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金元时期的文学批评.ppt
《唐宋金元时期的文学批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宋金元时期的文学批评.ppt(8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章 唐宋金元时期的文学批评,第一节 概述,儒家文化思想:韩愈的“道统”文论柳宗元、白居易宋代道学家理学家成熟的儒家文论系统。道家文化思想: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佛家文化思想:皎然的诗式和严羽的沧浪诗话明清“意境”理论。苏轼儒释道三学兼通“理事圆融,事事无碍”朱熹的理学家文论,以佛道思想“通变”孔孟之学的新儒学特征。,学习方法:,1、从纵的方面儒道释文化发展2、横的方面,文论更加专门化,“载道”论,“取境”论,词曲及小说理论。3、以点带面抓重点。如“境”论(王昌龄、皎然、司空图);“道”论(韩愈、柳宗元,宋代道学家理学家的文道论);苏轼的文论观;严羽“妙悟”说和“兴趣”说等。,唐宋金元文论的主要成
2、就:,一、批评文体多样化,专门化。以“境”为核心的诗学理论,如皎然诗式,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论诗诗(以诗的形式论诗):杜甫戏为六绝句、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元好问论诗绝句。“诗话”,欧阳修六一诗话、严羽的沧浪诗话,以“载道”为核心的散文理论,倡导“气盛言宜”,“有为而作”,“惟陈言之务去”,主张“文以载道”。词曲小说理论,如李清照的词论,张炎的词源,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刘辰翁的世说新语评点,二、作家型的理论家大量涌现,如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杜甫戏为六绝句、白居易与元九书、韩愈的古文理论、黄庭坚诗论、苏轼诗文论、严羽的诗论。,与东方左史修竹篇序,東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
3、,然而文獻有可征者。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嘆。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一昨于解三處,見明公詠孤桐篇,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遂用洗心饰视,發揮幽郁。不圖正始之音復睹于茲,可使建安作者相視而笑。解君云:“張茂先、何敬祖,東方生與其比肩。”仆以為知言也。故感嘆雅制,作修竹詩一首,當有知音以傳示之。,东方公足下:文章的衰弊,已经有五百年了,汉魏时期刚健苍凉精要劲健的风骨传统,晋宋时期已经没能流传下来了,然而在流传下来的文献中还是可以找到证明的。我闲暇的时候曾经浏览齐梁间的诗歌,觉得那时的诗歌创作都过分追求华丽的词采,而缺乏内在的比兴寄托
4、,总是长叹不已。追思古人(诗歌的“风骨”和“兴寄”),常常担心浮艳绮靡文风沿袭不断,而风雅的传统不能振作,因此总是耿耿于怀。,昨日在解三处拜读了您的咏孤桐篇,真是感到大作透出一种端直飞动的风骨,声情抑扬起伏,语言鲜明精练,音韵铿锵动听。于是心胸为之一洗,耳目为之一新,抒发胸中的郁闷之气,涤荡了心中的沉闷之感。没想到又在您的大作中看到了“正始之音”,这真可以使建安诗人们发出会心的笑意。解君说:“东方先生可以和晋代的张华、何劭相比美。”我认为这是真知灼见之言。所以我叹服您的风雅大作,写了这首修竹诗,应当有知音之人传布欣赏它。,陈子昂的“兴寄论”与“风骨论”,“兴寄论”(兴指审美意象对人所产生的感发
5、作用。寄是指诗歌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所具有的社会内容)“风骨论”(一是反对齐梁文学大量描写宫廷艳情,要求作品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二是要求创造鲜明、生动、自然、传神的艺术形象)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诗人的笔触贯越宇宙时空,慷慨涕零,抒发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感慨,故能千古流传。俯仰宇宙时空,风骨刚强健朗。,感遇诗三十八首,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籍籍天骄子,猖狂已复来。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叹?边人徒草莱。诗借古喻今,寄托了诗人报国的志愿和报国无门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比兴寄托的诗歌主张。同时,也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
6、石声”的风骨铮铮之作。,戏为六绝句杜甫,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第二节 唐宋文道论,一、韩愈“文以明道”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
7、毕矣。”苏轼书吴道子画后,()坚持文以明道,文道统一,修其辞以明其道。(争臣论)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答李秀才书)“道”非“老与佛之道”,而是尧舜禹汤周公孔子以来的儒道传统。,古文写作与提倡儒学复古主义思潮、学古道与学古文,1、有助于克服某些文学创作中内容贫乏,片面追求形式美的倾向;2、为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形式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充分证明了用单行散体的语体形式和对偶骈俪的四六骈文一样,都可以创造出艺术水平很高的作品,促进了散文和小说的繁荣.,()“气盛言宜”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也。“气盛”,是指作
8、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 先道德而后文章,()“不平则鸣”与“穷苦之言易好”,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灸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送孟东野序),一个富有民主精神和反抗精神的重要命题,“不平”是广义的,既包括遭受压抑、排挤、打击、迫害等的不平,也包括“道”之不行,“意”之不通“不平则鸣”不是消极的遭到不平后的自然反映,而是积极的对现实的干预,对不合理现象的愤怒抗争,为受郁结的“意”找到一
9、条能够疏通的道路。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考验人的毅力,激发人的精神,促使人的智慧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文学并不是对现实生活的单纯的客观描写,而主要是表现作家的思想、感情和愿望的。,南唐后主李煜如果未遭亡国君、阶下囚的人生大难,怎能以血泣书“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千古绝唱?北宋文豪苏轼如果没有屡遭贬谪的人生沉浮,怎能写出诸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那样的旷世之作?婉约词宗李清照如果没有经历国难当头、家道中落、颠沛流离,怎能吟出那些悲戚满怀、愁苦感天的传世名篇?,爱国英雄岳飞如果未经靖康之耻、南渡之恨,怎能激发出“怒发冲冠”、“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的壮怀豪言?
10、词坛大家辛弃疾没有青年时揭竿抗金、壮年时遭馋落职、晚年时报国无望的坎坷经历,怎能发出“醉里挑灯看剑”、“沙场秋点兵”的慷慨激昂之声?,“穷苦之言易好”,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大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荆潭唱和诗序)从文学创作规律来讲,因前者出生于王公贵人之手,其生命状态多平易流滑,便很难表现出“鸣”的深度;而后者饱经困苦磨难,其生命力与阻力激烈碰撞所导致的“不平”之鸣便易于惊动俗听,传之久远。,1、创作欲望往往产生于愁苦困窘。2、表现愁苦悲忧之情的作品容易动人,以悲为美的审美心理,二、宋代文道论,
11、儒学复古主义在宋明以来演变为持续数百年的宋明理学。大部分理学家把文学当作宣传礼教的工具,重道轻文甚至道而不文。如周敦颐、邵雍、程灏、程颐、“江西诗派”“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周敦颐周子通书文辞写作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评价文章好坏的首要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如果仅仅是文辞漂亮,却没有道德内容,这样的文章是不会广为流传的。,士,强烈的入世精神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高扬道德意识冷静的理性主义精神,郭绍虞把文道论者分为道学家、古文家、政治家重道轻文;重文、文
12、道并重;以用为目标而不废道与文欧阳修 司马光、王安石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朱熹,欧阳修“穷而后工”,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梅圣俞诗集序),“穷”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也。”,理学文论与古文家的文论的区别,伦理本位,重道德轻文艺对道的理解不同对文辞的重视程度不同(作文害道,学诗妨事)
13、“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惟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三代圣贤文章,皆从此心写书,文便是道。”朱熹朱子语类,朱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只有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因此,他提出“存在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理”被奉为世界的最高本体,在这个“理”的
14、世界里,既没有“情”的位置,也没有诗的地盘。诗歌被否定最为彻底,情感被铲除得最为净尽,只剩下了“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的赤裸裸的抽象理念,第三节 境论之一:皎然诗式,“披着袈裟的诗人”诗的法式,要为诗歌立法。诗歌的意境创造、诗境和禅境合一,、诗情缘境发诗境构成论,诗情缘境发,法性寄筌空缘境不尽曰情 诗歌创作,都是诗人的情意遭受外境的触发而开始,情意又凭借境象的描绘来抒发。这就是皎然所谓“诗情缘境发”。,、“取境”诗境创造论,“取境”,实际就是指诗歌意境的创造“高手述作,如登衡、巫,觌三湘、鄢、郢三川之盛,萦回盘礴,千变万态”诗人取境的眼光要高远“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
15、一首举体偏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才性等字亦然。”强调取境与风格的关系,、文外之旨诗境特征论,“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盖诗道之极也。”“情在言外,旨冥句中。”在意、境契合的基础上,具有超出表层文字、形象的审美内涵,能激发读者无穷无尽的审美情思。,1、具有象外之奇,言外之意(“采奇于象外”)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2、气势腾飞,具有动态之美(诗式明势)3、真率自然,天生化成,无人为造作痕迹,4、“意冥”与“神诣”,至如天真挺拔之句,与造化争衡,可以意冥,难以言状,非作者不能知也。夫诗人造极之旨,必在神诣,得之者妙无二门,失之者邈若千里,岂名言
16、之所知乎?,5、辩体有一十九字诗境风格论,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才性一作情性等字亦然,故各归功一字。偏高、偏逸之例,直于诗体、篇目、风貌不妨。一字之下,风律外彰,体德内蕴,如车之有毂,众辐归焉。其一十九字,括文章德体风味尽矣,如易之有彖辞焉。今但注於前卷中,后卷不复备举。其比兴等六义,本乎情思,亦蕴乎十九字中,无复别出矣。,高风韵切归曰高、逸体格闲放曰逸、贞放词正直曰贞、忠临危不变曰忠、节持节不改曰节、志立志不改曰志、气风情耿耿曰气、情缘情不尽曰情、思气多含蓄曰思、德词温而正曰德、诫检束防闲曰诫、闲情性疏野曰闲、达心迹旷诞曰达、悲伤甚曰悲、怨词理凄
17、切曰怨、意立言曰意、力体裁劲健曰力、静非如松风不动,林狖未鸣,乃谓意中之静、远非谓淼淼望水,杳杳看山,乃谓意中之远。,第三节 境论之二: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一是主张缘情绮丽文学,寓感伤于风情之中,寄性灵于华艳之间,以杜牧、李商隐为代表;二是提倡隐逸冲淡文学,系忧愤于山水田园之作,含怒骂于江湖隐逸之篇,以皮日休、陆龟蒙为代表;三是追求超逸的诗味诗美,潜心艺术意境的创造,以司空图为代表;四是宣扬纵情声色的闺阁香艳文学,以韩渥为代表。,、思与境偕(与王驾评诗书)“五言所得,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思”,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侧重于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是激发诗意趣并且表现之的
18、创作客体境象。“境”与“思”偕往,相互融会,这就构成了作品的意境世界。指诗人在审美创造中,主体和客体,理性与感性,思想与形象相互融汇,因而产生作品的意境世界,、“韵味”说诗境特征论(与李生论诗书、与极浦书),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然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以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彼江岭之人,习之而不辨也,宜哉。,、“韵味”说诗境特征论(与李生论诗书、与极浦书),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唐宋 金元 时期 文学批评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67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