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一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知人论世缘景明情.ppt
《板块一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知人论世缘景明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板块一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知人论世缘景明情.ppt(3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专题三 古代诗歌阅读知人论世,缘景明情补上一课 如何读懂古诗歌第一节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第二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第1讲 形象第2讲 语言第3讲 表达技巧,专题三古代诗歌阅读知人论世,缘景明情,语不惊人死不休,宋代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有个陈舍人,偶然得到一部旧本杜甫诗集。由于这部诗集年深日久,其中送蔡都尉诗中有一句脱漏了一个字:身轻一鸟,枪急万人呼。陈舍人把全诗读了好几遍,仍然猜不透该补什么字恰当。,有一天,适逢几个朋友来看陈舍人,他便将杜甫诗集摆在大家面前,让大家看补什么字好。一个年轻朋友看后说:“老杜这首诗是赞美蔡都尉武艺高强的,我看该补一个疾字!”一个中年朋友听后
2、说:“不行。这下句是枪急万人呼,疾急都是入声字,读音相同,意思也差不多。我看补个度字如何?”陈舍人把前后两句连起来读了一遍,摇头说:“度字后面往往有字承接,用在这里没有着落;同时,度字也显不出身轻如鸟快如飞的特点。”这时,有人提出补“落”字,有人提出用“起”字,还有人说“下”字好。大家各抒己见,莫衷一是,陈舍人只好劝大家改日再议。,不久,陈舍人又得了一部新本杜甫诗集。他迫不及待地翻开一看,原来这脱漏的是个“过”字。“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一个“过”字,使蔡都尉身轻如鸟的武功形象跃然纸上。朋友们知道后赞不绝口:“老杜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就是这一字之功,我们就望尘莫及了!”,一、真题体验1(2
3、012福建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望江南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注玉花:喻雪花。(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答:_,(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答:_解析:在读懂全文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一些关键词并不难解题。第(1)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理解可多元化,其中衬托的表现手法相当明显。第(2)小题考查的是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诗句通俗易懂,所谓“一切景语皆
4、情语”,考生只要抓住“空旷”“茅舍”“欢笑”等关键词,作者所蕴含的情感便十分明显了。,答案:(1)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2)(示例)下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2(2011福建高考)阅读下面这首
5、诗歌,回答问题。(6分)晓至湖上清厉鹗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选自清诗选)注湖:杭州西湖。折:弯曲。景:影。(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3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找出打上作者情感烙印的名词,挖掘作者隐含在“景语”里面的“情语”,此题并不难解。,答案:答题要点: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意思对即可。答出三点即可。3分,
6、每点1分)(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思想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句诗通俗易懂,设题相当开放,答案有好几种,关键要围绕表达技巧进行答题,只要能有根有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答案:对比: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的景致的深阔。对偶: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或形象丰富,或层次分明),意境深阔、淡雅(或幽静、清新)。(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3(2010福建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5分)访 隐 者宋郭祥正一径
7、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注坞:山坳。山翁:此处指隐者。(1)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答: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第三、四句来赏析“隐者”的形象,诗人通过“酒熟不出门”写隐者足不出户,独饮自己酿造的美酒;通过“残花满地”的景物描写进一步烘托隐者孤独、随性自然的形象。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2)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奇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B锦城虽云乐,不如早
8、还家。C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诗中塑造了酌独家酿、避世脱俗的“隐者”的形象,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向往隐逸生活的情怀。A项出自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表现的是隐居田园、自得其乐的情怀;B项出自李白的蜀道难,是规劝入蜀的朋友及早还家,表现出对友人的真切关心;C项出自杜甫的登高,写诗人饱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仇,白发增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更难排遣,表现的是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D项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苦。答案:A,二、考情分析近几年福建高考古诗歌阅读考查统计,综上分析,福建高考古诗歌鉴赏
9、题特点如下:1考点明确 福建诗歌鉴赏的考查中,考查目标明确,主要有思想感情、语言、表达技巧和形象。2选材多样 诗歌选材多样化,打破以唐诗宋词元曲为主,以名家名作为主的格局,而是兼顾其他朝代的诗歌,并关注非名篇名作。形式上长短适中,既有规律可循,也容易命题和答题,成为命题人比较喜欢的选择。3题型灵活 福建的诗歌命题,出现过多种题型,包括选择题,但无论如何变化,主要的目的在于降低考查难度的同时考查高中生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歌的能力。,把握内容和思路是读懂诗歌的关键。下面我们就考场上短时间内如何快速读懂诗歌作一指导。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对于考生来说,能否读懂诗,决定着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
10、的内容和技巧。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意思,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和层次来写的。下面我们就考场上如何能在短时间内快速读懂诗歌作解说。,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如何利用标题来读诗呢?(一)把握标题信息 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例如:,诗题,重要信息,咏素蝶诗,鹊桥仙七夕
11、,征人怨,交代了写作对象(素蝶);点明了诗的类别(咏物诗);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交代了写作对象、内容(七夕)或写作缘由(因七夕而写);暗示了写作内容和情感(写夫妻相思相聚)。,交代了写作对象(征人);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怨);暗示了诗的类别(边塞诗)。,诗题,重要信息,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梦游天姥吟留别,交代了写作缘由(左迁)、地点(蓝关)和特定读者(侄孙湘);暗示了诗的类别(贬谪诗)。,交代了写作内容(梦游天姥);交代了写作目的(留别);交代了诗的体裁(古体诗);暗示了写作手法(浪漫主义手法)。,即时应用1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一诗,从标题上来看,交代了哪些内容?答:_参考答案:交
12、代了写作缘由和内容(竹窗闻风);交代了写作目的(怀念远方之人);暗示了诗的感情基调和类别(怀人诗)。,(二)带着标题去读诗 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的内容的空间,使我们很容易较快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以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为例。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丹,寂寞将何言。,读标题,另外,古人还有一个写作习惯,通常在诗的开头一两句就破题、点题。这样,我们就可以依据标题,了解开头的内容。,即时应用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乌 夜 啼 陆游 纨扇婵娟素月,纱巾缥缈轻烟。
13、高槐叶长阴初合,清润雨余天。弄笔斜行小草,钩帘浅醉闲眠。更无一点尘埃到,枕上听新蝉。,从词中的“弄笔”“钩帘”“听新蝉”这些词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1)读题目:“乌夜啼”,时间为“夜”,物象为“乌”,动作为“啼”。(2)猜想:作者为什么夜里不睡?心情如何?(3)读诗:“素月”与标题中的“夜”对应,诗人在干什么?原来在“弄笔”写作,再联系陆游的生平作答。参考答案:“弄笔”表现词人报国壮志被压抑,兴酣落笔,藉以发泄愤激的感情;“钩帘”挂起帘钩,迎风纳凉;“听新蝉”以动衬静,凸显环境的清幽。从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词人表面闲适而内心却不平静,胸怀天下却
14、壮志难酬的郁闷。,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读懂正文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不过,方法上还是有几点很关键:,(一)懂得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1)结构章法,(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乐情,哀景哀情。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如:,诗 歌,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注 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野次:郊野。棰:鞭子。,前
15、四句为第一层次。,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层次及内容,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即时应用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苦 寒 行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长安城中多热官,朱门日高未启关。重重帏箔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注敕使: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热官:指有权势的大官僚。帏箔:帐幔和帘子。,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答:_参考答案:可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初冬边疆骤冷,战士们衣薄难眠;后四句为第二层,写京城官僚暖床醉酒,长睡不起。,(二)读关键语品情感 中国
16、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钱钟书用“闪电战”来形容古诗鉴赏。而其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这样绝对是读不懂、读不透的。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当然,最重要的是抓住关键诗词句,迅速定位情感基调。,如:,方法,举例,结句和其他表明诗眼的字句,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王维的山居秋暝最后一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眼句,而“留”则是诗眼,全诗要表达的对山水田园的留恋和对官场的厌恶都通过“留”字表现了出来。,诗词中的一两个字往往揭示了其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如抓住了这些字,把握思想感情往往既快又准。它不单单是诗眼词眼
17、,有时藏在写景叙事句中。,“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字就是情感语言,它揭示出了诗人的孤独感;“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就是情感语言,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即时应用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答:_参考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三、四两句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真)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
18、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三)抓住景、事、情 任何类别的诗歌都离不开“景”“事(典故)”“情”三要素,其中“景、事”是表象,“情”是诗的内核。我们要做的就是,仔细阅读全诗,对文字信息进行检索分类,注意诗中出现的景物意象、人物事件,由意象、事件生发开去。只有一个意象的画面,如荷花、菊花、竹子,本身就含有诗人全部的思想感情;众多意象组成的画面意境,其中也以一两个意象为主体。通过对景、事的提炼、理解,围绕人之常情,推导出诗的主旨。,例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
19、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问题有两个:(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里的景是:空荡荡的台、千古自流的江水、落日下的山峦、青天、长江水、水中白鹭洲。这里的事件是:诗人游凤凰古台、看到吴宫上演的今昔变化、感受晋代衣冠成冢。不难看出,前者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依旧,后者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经历由盛到衰的变化往事。有变的,有不变的,人世沧桑巨变,自然景物亘古永恒,古今对比,推导出诗人在抒发古今兴亡盛衰之感。再看尾联:景,浮云、太阳;事,诗人望长安而不见;情,愁。“浮云蔽日”有深意,
20、“云”轻浮不定,与左右逢源的奸邪小人相似;“日”为天的代表,指皇帝天子。浮云蔽日使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因不被统治者重用而忧愁。,即时应用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军城早秋严武注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答:_(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第一个问题从“景象”及其“寓意”的角度设题,切入点就是捕捉诗句中所选用的意象,并把这些意象组织成一幅有
21、机特征鲜明的画面。然后再结合主旨,明确画面的深层含意,也就确定了“寓意”。第二个问题从“情怀”的角度设题,切入点是捕捉和主旨密切相关的意象,如“飞将”“沙场”“匹马”等,把握诗歌的整体氛围,品味诗眼所在的词句,如“更催”“莫遣”等,综合多方面多角度,明确“情怀”。,参考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诗歌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也很
22、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一)注释的暗示 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注释,作用,介绍疑难词语、地名,介绍写作背景,介绍相关诗句,介绍作者,提供与“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帮助读懂诗句,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深层原因有关,示例:,诗歌,借助注释理解写作意图,此诗赠花卿的目的是给花卿以委婉的讽刺。,“此曲只应天上有”是说花卿僭用天子音乐,不当受之。,“人间能得几回闻”隐含警示之意,意谓这种享受难于长久。,赠 花 卿注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
23、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注花卿,名敬定,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平叛中立过功;后居功自傲,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二)题干的暗示 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这也叫借题解文法。,即时应用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野望 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1)诗歌中间四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采用了何种手法?答:_(2)陶渊明有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本诗中作者的情感态度与
24、陶渊明有何不同?答:_,解析:关注题干信息,提炼重要信息点。题干(1)“诗歌中间四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采用了何种手法?”信息提炼:中间四句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主要内容是景物画面,采用了某种需要深入探讨的表达技巧。这种表达技巧是在描写某种景物画面时运用的,所以,深入思考还是要立足于描写景物常用的技巧。,题干(2)“陶渊明有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本诗中作者的情感态度与陶渊明有何不同?”信息提炼:本诗在情感态度上与陶渊明在田园隐逸诗中所体现出来的“隐居田园,悠然自得”的感受有可比之处,但又有所不同,要回到诗中关注这种共同点,更要明辨这种不同。,参考答案:(1)诗歌中间四句描绘出了一幅山家秋晚
25、图:树木都已披上秋色,夕阳西下,给山峰涂上了余晖,牧人从山中赶着牛群归来,猎马也驮着猎物回来了。由远及近,前两句写静景,后两句写动景,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2)陶渊明在田园中能找到慰藉,显得悠然自得。本诗作者却在闲逸的情调中,透露出几分彷徨与苦闷。总之,只要留意诗歌的这些或隐或显的细节,加上平时掌握的诗歌知识,在考场上就能在短时间内读懂一首诗。,第一节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诗歌的思想内容是诗歌通过艺术意境传达给读者的感情状态,一般指诗歌画面反映的状况或现象、诗歌的主题、诗人寄托的情感等。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必须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板块 专题 古代 诗歌 阅读 知人论世 缘景明情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83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