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二专题五文化经典阅读-理解思想依文解题.ppt
《板块二专题五文化经典阅读-理解思想依文解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板块二专题五文化经典阅读-理解思想依文解题.ppt(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专题五文化经典阅读理解思想,依文解题,专题五文化经典阅读理解思想,依文解题,江苏文艺版2011中国散文年选收录了辽宁女作家宋晓杰的带你去茫茫的雪野,文中有一句这样的话:嗯,我明白他的意思,这种东边日头西边雪,像极了拙劣的拍摄现场,有种不知今兮何兮之感。”,这里的“今兮何兮”于典无据,正确的写法是“今夕何夕”。“夕”泛指夜晚,写成“今兮何兮”就不通。它可以算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今夜是何夜”,暗指今夜是良辰,多用作赞叹语。语自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笔者注意到,这一成语更多的被人误写成“今昔何昔”。,一、真题体验1(2012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
2、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在孔子、孟子看来,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如何才能成为君子?请综合上述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6分),解析:选段的主要内容是“文”与“质”的关系,选段的重点是强调君子的“存心”与行为。两个选段内容存在交叉对应关系,即“质”与“存心”对应,“文”与“爱人”“敬人”的行为对应。“质、存心、文、爱人、敬人”等词语,即为答题关键词。而“怎样的人”“如何成为”这两个问题,答题点有所重复,因此,答题应根据审题时的
3、分析,答出它们各自的能力层级特征,即回答“怎样的人”时,应用语简练,体现概括题特征;回答“如何成为”时,应结合语段内容,答出分析题特征。,答案:文质兼备、心存仁礼的人可以称为“君子”。要成为君子,就要文质兼修,才能达到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统一;不仅要心存仁礼,更要付诸实践,坚持用仁礼之心去爱人、敬人。,2(2011福建高考)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1)请简要概括孔子和子贡对“过”的看法。(2分),(1)解析: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观点的概括能力。题干中没有“分别”二字,说明子贡与孔子的观点是一致的,因此,答题时可以从子贡或孔子的话切入,对他们阐述的内容进行层次划分,而后分点概括。例如,子贡的话可分为两层,一是说君子之过,人皆可见;二是说,君子改过,人皆敬仰。由此即可概括出答案。本题回答时,考生还要注意“概括”题的一般思维过程,即先根据题干找到原文对应信息,而后将原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述。答案:人应当知错改错;人不必回避错误。(2)子贡以日食、月食为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4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文本所要表达的道理,就是第1题概括的观点,考生在本题中要完成的任务,就是
5、具体指出“以日食、月食为喻”的运用过程(本体、喻体),以及这一比喻与观点的联系。答案:以日月比喻君子的正大光明;以日月在运行中出现的日食、月食现象,比喻君子犯错误是显而易见的、暂时的;日食、月食过后,日月光明侬旧,以此比喻君子知错改错,照样能受到别人的尊重。,3(2010福建高考)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 段,回答问题。(6分)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于人同,舍己从之,乐取于人以为善。”(孟子公孙丑上),(1)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要想事业有成
6、,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就必须勤奋学 习,多闻多见,掌握丰富的知识。B儒家认为,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要虚心接受别人 的批评,而且要对批评者心怀感激。C孟子引用子路、禹、舜的事迹,目的就是劝诫人们要勇 于检讨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优点。D历史上一些有识之士,不仅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且 为求同存异,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2)结合上面选段,谈谈你对“乐取于人以为善”这句话的看法。(3分),解析:(1)本题两个语段的中心意思是“择善从之”。D项中的“往往保留自己的观点”的说法明显违背两段文字的中心意思。(2)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评析能力,答题要注意题干“结合上面选段”的提示,将“乐取于人”
7、对应到第一段的“择其善者”,将“以为善”对应到第二段的中心意思,即答出自身“行善”的意思来。答案:我们要谦虚好学,择善从之,完善自己,还要乐于在现实生活中行善,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意思对即可)答案:D,二、考情分析近几年,福建高考文化经典阅读题考查统计:,综上分析,福建高考文化经典阅读题特点如下:1考向分析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2011年以后,文化经典的命题出现了明显的转型,考试的能力层级由B级、D级变化为C级,考查重点由对材料语句的理解转向对作者观点的概括与分析,难度有所降低,体现了文化经典阅读与文言文阅读的不同考查要求。,2考查重点 文化经典的命题,会努力避免“偏难偏专”的倾向,涉及“传
8、统文化”、富有教育意义和借鉴价值、名词术语较少的普及性内容将成为文化经典命题的热点,即论语中论及道德修养、仁爱、孝友、教育教学方法的篇章,孟子中论及性善、克欲、涵养、民本、仁政、教育的篇章是考查的重点。3命题形式 从2011年开始,简答题成为文化经典题的主流题型,形式上,既可命制两个小题分别考查概括与分析能力,也可设置一道小题进行综合考查。,2012年福建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行分析和概括,能力等级为C级。考查范围主要包括论语孟子两部儒家经典著作,试题设置主要立足于题目所供材料的文本解读,分值6分,主要题型有选择、填空、简答等。,文化经典中的填空题,实
9、质是考查“筛选原文信息”的能力,一般采用“用原文词语填空”的命题形式,题目往往会有填空提示语,即位于填空空格前后的说明文字,有的题目还会有字数限制和引号提示。例1(2010福建质检)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3分),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孟子离娄下)注居之安:所学的道理处于心中安固而不疑惑。资:积累。原:同“源”。,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采用填空题的形式考查,要求“用原文作答”,既降低了难度,又避免了评卷的误差。填空题题干的表述,既是命题人对原文的理解,有助于考生理解阅读
10、材料;同时也是对考生填空的提示。第一处问题源自于原文“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题干所谓的“按照合理有效的方法”就是对“以道”的翻译,因此,第一处应填写“道”。第二处,从原文看,“自得”是“道”的结果,而非过程,实践“道”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即“深造”。第三处要求回答“深造”“以道”的效果,题干中“身边事物”提示了其对应原文词语应是“左右”,“学理的本源”提示了其对应原文词语应是“原”,再加上空格字数的限制,即可筛选出“取之左右逢其原”的结论。答案道深造取之左右逢其原(一处1分),回答文化经典填空题,要注意以下两点 1注意填空处前后语境 命题人为了确保填空题答案的唯一性,一般都会在填
11、空处前后增设一些语言提示,这些语句不但是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侬据,也是推断填空内容的重要凭借。考生要通过对这些语句的语法和语义分析,帮助自己确定所填写的词语的词性和含义,然后再根据要求回原文寻找对应词语。,2注意填空题的形式限制 多数填空题为了保证答案的不可争议,都会用引号明确地标示给考生,所填词语应来自原文;有的题目还会通过给出答题空格数的形式,进一步暗示考生所填写的词语只能是哪一个。对于这些形式上的要求,考生要严格遵守,并以此作为自己筛选词语的重要标准。,选择题可以分别或综合对应“筛选”“概括”“分析”等三个考点,但由于用以考查的文化经典材料往往篇幅短小,编制选择题有一定难度,而且选项内容往
12、往对简答题有提示作用,不利于考试的选拔功能,因此,近年来,选择题有日益淡出高考的趋势。文化经典选择题的选项是对阅读材料的解说和拓展,而不是对阅读材料的翻译,考生判断选项正误,应重整体理解,不必死抠字眼。,例2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3分)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注而已矣。”注运:转。,下列各项
13、中,对齐宣王和孟子的观点概括有误的一项是(3分)()A齐宣王认为攻打燕国轻易取胜是天意如此。B齐宣王认为自己占领燕国是顺应民心。C孟子认为只有正义之师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戴。D孟子认为占领之后,如果不能行仁政,照样会引发 反抗。解析B项的说法体现了民本的思想,而这一点正好是孟子与齐宣王观点的分歧所在,齐宣王站在统治者的角度,认为战胜与占领都是自己的功劳(天意),不可能从顺应民心的角度理解。答案:B,1了解客观选择题常见出错方式(1)将选段中的重点字词翻译错。(2)将文本的思想内容故意拔高。(3)似是而非,无中生有。无中生有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选段中没有这个意思,选项中故意生造出一层意思;一种是选
14、段之间或句子之间没有这种逻辑关系,而选项故意强加逻辑关系。,(4)将选段中各人的观点混淆,张冠李戴,把某个人的话语、观点故意加到另一个人身上。2掌握客观选择题解题技巧(1)可根据上文所提常见的出题方式逐个排除。(2)注意检验,看排除了错误的选项外,正确的选项间是否有互相矛盾现象。,简答题重在考查“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其中,“概括”指的是根据材料的内容,运用自己的语言对作者的看法观点进行一定程度的综合或提炼,最终形式简洁明了的答案。“分析”是比“概括”更高一层的能力要求,“分析作者(材料)观点看法”往往可以从三个角度命题:一是要求指出作者观点看法成立的理由,二是解说作者观点看法的具体内涵,三
15、是分析作者观点看法得出的具体过程。,当然,“筛选、分析、概括作者的看法”这三种能力要求之间存在密切的逻辑联系,“筛选”是“概括”基础,而“概括”则是“分析”的前提。如果说“筛选”“概括”题考查是“看法观点是什么”,那么,“分析”题考查的就是“看法观点为什么是什么”,因此,在考查的题型上,既可以分别考查这三种能力要求,也可以综合成一道简答题进行考查。本题型往往有以下两种命题方向:直接设问,要求回答选段表现了孔子(孟子)的什么思想;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材料的某一语句,具体分析这一语句的内涵或与作者观点的关系。简答题是福建文化经典考查的主流题型,复习时应加以强化。,例3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3分)
16、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为什么将“不义而富且贵”比作“浮云”?请简要分析。(3分),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题干中“将不义而富且贵比作浮云”是作者(孔子)的观点,题干已完成筛选与概括的任务,而分析的任务,就是题干所要求的“为什么”。“浮云”之意,显然指与自己无关,不重要。根据孔子的这一观点去筛选文本信息,即可找到“士志于道”“乐亦在其中”“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等原文语句,将这些语句的含意用自己的话进行转述,即可得出答案。答案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安贫乐道,不应追求
17、物质享受,如果富贵是不正当的,君子更应当视之如浮云。(3分,大意符合即可),简答题答题的三步走和两关注(一)三步走 第一步,通读全文,筛选出表现作者主要观点的关键词句。如果涉及多则材料,则应当筛选出多则材料的共同关键词。第二步,根据筛选出的原文关键词句,采用综合、抽象、转换等方法,概括出作者或材料的主要观点。第三步,根据题目要求,筛选出原文中用来解说或阐述作者或材料观点的语句,并将这些原文语句分解为若干个要点,然后转换为自己的话(注意,不是翻译),扣题作答。,(二)两关注 1关注命题人的补充注解 文化经典阅读材料由于年代久远,近代版本、解说等可能有所出入,为了保证考试的效率,命题人除了有意回避
18、有争议的语段外,还经常通过文后的补充注解来引导考生的答题方向。考生对于非知识性的补充注解,一定要高度重视,并将其视作答题的重要依据。,2关注文本阅读题的特点 随着2013年考试说明的公布,文化经典题作为文本阅读题的特征更得到了确认。所谓“文本阅读”,即“以文为本”进行阅读,其寓意是答题的依据在文本,答题的内容源自阅读材料本身,即使是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也要找到原文对应的信息点。因此,对于文化经典简答题,考生千万不可拿记忆中的孔孟观点乱贴标签。,文化经典阅读题因“分析不知所云”而失分 示例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回答问题。(4分)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子曰:“伯夷
19、、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公冶长)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在品德修养上,孔、孟为什么都主张“反求诸己”,请简要分析。答:_,考生答案(答案一),(答案二),阅卷者说 1失分缘由:“答案一”审题不清,没有注意题干中最主要的答题限制语是“为什么”;没有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答案中没有用“因为”“所以”等词语来扣题。“答案二”文本意识不强,没有从原文中筛选关键词句作为答题的主要内容,而是凭借平时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天马行空地自由发挥。,2满分要点: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分析。题干中“主张”一词,说明“反求诸己”即为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板块 专题 文化 经典 阅读 理解 思想 解题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83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