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学第三章表面接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摩擦学第三章表面接触.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金属表面的接触,第一节、表面接触的基本概念,二接触面积的概念 由固体表面的几何特性可知,一般工程中的各种固体的工程表面,不论其加工精度和表面光洁度多么高,在固固界面上的接触都是点接触,因此,必须分清以下两种接触面积的概念。,一表面接触的特点 1、宏观:低副接触、高副接触 2、微观:粗糙表面接触、三个位置接触、微凸体塑性变形、新微凸体接触、接触 体增加、平衡,1)名义接触面积(表观接触面积)名义接触面积是指宏观的固固界面上的边界所决定的宏观接触面积,或两个具有理想的绝对光滑的物体的接触面积,,An=ab(3-1),其大小由下式决定:,3)实际接触面积Ar(真实接触面积)实际接触面积是指在
2、固固界面上,直接传递界面力的各个局部实际接触的微观面积Ari的总和。今假定在界面上有n个微观的实际接触面,则其总的实际接触面积为:,Ari,2)轮廓接触面积Ap 由于波纹度存在,使接触斑点聚集在个别区域里的波顶,变形部分所形成的面积称为轮廓接触面积,(3-2),三、微凸体模型和接触模型,1、微凸体模型,2)柱形模型,1)球形模型,3)锥形模型,2、接触模型,1)球面与球面接触,3)棒与棒接触,2)球面与平面接触,有关接触表面的特点:,(1)固体间接触不连续性,即接触的离散性(2)固体间接触面积的三种类型:名义接触、轮廓接触、实际接触(3)固体间接触具有分子和力学双重性(4)摩擦过程中,微凸体的
3、接触部位上的闪温比基体平均温度高的多,第二节 赫兹接触,1 固体接触的过程:两个固体表面在法向载荷作用下相互接触,首先在软高的微突体(A,B点)接触,随着该微突体的变形(峰顶被压平)而逐渐在较低的微突体(C,D点)接触,直到接触的微突体的数量增加,使总的接触面积增大到足以支撑外载并达到静力平衡为止。,(1)、接触位置 两个表面相应微凸体高度之和的最大值部分开始(2)、接触变形 弹塑性变形状态,成对最高的微凸体变形最大(3)、粘着作用 粘着点-面积小应力大-分子相互作用(4)、机械相互作用 以变形和位移适应相对运动,机械相互作用,发生变形和位移以适应相对运动 较硬的材料的微凸体会嵌入较软材料的表
4、面中,较软材料的表面微凸体被压扁和改变形状。,微凸体互嵌微凸体不发生变形就不能产生运动,2、赫兹接触定义:所谓赫兹接触就是指圆弧形物体的接触(赫兹1896年关于表面接触应力应变的研究)假设:(1)材料为完全弹性;(2)表面是光滑的;(3)接触物体没有相对滚动;(4)接触物体不传递切向力;一、两球体接触,半径 可由赫兹公式,式中:,引入,(3-3),(3-4),一般作用在接触面中心的最大接触应力是平均应力的1.5倍,=,=,=,=,=0.3,当两个球均为钢球时,代入,(3-5),(3-6),(3-7),1、,2、,二、两圆柱体接触由赫兹公式,如圆柱 长度为L即:,接触面上最大应力是平均应力的4/
5、倍,当两圆柱体均为钢时,=,=,=,=0.3,(3-8),(3-9),(3-10),(3-11),代入b式,得:,三、球面与平面的接触(HZ),令接触两球中的一球半径R2趋于无穷大设圆球面积为R0,四、圆球面与凹球面的接触(HZ),在接触两球中,令凹球半径为-R2。可看作球面与凹球面的接触。,五、结论与讨论,(1)在弹性变形状态下,最大接触应力与载荷成非线形(2)球与平面接触最大剪应力在表层下0.5 处,且(3)圆柱与平面接触时在表层下0.786 处,且(4)当法向载荷与切向力同时作用,最大剪应力位置向表面移动(5)由于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每个微凸体进入接触时出现微观赫兹应力分布(6)大多数粗糙
6、表面接触,表面接触具有弹塑性特点(7)表面接触的形式取决于接触条件,第三节粗糙表面的接触,一、单个球体与刚性平面的接触计算 研究单个弹性球体与刚性平面的接触情况,理论接触面积:,实际是球体塑性变形时的接触圆面积,实际加载时弹性体侧向变形受到限制,实际面积比理论面积小,实际面积,法向变形量,故:法向载荷,(3-12),(3-13),(3-14),(3-15),(3-13),已知,二、理想粗糙表面的接触计算研究粗糙表面时,个微凸体按某些特定规律处理,1、完全弹性接触由前式知:,由前知单个微凸体载荷:,上述结果表明在弹性变形情况下接触面积与载荷成正比,(3-14),(3-15),实际接触面积,总载荷
7、:,2、完全塑性接触,假设载荷使微凸体在一恒定流动压力p下发生塑性变形,材料作垂直向下的位移而不作水平扩展。此时应力达到屈服应力已知微凸体接触面积等于2R,若单个微凸体接触面积,作用载荷,实际接触面积有 个微凸体则总载荷,载荷可表示:,上式表明完全塑性变形时,总载荷与实际接触面积成正比,(3-16),三、两个实际粗糙表面的接触 实际粗糙表面的微凸体高度是按概率密度函数分布的,因而接触的微凸体数量应根据概率方法计算。,若两个表面的粗糙度均方根值分别为Rq1()、Rq2(),且参考中线之间距离为 h。他们的接触可转化为一个光滑刚性平面和另一个具有均方根值为:的粗糙当量表面相接触。,表面,表面,h,
8、Zh概率,光滑刚性表面,当量表面,若单位名义接触面积内有n个微凸体,则实际接触点数m为:,1、弹性接触,设 为当量表面上微凸体高度概率分布函数,当光滑表面与当量表面参考中线距离为h,只有微凸体高度zh时才会接触,接触概率,已知:,由前知:,代入,Z,得:,一般情况,在Z值较大部分的微凸体高度分布接近指数分布,故令:,则:,整理得:,或,与摩擦表面性质有关参数,、塑性接触,综上所述:1、弹性接触面积与载荷成正比,与高度分布无关2、塑性接触,实际面积与载荷成正比,在塑性接触状态时,其接触面积是弹性接触面积的2倍。即:,由:,得:,1、在表面上形成永久性塑性变形(1)在曲面接触中,最大剪应力在表层下
9、,故塑性变形发生在表层下;(2)当载荷增大,塑性变形扩展,在表层出现明显特征,即永久压痕;(3)此时,平均接触应力最大值;(4)通常用 定义材料的硬度值H,即;(5)结论:球面或圆柱对平面,或曲面对曲面施加载荷时,若平均接触应力未达到三倍屈服应力之前,表面不会发生明显的永久性压痕;判椐:,第四节接触变形的判据,材料硬度与压缩屈服极限有关 不发生永久性塑性变形,、平均接触应力:,时由弹性变形进入塑性变形。,当,材料布氏硬度,、塑性变形的条件:,过渡点:由完全弹性到完全塑性,同除Rq1/2 得:,q微凸体高度均方根,、塑性指数:,通常将,的倒数称为塑性指数,用表示。,塑性指数(无量纲)综合弹性模量(cm)材料布氏硬度(cm)q微凸体高度均方根(m)微凸体曲率半(m),10 完全塑性接触0.6 10 弹塑混合接触,表面粗糙度Rq增加时,也增大,表示微凸体接触部分容易过渡到塑性变形。10完全塑性接触0.610弹性和塑性变形同时存在大多数都属第三种,、依据判断表面接触状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79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