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微波传输基本理论.ppt
《第五章 微波传输基本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微波传输基本理论.ppt(9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微波传输基本理论,内容提要无线电波传播的方式及特性微波传输衰落及抗衰落技术 微波传输系统及应用,各种波段波的特性,长波的穿射能力最强,电磁波靠地波传播,但其收发信天线的占用场地很大,常用于海上通信。中波比较稳定,主要用于广播。短波在传输过程中,碰到电离层会发生反射现象因而其传输距离很远,故短波常用于远距离通信或广播。但极易受电离层变化的影响,信号会时强时弱。超短波的传输特性同光波一样,是沿直线传播的,要求通信双方之间(两微波站之间)没有阻挡物,信号方能传输到对方。微波传输特性也和光波一样,只能沿直线传播即视距传播,绕射能力弱,且在传播中遇到不均匀的介质时,将产生折射和反射。,5.1 无
2、线电波传播的方式及特性,5.1.1电波传播所涉及到的地球大气层 电波传播会涉及到地球大气层,地球上面的大气层的结构如图。对流层 平流层 电离层,大气层的结构,5.1.2无线电波在空间的传播模式,电磁波在其横向平面中场值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变,则称为均匀平面波。为简化起见,下面只讨论均匀平面波在自由空间中的传播情况。在无边界(开放)的无限空间中,电磁波的场结构只有横电磁波TEM。,513 无线电波传播的方式及特性无线电波由发射天线辐射到空间的各区域后,可依不同的路径到达接收天线处。5.1.3.1地表面波传播地表波传播 这是一种沿着地球表面传播的电磁波,简称地表波。主要用在中、长波波段(广播)。5.1
3、.3.2 对流层电波传播无线电波在低层大气层对流层中的传播就称为对流层电波传播。按传播机制区分,又可分为:直射波传播、散射波传播和地面反射波传播。,1.直射波传播 当收、发天线架设高度较高时,电波从发射天线直射到接收天线的传播方式,亦可称为视距传播。一般用在超短波和微波波段,主要用于微波中继通信、甚高频和超高频广播、电视、雷达等业务。直射波传播是最主要的无线电波传播方式。2.散射波传播 这种传播主要是由于电磁波投射到大气层(如对流层)中不均匀气团上时产生散射,特别适用于无法建立微波中继站的地区,例如海岛之间或需跨越湖泊、沙漠、雪山等的地区。3.地面反射波传播 电波经地面反射后到达接收地点的传播
4、方式。,5.1.3.3电离层电波传播无线电波经电离层反射或散射后到达接收点的一种传播方式。依传播机制又可分为:电离层反射传播、电离层散射传播和流星电离余迹反(散)射传播。5.1.3.4外大气层及行星际空间电波传播,5.1.3.5电波传播的特性,电磁波的频段或波长不同,其传播方式和特点也不同,但有以下共同特性。1.电磁波在均匀媒质中沿直线传播 在均匀媒质中,电磁波各射线的传播速度相同,传播方向不变.2.辐射能量的扩散与吸收能量衰减 当电磁波离开天线后,便向四面八方扩散,随着传播距离增加,空间的电磁场就越来越弱.,假设发射天线置于自由空间(一个没有能够反射、折射、绕射、散射和吸收电磁波的无限大的真
5、空中),若无方向性天线,辐射功率为PT瓦,则距离辐射源d米处的电场强度有效值为:上式表明,电场/磁场强度与传播距离成反比,当电波经一段路径传播后,增加能量仍然会受到衰减,这是由于辐射能量的扩散而引起的。,3.反射与折射 当电波由一种媒质传播到另一种媒质时,在两种媒质的交界面上,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产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并遵守光学的折射和反射定律。4.电波的干涉 由同一电波源所产生的电磁波,经过不同的路径到达某接收点场强由不同路径的电波合成,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干涉,也称作多径效应。接收点的场强是由直射波和地面反射波合成的。5.绕射现象 电波在传播过程中有一定的绕过障碍物的能力,这种现象称为绕射,5.
6、1.4传输媒质对电波传播的影响,5.1.4.1传播损耗1自由空间的传播损耗自由空间传播指天线周围为无限大真空时的电波传播,能量既不会被吸收,也不会产生反射和散射。此时的电波扩散损耗称自由空间传播损耗,由电磁场理论可知,若无方向性(也称全向天线)天线的辐射功率为 瓦时,则距辐射源d米处的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有效值分别为:单位面积上的电波功率密度Ws为:Ws=PT/4d2(W/m2)4d2_球体表面积,PR,若用发射天线增益为GT的有方向性天线取代无方向性天线,则上述公式应改写为:,(V/m),(A/m),(w/m),接收天线获取的电波功率等于该点的电波功率密度乘以接收天线的有效面积。即:,式中,为
7、接收天线的有效面积,它与接收天线增益满足下列关系:,式中,为无方向性天线的有效面积。可得:,(5.1),将输入功率PT与输出功率PR之比定义为含收发天线增益的自由空间信道的基本传播损耗LP:,(5.2a),将上式取对数得:,若收发天线增益为0 dB即GR=GT=1,则自由空间传播损耗LP:,由上式可见,自由空间中电波传播损耗与工作频率f和传播距离d成正比。当f或d增大一倍时,LP将会分别增加6 dB。LP反映了球面波的扩散损耗大小。,例5-1:某微波传输信道,发射天线的增益为22dB,接收天线的的增益为18dB,收发距离为14500 km,载波中心频率为5.904GHz求(1)该信道的基本传输
8、损耗为多少?(2)若发射功率为25w,接收机的接收到的功率为多少?,(2)接收机的接收到的功率为:,解(1)该信道的基本传输损耗为:,2实际空间的传播损耗实际电波的传播,不同的传播方式、传播媒质,信道的传输损耗不同。在传播距离、工作频率、发射天线、输入功率PT和接收天线都相同的情况下,设接收点的实际场强为E,功率为,而自由空间场强为、功率为,则信道的衰减因子A为:,则实际空间的传播损耗Lb为:,5.1.4.2 传播衰落现象 衰落?一般是指信号电平随时间的随机起伏。按引起衰落的原因可以分为吸收型衰落:主要是由于传播媒质电参数的变化,使得信号在媒质中的衰减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引起的。这种衰落跟天气有很
9、大的关系,而且信号电平的变化缓慢,所以称为慢衰落。此外,由地形起伏、建筑物及障碍物的遮蔽等引起的阴影衰落也称慢衰落。干涉型衰落:主要是由于随机多径干涉现象引起的。这种衰落的信号电平变化很快,所以称为快衰落。,5.1.4.3 传播失真无线电波通过媒质会产生振幅失真和相位失真。产生失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随机多径传输效应,二是媒质的色散效应。5.1.4.4 电波传播方向的变化,一条微波中继信道是由终端站、中间站和再生中继站、终点站及无线电波空间组成。终端站的任务是将复用设备送来的基带信号,调制到微波频段上并发射出去;或者反之。线路中间的中继站的任务是完成微波信号的转发和分路,又分为中间站、分路站和枢
10、纽站。,5.2 微波传播,微波在实际的空间传播要受地面的影响和大气的影响。,5.2.1 地面对微波传播的影响光滑地面及水面地面起伏较大时地面障碍物(如山头、高大建筑物)在惠更斯波动学基础上,提出菲涅尔区的概念,可解释电波的绕射等现象。,5.2.1.1费涅尔区的概念1惠更斯菲涅尔原理,惠更斯原理是,一点波源的振动可传递给邻近质点,使其成为二次波源。当点源发出球面波时,二次波源产生的波前也是球面,三次、四次波也是如此。,惠更斯原理,图中T为发射天线,视为点源,它发出球面波。把波前分解为许多面积元,点源T在接收处R产生的场强,便是许多面积元在R处产生的场强之矢量和。尽管T与R之间有障碍物,但不能挡住
11、所有面积元,在R处仍可收到一定的场强。由解析几何知,球面上一动点P至两定点T、R的距离之和为常数时,此动点轨迹为椭球体。在讨论微波传播时,若该常数为:d 则得到的椭球面称为第一菲涅尔椭球面,式中d|TR|。若该常数为:则得到第n费涅尔椭球面。若用图5-8的一系列费涅尔椭球面交截图5-7的某个波前面,则得到一系列的圆的圆环,图5-9,得第n费涅尔区。,2.第n菲涅尔区的半径Fn第n菲涅尔区边界的某个点P到TR连线的距离为第n菲涅尔区的半径Fn.,因第n菲涅尔区定义:TP+PR=d+n/2所以:,当n=1,第1菲涅尔区的半径,所以,显然,P点位置不同时,Fn亦不相同。当P在线路中点时(时),Fn最
12、大,用Fnm表示。,5.2.1.2费涅尔区对电波传播的影响,图中T点发射的球面波向R方向传播。由菲涅尔区定义可知,经过各菲涅尔区端点 P1、P2、P3的电波射线TP1R、TP2R、TP3R依次相差/2。,各相邻费涅尔区在R处产生的电波场强相位相差1800,由费涅尔区半径公式可知,第一费涅尔区的面积为F21;第二费涅尔区的面积为:F22-F21=(2 F1)2-F21=F21 第三费涅尔区的面积为:F21 可见个相邻费涅尔区面积相等。但它们离R的距离不相等。第一费涅尔区离R最近,在R处产生的电场E1最大,其他依次减小,近似为等差级数,考虑到相位相反,使R点的总电场强度E=1/2 E1,5.2.1
13、.3用费涅尔区解释阻挡物的影响微波传播途中有时遇到刃形障碍物,此时由于障碍物不能遮挡全部费涅尔区,在收信处R可接收到微波。,刃形遮挡,传播途中刃形障碍物,余隙:障碍物顶部至TR线的垂直距离hc。正余隙:障碍物在TR线之下时,hc为正值负余隙:障碍物的顶部在TR线以上时,hc为负值。如果余隙 时,阻挡引起损耗正好是0dB,即路径损耗正好是自由空间损耗,所以h0称为自由空间余隙。若hch0,路径损耗略有波动,最终稳定在自由空间损耗上。若hch0,那么随着hc的减小,路径损耗急剧增加。,微波链路设计时,首先要保证自由空间余隙内没有任何障碍物。在实际中往往要求在第一菲涅尔区内不存在任何障碍物。,5.2
14、.1.4用菲涅尔区分析平坦地面的反射,平滑地面的反射,在两个微波站的范围内,不考虑地球的曲率而视为平面。由惠更斯原理,总会有一部分电波折射到地面,接收点除收到直射波外,还收到地面反射的波。,1.反射波 反射波r2=TO+OR;直射波:r1=TR 反射波与直射波的路程差r=TO+OR-TR 即r=r2-r1反射波与直射波的相位差为:相位常数r=2/r 设O点反射系数为:=e-j 设E0为自由空间传播时,直射波到达R处的电场强度有效值。,直线波到达接收点的场强瞬时值:e1(t)=E0COSt反射波到达接收点的场强瞬时值为:反射波与直射波的总相位差为:在接收点按平行四边形求合成场矢量为e1(t)、e
15、2(t)矢量和,E=AE=(AC+CD)2+DE21/2 接收点的合成电场强度有效值E与自由空间的直射波电场强度有效值E0之比称为地面反射引起的衰落因子Lr=E/E0,一般入射角很小,180;而1(全反射),于是:,随着r的变化,收信点的电场E可从零变化到2E0,E0出现在r、2 时,应尽量避免。r变化引起接收处合成场强的改变可用费涅尔区说明。,Lrr的关系,522 大气对微波传播的影响大气层可分为六层,依次称为对流层、同温层、中间层、电离层、超离层、逸散层。大气的影响主要是对流层的影响。5.2.2.1 大气对微波的衰减对流层对微波的衰减主要来自三方面:云、雾、雨等小水滴对微波能量的热吸收及氧
16、分子对微波的谐振吸收云、雨、雾、雪等水滴对微波的散射对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使电波发生折射、反射、散射、吸收等衰减现象,其中最主要的是大气折射。,5.2.2.2 大气对微波的折射1大气折射对微波轨迹的影响在真空中电波传播速度为:,而在大气中,介电常数,导磁率,故:,式中,为相对介电常数,于是大气层绝对折射率为:,因为大气是非均匀信道,大气层的 及n是h的函数。,2等效地球半径由于大气折射的作用,使实际的电波传播不是按直线进行,而是连续折射弯曲的曲线,为分析方便引入“等效地球半径Re”概念。引入Re后,便可把电波仍视为直射线,而真正地球半径R(6370km)变成了Re。此时电波不是在真实地
17、球上传播,而是在等效地球上传播。,等效条件是:等效前后电波射线轨迹上各点与地面之间垂直距离处处不变。由几何学知,若两曲线的曲率差相等,则它们之间距离处处相等,等效条件是电波路径与地面之曲率差应相等。等效条件是:,变换后:,引入等效地球半径系数K:,3正负折射及标准折射根据电波在大气层折射的轨迹,即K值的大小,大气折射可分为以下几类:,标准折射在温带气候条件下,通过大量试验得到的 平均值为:,得,在温带,K4/3时的大气称为“标准大气”,Re(4/3)R=8500km称为标准等效地球半径,K4/3的大气折射称为标准折射。在赤道,标准等效地球半径为:Re=(4/33/2)R 在两极,标准等效地球半
18、径为:Re=(6/54/3)R,4.视距传播的极限距离,极限距离d:两个相邻天线之间最长的可视距离。,视距传播的极限距离为:,在标准大气折射情况下,Re=8 500km,故:,由于地球等效半径远远大于天线高度,有:,式中ht、hr的单位是m,d的单位是km,5.2.2.3大气折射对反射点余隙的影响,1.地面突起高度在平原地面上相邻两微被站间,其地形剖面图是一段弧,弧上各点至AB的垂直距离称为该点的地面凸起高度,记为h 由于DE:EBAE:EF而AEd1,EBd2,又EFDE,EF2R,故得:C点是路径上电波的反射点位置R是地球实际半径.,h,d2,d1,d1,d2,考虑电波折射,等效地面突起高
19、度he:he=d1d2/2Re=d1d2/2KR将R6370km代入式中得:he=反射点余隙的变化 hc=h=h-he=d1d2/2R-d1d2/2kR=d1d2(k-1)/2KR因此考虑了折射因素后的等效余隙hce 等效余隙hce=hc+hc=hc+d1d2(k-1)/2kR 可见K1(正折射)时,等效余隙hce增大;K1时,等效余隙hce减小;正折射时,K越大,等效余隙hce越大。,2.复杂地形余隙的计算,球形地面上复杂地形单障碍物时地形路径的典型断面图,实际微波电路多类似为这种断面。,考虑大气折射后的等效余隙hce:,h1、h2为发射、接收天线对山顶的高度(m);d1、d2为反射点到发、
20、收两端的距离;H1、H2为发射、接收点山顶高度(m),注意,它是海拔高度,不是山顶至山脚之高。H3为反射点海拔高(m);he为反射点等效地球的地面凸起高度(m)。,5.2.2.4 K值及余隙的选择在天线高度设计中,K值非常重要。在温带平均情况下,取K4/3,其变化范围为2/3,若K值较小,余隙hc将会变小,电波衰减增大,故天线不能太低。反之,若天线较高,而气象变化使K增大,则hc增大,显得天线太高造成浪费。如果hc等于费涅尔区半径,则可能使地面反射波削弱主波。为此,对所选天线高度,应按以下标准进行检查:(1)0.5,即地面反射系数较小,此时主要防止障碍阻挡过大,标准为k 时,hc0.3F1(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五章 微波传输基本理论 第五 微波 传输 基本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84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