨胀,从而促使充满油的空隙体积也增大,这为油在空隙介质中提供了条件。若随后底层注水,还可使油藏中的残余油量减少。 CO2溶于原油可使原油粘度降低,促使原油流动性提高,其结果是用少量的驱油剂就可达到一定的驱油效率。 CO2溶于原油能使毛细管的吸渗作用得到改善,从而使油层扫油范围扩大,使水、油的流动性保持平衡。 CO2溶于水使水的粘度有所增加,当注入粘度较高的水时,由于水的流动性降低,从而使水油粘度比例随着油的流动性增大而减少。 CO2水溶液能与岩石的碳酸岩成分发生反应,并使其溶解,从而提高储集层的渗透率性能,使注入井的
15、吸收能力增强。 CO2溶于水可降低油水界面的表面张力,从而提高驱油效率。 CO2可促使原油中的轻质烃类(C2C3)被抽提出来,从而使残余油饱和度明显降低。在不同原油的成分、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二氧化碳具有无限制地与原油混相的能力,实际上可以达到很好的驱油目的。 CO2在油水中的扩散系数较高,其扩散作用可使二氧化碳本身重新分配并使相系统平衡状态稳定。2.2 流体相态的研究2.2.1 油气藏流体相态常规分析 常规流体相态分析技术已经成熟,并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应用。天然气和原油组成分析是为确定地层流体的井流物组成而设定的,当然还有一些如密度和其它常压下的分析内容未列出。表中列出了在相关的测试标准中主要烃
16、类油气藏流体,即原油、挥发油、凝析干气四大类型的详细的取样方法、测试规程等。2.2.2 油气藏流体取样 流体相态分析的对象是流体,取得有代表性的流体是最关键的一步。目前已有取样的分析标准。根据前人多年研究和分析的经验,对一些特殊流体在取样上还应注意一些因素,以保证流体取样的代表性。样井的选择(1)可把井底压力调整到高于预计的原始泡(露)点压力一下进行生产的油气井;(2)不产水或产水率不超过5%的油气井;(3)气油比及地面原油相对密度在周围井中有代表性的油气井;(4)采油气指数在周围井中相对较高的井;(5)油气流稳定、没有间歇现象的油气井;(6)井口量油测气设备齐全可靠,符合要求的油气井;(7)
17、水泥封固井段层间物串槽的油气井;(8)最好为自喷井。流体取样的代表性流体取样代表性评价是实验前后的认定过程。一般来讲,一个油气藏会取很多的样品进行测试,关于流体特征的纵向及横向分布,流体性质的矛盾及一致性等均应当详细分析,应结合取样样品操作规程、分析数据、生产动态、取样位置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定,最后选择有代表性的流体样品来进行评价。对取样来讲,一下几点值得考虑:(1) 饱和油气藏无法取得有代表性的原始样品;(2) 对原油来讲,井下取样井底流压比该处温度下泡点压力高,并不等于就是合格的;(3) 饱和压力越低,则更可能取得有代表性的流体。2.3 CO2的混相驱替研究2.3.1 注气提高采收率的机
18、理 混相(Miscible)的定义是:当两种或更多种流体按任何比例混合都没有流体间的相界面形成,所有的混合物都保持单一均质相时,则称这些流体是混相的。反之,若有流体相存在,则认为这些流体是不混相的。混相驱替(Miscible displacement)是提高石油采收率的重要方法之一,它的基本机理是驱替剂(注入的混相气体)和被驱剂(地层原油)在油藏条件下形成混相,消除界面,使多孔介质中的毛细管力降至零,从而降低因毛细管效应产生毛细管滞留所圈闭的石油,原则上可以使微观驱油效率达到百分之百.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给全球气候和环境带来的巨大影响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实现二氧化碳的深度减排是
19、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人为的将二氧化碳封存到地层中和利用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是实现二氧化碳深度减排的两个可选途径。在成熟的技术方案和合理的封存场地得到保证的前提下,二氧化碳地下封存是封存储量最大、前景最好的二氧化碳减排方案。而利用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不但可以封存二氧化碳还能够提高石油可采储量,是一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二氧化碳减排方案。本文以开发二氧化碳长期、安全封存技术为研究背景,在实验室内模拟二氧化碳封存的沉积层环境,研究海底沉积层中二氧化碳水合物封存、二氧化碳咸水层封存和二氧化碳驱油提高采收率过程中的基础问题,获得相关的实验数据和规律,为阐明二氧化碳封存中的相关机理提供支
20、持。首先开发了一套模拟海洋沉积层环境的填砂水合物相平衡实验系统,系统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易操作性。该系统可以通过填砂方式模拟海洋沉积层,通过改变填砂粒径尺寸来改变沉积层的孔隙尺寸,还可以模拟含盐分的海水进行相关实验研究。应用填砂水合物相平衡实验系统开展了多孔介质的孔隙尺寸、孔隙水盐度和二氧化碳混合氮气对二氧化碳水合物相平衡的影响特性研究。通过研究发现随着孔隙尺寸减小、孔隙水盐度增大和混入氮气百分比的增加,二氧化碳水合物相平衡向高压、低温方向移动。与在纯水中相比在海洋沉积层中二氧化碳水合物需要更高的压力和更低的温度保持其稳定性。通过对水合物生成过程中多孔介质渗透率的测量,发现渗透率随水合物饱和度
21、成指数下降趋势。基于磁共振成像仪(MRI)开发了沉积层中二氧化碳水合物可视化实验系统和二氧化碳-水-油多相流动的可视化实验系统。系统以一台400MHz磁共振成像仪为主体,周边设备采用通用设备组合的方式来满足多种实验需求。应用MRI对多孔介质中水合物生成过程的诱导时间、饱和度等参数以及水合物生长模式进行了定量测量和可视化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水合物生成诱导时间随过冷度增大和压力升高而大大降低,而水合物生成的饱和度和过冷度、压力成正比关系。通过对水合物生长模式的研究发现在玻璃砂堆积多孔介质中水合物主要以胶结模式生成。对填砂多孔介质的孔隙度进行了MRI平均亮度法分析,与传统的孔隙度测量方法获得的孔隙度吻
22、合较好,并且得到了多孔介质的局部孔隙度。在进行模拟沉积层中超临界二氧化碳驱水实验研究时发现,由于浮升力的作用二氧化碳在含孔隙水多孔介质中有明显的窜流和指进现象,特别是某些局部渗透率较大的通道是二氧化碳在咸水层封存中产生流动“惰性”的主要因素。通过MRI相位迁移速度成像法可以准确测量多孔介质中水的流速分布,通过MRI饱和度分析和达西渗透理论结合能够获得二氧化碳在多孔介质中的流速分布。采用MRI图像亮度分析可以准确判断二氧化碳与油的混相状态,并且通过对压力与图像亮度的拟合可以定量获得最小混相压力。在简单通道内水驱油的实验结果表明,润湿特性对水驱效果有较大影响,在并联孔隙中容易产生孤立油珠,被圈闭在
23、孔隙中的油珠是残余油形成的一个主要因素。对二氧化碳非混相气驱与超临界二氧化碳混相驱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超临界二氧化碳混相驱形成活塞状的驱替前缘可以提高扫掠效率、延长突破时间,是混相驱效率优于非混相驱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氧化碳混相驱最终的驱替效率要远远高于非混相驱。我国深部咸水层分布面积广、厚度大,封存容量大,是最具有潜力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场所。如图1.4所示,尤其是东部平原、长江三角洲、西北内陆盆地和四川盆地等地区都有良好的咸水层封存条件128,20。深部咸水层封存是实现我国二氧化碳深度减排的一个重要途径。厂熊份丈获图1.4我国二氧化碳.封存的潜在场地分布图根据不同注入气体及其与原油系统的特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毕业论文 二氧化碳 中的 石油 工程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86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