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一讲.ppt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一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一讲.ppt(1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单项选择题 30小题,每小题 1 分,共30分填空题10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名词解释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5分,共 20 分论述题1小题,共15分案例分析题1小题,共10分,试卷题型结构:,参考书目,发展心理学 林崇德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年11月第1版内容较多,相对全面、详细。,伍新春 高等教育出版社,朱智贤 儿童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与林的是一个体系的,有很多共同点,对儿童的一些心理发展过程及其与教育的关系讲的很全面透彻。,参考书目,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 桑标 上海教育出版社 特点:知识前沿化。如元认知部分可以此书为参照。,冯
2、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等人民教育出版社,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4月第2版适用于考研第3章复习。,现代心理学史(第8版)/教育科学精品教材译丛 作者:(美)杜舒尔兹西德尼埃伦舒尔兹 江苏教育出版社,儿童心理学史 作者:朱智贤林崇德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2月第2版,心理学的故事(修订图版)作者:李汉松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年11月第1版,前言,评价以下几个关于教学的观念:观念之一:教学就是传授知识给学生的过程;观念之二:上好一门课,只要拥有丰富的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就足够了;观念之三:多听优秀教师上课,自己就能上好课。,前言,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既是科学又是
3、艺术是艺术:需要天赋、直觉和创造性;是科学:需要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前言,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实际意义提供教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教师指导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提供各种研究的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案例,教育心理学研究结果与传统常识比较:例: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课上,教师应该采用什么方式指定学生起来朗诵课文?(随机的或者按顺序轮流方式),案例,研究表明:在一年级,以循环的顺序轮流朗诵,给每个学生一个朗诵机会,可导致一个更好的整体成就感。这一方式使每个学生有机会联系自己的段落,并且每一次实践都能得到老师的反馈,这比集中注意别人的朗诵对朗诵学习更为重要,至少低年级如此。,案例
4、,例:在小学低年级,当学生反复擅自离开座位时教师该怎么办?(大声提醒该生留在自己的座位上还是不理睬他?),案例,研究表明,学生擅自离开座位时,教师越是要学生坐下,学生越是要离开座位;而当教师置这些学生于不顾,转而表扬那些仍然在自己座位上做好的学生,那么学生的离座率反而会下降。当老师反过来要离座的学生坐下时,离座率有一次上升。看来,似乎低年级学生愿意让老师注意自己的行为,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第一章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第三节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什么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de
5、velopmental psychology)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领域之一,是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个体心理与行为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心理学是以个体从出生到衰亡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其前身是儿童心理学。,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发展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广义的包括动物学(比较心理学)、民族心理学(研究院是人类的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狭义的就是指个体发展心理学。(填空),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历史1).心理学思想与教育的早期结合2).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冯特于1879年在
6、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桑代克,他于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19131914年,他又将此书扩展为三卷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学、工作与疲劳以及个性的差异,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开始确立。桑代克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一、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3)、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初创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成熟与完善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4)、前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于1868年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他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
7、的奠基人”。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人的一生全程划分为胎儿、婴儿、幼儿、童年、青少年、中年和老年期。2、阐明各种心理机能(作用与活动能力)的发展进程和特征。3、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构造、功能与相互关系)。4、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WWW”,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可以突出地以“WWW”来表示,即what(是什么),揭示或描述心理发展过程的共同特征与模式;when(什么时间),这些特征与模式发展变化的时间表;why(什么原因),对这些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行解
8、释,分析发展的影响因素,揭示发展的内在机制。,三、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式,一、横断研究。横断研究是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查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组间的心理变化。它是最常用的设计方式。二、纵向研究。纵向研究是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纵向研究也叫追踪研究。三、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交叉设计。这种横断与纵向的交叉研究。,第二章 心理发展理论,第一节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第二节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第三节 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 第四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第五
9、节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第六节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第一节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一、什么是心理发展,当你频频将“发展”一词用于描述儿童的心理时,是否想过它独特的内涵?儿童心理的发展与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有何区别?是否儿童心理所有的变化都称为发展?,(一)发展,发展包括三个要素:发展是一个在个体内部进行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连续的、稳定的;发展最终导致结构性改变(如获得一个新结构或由一个旧结构演变为一个新结构)。,1、发展是一个在个体内部进行的变化;,幼儿从外面进入教室,幼儿发展了吗?,没有。因为空间的变化是发生于个体之外的变化。,2、这种变化是连续的、稳定的
10、;,暗适应与明适应是发展吗?,不是。因为这种内部变化是为了重建机体的正常平衡,其最终结果是回复到原先的状态。这不能称为发展。,3、发展最终导致结构性改变,如获得一个新结构或由一个旧结构演变为一个新结构。,发展的定义:,发展:是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发展是个体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某些短暂的局部变化,诸如疾病、疲劳或剧烈运动等意外原因引致的身心短促的变化则不能称之为发展。思考:发展、发育、成长等概念内涵是否一致?,发展与发育、成长等概念的区别:发展更多侧重于个体身心有次序地变化,侧重于质的变化;发育、成长等概念则更强调个体生理方面量的增
11、长。发展涉及个体身心的方方面面,通常包括:与身体、生理的生长成熟有关的生理发展;与人的认识活动及其能力的形成与变化相联系的认知发展;涉及人的情感、个性、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个性与社会化发展。,(二)心理发展,广义心理发展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心理学)、心理的种族发展(民族心理学)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个体发展心理学是对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1、心理发展有方向性(阶段低级到高级)和顺序性(动作-语言)。2、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人一生全程的心理发展并不是以相同的速率前进的,而是按不均衡的速率向前进的。从出生到幼儿期属于第一发展加
12、速期,青春期是第二个发展加速期。3、心理发展的普遍性(共同性)和差异性(特殊性)。4、心理发展过程中增长和衰退的辩证统一。5、心理发展中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方向性和不可逆性,不平衡性,发展的关键期,(三)心理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理论,简称“发展理论”,是关于论述心理发展的全过程和探索心理发展机制的理论。,17_19世纪哲学心理学思想,经验主义,理性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联想主义,科学心理学,内容心理学,意动心理学,二重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心理学,提示:,尽管教材阐述了发展理论肩负着几方面的任务,但由于人的心理发展的高度复杂性,迄今为止,各
13、种发展理论都还没有也不可能达到包容心理本质的水平。我们在学习发展理论时,不要忘记它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和理论适应性,全面认识发展理论的思想体系、把握它的发展沿革,还要认识各个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不要把发展理论看作是孤立的、绝对的、僵化的和万能的。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对发展理论产生误解和误用。,一、Sigmund Freud:S.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流派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心理学、教育学、哲学、人类学、文学艺术、伦理学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第二节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二、弗洛伊德儿
14、童心理发展阶段理论,(一)基本观点本能论潜意识理论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结构论,1、本能论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与核心,本能论本能是人的生命和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原始冲动和内在驱力。心理发展的动力来自性本能利比多,人有追求自我快乐的本能,追求性欲的满足就是心理发展的内驱力。早期的分类:性本能(Libido,里比多),是人的行为的内在潜力,它促使人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满足;自我本能(生存本能),它害怕危险,保护自我不受侵犯。晚期修正分类生的本能(Eros,埃罗斯,包括自我本能和性本能)-指向生命的生长和长进,代表爱和创造的力量;死的本能(桑纳托斯,Thanatos,一种破坏力)-主要衍生为攻击(对内、对外
15、)。,性本能,自我本能,生的本能,死的本能,本能,弗洛伊德的本能论,2、潜意识理论,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它是人的最表层的能体验到的部分。(逻辑性、现实性、时空规定性);无(潜)意识:不曾在意识中出现和曾出现但受到压抑的心理活动。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以及与本能有关的欲望部分。这些欲望和冲动因受到禁忌和法律等的控制而压抑到意识之下,但未泯灭,仍不断活动,期待随时被召回到意识之中。潜意识:经过努力可以再现的主观经验。即上述处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可召回的部分。,3、人格结构理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结构模型),本我(与生俱来),它完全隐藏于无意识
16、之中。自我(生命的头两年逐渐发展起来),它能在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自由活动。超我(大约5岁时开始形成),能在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自由活动。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动态的形式相互结合。若平衡,则人格正常发展;若平衡关系遭到破坏,则产生焦虑,导致精神症和人格异常。,人格构成: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至善原则“在和伊底的关系上,(自我)好象是骑在马背上的人,他驾驭着这匹桀骜不驯的马,约束着它前进的方向。”,本我又称伊底,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由一些与生俱来的冲动、欲望或能量构成,“仿佛像一锅沸腾的兴奋物”。本我不知善恶、好坏,不管应该不应该、合适不合适,只求立即得到满足,是
17、无意识的、非道德的。本我受快乐原则的支配,是人格中的生物成分。快乐原则使个体减少紧张到能够忍受的程度,如性欲的满足、饥饿的消除都能产生快乐。,自我是个体出生以后,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儿童需要的满足依赖于外界是否能提供相应的条件,有时需要能及时得到满足,但很多时候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在这种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中,儿童逐步形成了自我这种心理组织。自我遵循现实原则,是人格的心理成分,它一方面使本我适应现实的条件,从而调节、控制或延迟本我欲望的满足,另一方面还要协调本我和超我的关系。弗洛伊德还形象地将自我与本我比喻为骑手与马之间的关系。,超我是是个体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影响下,特别是在父母的管教下将社会道
18、德观念内化而成的。超我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自我理想是一套引导儿童努力发展的理想标准;良心则由父母的禁令(如“你不应该”)构成。儿童由于畏惧父母或成人的惩罚,不得不接受他们的规则并自觉地遵守它,并把它转变为自己行为的内部规则,便形成了“良心”。超我遵循的是至善至美原则,是人格的社会成分。,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特别是人格发展,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均衡发展,即超我监控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社会的道德规范。自我一方面应处理好本我的本能要求,另一方面又应符合超我提出的规范要求,以期发挥自己的功能。如果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本我或
19、超我有一方占有优势,支配另一方的发展,这时就会导致心理发展异常。一旦三者 的关系完全失调,这就会导致严重的精神病。,弗洛伊德所指的“性”,不仅包括两性关系,还包括儿童由吮吸、排泄产生的快感、身体的舒适、快乐的情感。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libido)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弗洛伊德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区(erogenous zone)。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变化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二)心理发展阶段论,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口唇期(0-1岁)肛门期(1-3岁)性器
20、期(3-5岁)潜伏期(5-12岁)生殖期(12-20岁),1、口唇期(0-1岁):性的本能集中表现在口唇部位。诸如吸吮、咬、吞咽等,口唇区域成为快感的中心。,哺育行为至关重要,太早或太突然断奶都会使孩子将来对配偶过分依恋或过度依赖。如果口唇活动没有受到限制,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乐观、慷慨、开放和活跃等积极的人格特征;如果受到限制,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依赖、悲观、被动、猜疑和退缩等消极的性格特征。,2、肛门期(1-3岁):有意识的排尿和排便成为满足性本能的主要方法。幼儿由于排泄解除压力而感到快感,肛门一带成为快感的中心。,对孩子排便的训练成为父母与孩子间的主要冲突。肛门排泄活动如果不加限制,成年后性格倾
21、向于肮脏、浪费、凶暴和无秩序;如果严加限制,成年后性格倾向于清洁、忍耐、吝啬和强迫性。,3、性器期(3-5岁):开始从生殖器的刺激中获得快感。儿童开始能够分辨两性,并对异性父母产生依恋。,男孩:恋母情结(俄狄普斯情结)阉割恐惧女孩:恋父情结(爱莉克拉情结)生殖器崇拜如果这两种情结获得正当的解决,儿童将认同父母的价值观念,内化性别角色特征和道德准则,导致超我的逐渐形成和发展;若解决不好,将导致各种性变态和心理失常。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三个心理性欲阶段可称为前生殖阶段,他们是人格发展的最重要阶段。弗洛伊德认为,成年人人格实际上是在人生的前五年就已形成。,4、潜伏期(5-12岁):力比多处于休眠状
22、态,性兴趣被其他兴趣和同伴交往所取代。,儿童在学校学习中获得了更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内化了更多的社会价值观,自我和超我继续发展。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5、生殖期(12-20岁):异性恋行为明显。具有这种人格的人在性的方面、心理方面、社会方面都达到了成熟的、完美的状态。,身体的发育再次唤醒了性的冲动。这时个体最重要的任务是摆脱父母的束缚,开始自己的独立生活。这时,青少年必须学会如何在社会规范所接受的范围内表达自己的冲动。如果发展健康,成熟的性本能可以通过婚姻和生育子女而获得满足。,表 未能成功通过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个体成年后相应的某些人格特征,(三)人格发展中的两种危机,1、固着:由于力比
23、多不能满足或过分满足而停滞在早期的发展阶段上;2、倒退:由于力比多受到挫折而退至先前的发展阶段。由于固着和倒退的影响,真正具有生殖期人格的人是很少的。,铁皮鼓:人物成长与人性揭示,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德国)同名小说 固着:拒绝成长反抗方式:鼓、尖叫母亲:贪食症患者奥斯卡:自闭患儿侏儒的友谊与情感,三、弗洛伊徳的方法论,自由联想:这是弗洛伊德临床治疗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将处于潜意识中的欲望提升到意识中来,使问题得到解决。精神分析暗示法:基本方法是释梦,其原理与上相同。移情:移情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决定着一切医疗效果的成功与否,而且实际上,它还支配着个人与社会环境的所有
24、关系。,评价,弗洛伊德的理论强调性本能、潜意识与情感在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的发展是有阶段的,生命的最初几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任何成人阶段表现出来的行为都能在个体的早期经验中找到根源,因此,对儿童早期经验的关注尤显重要。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来自各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心理性欲的发展偏离常态。,第三节 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一、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华生约翰布鲁德斯(Watson,john Broadus 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婴幼儿心理教养。,Watson,john Broadus 华生约翰布鲁德斯,二
25、、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观点溯源洛克的“白板说”。认为儿童生来其心理类似一块“白板”,日后心理的发展就是在这块“白板”上学习建立起SR联结的过程。发展是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不体现出阶段性。,(一)观点一:心理发展的行为决定论华生提出除了极少数的简单反射外,一切复杂行为都取决于环境的影响,此即环境决定论的发展观。他否认遗传的作用,认为行为的产 生是由刺激决定的,刺激来源于客观,而不决定于遗传;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惟一条件。在儿童情绪发展方面,华生认为初生 的婴儿有三种天生的情绪反应,即怕、怒和爱。后来由于环境的作用,经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展 教育 心理学 第一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86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