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ppt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ppt(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刘同利2010年11月,提 纲,一、引 言:问题提出二、为什么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思路 和基本要求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 和工作重点五、结 语:坚定信心决心,一、引 言:问题提出,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大会明确提出:今后五年,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大会提出,我们必须
2、全面深刻认识我国当前面临的形势。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这些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发展方式问题,是发展方式不科学。经济发展方式不科学,突出表现为经济增长方式的非均衡、不可持续与低效率。,这充分表现在:在需求结构上,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有利于社会经济良性发展的国内消费需求不振;在产业结构上,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以第二产业的带动,经济社会效益较高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在要素投入上,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的消耗,而对经济增长有决定作用的科技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以及管理创新等要素的作用相对薄弱。,大会明确提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把科学发
3、展作为主题,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来,成为全党的意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一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二是要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三是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四是要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大会明确提出,要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建议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的
4、基本要求: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这“五个坚持”,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我们一定要全面深刻理解,认真贯彻落实,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重要性、重要内容和方法途径。,二、为什么要加快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 仅仅只是数量的增长,
5、规模的增长,GDP 的增长,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初期必然的要求和必然现象,也是必然的追求。,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不仅要求GDP 的增长,而且包括教育、医疗、休闲、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经济增长的质量更好。,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经济发展形态及其实现的途径和方法,既包括生产要素配置、投入和使用的方式,又包括需求、产业、城乡、区域和资源环境的状况。,(一)从国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通行经验来看: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一部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就是随着资源约束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转变和提升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及时转变和提升经济发展方式,既是当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的要
6、求,也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的重要杠杆。我们要把中国的经济,放在全世界经济中去考虑,把全世界的经济,放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演进中去考虑。,第一,我们的产品不愁卖第二,资源环境可以承受第三,当时最紧迫的任务是发展,而发展有 时要以环境为代价,为什么我们1995年就提出了转换经济发展方式,这么长时间还没有转换呢?,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及时转变和提升经济发展方式,既是当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的要求,也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的重要杠杆。,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二)从我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看: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
7、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一方面,我国是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不足的国家,主要依靠物质投入的传统发展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农村人口大批向城市转移的阶段,加上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过多地依靠投资和工业带动,造成资源消耗快速增加。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的形势严峻,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规模很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了环境承载能力,主要江河湖泊水质恶化,环境污染通过空气、土壤、食物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1、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
8、从要素投入看,主要是资源消耗偏大,环境压力加大。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两高一资”企业多。我国是世界上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水泥消耗量最大的国家。目前我国经济总量约占世界的7%,而消耗的煤炭、粗钢、水泥占世界40%5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居世界首位。,2、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3、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由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8年社会蓝皮书显示,近年来我国劳动报酬所占国民收入比重逐年下降。上世纪90年代以前,劳动者报酬占比为50%以上,2001年后这个比重不断下降,到2006年已下降到41%。与此同时,企业盈余比重由原来的20%提高到2006年的30.6%。在2000至2008年,我国财
9、政收入年均增长20.4%,但职工的实际工资年均仅增长15.7%。据了解,在发达国家,工资一般会占企业运营成本50%左右,而在中国则不到10%。发达国家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一般在55%以上,在中国则不到42%,并呈逐年下降趋势;资本回报的比例却不断上扬。,4、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根据有关研究报告,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较低。按全国平均水平来看,目前,我国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不到20,最终形成产业的只有5左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也低于印度50的科技成果市场转化率。发明专利的数量少
10、、有核心竞争力的发明专利数量更少。而且,来自国内的发明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中药、软饮料、食品和汉字输入法等领域,而来自国外的发明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高科技领域。企业拥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少,核心竞争力差。,5、产业结构不合理,当前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不相协调,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以国际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为参照来看,我国在人均GDP接近1000美元的水平下,与国际一般趋势的差别是第二产业比重平均偏高约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平均偏低约9个百分点;与亚洲一些国家的情况相比,我国2002年与1995年印度的产业结构相比,第一产业低12.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高20个
11、百分点,第三产业低8.6个百分点;与韩国相比,第一产业高近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高7.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低16.6个百分点。,6、农业基础薄弱,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脆弱。据2007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总耕地面积为13004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仅占42.3%,绝大多数农田仍丰收靠天。科技对农业贡献率低。据2007年12月5日农业部发布的消息称,目前我国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48%左右,与改革开放之初有了较大改观,但与发达国家的80%以上仍相距较远。农村环保形势严峻。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保护的重心一直在城市,农村环境保护多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自然灾害防范能力弱。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
12、国家之一,而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各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往往给农业带来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农村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初中及初中以下的占88%。农村公益事业欠账较多。农村基层组织号召力弱化。,7、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表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收入、社保、就业等方面。,8、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今年,从供求总量讲,全国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总人数超过2400万人,新生劳动力将达到15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30万人,全年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仅1200多万个,供求缺
13、口十分巨大。还有由于城镇化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带来更大的压力。与此同时,劳动力素质与岗位不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部分企业“招工难”与求职者“就业难”并存的状况,这些都凸显出我国就业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9、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城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矛盾日趋突出;人民群众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收入差距明显;各种利益群体的一些利益要求难以得到完全满足,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可避免地会进一步触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增强,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
14、,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10、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国民收入分配制度;资源性产品价格,环保收费改革;政府转型,行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和垄断性行业;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性障碍;户籍制度,社会管理;涉外经济体制;等等。,(三)从国际竞争格局的变化来看: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实质是对我国发展方式的冲击。我国“资本扩张型”和“出口导向型”经济难以为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世界上
15、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正积极增加投资,力求在应对气候变化及生物技术、能源技术、环境保护和新材料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低端产品出口难以为继。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将受到更大重视,我国发展的制约增加。低碳经济将产生新的技术标准和贸易壁垒。,(四)从我们的发展目的来看: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发展的最重要的目的,是以人为本,不断促进社会财富的真实积累和经济福利水平的真实提高,使人民得到更多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16、。“蛋糕理论”,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旨在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而同时,改善民生也会推动经济的发展。,(五)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我国已走出温饱阶段,正在向小康社会艰难过渡。温饱社会小康社会对发展要求的异同 温饱社会 小康社会 目标:实现温饱 提高生活质量 内容:“蛋糕”做大“蛋糕”做好、分好 途径:经济增长 科学发展,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思路和基本要求,建议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个坚持”的总体思路和基本要求:1、主攻方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2、重要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 3、根本出发
17、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 4、重要着力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5、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一)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合理调整需求结构处理好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增加投资与扩大消费的关系,努力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运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继续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为经济发展开拓持续增大的内需空间。统筹城乡
18、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促进要素投入结构优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继续加强节能减排,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二)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科学技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深刻地
19、决定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同样,科技进步和创新体现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一是节能减排需要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强大支撑。只有大力发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科学技术,推广应用节能、低碳、绿色技术,才能形成可持续的能源资源体系,切实保障我国能源资源有效供给和高效利用,实现节能减排的约束型目标,突破资源环境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二是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需要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强大支撑。只有提高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才能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和相关生物产业,实现农产品优质化、营养化、功能化,保障国家粮食和农产品安全。,三是推动产业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加快 转变 经济发展 方式 奋力 开创 科学 发展 新局面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66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