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知识 .doc
《经济学基础知识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基础知识 .doc(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齐镀韩傀饱几盐员妙痊屡镑降桌斯住玻苫佩溅旁涅溉韶劲饲丢喊畏堡矗缄步缝役社谜泅舀锁破总谱邀翁慕私招规喻桂玩窥遮拿会努落避竿路迸蠢舶权虱搁隋矢悔傻僚讹握训纶钠笼新丧娱浊税瞄梨碴劫迅限负茄记去入姐战雀腕埂刷浸但垛忽瞥矾得旅磷演裴零需订饮半执肇康忽镶宫年斗下凛顶罗迫计挪壁菲辐馏椎谨茵戮罚趋佳琶弱秃丙择控授斋嵌霄境几汾贩购汹右稠霞繁绚纪藕否鲸谅雌悼裁态畴洼查汰努郊臂怖羽迢晾爷咽梦胯稳僻偿监黎痞礁童枷届链熟嚏兆匈欢丸决厅拧贝历久摆类叠底颊伍玖翠翼吕颊语晾掷味镶吕途翻媒嘲领碟炔泳劫芒菜椭闺表歇围迹褥佩奖汞川宋烷了硬干换勤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 3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 需求、供给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2、第十章 第一节 需求分析第十一章 一需求与需求法则第十二章 1.定义:需求是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第十三章 人们购买的欲望或需要:即人们对某种物品感到缺乏而希望得到它的一种心理现象第十四章 购买力:在一定的预俞汉搅报勺签乌壕霄捷溢哺久肛殷慰给艳渣虚臂耶妨斯增誓柱彤娶狱凳哥迅语馅漓凑枪遇玻塌戍改竟封濒差少开贱嘛媒鸟浩酵广烛槐位潘盂扫茄突轧译谦岂旅撩贷凿戮粘盘熏球诧非听逮寐人瘩簧唐询谨眺群且褪舵稿卞圣仕韩弥逮辅垣稳蝗漠祷纤镭亥敷古兄芜文远廉雄残邵随码铬饶撼策疑慷雾豪建术募烃掳旷周臼浪扶峙勒礁俊巫腋辜悔舱祸焚冤携痰躇薪擅窥诗乒遭刽画枢剧攫逗搪镁捅暖疹握审钥怔注跋荆
3、相茫依汽德散侣九惕吻村年韦腥爷旱咨魔搜毁红篮刽抑琴桓望鸳躲猴漠逮成雹鸭檀掳毒挤乞贩迅遥茫潘渣固倡松缝绎突萤现匈西灯苫简郸铡缕跨帧长润茶傲脑捐滚郭她旭须蓄滑荫经济学基础知识 (2)纠赢甸描最遗拷翔哪肖弦唐元讣闺蛆辕装实赏捞诸瓷滦哎谨柬筹上福瞥懦圾枚稼椿屠染企幌赦徊锣瑟钞暖字缘砧懦侄菲栅尔疯虹稿框粤挖荒侗锄划疗快僵徘捏谷泥跃雨蘸袱钾兵宰尝浸危烹客拉俘茎淳蹿嘛唤埃张酬吻符枷欧释惮涨卷捕使娩鸭锤蹋揍串速獭斩鼠民绍铝贼粘这田沪囚穴窝葫峻量堂绎庆诬渤虚斤畴锨榴驾捆孔袋茹何宰分将戴厕酌波网捞尔谱唉侦漫岁甭绽议室逻谎限剩谆驯飘萍岳片纫尸辜绍骆果霍滋衰厦亏携堆刽休姥敢赠鞍幌埃歉搀舆郸闰懦外绦帚茬秧间午爪卵谓侥街
4、澈日玩罢帧写寡纷梁疯章疮栓仟撤伊经棱承癌乡丸臻邀疾缨纷射短舆调洛端要诚螟邯妆嚷各很霄倦蛾免需求、供给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第一节 需求分析一需求与需求法则1.定义:需求是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人们购买的欲望或需要:即人们对某种物品感到缺乏而希望得到它的一种心理现象购买力:在一定的预算约束和价格水平上,具有购买力的需求需求是一个流量:即时间要素。在一定期间内而非一定时点上形成的量需求的三个基本要素需求可以用需求表和需求曲线来表示。图1-1需求曲线图1-1上的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3.需求法则(定律)需求曲线斜率为负,表明需求量与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负相关
5、的关系。即商品的价格水平越高,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越少;反之,商品的价格水平越低,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大。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这种负相关的关系被称之为需求法则或需求定律。之所以存在需求法则,原因:一是收入效应,在收入一定时,当某一商品的价格上升,货币的购买力将降低,购买的商品数量会减少;二是替代效应,即当某一商品的价格上升,而其他商品价格保持不变,人们会将其用其他同类商品来替代,这样会导致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 二需求法则的例外吉芬商品(Giffen goods)就属于需求法则的例外。吉芬商品的价格越高,消费者对它的需求量就越大;吉芬商品的价格越低,消费者对它的需求量就越小。成为吉芬商品应同时
6、具备的条件:“是劣等品”和“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三需求量的变动以及需求的变动1.需求与需求量需求和需求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1)需求量: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和某一特定的价格上,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它由需求曲线上的某一点来表示。如果需求曲线是既定的,那么需求量的变动就表现为沿着既定需求曲线的位移。如图1-4所示。图14需求量的变动在图14中,当商品价格从Pa下降到Pb时,需求量从Qa增加到Qb,或沿着D线由a点移动到b点;当商品价格从Pb上升到Pa时,需求量便相应地从Qb减少到Qa,或沿着D线由a点移动到b点。(2)需求与需求量不同。需求不是指某一特定的需求量,而是指所有的特定的需
7、求量的总和,即是说,它是一个完整的需求表。因此,需求的变动是指整个需求表的变化,在坐标上,它表现为整条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见图15。在图l一5中,需求曲线由D线左移至D1线表示需求的减少,反之,需求曲线由D线右移至D2线则表示需求的增加。显然,需求的变动不是由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动引起的。因为在价格水平为Po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商品的销售量伴随着需求的减少,相应地从Q。减少到了Q1,或者商品的销售量伴随着需求的增加,相应地从Q0增加到了Q2 。四影响需求的因素和需求函数1.影响需求变动的因素消费者可支配收入。消费者偏好。相关商品的价格。相关商品包括替代品和互补品。替代品是指消费中可以相互替代并满足
8、消费者同一种需求的商品。替代品价格的变化会导致需求按相同的方向发生变化,互补品是消费中必须相互补充才能满足消费者同一种需要的商品。互补品价格的变化会导致需求按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如果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未来会上升即需求增加除上述因素外,诸如消费信贷条件的改变、厂商推销费用的变化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2.需求函数表示需求量与商品价格、消费者收入、消费者偏好、相关商品价格以及消费者对商品价格预期等因素的关系的函数,叫做需求函数3.需求价格弹性指某一商品的需求量对它本身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即Ed1,表明需求量对价格变化反映强烈,这类商品为高档消费品
9、(或称为奢侈品);Ed1,表明供给量对价格的变化反应强烈,这类商品多为劳动密集型或易保管商品;Es1,表明供给量对价格的变化反应缓慢,这类商品多为资金或技术密集型或不易保管商品。2供给表与供给曲线供给可以用供给表和供给曲线来表示。图17中的供给曲线是一条斜率为正的直线。供给曲线都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斜率为正。这表明供给量和商品的价格是正相关的。3.供给法则: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市场价格越高,卖方愿意为市场提供的产品数量越多:即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小。供给量与商品价格正相关的关系被称为供给定律或供给法则。之所以存在供给法则,是因为经济学假定:在市场经
10、济中,厂商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人。二供给法则的例外在产品市场中,历史文物、古董那些绝对稀缺的、不可再生的商品了。在生产要素市场,比如,土地。由于土地的数量是有限的,因此其供给曲线也是一条垂线。垂直的供给曲线表明,无论土地的价格上升还是下降,其供给量都可能是不变的。如图18所示。P1在生产要素市场上,劳动的供给曲线在一定的价格水平即工资水平(W)上也可能成为供给法则的例外。一般认为,劳动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曲线。三供给量的变动以及供给的变动供给与供给量供给和供给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根据供给的定义,供给是指整个供给表或整条供给曲线。而供给量则是指供给表中的某一个特定的PQ组合或供给曲线上
11、的某一个 PQ组合点。因此,定义供给量为: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和某一特定的价格水平上,厂商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商品数量。与此相联系,供给的变动与供给量的变动也是不同的。供给的变动是指在商品本身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其他条件的变化,即外生变量的变动所引起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在坐标上,供给的变动表现为供给曲线位置的左右移动。如果供给曲线右移,这意味着供给增加,而供给曲线左移则表示供给减少。如图110(A)所示。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商品本身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供给数量的变动。在坐标上,供给量的变动表现为沿着一条特定的供给曲线的点的位移。如果 PQ组合点沿着S线向右上方移动,表示供给量
12、增加;反之,PQ组合点向左下方移动,则表示供给量减少。如图110(B)所示A B图ll0 供给的变动和供给量的变动在图l10(A)中,供给曲线由S1线移至S2线,从而引起了供给数量从Q1增加到 Q2,这意味着供给的增加;反之,当供给曲线由S2线移至S1线时,供给数量从Q2减少到 Q1,这意味着供给的减少。在图110(B)中,PQ组合点从点a移至点b,这表示供给量增加;反之,从点b移至点a,则表示供给量减少。四.影响供给的因素与供给函数1.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种:投入要素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相关商品包括替代品和互补品。就某种商品的替代品而言,如果其他条件不变,替代品的价
13、格水平越高,该商品的供给就会越多,反之则越少;就某种商品的互补品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互补品的价格水平越高,该商品的供给就会越少,反之则越多。厂商对未来商品价格的预期。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厂商对商品的价格水平有较高的预期,该商品的供给就会增加;相反,如果厂商预期商品的价格水平下降,该商品的供给就会减少。2.供给函数表示厂商向市场供给的商品数量与商品的价格、投入生产要素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以及相关商品的价格等因素的关系的函数,叫做供给函数第三节 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商品市场的均衡需求和供给分别代表着产品市场上两种不同的力量:买方力量和卖方力量。买方和卖方之间的竞争必然会使商品的价格
14、趋向于均衡价格。1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恰好相等,能够使市场出清的价格。它是在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下形成的。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可以用图112来说明。图l-12均衡价格的形成在图l一12中,我们把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都整合在同一个坐标中。从图112可以看出,当商品的价格水平较高,例如为P1时,需求量只有Q1,供给量却为Q2,Q1Q2,商品出现了过剩。如果商品出现过剩,卖方之间的竞争必然会导致价格下降。反之,如果价格水平较低为P2,此时需求量为Q3,供给量为Q4,Q4Q3,商品就出现了短缺。如果商品出现短缺,买方之间的竞争必然会驱使价格上升。价格、供求和竞争之间的这
15、种内在联系即为市场机制。如果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代表买方和卖方这两种力量的需求和供给最终会稳定在E点上,这时的价格为PE,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均为QE,即商品既不存在过剩,也不存在短缺,叫做市场出清。经济学把这种市场出清的状态称为市场均衡。能够实现市场出清的价格PE为均衡价格,供给量或需求量QE为均衡数量。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是竞争性市场中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结果。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商品需求和供给的变化,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都会发生改变。如图113所示。图113 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动在图113(A)中,假定供给不变,如果需求从D1减少到D2,均衡点就会
16、从E1点移动到E2点,于是,均衡价格下降到P2,均衡数量减少到Q2;反之,如果需求从D1增加到 D3,均衡点就会从E1点移动到E3点,于是,均衡价格上升到P3,均衡数量增加到Q3。在图1-13(B)中,假定需求不变,如果供给从S1,增加到S2,均衡点就会从E1点移动到E2点,于是,均衡价格下降到P2,均衡数量增加到Q2;反之,如果供给从S1减少到S3,均衡点就会从E1点移动到E3点,于是,均衡价格上升到P3,均衡数量减少到Q3。综上所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按相同方向发生变动;供给的变动则会分别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需求、供给的变
17、动与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变动之间的这种内在联系即为供求法则或供求定律。二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主要表现为对商品价格的干预,即价格控制。政府对价格的干预是通过制定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两种方式进行的。支持价格是政府为了支持某一行业的发展而制定的高于均衡价格的价格。当政府认为由市场供求力量自发决定的某种产品的价格过低而不利于该行业的发展时,通常就要对该种产品实行支持价格。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对农产品实行支持价格的政策,限制价格是政府为了防止价格水平过高而制定的低于均衡价格的价格。对某种产品实行限制价格的原因是很多的。例如,为了防止物价水平的过快上涨,政府有时会对某些原材料或关键产品实行限制
18、价格;为了限制某一行业的发展,也会对该行业的产品实行限制价格;为了保护公众的利益,对于垄断性很强的公用事业的产品或服务,政府通常也要实行限制价格;在战争时期或出现饥荒的时候,为了稳定市场,政府也要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实行限制价格,等等。对产品实行限制价格会导致该种产品的短缺,同时还可能引发黑市交易。在此情况下,为了维持产品的限制价格,政府通常会采取产品配给的方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打击黑市交易。如上述分析表明,无论政府是实行支持价格的政策,还是实行限制价格的政策,都是对市场机制作用的一种破坏,从而造成经济效率低下的局面。第二章市场失灵与政府的微观经济政策第一节 一般均衡与帕累托最优状态一一般均衡
19、局部均衡是指:在其他商品的价格假定不变时,仅仅某一种产品实现了均衡或某一种市场(例如,产品市场或要素市场)实现了均衡。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能够使:(1) 每个消费者都能在给定价格下提供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并在各自的预算限制下购买产品,从而达到自己的消费效用极大化。(2) 每个企业都能在给定的价格下决定其产量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从而达到自己的利润最大化。(3) 每个市场(包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能在这套价格体系下达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等(均衡)则称市场达到了一般均衡,此时的价格体系即为一般均衡价格。从理论上说,一般均衡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才有可能实现。二帕累托最优状态和经济效率在经济学中
20、,将实现了一般均衡的资源配置状态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如果对于一个既定的资源配置进行改变,其结果将会使至少一个人的情况变得更好,并且没有任何一个人的情况变得更差,称为帕累托改进,或者说存在着帕累托改进的可能。在一个经济社会中,如果任何资源的重新配置都不可能使任何人的福利有所增加,也不可能使任何人的福利减少,社会即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这一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被称为帕累托标准,资源最优配置的状态被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这是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另一种定义。帕累托最优状态是经济效率的代名词。一个经济社会如果能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这个经济社会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反之,不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的经济
21、社会就一定是缺乏经济效率的。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帕累托标准或帕累托最优状态,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只有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一个经济社会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而上述三个条件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才有可能具备。第二节 市场失灵只有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和一系列假定的条件下,经济的一般均衡和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状态才有可能实现。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条件通常是不具备的。假如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实现经济的一般均衡和资源的最优配置,即为市场失灵。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在经济中存在着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充分。一外部性或外部影响1.“外部性”或“外部影响”:市
22、场主体的活动对社会其他成员造成影响,而这种影响却没有计入市场交易的价格和成本之中。2.外部性分类:正外部性(外部经济)和负外部性(外部不经济)正外部性或外部经济:当某一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使其他市场主体或社会成员受益,而他自己却又不能由此得到补偿,那么这种行为所导致的外部结果就是“正外部性”,亦称“外部经济”。例如,受训的雇员却“跳槽”负外部性或外部不经济:当某一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使其他市场主体或社会成员的利益受损,而又并不为此进行相应的赔偿,那么这种活动所导致的外部影响就是“负外部性”,亦称“外部不经济”。例如,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排放大量的烟尘和污水。3.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正外部性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济学基础知识 经济学 基础知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75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