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专题2儿童情绪的发展与其所需要的关键帮助.ppt
《第三专题2儿童情绪的发展与其所需要的关键帮助.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专题2儿童情绪的发展与其所需要的关键帮助.ppt(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儿童情绪的发展与其所需要的关键帮助,引言,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注意情绪的问题。很多家长更希望孩子有比较好的情商。可是,怎样才能让孩子有比较好的情商?情商意味着什么?情商高的表现大致有:遇到困难不会发愁;不会被困难压垮;临危不惧;遇到别人情绪不好的时候自己不会被感染;心里没有很多的不舒服;不容易焦虑;高兴的时候多,不高兴的时候少;挨了骂、挨了批评也不会伤心和生气。,内容提要,什么是情绪儿童情绪的发展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 情绪能力,一、什么是情绪,情绪是对一个特殊事件的主观反应,可以从生理的、经验的和外在行为的变化几个方面加以描述。(Sroufe,1996)总是与某一个情绪相关的诱发事件有
2、关。比如:惊奇是由意想不到善意的事件引发的,愤怒是因为目标被干扰,恐惧是危险的场景引发的,耻辱是因为自尊受到打击。生理成分。比如:变化的心跳频率和脉搏、加速的呼吸、出汗以及其他一些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功能。经验成分。与我们对诱发情景及其影响方式的认知评价相联系。(小一点的孩子和大一点的孩子面对打针的反应)外在行为的变化。这是在观察他人情绪状态时认识到的东西。比如:面部表情的变化;声音的变化(尖声表示恐惧);特殊姿势的变化(愤怒时会晃动拳头)等。,二、儿童情绪的发展,情绪发展的特点面部表情及其识别依恋,1.情绪发展的特点,实验目的:探讨3个月大的婴儿的微笑是否具有社会性。实验对象:3个月大的婴儿
3、12名,含6名女婴,6名男婴。实验过程:使用46cm*56cm的屏幕向婴儿呈现四种不同的刺激:1个陌生人和3个不同程度像人脸的木偶。每个刺激呈现90秒,观察孩子对这些刺激的反应。,1.情绪发展的特点,实验结论:3个月大的婴儿对人脸和木偶的反应是不同的,婴儿更喜欢对着人脸笑而很少对着木偶笑。这说明他们已经清楚地知道了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1.情绪发展的特点,婴儿一出生就会笑,就像婴儿一出生就会哭一样。,1.情绪发展的特点,但婴儿一开始的微笑并不具备社会意义。婴儿的情绪发展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自发的笑(05周),又被心理学家称为“嘴的微笑”。翘起口角,嘴周围的肌肉运动。当他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时
4、,例如:吃饱了,喝足了,温暖的环境,柔和的光线,悦耳的音乐,他都会发出自发的笑。这反应了婴儿自身感到了舒适,而不是一种社会性的微笑。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3个半月)。这个时候最容易引起婴儿微笑的是人的声音和面孔,尤其是看到大人的点头、微笑和听到愉悦的声音。到了第8周时,婴儿可以对一张不移动的脸发出持久的微笑。3个月时,婴儿对正面面向自己的脸微笑,无论这个人的脸的表情是生气的还是高兴的。但对侧面面对自己的人脸没有反应。,1.情绪发展的特点,有选择性的社会性微笑(个半月个月)。婴儿越来越有能力分辨熟悉的脸和其他的东西,对熟悉的人笑得更多,笑容更加无拘无束。能够出声的笑,喜悦而积极的微笑。对不同的
5、人报以不同的微笑,他们对主要抚养着(通常是母亲)笑得最多、最频繁,其次是对其他家庭成员和熟人,对陌生人笑得少。积极的情绪交往加强了父母与婴儿间的情感联系。,1.情绪发展的特点,79个月,是社会性继续表现的事情,婴儿开始参与社会性游戏,主动进行与他人之间的交流。这个时期开始产生分离焦虑,即认生,害怕与父母或其他照顾者发生分离。当面对陌生人也会表现出恐惧和焦虑。912个月,是依恋阶段。婴儿在这个时期,仍然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情绪,但对主要照顾者表现出强烈的感情,而对陌生人更加警惕。,1.情绪发展的特点,爱笑的宝宝大多比较聪明,研究发现,较早开始社会性微笑,发笑次数越多,孩子越聪明。如何让宝宝多笑呢?第
6、一阶段宝宝的微笑是生理性的,只要生理条件得到满足,宝宝就会效。因此,合理的喂养,良好的护理是重点。在细心照料孩子的同时,给予积极的情绪与表情,用眼神、笑容和声音来和宝宝交流,这样即可使宝宝更多地产生自发性微笑,又可促使婴儿向下一阶段发展。过了第一个阶段以后最重要的是要及时对宝宝的微笑做出应答,并采用各种方法诱导宝宝笑,笑出声。开始让宝宝接触更多的人,让周围人逗逗他,他会向周围人“奉献”更多的笑容,也为以后的社交打下基础。,2.面部表情及其识别,克林勒特和坎培斯等指出儿童运用面部表情和分辨他人的情绪表情的能力是逐步递进发展的,并区分出四个发展水平:无面部知觉(02个月):此时,婴儿的自发表情和成
7、人对他们发出的表情之间还没有什么联系。不具备情绪理解的面部知觉(25个月):此时,无论成人向孩子呈现什么面部表情,他们一律报以微笑。对表情意义的情绪反应(57个月):半岁左右的孩子对成人不同的面部表情可做出不同的反应。在因果关系参照中运用表情符号(710个月):此时的婴儿不仅能够分辨他人的情绪表情,而且已能善于运用这些情绪表情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来调节、指导自己的行为反应。,2.面部表情及其识别,对情绪的识别,提高了婴儿在社会环境中的适应性,如当婴儿做了某个行为时,他看到了父母脸上愉悦的表情,就会得到自我肯定的经验。这加强了母婴联系,促进双方的相互交流。每当儿童遇到不能确定的情境时,他们需要从
8、母亲面孔上寻找信息,以理解、评价情景,并确定自己的反应。例如:母亲对陌生人的反应例如:孩子对危险情景的判断再比如:当孩子被别的孩子打了的时候面部表情与声音相结合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当母亲的声音与面部表情不一致时,婴儿就会出现困惑的表情。,3.依恋,依恋,是儿童情绪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的课题。近十几年,心理学家对儿童早期依恋发展的课题研究的非常多。动物的幼仔一出生对母亲就产生了依恋,表现出尾随母亲的行为。而人类婴儿对母亲与照顾者之间产生依恋进展的要缓慢地多,一般到了6、7个月的时候才出现明显的依恋:试图保持与照顾者亲密联系,对母亲或照顾者的离去感到不安和焦虑。婴儿与某一特定对象(母亲或其他照顾者)之
9、间建立的亲密的情绪关系,就是依恋关系。,3.依恋,3.1依恋的发展3.2依恋的类型3.3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3.4关于依恋的实验3.5关于依恋的真实案例,3.1依恋的发展,鲍尔贝把婴儿依恋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并详细地描述了婴儿依恋的发展过程: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时期:出生到812周。婴儿从出生起开始使用哭泣这种有效的信号来发动与他人的联系。第2个月开始,他又用微笑来进行这种联系。由于这个时候,婴儿还缺乏辨别不同个体的能力,还没有表现出对任何人的偏爱,而只是在物体和人中表现得更喜欢人,并表现特有的兴奋。2.选择性的社会性反应时期:36个月。婴儿形成分辨与他们接触的成人的能力。他们更频繁地对熟悉的面
10、孔微笑和发声,而对陌生人的微笑则相对减少,甚至消失。熟悉的人更能安慰孩子,更能迅速、频繁地引出孩子的微笑和发声。但这个时期,婴儿并不拒绝熟悉的人离开。,3.1依恋的发展,鲍尔贝把婴儿依恋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并详细地描述了婴儿依恋的发展过程:3.特定依恋期:6个月2、3岁。婴儿对不同对象的反应出现了巨大的差别,对依恋对象的存在极为注意。当依恋对象离开时,开始通过哭泣表示抗议。这时,依恋对象成为婴儿探索外在事物的安全基地。他们对陌生人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警惕、戒备和退缩。开始出现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4.目标调整的参与期:2、3岁以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社交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开始理解依恋对象的情感特
11、点,并据此调整自己的行为。他们也能容忍与依恋对象之间的距离的逐渐加大,并且开始与同伴和不熟悉的人进行交往。,3.2依恋的类型,判断儿童的依恋类型:艾斯沃丝的“陌生情境”实验。一、实验目的:用陌生情境法来对儿童的依恋性进行测量二、实验过程:将婴儿与其母亲和一陌生人安置在实验室里,通过母亲离去、返回及陌生人出现等一系列的程序,考察婴儿分别与母亲在一起、与陌生人在一起、与母亲和陌生人在一起、独自一人、母亲离开和回来时及陌生人出现和离开时的情绪和行为。,3.2依恋的类型,根据研究结果,艾斯沃丝认为,由于父母行为的影响,可能使婴儿形成三种形式的依恋:安全依恋 矛盾依恋躲避依恋,安全依恋,大约70的婴儿属
12、于这一类。这类宝宝与妈妈在一起时,能安心地玩弄玩具,积极探索,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当母亲离开时,宝宝的玩耍、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还会表现出不安。但是,当母亲回来时,宝宝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并且很容易抚慰。安全依恋儿的母亲对孩子的信号、情绪的表达非常敏感,鼓励孩子探索而且她们喜欢与孩子有亲密接触。孩子在与这样的母亲交往中得到安慰和快乐,从而建立安全依恋。,矛盾依恋,大约10的婴儿属于这种类型。这个类型的婴儿表现出很高的分离焦虑。由于同母亲分离,他们感到强烈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另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矛盾依恋儿的母亲也对孩子很感兴趣,并愿意进行
13、紧密的身体接触。矛盾依恋儿的母亲的照顾行为不是一致的有时候对孩子热情,有时候对孩子暴躁或者冷淡,对孩子的反应更多地依赖于自己当时的心境,而不是孩的行为,因此,孩子了 解到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得到情感 上的支持与安慰时,就会变得焦 虑而怀恨不满。当然,这种情况 的出现有时候要归结于儿童的“困难气质”。,躲避依恋,约20的婴儿属于这种类型。他们与母亲在一起的时候似乎对探索不感兴趣,与母亲分离后也没有多少忧伤,母亲重新返回时,常常避免与母亲接触。他们对陌生人没有特别的警惕,但常常采用回避和忽视的态度。躲避依恋儿的母亲对孩子非常缺乏耐心,当孩子打乱她们的计划和活动时,常常表示愤怒和不满,对孩子的信号也非常
14、不负责任,常常表示消极情绪。在对孩子积极反应时,也倾向于克制 自己的感情表达。这类母亲是严厉的、自我中心的,常常对孩子采取拒绝的 态度。,3.2依恋的类型,研究发现,以上三种依恋的类型是可以变化的。当母亲面临着生活的重压,诸如健康和婚姻的问题、经济困难等问题时,常常忽略对儿童的照顾。而当照顾者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生活压力减小,对儿童的照顾质量提高,儿童的依恋类型将从不安全的依恋转化为安全依恋。反之亦然。在研究中还发现,父母的关系也影响儿童的依恋。当父母都非常满足于自己的婚姻状态,则容易使孩子形成安全性依恋。反之,容易产生不安全的依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自己也可以对依恋类型进行测试。,3.3依恋对
15、儿童发展的影响,1.缺乏正常依恋关系的后果鲍尔贝早就提出抚养者与儿童正常依恋关系的缺乏可能会导致儿童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果儿童早期缺乏社会性刺激,缺乏关心、爱抚,儿童就难以建立对任何人的依恋,这种早期情绪生活的缺乏将对儿童今后的生活带来重要的影响。支持性证据1:动物早期社会性剥夺实验 如果在出生前3个月或者更长时间隔离喂养的猴子表现出极期异常的行为模式。把它们放在猴子群体中,常常表现出不安的情绪,躲避其他猴子,抓咬自己,不停地摇摆、撤撕自己的毛发,或者蜷缩成一团,或用胳膊遮住自己的头。,3.3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支持性证据2:对人类自身的研究在孤儿院里长大的孩子,其生活环境近似于受到了社会剥夺
16、。这些儿童除了洗澡、喂奶或者换尿布的时候与照顾者有短暂的接触,其他时间很少受到社会或感觉刺激。他们表现为发育迟缓、反应迟钝、表现孤独,对照顾者没有兴趣,或因情感不能得到满足而表现情感饥渴。,3.3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2.依恋性质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1)影响认知和社会性的发展。研究发现,在12或18个月是安全依恋的儿童,到了2岁时比那些非安全依恋的儿童能以更高的热情和更大的兴趣解决提供给他们的问题。当遇到不能解决的困难时,较少发脾气,更多地接受母亲的帮助。(2)影响同伴关系的发展。安全依恋的儿童比较自重,热情高,积极性情感较多,而消极性情感较少,他们较少发牢骚,攻击性也较弱。,3.3依恋对儿
17、童发展的影响,根据以上研究,父母要尽力使孩子形成安全性依恋。为此,父母应注意:(1)父母亲要多与孩子相处,保持良好的依恋关系。(2)对孩子发出的各种信息能敏感地及时做出反应。(3)与孩子相互作用时,尤其在指导儿童时,要充满热情,要多鼓励,态度要温和。(4)抚养者要尽量避免自己负面、消极的情绪影响到孩子,避免向孩子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5)通过各种途径,调节不安全的依恋关系。,3.4关于依恋的实验,实验一:美国心理学家哈罗的幼猴实验1.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和研究幼猴对铁丝母猴和布母猴的依恋活动与关系,探究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亲密接触和依恋情绪,及其对婴儿成长的意义。2.实验设计:8只幼猴,随机分成两组
18、。哈罗和其助手设计两只代理母猴:一只用铁丝编成的,胸前安装了用来哺乳的奶瓶,体内安装了用来提供热量的灯泡;另外一只是布母猴,它的身体用木头做成的,身上裹了厚厚的海绵和毛织物,体内装了一个供暖的灯泡,它能为幼猴提供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其胸前同样也安装了一个奶瓶,能给幼猴哺乳。,3.4关于依恋的实验,实验一:美国心理学家哈罗的幼猴实验3.研究发现:幼猴与布母猴相处的时间远远超过了铁丝母猴。如果两只代理母猴同时在场,所有幼猴都喜欢在布母猴身边。出现令幼猴害怕的东西时,所有幼猴都跑向布母猴,紧紧的拽住它,寻求安慰和保护。布置一个有许多物品的房间,安排了三种不同的情境。一是布母猴在场,二是铁丝母猴在场,
19、三是两者都不在。研究发现,当布母猴在时,幼猴会立刻扑到布母猴的身上,用身体磨蹭它。过了一会儿,它们开始尝试触碰这些物品,然后又迅速返回布母猴身边,如此循环往复。但是,当铁丝母猴在场或者两者都不在时,幼猴变得焦躁不安,非常害怕和恐惧,与布母猴在场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3.4关于依恋的实验,实验一:美国心理学家哈罗的幼猴实验4.研究结论:对幼猴来说,虽然铁丝母猴和布母猴一样能够喂养,但却无法提供幼猴成长所需要的安全、温暖的环境,无法给予幼猴触摸与安抚。当幼猴紧张害怕时,它会第一时间扑向布母猴寻求保护。当遇到陌生环境时,它也会把布母猴当成安全基地,以布母猴为中心向外探索环境。由此可见,对幼猴来说,接
20、触安慰才是形成依恋的主要因素。对人来说,在婴儿早期,经常给予拥抱、抚触等接触,同样也会帮助形成安全依恋。,3.4关于依恋的实验,实验二:瑞典医学工作者唐.沙桐的母子接触实验1.实验目的:探究母子最早接触时间的不同带来的差异。2.实验过程:对产妇分成两组。一组按医院常规的程序进行生产:婴儿生下来后就给他量体重,进行一系列的处理(30分钟),然后把婴儿抱给母亲看一眼,之后抱走,放到新生婴儿室,使母婴分开。另一组设定了母子接触时间。婴儿出生后,进行了6分钟的一系列必要的处理,然后让他趴在母亲的肚子上,之后用毯子盖住婴儿和母亲的腹部。母婴接触15分钟后,按照医院通常的程序进行处理,把婴儿放到新生婴儿室
21、。之后的情况与条件与第一组一样。,3.4关于依恋的实验,实验二:瑞典医学工作者唐.沙桐的母子接触实验3.实验结论:这两组母婴在两年后因这15分钟而存在差距。有这15分钟接触的母亲经常爱抚婴儿,抱婴儿,亲婴儿,对婴儿说话等。而没有15分钟的接触就分离的母亲则很少爱抚婴儿,对婴儿的清洁过分敏感。而且在抱怨带孩子烦人、带孩子辛苦的问题上,两者也有差别。,3.4关于依恋的实验,实验三:日本儿童心理学家森永良子的小狗实验1.实验目的:探究早期母子亲密接触对母亲心理成长的作用。2.实验过程:母狗蒂罗一共生下12只小狗,最后成活下来5只。到了第12天的时候,实验者把一直叫做“小甜饼”的小狗从蒂罗身边抱走,放
22、在家里养了三个星期。三周后,小甜饼被送回母亲蒂罗身边。当其他小狗在蒂罗身上吸奶时,小甜饼只是在一旁看着。过了好一会儿,它才过来。但是母狗蒂罗拒绝它,并用吼叫威吓它,不许它过来喝自己的奶。第四天,小甜饼趁蒂罗不注意,吸上了妈妈的乳汁。蒂罗发现后,对小甜饼进行了威吓。不过后来还是勉强默认了小甜饼,允许它吸奶。,3.4关于依恋的实验,实验三:日本儿童心理学家森永良子的小狗实验3.实验结论:与其他在母亲身边长大的兄弟姐妹相比,小甜饼明显受到了歧视。三周的分离导致了母犬的心理变化,同时也使小甜饼有别于其他的兄弟姐妹。,什么样的依恋关系有利于母子身心的发展,孩子一出生首先接触到的是自己的父母,早期亲子关系
23、是孩子降临人间最初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孩子对母亲的依恋,通常表现为:孩子将其多种行为,如微笑、哭叫、注视、依偎、追踪、拥抱等都指向母亲;喜欢与母亲在一起,在母亲身边感到放松,与母亲分离感到焦虑、紧张不安;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寻找母亲,当遇到恐惧、焦虑时,母亲的出现会使其感到安全。孩子出生后,不仅要给予物质的满足,还要及时给予爱的抚慰与触摸。,什么样的依恋关系有利于母子身心的发展,从上述三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注意事项:重视“母子敏感期”中的母子接触。出生后尽快与孩子进行身体接触,能唤醒和激发母亲对孩子的关注和爱,尽快进入母亲角色。经常保持母子亲密的身体接触。母亲要承担起养育子女的主要责
24、任。与母亲的早期分离不仅让母亲难以在心理上接纳和适应孩子,也使孩子因这种心理却失造成心理上的障碍。(3岁前与孩子分离的父母,可能一辈子难以走进孩子的内心。),为什么爸爸必须爱妈妈,孩子从出生一直到长大,都由母爱养育,因此母亲在家庭中一直要受到重视,被认可,否则孩子未来的关系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母爱的重要性就在于跟妈妈之间的关系是未来所有关系的基础。因此,爸爸要爱妈妈,原因就在于此。儿童情感世界的发展完全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使孩子和父母之间产生最早的人际关系,这是关系的雏形,其后的一切的发展都是有赖于这个关系。用形象的方法来表达家庭关系,最合适的关系,是爸爸妈妈站在一起,孩子在前面。这样的关系中
25、,孩子的成长背后有两个非常坚实的东西,这个东西不是钱,不是房子,是爱和支持,那么孩子的成长就会很好。因为后方是安全的,孩子的注意力都放在前方。,为什么爸爸必须爱妈妈,如果夫妻之间不和谐了,妈妈的“伴侣“变成了孩子了,会发生什么?孩子和妈妈立刻会形成一种相依为命的关系,这就叫错位。这样的关系中,孩子不会幸福,因为他认为他妈妈的幸福是由他来承担的。当他未来要面对自己的婚姻时,只要放开了妈妈的手,和自己的伴侣在一起,就会有罪恶感。而他的伴侣也极可能成为他父亲的角色,因为他和妈妈的相依为命就是由父亲导致的。失衡的关系就这样轮回下去。,为什么爸爸必须爱妈妈,再换一种方式,如果妈妈非常强势,站在最前面,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专题 儿童 情绪 发展 与其 需要 关键 帮助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67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