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部铁路通道无砟轨道铺设前技术评估实施细则.doc
《中南部铁路通道无砟轨道铺设前技术评估实施细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南部铁路通道无砟轨道铺设前技术评估实施细则.doc(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建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无砟轨道铺设前技术评估实施细则二一三年七月二十五日1前 言本细则是根据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30吨轴重重载铁路试验段隧道内无砟轨道主要技术要求(暂行),借鉴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要求,结合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无砟轨道设计及以往经验编制本作业细则。本作业细则包括总则、术语、职责与要求、一般规定、隧道沉降变形评估、精密网布设评估、不良地质隧道基地加固(整治)质量评估、隧底断面结构几何尺寸评估、首段工程工艺工装评估、附录等10部分内容,对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具有指导作用。目 录1总 则12术 语23职责与要求44一般规定64.1.隧道沉降评估要求64
2、.2.观测点布置与观测频次64.3.评估方法及判定标准65.隧道沉降变形评估85.1.隧道沉降观测内容85.2.沉降评估86.精密测量106.1.CP控制测量评估107.隧道基底加固及质量缺陷整治117.1.隧底加固处理一般要求117.2小导管注浆施工117.3钢花管施工(注浆与不注浆两种情况)117.4加固效果质量评定117.5隧道质量缺陷整治(按照处理流程编写,明确各方职责、内外业要求)118.隧底断面结构验收138.1.道床施工前结构几何尺寸138.2.外观质量综合评定139.首段工程验收149.1.技术准备149.2.工装准备149.3.进场材料验收149.4.首段工程质量评估159.
3、5.评估程序1510.附录16附表1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16附表2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评估验收记录表17附表3 隧道沉降量记录表18附图一 精密测量控制点埋设示意20附图二21附图三22附表4 CP对点距离测量记录表23附表5 小导管注浆记录表24附表6 钢花管注浆施工记录251 总 则1.0.1 为指导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隧道无砟轨道铺设前的技术评估,制定本实施细则。1.0.2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指导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隧道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未包括的内容,应按相关现行铁路设计规范、规定执行或另行研究确定。1.0.3 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应是线下工程的变形,评估应综合考
4、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变形关系,成区段或全线实施。1.0.4 无砟轨道线下工程的变形量(包括变形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应符合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技术暂行规定的要求。1.0.5 无砟轨道铺设评估的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验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1.0.6 线下工程的勘察、设计和施工质量应满足相关规范和标准要求,勘察、设计和施工资料应完整齐全。1.0.7 线下工程的设计应与施工组织相结合。当施工组织发生变化时,设计上应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确保线下工程满足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要求。1.0.8 铺设无砟轨道前,线下工程的主体应全部完工,检验合格。未完
5、成的附属工程不得影响无砟轨道的铺设。1.0.9 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除参考本细则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262 术 语2.0.1 无砟轨道用整体混凝土结构代替传统有砟轨道中的轨枕和散粒体碎石道床的轨道结构。2.0.2 变形线下结构由于荷载、环境等作用引起的随时间发生的位移。2.0.3 沉降基础设施在竖直方向产生的变形,包括下沉和隆起,向下为“正”,向上为“负”。2.0.4 工后沉降在铺轨工程完成以后,基础设施产生的沉降量。2.0.5 差异沉降在铺轨工程完成以后,路桥或路隧连接处的沉降差。2.0.6 折角在铺轨工程完成以后,路基与桥梁或隧道间由于过渡段沉降造成的弯折角度。2.
6、0.7 基础框架平面控制网(CP0)为满足线路平面控制测量起闭联测的要求沿线路每50km左右建立的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作为全线段的线路平面坐标基准。2.0.8 基础平面控制网(CP)在基础框架平面控制网CP0的基础上沿线路走向布设,按GPS静态相对定位原理建立,为线路平面控制网和铺轨基桩控制网起闭的基准。2.0.9 线路控制网(CP)在基础平面控制网(CP)上沿线路附近布设,为勘测、施工阶段的线路平面控制和轨道施工阶段基桩控制网起闭的基准。2.0.10 铺轨基桩控制网(CP) 沿线路布设的三维控制网,起闭于基础平面控制网(CP)或线路控制网(CP)一般在线下工程施工完成后进行施测,为轨道铺设和运
7、营维护的基准。 2.0.11 三角形网由一系列相连的三角形构成的测量控制网,它是对以往三角网、三边网、边角网的统称。3 职责与要求3.0.1 建设单位负责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工作,并组织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和咨询等单位实施。评估过程中各方应明确职责,密切配合,确保观测数据及评估结果的真实、可靠。3.0.2 建设单位的主要职责:1 委托咨询单位或专业队伍进行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工作。2 根据设计要求及相关规定,制订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实施细则。 3 负责观测及评估人员的技术指导和培训。4 对观测数据的真实、可靠性负责,并建立变形观测和评估数据库。5 组织阶段评估工作,并及时将阶段评估结果提交勘
8、察设计、施工、监理和咨询等单位;评估工作完成后,提交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报告。6 检查、监督、协调、处理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中的有关问题。3.0.3 勘察设计单位的主要职责:1 提交线路设计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设计图纸和说明书;线下工程变形观测断面、观测点布置等要求;变形计算报告,包括不同阶段的设计沉降值与时间的关系曲线等。2 对变形观测的设计要求进行技术交底。3 参与制订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实施细则。4 根据变形观测结果,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实时修正,并将设计预测的结果提交建设单位。3.0.4 施工单位的主要职责:1 负责线下工程变形的观测。2 参与制订变形观测和评估工作实施细则。3 变
9、形监测网的建立。4 根据建设、勘察设计等单位和本技术指南提出的相关要求,设置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并及时提交观测数据。5 负责观测设施的保护,确保施工过程中不受扰动或破坏。3.0.5 监理单位的主要职责:1 参与制订变形观测及评估工作实施细则。2 对重要环节进行旁站监理。3 监督、检查观测设施的保护,确保其不受施工或外界的扰动和破坏。4 对施工单位的观测数据及时签字确认4 一般规定4.1. 隧道沉降评估要求4.1.1. 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隧道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其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4.1.2. 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变形观测期一般不应少于3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
10、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4.1.3. 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可进行必要的检查。4.2. 观测点布置与观测频次4.2.1. 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级围岩每400m、级围岩每300m、V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4.2.2. 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4.2.3. 隧底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观测点的埋设参照附录A进行)。4.2.4. 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4.2
11、.5.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表6.2.5的规定,沉降已稳定后可不再进行观测。表625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 测 频 次观测期限观测周期隧底工程完成后3个月1次周无砟轨道铺设后3个月01个月1次周13个月1次2周4.3. 评估方法及判定标准4.3.1. 评估前应收集下列资料:1)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资料。2) 隧道地段的线路设计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地质勘查报告、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沉降计算报告(包括设计沉降值与时间的关系曲线)等相关设计资料。3) 隧道开挖地质描述及开挖围岩分级记录、级围岩地段基底承载力检测情况、施工监控量测资料、仰拱施工分项工程验收记录等施工资料。4) 施
12、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4.3.2. 隧道内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应根据有关设计、施工和监理的资料及交接检验和复检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4.3.3. 地质条件较好、沉降趋于稳定且设计及实测沉降总量不大于5mm时,可判定沉降满足无砟轨道铺设条件。4.3.4. 预测的隧道基础工后沉降值不应大于15mm。5. 隧道沉降变形评估5.1. 隧道沉降观测内容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底板部分。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沉降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的内容。5.2. 沉降评估5.2.1. 评估前应收集下列资料1)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资料;2) 隧道地段的线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南部 铁路 通道 轨道 铺设 技术 评估 实施细则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72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