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卡《鲁斯兰与枊德米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格林卡《鲁斯兰与枊德米拉》.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鲁斯兰与枊德米拉序曲格 林 卡,米哈伊尔伊凡诺维奇格林卡(Mikhail Ivanovitch Glinka,1804-1857年),俄国作曲家,俄罗斯乐派的创始人。格林卡1804年6月1日出生在斯摩棱斯克省诺沃斯巴斯克村的庄园主家庭。父亲是退役将军,母亲是一位熟悉俄罗斯民间歌曲的主妇。据格林卡回忆,他的童年是在民歌曲调里度过的。格林卡从10岁起开始学习钢琴和小提琴。14岁进入圣彼得堡的一所贵族学校,学习拉丁语、法语、英语、德语和波斯语,同时向英国钢琴家菲尔德学习钢琴,跟俄国作曲家迈尔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毕业后,格林卡回到故乡,指挥了一支小型乐队,演奏凯鲁比尼、梅于尔、海顿、莫扎特的作品。1
2、824年,他返回圣彼得堡,在交通部出任公职,进入了创作初期。此间,他模仿古典音乐大师的风格,创作了几部沙龙音乐性质的器乐曲。,这时格林卡在圣彼得堡结识了俄国伟大的诗人普希金。在同普希金的交往中,格林卡不仅激发出了强烈的创作冲动,而且受到了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熏陶。在他们以后的合作中,普希金对格林卡的影响是巨大而明显的。正是普希金的民族文学促成了格林卡的民族歌剧。还需要指出的是,十二月党人的爱国思想和当时的社会民主运动,也对格林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830年,格林卡赴意大利学习观摩。他一方面悉心研究贝里尼、多尼采蒂的歌剧和意大利歌唱家的美声唱法,一方面结识了柏辽兹,接触了方兴未艾的浪漫主义音
3、乐。通过对意、法优秀音乐的研究,格林卡深深地激发起作为一名俄罗斯作曲家的民族责任感。他认为,在意大利式的创作中,他得不到真正的快乐和灵感。格林卡决心要创作出“不但题材是民族的,而且音乐也是民族的”俄罗斯歌剧。1833年,格林卡在德国学习考察时,创作了具有特殊意义的俄罗斯主题随想曲和交响序曲,这两部作品被认为是歌剧伊凡苏萨宁的“特殊草稿”。,格林卡的幼年适逢抗击拿破仑侵俄的卫国战争,青年时期经历了俄国贵族革命家反对沙皇专制的十二月党人运动。他的创作反映了俄国广大阶层不断高涨的民族自尊心。另一方面,西欧风行的浪漫主义思潮对他也有一定影响。格林卡十分注重吸取民间音乐的营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音乐
4、语言和风格。他善于学习,掌握西欧音乐的写作技法,并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从而把俄罗斯音乐艺术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创立了俄罗斯民族古典乐派。,1834年,格林卡回到俄国。他立即会见了普希金、果戈里、维雅采姆斯基等人,表示出要创作一部俄罗斯民族歌剧的强烈愿望,并得到他们的热烈支持。诗人茹科夫斯基很快便提供了一个歌剧题材,这就是伊凡苏萨宁的英雄故事。这个俄国农民英雄反抗入侵者的故事,紧紧攫住了格林卡的心灵,与他要创作一部“民族英雄悲壮歌剧”的构想极其吻合,他以满腔热情和全部精力投入到歌剧创作中。,格林卡的四幕歌剧伊凡苏萨宁,是俄罗斯民族音乐中里程碑的作品。这部歌剧作于1835-1836年,183
5、6年11月27日在彼得堡宫廷大剧院首演,当时尼古拉一世在观看时要求改名为献给沙皇,十月革命后恢复原名。此剧题材其实意大利人卡沃斯(C.Cavos,1775-1840年)已作过歌剧,1815年在彼得堡上演过。但格林卡以18世纪俄国喜剧形式创作,在台词间加入了合唱。伊凡苏萨宁首演获得极大成功。这一天成为俄罗斯民族歌剧的诞生日。,大多数舆论对伊凡苏萨宁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部歌剧解决了俄罗斯艺术界的一个重要问题出现了俄罗斯歌剧。格林卡的歌剧开始了一个新的时期,即俄罗斯音乐时期”,伊凡苏萨宁是“俄罗斯歌剧的曙光”。由于这部歌剧中全是普通农民的形象,因此上层社会蔑视地称它为“马车夫音乐”。对此,格林卡
6、坦然接受,他尖锐地指出,在那场抗击入侵者的战斗中,马车夫比老爷们还顶用。格林卡在他其后的歌剧和音乐作品中都大量地引用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旋律,突出了俄罗斯民族音乐风格,格林卡被誉为“俄罗斯音乐之父”。格林卡还有一句名言:“创作音乐的是人民,而我们作曲家不过是把它们记录下来而已。”,不久,格林卡被任命为宫廷合唱团指挥。他很喜欢这项工作,高高兴兴地上了任。由于长期缺乏正规训练,宫廷合唱团的水平低得令人难以置信,队员们甚至连谱都不识。格林卡到任后,首先要求歌手们学会识谱。队员们懒惰成性,嘀嘀咕咕,不肯就范。格林卡毫不迁就,以身作则,亲自授课。格林卡的讲解清晰生动,队员们兴趣日浓,能力大有长进。为了补充
7、新歌手,格林卡又亲临各地挑选。他在基辅教区发现一名贫苦农民的儿子很有天赋,便领他到彼德堡,住在自己家中,亲自指导,又送他去意大利深造。这位青年便是乌克兰的著名歌唱家和作曲家古拉克阿尔戴莫夫斯基。,格林卡完成前一部歌剧后,就曾打算根据普希金的叙事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再写一部歌剧。普希金非常高兴,立即着手脚本写作,但就在这时,横遭不幸,在决斗中被刺。其余部分遂由别人合作完成。怀着对诗人的思念之情,格林卡投入了这部歌剧的创作。他拒不纳客,把自己关于屋里,在房间中走来走去,集中思考。他后来回忆说:“我曾通宵处在狂热的状态中,幻想不断地涌现,歌剧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成的。”,格林卡在剧中歌颂了忠贞不渝的
8、爱情和不畏艰险的勇敢精神。歌剧音乐出色,其声乐部分着力刻画人物的气质和心理,管弦乐部分继续运用了交响性发展手法,浓郁的俄罗斯气质与迷人的东方情调交融在一起,配器简洁、清澈,富有色彩。1842年,格林卡完成了歌剧的全部创作,并与当年的12月9日在圣彼得堡公演。但这部作品并未引起轰动,只有少数作曲家认为它是“非常成功的”,“在俄罗斯的土壤上又出现了美丽的花朵”。当人们向作曲家报以热烈的掌声,但谁也不曾注意到还在演出过程中皇家包厢就已经空无一人了。龙颜不悦,格林卡当然不免遭到上流社会的大肆攻击。,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遭到贵族社会的抵制,他们在最后一幕前集体提前退场,以表示不满。对于反对派的意见和攻击,格
9、林卡采取了委曲求全的策略,他不得不接受各种修改建议,结果把这部本来很优秀的作品改得面目全非,歪曲了原有的创作构思。直到格林卡逝世后的70年代,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才以本来的面目再现于世,并赢得了积极的评价。鲁斯兰和柳德米拉的失败,促使格林卡于1844年再次出国,寻求新的创作活力。,1844年6月,他来到巴黎。在巴黎,格林卡与柏辽兹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柏辽兹热情地把这位俄国作曲家介绍给法国人,他的作品在巴黎受到了热烈地欢迎和高度的评价。此后,他又去了西班牙。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欢迎。他在西班牙结交了许多各式各样的朋友,其中不乏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流。格林卡当时在一封信中写道:“西班牙民族音乐是我研究
10、的主要对象。为了达到我的目的,必须向赶车人、工匠以及其他普通百姓求教,十分注意地倾听他们唱歌。”在西班牙期间,他写有许多作品,其中以管弦乐曲马德里之夜最为著名。,1847年,格林卡返回俄国。在去波兰旅行期间,他创作了最出色的交响乐作品卡玛琳斯卡娅幻想曲。这部作品得到了极高评价。柴科夫斯基后来说:“就像橡树存在于橡实中一样,全部俄罗斯交响音乐都存在于卡玛林斯卡娅之中。”,50年代,格林卡的周围聚集着一群与贵族社会持相反立场的年轻音乐家,达尔戈梅斯基是格林卡事业的继承者,巴拉基列夫是后来“强力集团”的骨干成员。他们坚定地支持和鼓励格林卡,同时格林卡也是他们艺术事业上的导师和朋友。,格林卡的晚年由于
11、受到贵族社会的打击和排挤,一直郁郁寡欢,只得频繁出国,借以排遣心中的苦闷。1856年,格林卡病倒在柏林。病情急剧发展,终于在举目无亲之中,于1857年2月15日这位俄罗斯音乐之父孤独地客死在异国。丧事匆匆,墓碑上仅仅刻了一行姓名。1857年4月5日,格林卡移柩彼德堡。如今在他的周围,如众星拱月,埋葬着他的一系列优秀继承者:达尔戈梅斯基、巴拉基列夫、穆索尔斯基、鲍罗丁、柴科夫斯基和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格林卡被认为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创始人和在俄国以外得到承认的第一位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一贯认为“创造音乐的是人民”。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继承和发展了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的优秀成果,在俄国人民爱国精神
12、和先进思想的影响下,在歌剧、浪漫歌曲和器乐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奠定了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基础,在俄国和欧洲音乐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品简介,格林卡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 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是格林卡于1837年着手创作的,完成于1842年,并于同年十一月首演。该歌剧是根据俄国大文豪普希金的讽刺长诗写成的,主要描写了古代俄罗斯的基辅公主柳德米拉在与武士鲁斯兰举行婚礼时,美丽的柳德米拉被魔法师切尔诺莫尔劫走。为了营救柳德米拉,鲁斯兰历尽千辛万苦、重重危险,最后借助一把神剑,战胜了凶恶的魔法师,将公主柳德米拉救了回来。故事的结局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获得了美满的生活。整部歌剧贯穿着勇
13、敢、自信而乐观的精神,其主题是善良必定战胜邪恶。,这部歌剧的序曲写得尤其出色,因此直至今日仍然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而且还被改编为各种形式的轻音乐。序曲成功地展示出歌剧的主题思想,表达了正义战胜邪恶之后,人们欢庆胜利的场面。这部序曲的旋律轻快、华丽,演奏技巧高超,在俄罗斯管弦乐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欣赏提示,这部序曲,是以奏鸣曲式写成的。作者采用了歌剧中歌颂英雄、胜利的两个主题,来表现人民对于光明必将战胜黑暗的信念。呈示部前而的引子由两个音乐片断构成:开始在D大调上由乐队全奏出强有力的和弦,紧接着是弦乐器急速的音阶进行,2/2拍子,这是对勇士鲁斯兰无坚不摧的决心和力量的描写。这两个音
14、乐片断还作为过渡和连接句,在以后多次出现,对全曲起到统一、连贯的作用。,具有英雄性格的主部主题,在强节奏的和弦伴奏下,由长笛、小提琴、中提琴明亮的音色快速奏出,充满战斗气息和胜利欢乐,接着在弦乐拨弦伴奏下,由木管乐器奏出轻盈活泼的主部副题,它为主部主题作衬托,二者相得益彰。经过连接部引出了抒情如歌的副部主题。这个主题的素材取自歌剧第二幕中鲁斯兰的抒情咏叹调啊!柳得米拉。,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形成明显的对比。在性格上:旋律优美亲切、气势广阔的副部主题与胜利、英雄气概的主部主题形成对比;在配器手法上,副部主题是在小提琴清淡的、固定音型的伴奏下,由大提琴、大管等奏出;而主部主题是在节奏强烈的、浓重的和
15、弦伴奏下,由长笛、小提琴奏出,从而在音色与织体方面形成对比;在调性上,主部主题是D大调,副部主题是F大调,形成调性对比。,展开部是以呈示部的副部主题为基础变化形成的,这个主题在调性关系上,是主部主题D大调的同名小调(d小调),并进行调性变换:g小调c小调。展开部经过用复调手法、调式调性变换、丰富的乐器色彩变化,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呈示部形成鲜明的对比。情绪由热烈变成空寂、惊惶不安,似乎是描写勇士在空旷、荒芜的山谷森林中寻找柳得米拉时的那种神秘而危险的环境。经过与恶魔的斗争,歌颂胜利、英雄的两个主题重新奏出,象征着勇士鲁斯兰的英雄气概与胜利的欢乐。,再现部把呈示部完全再现一次,调性回到主调(D大调),只是副部主题由远关系调(F大调)转为属调(A大调)。结束部是全曲的高潮所在。由小提琴奏出主部主题,这个具有英雄性格的主部主题片断与魔法师的主题由低音乐器奏出的全音阶下行奇特的音调,先后出现,展示出英雄与恶魔、善与恶之间的激烈搏斗,戏剧冲突达到顶点。最后,象是概括性的总结,序曲引子的强有力的和弦再次出现,展现了热烈而壮大的场面,全曲在欢庆英雄胜利的乐声中结束。,格林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84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