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简要回顾与评述.ppt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简要回顾与评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简要回顾与评述.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计理论研究:简要回顾与评述,周守华,大 纲,一、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发展脉络简述二、21世纪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现状三、当前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问题及建议主要参考文献,前 言,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历史。基于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研究视角,不同学者对30余年来的会计研究演进历史,有不同的认识。为分析方便,我们以年代进行自然分期,按照各个阶段的时代背景和会计改革发展需要,以及不同阶段研究内容和研究重点,简要回顾30余年来的会计研究,并对21世纪以来的会计研究现状进行初步探讨。,一、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 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简
2、述,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政治路线上的“拨乱反正”以后,葛家澍教授发表“必须替借贷记账法恢复名誉”一文,打响会计界“拨乱反正”的第一枪。同期,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配合加强经济核算的形势需要,吴水澎(1978)等开始会计与经济核算制的研究。1979年底1980年初,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会计研究创刊,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理论界对会计本质、属性、对象、职能、记账方法以及会计理论体系结构等一些会计基础理论的展开了深入讨论,形成了一系列代表性观点,成果丰硕。,(一)改革开放80年代的会计理论研究,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由 计划经济 有计
3、划的商品经济 逐步过渡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会计才宣告建立。理论界从最基本的会计属性、内涵、职能等,到会计与经济效益提高、会计制度与准则制定、责任会计等,展开了全方位的探索、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包括:会计本质、科学属性、职能、对象、记账方法、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会计与经济效益、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1.会计本质的研究,这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最为热烈的问题之一。在1978年以前,“会计工具论”或“方法论”作为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成为学术界对会计本质认识的主导观点。1978年以后,会计界仍有学者坚持“会计工具论”或“方法论”(上海财经学院工业会计教研室,1978;顾准,1979)
4、,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会计理论界相继形成了“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两种新的主流认识。余绪缨、葛家澍、杨纪琬、闫达五等对这两种观点的形成具有特殊贡献。,2.会计科学属性的研究,这一讨论主要围绕会计是否具有阶级性展开。第一种观点认为,会计属于生产力范畴、会计学是经济学中的一门应用科学或会计学是一门方法性的学科,没有阶级性(王文龙,1979;余绪缨,1980)。第二种观点认为,会计具有两重性(李天民,1980;杨纪琬、阎达五,1980)。第三种观点认为,会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李宝震,1980;)。经过争论,大部分学者认为会计是带有阶级色彩的一门经济管理科学(娄尔行,1980)。因此,西方会
5、计理论与方法中的科学成份,完全可以为我所用,但要结合我国国情,不能生搬硬套。关于会计属性的讨论,是对建国初期否定会计技术性的否定,也是对会计领域中极左思潮的一次拨乱反正。,3.会计职能的研究,关于会计职能的探讨,出现了会计“一职能论”、“二职能论”(顾准,1979;葛家澍、唐予华,1983;杨纪琬,1985)、“三职能论”(娄尔行等,1984)、“四职能论”(徐政旦,1980)、“五职能论”(许亚湖,1988)、“六职能论”(李天民,1983;黄逸峰,1984)等多种思想认识。会计职能的讨论可以看作会计本质问题讨论的继续,对会计职能的认识由单一反映职能向参与经营决策等职能的升华,比较全面地概括
6、了现代会计的作用。,4.会计对象的研究,主要观点有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各类会计有各自的对象,但没有共同的对象,财产、经费收支均可成为会计的对象(顾准,1983)。第二种观点认为,会计的对象是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在社会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可以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赵玉珉、黄代民,1982)。第三种观点运用马克思主义资本循环的理论,将社会主义会计的对象概括为资金运动(葛家澍,1986)。20世纪80年代后期,又相继出现了会计要素概念,使得在会计对象问题上的讨论更为具体。会计对象的资金运动论,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会计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会计学的一个创新,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对我国会计理论发展
7、产生了一定的影响。,5.记账方法的讨论,“必须替借贷记账法恢复名誉”一文的发表(葛家澍,1978),引发了记账方法的大讨论,争论的焦点是记账方法有无阶级性。经过讨论,会计界逐步倾向于记账方法无阶级性,即记账方法本身只是记录经济业务的手段,在各种社会制度中都可以通用,借贷记账法也完全可应用于我国经济实践。这一讨论为后来借贷记账法的全面推行奠定了基础。,6.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研究,适应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成本核算和管理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在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研究和探讨过程中,人们意识到成本核算是加强成本管理的基础财务成本、理论成本、分析成本、目标成本、质量成本、责任成本(管理成本)和社
8、会成本等新的概念相应出现成本在商品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被充分认识,而且产生了许多加强成本管理的具体方法。,代表性的文献有:孙锦华(1983)分析了理论成本;吴顺智(1983)、叶瑛材(1986)建议推行目标成本管理、目标成本考核;张善琛(1983)建议推行地区行业标准成本控制;陈元燮(1984)建议建立成本管理责任制;戴新民(1984)研究了标准成本与定额成本的区别;罗飞(1985)探讨了成本控制的基本原理;欧阳清(1985)从辽宁部分企业经验介绍了成本目标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承上页),(承上页),李家贵(1986)、李天民(1986)研究了目标成本管理和质量成本管理;赵璟(1986)研究了质量
9、成本的概念、内容及核算方法;刘明辉(1986)提出全面成本控制问题梁天德(1987)研究了管理成本的特点与内容楼申光(1989)分析了作业成本法的现实基础、理论原理及决策价值。,7.会计与提高经济效益的研究,在1979年12月底到1980年1月广东佛山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学术界就会计管理和经济效果、经济核算制的关系等若干会计理论的根本问题进行了研讨,此后,学术界就会计、尤其是管理会计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成果包括:“结合我国实际,学习管理会计”(阎金锷、汪家佑,1980)、“现代管理会计的主要特点及其吸收利用问题”(余绪缨,1981)、现代管理会计是一门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
10、的学科、现代管理会计中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索(余绪缨,1981;1982)。,80年代中期,与承包经营制改相适应,责任会计研究得到高度发展:王有枚(1982)、裘宗舜(1983)、石人瑾(1986)庄恩岳(1986)、刘永泽(1985)等众多理论和实务界的学者、专家都对中国责任会计的研究作出了贡献丁俊歧(1986)研究指出建立责任会计是改革的核心龙涛(1986)研究了工业企业责任会计的相关基础理论;阎达五(1987)根据承包经营责任制的现实,强调了责任会计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费中新(1988)探讨了行为科学与责任会计的关系;阎达五、陈亚民(1988)提出了责任会计应包括内部银行的创新性认识;石
11、新武(1989)认为责任会计的理论基础是行为科学、代理人假说和信息经济学。,8.会计制度和准则研究,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会计改革的深入,会计学界认识到研究和制定我国的会计准则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方法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于是会计准则成为当时会计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这一时期主要讨论了:会计准则的含义、我国要不要建立会计准则如何建立会计准则:由谁制定和发布 会计准则的层次体系 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的关系 具体准则的内容 具体准则与行业会计制度的关系 上述基础与应用问题研究,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布实施以及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承上页),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有:葛家澍(1
12、989)、杨纪琬(1989)对会计准则的含义、作用等基本问题的介绍;张龙平(1989)、劳秦汉关于会计基本理论结构以及会计准则理论体系的论述等等。有关行业会计制度与具体会计准则的关系,有两种意见:一是用具体准则来取代行业会计制度;二是实行准则与制度并存的双轨制,在条件成熟时再取消会计制度。这些研究,为80年代中后期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和1992年两则、两制的颁布,奠定了坚实基础,(二)20世纪90年代的会计理论研究,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过渡的时期。与这一时代背景相适应,资本市场建立并迅速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会计舞弊比较泛滥会计信息失真
13、问题会计规范问题构建注册会计师审计问题等等 受到广泛重视。,1.会计理论构建问题研究,资本市场的建立,使会计准则制定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在会计本质问题上,20世纪90年代,“会计信息系统论”和“会计管理活动论”出现融合趋势:向德伟(1992)、王世定(1993)从哲学角度分别对会计信息系统论和会计管理活动论作了进一步论述裘宗舜(1993)认为会计也是第一生产力杨时展(1992)对反映论和控制论的论争以及决策论和受托责任论的论争讲行了评说,并提出了会计控制论思想余喜章、杨纪琬(1997)指出,会计的本质就是会计管理技术活动与会计信息关系的统一。劳秦汉(1998)则把信息系统论、管理活动论和控制论进
14、一步统一,认为现代会计的本质就是一种为完成和解除会计双重受托责任的提供与利用会计信息的管理活动过程。,(承上页),郭道扬(1997)从会计环境变化对会计职能的影响出发,研究了会计职能的历史演变过程,认为在人类会计发展史上,会计界对会计职能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核算工具论、管理工具论、技术论与信息系统论。在分析各种观点的基础上,郭道扬(1997)借助经济学和管理学对现代会计与会计职能进行新的阐释。并认为,现代会计是会计管理者通过会计信息系统与会计控制系统的协同性运作,实现对市场经济中的产权关系、价值运动过程及其结果系统控制的一种具有社会性意义的控制活动。,(承上页),在会计要素问题上,199
15、1年,娄尔行教授在其“关于会计要素的若干思考”一文中,首次提出资产、负债、净权益、营业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等会计六要素的观点。随后于玉林(1991)、陈毓圭(1991)、许亚胡(1993)等对会计要素的含义、基本特征、内容及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在会计目标问题上,学术争论基本上是围绕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展开的。葛家澍(1995)、刘峰(1995)、庄丹(1996)、王馥玲(1997)、张昌仁(1997)等支持受托责任观点。裘宗舜(1993)等则支持决策有用性观点,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问题上:葛家澍(1996)提出公允性和可靠性构成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吴联生(2000)认为有用性是会计信息
16、的总体质量特征;可靠性、充分性、相关性和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由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不少学者对可靠性与相关性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随着新型经济业务的出现,应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作为一项修订性惯例。,(承上页),在会计逻辑起点问题上,主要观点有两大类:一是一元起点论,包括会计目标(的)起点论、会计对象(会计要素)起点论、会计假设起点论、会计环境起点论、动因起点论、会计本质起点论、会计基本职能起点论;二是双元起点论,包括会计假设和会计目标结合的起点论、会计环境与会计目标结合的起点论、会计环境和会计本质结合的起点论。,在会计假设问题上,1993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提出
17、了四个会计假设,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分析。由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会计新兴分支学科的兴起以及虚拟公司、兼并破产的存在,孔庆林(1995)、蒋尧明(1998)、杜兴强(1998,1999)、孟凡利(1999)、朱小平(1999)等对会计假设的拓展及环境会计假设进行了研究。陆建桥(1996)、程夏(1999)、等研究了人力资源会计假设。余伦芳(1999)、俞宏(1999)研究了破产清算状况下的会计假设问题。,2.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资本市场建立以后,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我国资本市场会计信息失真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对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为国家
18、会计学院破例题写校训“不做假账”针对当时的特定背景,我国会计理界和实务界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围绕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分别从经济学、伦理学、文化等角度展开了大量的、多角度的研究,如陈国辉与陆建桥(1995)、尹守学(1997)等。,由于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而引发的会计监管问题,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而且在1999年修订会计法后渐趋热点。冉美华(1998)研究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会计监督问题。会计界还对会计人员管理体制进行了大量理论研究,主要有会计委派论、会计回归企业论和国家企业结合论三类观点。张建博(1999)、石春茂(1998)、刘运国(1999)研究指出,应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因企制宜地选择不同
19、的会计管理体制,包括总会计师制度下的稽察特派员制、财务总监制和总会计师制等。,(承上页),鉴于会计职业道德也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因素(龚凯颂,1998),因此许多学者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于增彪(1996)、汤谷良和安娜里奇(1996)、底松茂与付会霞(1997)、孙峰(1998)等指出应建立完善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和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系统,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应该包括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廉洁奉公、以信为本、改革创新等(梁启基,1997;汤翠珍,1998)。,3.会计规范问题研究,随着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会
20、计规范体系构建和完善问题成为又一个学术研究重点。(1)完善会计法的研究。1993年对会计法作了一次修改,但尚有其不足之处,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如:乔彦军(1993)的“关于修订会计法的建议”、家澍(1995)的“不断完善会计法认真执行会计法”、夏博辉(1998)的“对修改会计法的几点意见”、秦荣生(1999)的“修订会计法应明确的若干问题”等。同时,为保证会计法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学者们还进行了配套措施的建设研究,如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等。,(承上页),(2)完善会计准则的研究。1992年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后,理论界和实务界进行了广泛讨论。葛家澍、刘峰(1996)、孙铮(
21、1996)等对会计准则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刘永祥和辛茂荀(1993)、葛家澍(1995)、阎达五和荆新(1999)论述了会计准则的体系结构;谢德仁(1995)等提出要重新制定和构建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或会计准则理论框架;葛家澍(1995,1997)不赞成单独制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并对修订和完善基本会计准则提出了设想。许多学者对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对会计制度的存废展开了争论。很多关于会计准则制定原则、具体会计准则修订意见的讨论,研究十分深入、详细。,4.其他会计问题研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思想解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20世纪90年代是会计研究全面、深入、精彩纷呈的一个时
22、期,会计各领域的研究都已经全面展开。具体包括:环境会计问题研究;人力资源会计问题研究;无形资产与商誉会计问题研究;社会责任会计问题研究。会计教育问题研究,等等。,二、21世纪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现状,进入21世纪以来,安然、世通事件的发生,给会计理论、准则制定与趋同、风险防范等提出了新的课题,也给我国本已脆弱的会计诚信问题再次敲响了警钟。2007年以后,世界性金融危机对会计基础理论、公允价值计量、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问题也成为会计研究的新热点。,(一)会计基础理论研究,美国的安然、世通事件以后,引发了美国自身和外界对美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准则制定的质疑。相关研究一时成为各
23、国会计研究的热点。具体包括:会计本质研究。杨雄胜(2002)对全球性会计诚信危机背景下的会计本质进行了研究;葛家澍(2003)研究了财务会计的本质、特点及其边界;也有学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了研究(夏冬林,2004;杜兴强,2004)。葛家澍(2003、2004、2005)对建立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行了系统思考;舒惠好(2004)、杜莉(2004)分别从法律和经济学角度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行了分析;谢志华(2003)分析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内在逻辑。,(二)会计诚信问题研究,首先,中外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现实,说明会计诚信问题已成为一个国际性难题。杨雄胜(2002)对会计诚信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
24、;王善平(2002)研究了独立审计的诚信问题;王广明(2003)和韩传模(2004)对注册会计师诚信、会计师事务所诚信进行了经济分析;罗正英(2002)讨论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诚信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岳上植(2005、2006)论述了会计诚信评价体系和治理体系的构建问题;舒惠好(2004)和何立惠(2006)则讨论了会计信用体系建设问题。,(承上页),其次,一些学者对会计职业道德进行了研究。劳秦汉(2003)研究了会计职业道德的内涵及层次、会计道德环境建设、会计道德主体建设;雷又生等(2004)分析了会计职业道德缺失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建立和恢复诚信为本的会计职业道德的措施;韩传模(200
25、2)提出要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的奖惩机制;吴水澎和刘启亮(2005)探讨了会计制度存在的公共领域,并试图从会计制度公共领域嵌入会计职业道德机制。其他有关会计职业道德研究的代表性论文有:冯卫东(2003)的“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实施机制与制度创新”等。,(承上页),最后,改革会计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应对环境变化、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刘永泽(2004)的“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王海民(2005)的“对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等,更具特色的的是明确提出了会计人员职业能力评价问题刘玉廷(2004)的“对我国高级会计人才职业能力与评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改革开放 以来 中国 会计 理论研究 简要 回顾 评述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68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