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传染病的对策与控制.ppt
《发传染病的对策与控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传染病的对策与控制.ppt(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新发传染病的对策与控制,广东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陈思东,2,一、新发传染病的威胁是今后 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 1、定义: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病毒,细菌,朊毒体,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感染性疾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疾病.感染性疾病其中有传染性的才称为传染病新发现感染性疾病是由新种或新型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其中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新发现的传染病.新发传染病:在一国家或地区新出现并识别的或不明原因的传染性疾病.,3,新发传染病的含义1、早已存在,并被人们认识,但未被认为传染病,如T细胞白血病、消化性溃疡病。2、可能早已存在,
2、但未被人们认识。如丙肝、戊肝、莱姆病 3、过去可能确实不存在,因变异和进化而出现的新传染病。如AIDS、O139霍乱、SARS等,4,2、近三十年全球新发传染病威胁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自1973年以来,发现的新的病原微生物有30多种,平均每年一种。造成多种新发传染病的流行。被称为“世纪瘟疫”的HIV自1981年被发现以来,其感染已席卷全球。就我们国家而言。到目前为止,已估计HIV感染者超过100万。一些闻所未闻的病原微生物,如埃悖垃(Ebola)病毒、O139霍乱弧菌。O157:H7大肠杆菌等不断引起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使社会为之恐慌。,5,表1 70年代以来新发现的传染病和病原体 序号 年份
3、 新发现传染病名称 病原体类型 病原体名称 1 1973 婴幼儿腹泻 病毒 轮状病毒 2 1975 甲型肝炎 病毒 甲型肝炎病毒 3 1975 慢性溶血性贫血(五号病)病毒 微小病毒B19 4 1976 急性和慢性腹泻 寄生虫 小隐孢子虫 5 1977 埃博拉出血热 病毒 埃博拉出血热病毒 6 1977 军团病 细菌 嗜肺军团菌 7 1977 肾综合征出血热 病毒 汉坦病毒 8 1977 空肠弯曲菌肠炎 细菌 空肠弯曲杆菌 9 1978 丁型肝炎 病毒 丁型肝炎病毒 10 1980 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 病毒 人嗜T细胞白血病病毒 11 1981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毒株 1
4、2 1982 出血性结肠炎 细菌 大肠杆菌O157:H7 13 1982 毛细胞性白血病 病毒 人类T细胞性白血病病毒 14 1982 莱姆病 螺旋体 伯氏疏螺旋体 15 1983 顽固性腹泻 寄生虫 比门肠孢虫 16 1983 胃溃疡、萎缩性胃炎 细菌 幽门螺杆菌 17 1983 爱滋病 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8 1986 顽固性腹泻 寄生虫 卡晏环孢子球虫,19 1986 幼儿玫瑰疹 病毒 人类疱疹病毒6型 20 1989 人欧利希病 细菌 查菲欧利希体 21 1989 丙型肝炎 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22 1989 埃立克次体病 立克次体 埃立克次体 23 1989 戊型肝炎 病毒 戊
5、型肝炎病毒 24 1990 热性皮疹 中枢神经系感染 病毒 人类疱疹病毒7型 25 1991 委内瑞拉出血热 病毒 钠瑞托(Guanarito)病毒 26 1991 非典型巴贝西虫病 寄生虫 巴贝西虫新种 27 1992 地方性流行性霍乱 细菌 霍乱弧菌O139 28 1992 猫抓病 细菌 巴尔通体 29 1992 环形孢子虫病 寄生虫 环形孢子 30 1993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病毒 辛诺柏病毒 31 1994 巴西出血热 病毒 萨比亚(Sabia)病毒 32 1995 庚型肝炎 病毒 庚型肝炎病毒 33 1996 新型克-雅氏病 病毒 朊粒 34 1997 输血后肝炎 病毒 输血后肝炎
6、病毒(TTV)35 1997 流感 病毒 禽流感病毒 36 1998 尼罗河热 病毒 西尼罗病毒 37 1999 脑炎 病毒 尼巴病毒(Nipah virus)38 2003 非典型肺炎 病毒 冠状病毒,6,3、新发传染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如欧洲疯牛病暴发持续7个月,杀死了1000万头动物,直接经济损失40亿美元,旅游损失达75亿美元。美国每年的食源性疾病约有7600万病例发生,5000多人死亡。,7,我国的SARS流行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更为严重。非洲的爱滋病流行严重影响了其经济的发展,8,4、中国新发传染病的现状 陆续报道了一些新发传染病.SARS、艾滋病、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感染
7、、139霍乱、军团病、空肠弯曲菌腹泻、莱姆病、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汉坦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新型肝炎、肺炎衣原体感染、小隐孢子虫感染腹泻、汉赛巴通体感染的猫抓病等。,9,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新发传染病,但没有病原学的证据.一部分新发传染病在中国还没有开展检测.在国外已有报道,在国内还没有出现或发现的新发传染病 人类克雅氏病、埃博拉出血热、立克病毒脑炎、拉萨热、裂谷热、埃立克体感染、西尼罗热、猴痘等,10,5、新发与再燃传染病的发生机理新发传染病的发生与微生物进化及社会、环境因素有关(1)微生物进化是导致出现新的病原体的内在因素。过去认为,缓慢进化是发生新的病原体的
8、主要力量,需要时间比较长;现在发现,病原体可以在短时间发生大片段基因的获得和缺失,发生“飞跃”。也就是说,基因的获得或丢失,可以在短时期内产生许多新的突变株,其中一部分可以是致病原。病原体通过上述机制可以获得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产生毒素的能力等;,11,病原体还可以通过“扔掉”(缺失)一部分基因,增强生命力,由弱毒株变为强毒株。微生物“拿来”和“扔掉”基因的机制,对人类的意义是我们将不得不面对新的传染病的斗争。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1.5种新的微生物出现。对人类来说,有的微生物已经引发了人类新的疾病,如艾滋病、埃博拉、禽流感等。只要世界上有人类存在,我们就必须要面对传染病的问题,任重而道远。,12
9、,(2)社会因素人口流动。在经济发展阶段,大量的农村人口拥向城市,大城市周边出现了许多居住条件、卫生条件等比较差的居住区,容易造成呼吸道和消化道病原性微生物的传播。不良行为方式。如性生活混乱和静脉吸毒容易造成HIV等的传播。生态环境的改变。由于开垦荒地、砍伐森林、修建水坝等人类活动,可以造成居住环境的改变,引起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砍伐森林或到林区旅游,乱砍滥伐森林,会迫使野生动物离开生存领地,将病原体直接或间接带到人类社会。而且野生动物本身就是个病毒库,人猎食或亲近之会直接受到病毒感染造成人间传播。,13,全球性气候变暖。气候变暖有利于一些病原性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造成一些传染病发生的地区的移
10、动。现已查明有起传染病的暴发同气温升高有关。食品的集中供应。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学校等单位的食品由相对较少的几个大公司供应,如果其中某一种食品被污染,就可能会使成千上万的人同时感染某种病原微生物。免疫受损人群的增多。由于人口老龄化、因器官移植等原因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等因素,使免疫功能下降或受损,容易感染某种病原性微生物。,14,社会交流的增多。由于交通的发达,国际、地区间交流日益广泛,一些病原性微生物很容易被旅客或交通工具带到其他国家或地区。日用电器普遍进入家庭,有利于某些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如由于空调的使用,可造成嗜肺军团菌的传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可在冰箱中生存很长时间,极易引起食源性疾病。野
11、生动物的驯养 有研究表明75%的新发传染病来自于动物,野生动物的驯养增加了人类与动物接触机会,使原来在动物中流行的病原体侵入人体的机会大大增加,促使病原体的变异,导致新传染病的发生。,15,病原体基 因变异,环境恶化,生态学改变,人口密度增加,滥用抗生素,古老传染病的复苏,新传染病出现,耐药菌形成,计划免疫的松懈,生活、行为方式的改变,新传染病的发生与旧传染病复发的原因,16,6、新发传染病的特点*不确定性.不知道会在何时何地发生何种新发传染病,无法准备.*在疫情发生初期,不能充分认识,大众得不到有效的宣传和教育,恐慌心理严重,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缺乏有效的控制措施.*对医务人员容易造成直
12、接伤害.*有关研究资料显示在所有的新发传染病中,75为动物源性的*新的病原性微生物带来的传染是世界性的,而非局部的独立的事件,17,*新发传染病大都是病毒感染所致,而抗生素对病毒性传染病基本无能为力,此其一;其二,病毒具有隐蔽性。比如年发现的艾滋病,其病原体可能早在年前就传给了人类;其三,病毒具有变异性。病毒为了生存会不断变异,以防人体免疫系统和抗病毒药物的攻击。这就是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特别是抗生素等药物的滥用已使病毒更加狡黠善变。医学专家指出,病毒变异的速度极快,并在变异过程中逐步培养起对已有药物的抗药性。研究显示,与实验室艾滋病毒相比,患者体内艾滋病毒的抗药能力最高已增加了倍。流
13、感病毒变异速度之快,甚至使流感疫苗的开发“跟不上形势”。,18,三、几种重要的新发传染病介绍(一)埃博拉出血热埃博拉出血热是目前已知的毒性最大的病毒性疾病,病死率达到5090。该病起源于非洲和亚洲的丛林中。,19,1.传播途径(1)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者精液。处理发病和死亡的黑猩猩。医务人员经常因为看病人或者参加葬礼而感染。(2)医源性感染在1976扎伊尔的流行中,病人因为被污染的注射器而感染。,20,2.自然宿主自然宿主似乎被认为存在于非洲和亚洲的热带雨林中,但仍未发现。已有不同的假说:最初怀疑为啮齿类动物;另一个假说认为一种植物病毒引起了脊椎动物感染。实验表明,感染
14、病毒的蝙蝠不会死亡,这提示这些哺乳类动物在热带雨林中起到保存病毒的作用。尽管非人的灵长类动物是人类的传染源,但它们并不是宿主,它们和人一样是通过直接接触自然宿主或者从自然宿主通过某种传播链而感染。,21,3.临床表现:潜伏期221天通常被描述为突然发生的发热、乏力、肌肉痛、头痛和咽喉痛,接着会有呕吐、腹泻、皮疹、肝功和肾功受损以及体表和内脏大范围的出血。4.诊断:目前商业上仍没有特异的实验室方法能从血样中检测到特异的抗原或病毒的基因、细胞培养分离到病毒或者检测到IgM和IgG抗体。这些实验都有严重的生物危害必须在最大限度的保证生物安全的条件下进行。,22,5、流行情况(1)埃博拉病毒最早于19
15、76年在苏丹近赤道西部省和扎伊尔周边地区发现(现在的刚果民主共和国)。(2)1976年6月到9月间,苏丹发现284个埃博拉病毒感染者,117人死亡。在扎伊尔,同年9月到10月间共有318个病例,280人死于该病。1977年扎伊尔有一例病例,1979年苏丹再次出现爆发。3)1995年扎伊尔的Kikwit出现了大的流行,315人感染,244人死亡。(4)19941995年有1例人类埃博拉出血热及数例黑猩猩感染在科特迪瓦被证实。(5)在加蓬,埃博拉出血热于1994年首次发现并于96年2月和7月有两次爆发。(6)2000年秋天乌干达北部出现一次爆发,23,6、治疗目前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或疫苗。实验研究
16、表明在动物身上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疗没有长期的保护作用 7、预防与控制(1)疑似病例应该与其它病人隔离开来并且执行严格的隔离看护,疑似病例的监测应持续到最后一次接触后3周。(2)和病人有密切接触的人(包括没有穿隔离衣与病人或着被病人污染的器械接触的医务工作者)应该被严格监测,如一天测两次体温,一旦体温超过38.3应立即住院,严格隔离。偶尔的接触应该处于警惕中,一有发热应立刻报告。(3)静脉输液以及处理、分泌物、导尿管以及吸痰管等高危险的操作应该在严格隔离保护条件下进行。医院工作人员应该有自己的隔离衣,手套,和口罩。口罩和手套不能重复使用除非已消毒。(4)死于该病的人应立即埋葬或火化。,24,(二)
17、猴痘猴痘病毒是天花病毒的近亲,可以引起罕见的、散发的、天花样的动物源性疾病,主要存在于中非和西非的热带雨林地区。该病毒于1958年首次在丹麦哥本哈根一实验室绿猴中发现,可引起实验用灵长类动物发病,因而得名为猴痘病毒。此后在非洲动物血样检测时,发现许多非洲啮齿动物如小鼠、大鼠和兔等也可感染猴痘病毒。1970年刚果首次报告猴痘病毒感染人类的病例。,25,2003年6月初美国CDC报告美国境内数个州出现猴痘病毒引起的人类猴痘爆发,猴痘病毒主要由今年月日从非洲加纳进口的一批啮齿动物带入美国。尽管到目前为止尚无死亡病例,但该病的出现仍然引起了美国卫生部门和科学家们的极大关注,原因之一就是担心该病毒可能从
18、此在北美的野生动物中长期立足,威胁人类,一旦发生进化,将会在人类中更易传播,甚至取代早已消灭的天花病毒而填补已出现的生态链缺口,26,1.病原学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该病毒与天花病毒、牛痘病毒、痘苗病毒(用于制备预防天花疫苗)同属于正痘病毒属。甲醛、乙醇、十二烷基磺酸钠、酚、氯仿均可灭活该病毒。病毒在56经20min可被灭活,在4可存活6个月,在低温干燥条件下很稳定猴痘病毒的自然宿主是猴和猿类。兔和小鼠为易感的实验动物,年幼动物比成年动物更易感染。该病毒能在人羊膜传代细胞、Hela、Vero、BSC-1、BK-13、人肾、肺和甲状腺细胞上生长,产生细胞圆化,呈颗粒状、变性等病变。,27,2.
19、传播途径猴痘可通过被感染动物咬伤或直接接触有病动物的损伤皮肤或体液传染给人,也可人间传播,但其传染性低于天花。对1981-1986年刚果的一次猴痘爆发调查显示,72%病例是由动物传染给人的,而人间的传染率较低,约为4%-12%。1996-1997年刚果的另一次猴痘爆发调查表明,78%的病例是人间传播的。该病毒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以及通过与感染患者体液、病毒污染物品(如被褥或衣服)直接接触传播。,28,3.临床症状猴痘主要感染未接种牛痘疫苗的儿童。人类的猴痘症状类似天花,但一般症状较轻。与天花不同的是猴痘引起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病)。猴痘的潜伏期约12天(7-17天)。起病时常有发热、头痛、肌肉痛
20、、背痛、淋巴结肿大、感觉不舒服和疲乏。发热1-3天内(有时更长),患者可出现丘疹,通常首先在面部,有时首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病程通常为2-4周。中非与西非农村地处偏远,医疗条件很差,病死率为1%-10%,但儿童感染猴痘病毒后,其病死率可高达17%。,29,4.流行情况1970年初次发现,主要见于非洲中西部雨林国家。1997年2月,刚果民主共和国(DRC)Katako-Kombe 卫生行政区的12个村庄一年内出现了新发病例88例,患病率为22/1000,死亡率 3.7%。实验室检查发现,72例患者中,血清正痘病毒中和抗体的阳性率为54%,血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和Western blotting试验的抗
21、体阳性率分别为68%和73%,松鼠为高度可疑传染源。同年3月21日,DRC向WHO报告了疫情,这是WHO接到的首次关于猴痘病毒感染人类的疫情报告。,30,2003年6月78日,美国CDC宣布,经血清学检测、PCR分析和基因测序显示本次爆发致病原为病毒,进一步行电镜和免疫组化研究也证实了该结果,此与1997年WHO报告中提及的病原相同。患者几乎都有草原土拨鼠密切接触史,这是美国首次爆发人类猴痘。截止到7月8日,美国CDC共接到猴痘病例报告71例(其中威斯康星州39例、印第安纳州16例、伊利诺伊州12例、密苏里州2例、堪萨斯州和俄亥俄州各1例),其中35例经CDC实验室检测证实为猴痘病毒感染,36
22、例为疑似和临床确证病例正在接受州和当地卫生部门调查。另有11例以前报告的病例因不符合最新的美国猴痘病例诊断标准而被排除。71例病例中女性39例,年龄中位数为28岁(1-51岁)。本次疫情病例从5月15日开始出现并且不断上升,到6月8日起开始下降,6月20日报告最后一例病例。,31,5.预防和治疗Backer等对24种抗病毒药物进行了试验,发现其中8种有抑制猴痘病毒复制的作用,这些药物包括cidofovir、cyclic HPMPC(cHPMPC)、HPMPA、ribavirin、tiazofurin、carbocyclic、3-deazaadenosine、3-deazaneplanocin
23、A与DFBA。但6月14日美国CDC报告,目前尚未证实有对猴痘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由于猴痘病毒与天花病毒相似,牛痘疫苗对猴痘也有保护作用。暴露前接种牛痘疫苗可有效保护人群免受猴痘(包括与患猴痘的人或动物密切接触)。暴露后接种也可能会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对暴露人群接种牛痘疫苗是预防猴痘最好的方法。然而,由于美国最近发生了注射天花疫苗导致心脏病的情况,因此必须谨慎考虑是否应继续扩大接种范围。,32,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也能感染人类,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数伴有严重的肺炎,严重者心、肾等多种脏器衰竭导致死亡,病死率很高。此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
24、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多种途径传播,人员和车辆往来是传播本病的重要因素。,(三)禽流感,33,1、动物宿主与传染源 流感病毒有三个抗原性不同的型,所有的禽流感病毒都是A型。A型流感病毒也见于人、马、猪,偶可见于水貂、海豹和鲸等其他哺乳动物及多种禽类。传染源:一是来自其他种类的家禽,如鸭、鹅等。二是来自野外野生鸟类。家禽流感的暴发,野生鸟类的传播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的感染来源。特别是迁徙性的水禽带毒、排毒非常普遍。三是来自其他动物。有证据表明,火鸡的流感可能为猪源的流感病毒所致。从鸟类中分出的病毒也有感染其他动物尤其是哺乳动物的潜在能力。,34,据介绍,再次感染和传播也经常发生。病毒通过病禽的分泌物、排
25、泄物(特别是粪便)和尸体等污染饲料、饮水及其他物体,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发生感染,呼吸道和消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人工感染途径包括鼻内、气管、结膜、皮下、肌肉、静脉内、口腔、腹腔、气囊、泄殖腔、颅内及气溶胶等。感染禽从粪便中大量排出病毒,能污染一切物品。饲养管理器具、设备、蛋盘、蛋筐、受精工具、动物、饲料、饮水、垫草、衣物、运输车辆等,均可成为病原的机械性传播媒介。人员的流动与消毒不严,可起到非常重要的传播作用。,35,2、传播途径1粪便是禽流感传播的主要渠道。2有报道指出,在越南已造成至少4人死亡的禽流感主要通过家禽粪便传播,而非煮熟的肉。3病鸡粪便中的51禽流感毒株会在空气中传播,并被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染病 对策 控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86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