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疾病患者的护理.ppt
《出血性疾病患者的护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出血性疾病患者的护理.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出血性疾病患者的护理,教 学 目 标,【掌握】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表现;2ITP病人的主要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熟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检查和治疗要点。【了解】1常用的实验检查方法及归类诊断的特殊检查;2出血性疾病的概念、分类、诊断要点;3正常止血、凝血和抗凝血机制;4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一)出血性疾病概念,出血性疾病:指由于人体的止血、凝血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临床上皮肤、粘膜、内脏的自发性出血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的一组疾病。发病机制:血管壁异常 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异常 凝血功能异常,概 述,复习正常止血机制,一、血管机制1.最早的生理反应:局部血管收缩-
2、管腔狭窄-伤口缩小或闭合2.血管受损-基底胶原暴露激活FXII-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3.内皮细胞:表达并释放组织因子TF,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二、血小板机制,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的作用1.形成血小板血栓(机械性修复)2.通过花生四烯酸代谢形成血栓素A2等具有强烈收缩血管、诱导血小板聚集的介质。3.释放血小板第3因子直接参与凝血反应4.活化血小板直接激活FXII及FXI,血管受损,血管收缩,胶原暴露,血小板粘附、聚集、释放,纤维蛋白形成,凝血系统激活,限制血流,血小板聚集成栓(初步止血),血凝块形成(加固止血),凝血 无活性的凝血因子被有序地逐级放大激活,转变为具有活性的酶的连锁反应。,三、凝血机
3、制,凝血因子的组成:I-V、VII-XIII(III为组织凝血活酶,存在于组织中,故血浆中存11种,IV为钙离子,其余为蛋白质,因子VI是因子V激活后的中间产物,故不作为独立的凝血因子),凝血过程,分三阶段1.凝血活酶生成2.凝血酶生成3.纤维蛋白生成,抗凝血系统的组成及作用,包括抗凝血物质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1、抗凝血物质:有AT-,蛋白C系统、肝素等 其中抗凝血酶(AT-)是最主要的抗凝血物质,其作用是使凝血酶和其它活化的凝血因子失去活性,其抗凝活性与肝素密切相关2、纤溶系统:纤溶酶原在纤溶酶原激活物的作用下被激活形成纤溶酶,溶解纤维蛋白,(三)病因,血小板减少所致者最常见,约占出血性疾病
4、总数的30%50%;其次为血管结构及功能异常,出血性疾病 总数的20%40%;凝血因子缺陷所致者较少见,约占出血性疾病 总数的占5%15%。,(四)导致出血性疾病的病因分类,血管壁异常血小板异常凝血功能障碍抗凝和纤溶系统异常复合性止血机制异常,血管壁异常:,先天性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巨大海绵状血管瘤 后天获得性(多数)过敏性紫癜 感染性紫癜 坏血病(维生素C缺乏)单纯性紫癜等等,血小板异常:,血小板异常,数量异常,血小板减少,质量异常,血小板增多,先天性,后天性,常见于:ITP、再障、白血病、尿毒症等,各种原因导致的凝血因子缺乏遗传性获得性,凝血功能异常,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严重肝
5、病、尿毒症等,抗凝药物过量中毒凝血因子抗体的形成,抗凝物质增多、纤溶系统异常,肝素使用过量、溶栓药物过量、免疫相关抗凝物增多及蛇咬伤等,复合性因素所致出血性疾病 病情严重 进展较快 治疗难度大 预后欠佳 其临床重要性已引起高度重视,复合性止血机制异常,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重症肝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护理,什么是紫癜?,紫癜是皮肤或粘膜的毛细血管中的血液渗出而瘀积于组织内形成。血液刚渗出时,皮肤可见到形状大小不一的鲜红色斑点,它与其它皮疹不同之处在于指压不退色。以后斑点颜色变紫而转青,最终变成棕色而逐渐消退。细小如针头大小的渗血称为瘀点,较瘀点大的称为瘀斑,它们统称为紫癜。,ITP又称自身免疫性
6、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最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往往低于80l09L特点是血小板寿命缩短、骨髓巨核细胞增多、血 小板更新加快临床上将之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多见于 儿童,慢性型多发于中青年女性,男:女为l:4。,一、疾病概述,二、病因与发病机制,(一)感染:急约80%的急性ITP病人,在发病前的2周左右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二)免疫因素:免疫因素的参与可能是ITP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病人体内由于病理性免疫所产生的抗血小板抗体,称为血小板相关性抗体(PAIg),多为IgG;PAIgG抗体不仅导致血小板破坏同时也影响巨核细胞成熟,
7、使血小板生成减少;妊娠妇女患本病者,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约使半数新生儿发生暂时性血小板减少,导致新生儿紫癜;,(三)肝和脾的作用:体外培养证实脾是ITP病人产生PAIg主要部位,病人做脾脏切除后,多数血小板计数上升,血小板抗体有所下降;与抗体结合的血小板在通过脾时易在脾窦中滞留,增加了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清除的可能性,病人发病期间血小板寿命明显缩短,约为13天;肝在血小板的破坏中有类似脾的作用;(四)其他 女性:青春期后与绝经期前易于发病,可能是雌激素抑制血小板生成及促进单核-巨噬细胞对抗体结合血小板的破坏有关;毛细血管脆性增高,可加重本病出血症状。,护理评估,一、健康史 了解起
8、病前1-2周有无呼吸道感染史,特别是病毒感染史。了解有无出血性疾病的家族史,二、临床表现,(一)急性型多见于儿童,病前1-2周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特别是病毒感染史。起病急,常有畏寒、发热。出血重:主要表现四肢、鼻腔 口腔、牙龈出血,也可出现广泛的皮肤、粘膜出血,可有紫癜、瘀斑,甚至形成血疱、血肿。内脏出血:呕血、便血尿血、阴道出血颅内出血:剧烈头痛、意识障碍、瘫痪、紫癜、和淤斑 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出血广泛或出血量大时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常呈自限性,常在46周内缓解,极少数转为慢性,护理评估,(二)慢性型以40岁以下青年女性多见。起病缓慢,一般无先驱表现,出血症状较轻,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皮肤及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出血 性疾病 患者 护理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75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