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师大《环境学》课程讲义08人居环境.docx
《安师大《环境学》课程讲义08人居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师大《环境学》课程讲义08人居环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章人居环境人居环境是指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它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场所和各种环境要素。学习这一章的目的是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第一节人居环境的发展和类型一、人居环境的发展历程(一)人居环境的形成人居环境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引起人类生存方式不断变化的结果。大约在一万年以前的农业文明社会,人类的生活方式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居无定所,经常迁徙,没有商品交易,人类只能“逐水草而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相对固定的从土地上获取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一一农耕与饲养,出现了不同的劳动分工,如
2、出现了专门农耕的农民,专门放牧的牧民,专门打猎的猎人和专门养鱼的渔民。由于有了固定的获取生产资料的方式,生产力水平又不断地发展,就奠定了固定居所的要求和欲望。比如农民年复一年地要在同i地方耕作,渔民要年复一年地在同一水域养鱼,等等。可以说农业的出现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劳动分工向人类提出了定居的要求。大约在5500年以前,随着生产工具、劳动技能的不断改进,劳动产品有了剩余,产生了私有制,推动了又一次大规模的劳动分工一一手工业、商业与农业、牧业的分离。手工艺人和商人寻求适当的地点集中居住,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商品交换,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以担负非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城镇应运而生。比如,我国仰韶文化的村
3、庄遗址,黄河流域的亳、镐京等,就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城镇。仰韶文化:源于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从考古学文化而论,则相当于新石器时代),创造者最主要的是炎黄族(炎帝族、黄帝族)。东:豫中、冀南一线:西:甘肃兰州盆地;南:鄂西北的房县和汉水中游;北:河套地区与张家口。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文物有石器、陶器,碗、钵、盆、鼎。房屋:1、地面上,长方形,方形;2、半地穴式。墙体用草拌泥堆砌而成,地平用料碣石灰混合。(二)人居环境的发展作为人类的栖息地,人居环境经历了从自然向人工环境、从次一级人工环境向高一级人工环境的发展演化过程,并将持续进行下去。就是到今天,人居环境条件在不断改善,功能在不断完善,舒适度在
4、不断提高。人居环境的发展与人口规模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这个演化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工业革命以前(1768年以前):也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农业文明阶段(公元前1万年至公元18世纪)。人类掌握了农业技术,出现了原始的职业分工,出现了剩余价值,出现了商品流通。人类第一次有能力去影响和改造局部地区的生存环境,从过去的逐水草而居感受到了固定居所的重要性。就出现了由散居向群居的方向发展。人居环境体系结构层次就出现了村、镇、城市等。工业革命以后(1768-20世纪60年代):从工业革命兴起到20世纪中后叶,人力资本迅速积聚,生产资本的功能极大拓展,人类的物质水平空前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强度极大增强,
5、对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的抵御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人类自身的素质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这个阶段化石能源取代了畜力,机器延伸了人的器官,社会化大生产替代了手工生产。在科学技术文明领先的国家中,农业、林业的工作量仅占总工作量的5%-10%,美国、英国和比利时等国家仅为2%-3%。因此,从事农业生产人口的比重大大下降,原本从事农业的人口转向工业,再加上人口的过快增长,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城镇规模急剧扩大。人居环境体系结构层次就出现了村、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的向心移动模式。20世纪60年代至今: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主导城镇化的进程正处于上升时期。人居环境体系结构层次总体趋势是村、小城镇、中等
6、城市、大城市、城市群、城市带等。在发达国家,这一阶段却出现了新趋向。由于人口的高度密集,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用地紧张的矛盾不断加剧,城镇化的速度已大大减缓,甚至出现了大城市人口减少、小城镇人口增加,市中心区人口减少、郊区人口增加的逆城市化现象。(三)城市化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城市化有以下4个特点: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20世纪50年代世界城市化水平为29.2%,至80年代上升到39.6%,增加10.4%预计2010年将达到51.8%。就意味着城市人口超过乡村人口。从另一个角度讲,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开始超过发达国家,到2020年两者之比将为3.5:K就我国而言大力发展城镇化建设,城
7、市人口管理体制的改革的一系列政策,都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我国80年代城市数目为200座,90年代达到500座。城市人口总数占人口总数的12%20%o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当代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其后果不仅使人口和财富进一步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规模也不断地庞大。而且出现了超级城市、巨型城市、大都市带等。国际著名地理学家戈特曼在他1989年发表的大都市带一书中认为,目前世界上有6个大都市带中,中国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带是其中之一。它地跨江、浙、沪,含1个直辖市、11个地级市,12个县级市,63个县,总面积62万平方公里。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
8、城市化:按我国规定20万人口以下为小城市;20-50万人口为中等城市;50T00万人口为大城市;IOo-400万为特大城市;400万人口以上为超级城市;800万人口以上为巨城市。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向郊区转移逆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向农村或小城镇转移再城市化:指政府部门采取积极的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再回城居住。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现象,称为生计城市化。我国农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集中,通过投资的渠道,使户口转入城市,就是一种生计城市化现象。由于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时
9、间缩短,由此产生的城市问题日趋严重,城市化代价巨大。L.Mumford提出的西方城市发展史上的“四大爆炸”(人口爆炸、近郊区爆炸、快速干道爆炸、游憩爆炸)己在我国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几个地区如珠江三角洲,沪、宁、杭地区、京、津、唐地区出现并蔓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坏,城市与乡村的聚居环境呈现“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势态。农村土地被城市占用,农民失去生产资料,户口转入城市,成为新的“弱势群体”。我省农业土地资源“三少”,人均耕地少,高质量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耕地少。全省耕地面积425万公顷,森林面积329万公顷,人均耕地1.036亩,是全国人均耕地1.59亩的65%相当于世界人均的耕
10、地的27.6%。二、理想人居环境的探索19世纪末,霍得华提出的“田园城市”的理想模式。1943年,芬兰建筑师沙里宁提出城市秩序的概念,其精髓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使城市规划及建设融入大自然中,与自然互为一体。1973年,格伦提出了一个组合型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中国学者提出了一种“园林城市”的理想模式。被誉为“江南小新加坡”的张家港市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枝新秀,建设部已确定为“城市现代化,乡村城市化”的建设试点,其市区范围比原先扩大了6倍,由于从设计到管理都具有环境意识,因而在城市一体化建设中,并没有像其他城市那样车多、尘多、噪声多的现象。农村统一规划居住小区,农村也成了城市向外辐射的卫星城镇。张
11、家港人的共识就是:“城市建设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合点,人们能改变环境,而环境更能净化人民的心灵,规范人的行为。”三、人居环境的类型和差别前面讲过,人类聚居的形式,通常可以把它分为乡村,集镇和城市三大类。那么,城、镇、村之间的差别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城、镇、村之间的差别人口产业社会文化建筑风格生活方式中,1位置景观差别城10万第一、第三产业有众多的学校、科研单位和文体娱乐卫生设施多元和谐习惯于按时间表作息有多维多面镇2000-10万同上有学校、文体娱乐设施同上同上有景观单村2000第一产业少朴素简单季节性很强无同上第二节城市人居环境城市是人居环境发展的高级形式,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12、;城市的发展凝聚了人类为追求舒适的人居环境的探索过程;而城市化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具有代表性,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人居环境的研究就是对城市人居环境的研究。一、自然环境城市形成于自然环境之中,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貌、植被,以及气候等,是影响城市环境舒适度的地理基础。(一)地貌城市的形成得益于自然地貌,又受制于自然地貌。河流汇合处第一是冲击平原,第二是水上交通方便,第三是承压层为砾石层或砂层。物流通渠道通畅。如上海、天津、广州等河谷阶地特点是靠山面水,地势比较平坦,用水和交通都比较方便,而且地势也比较高,承压层以砾石和砂层为主。例如,长沙、福外I、太原等。江水如带,
13、群山环绕,风景优美,利于旅游开发。平原或盆地底部地面平坦,地下水丰富,周围农副业生产发达,城市总体经济效益高。例如,沈阳、西安、贵阳、哈尔滨等。海滨、岛屿岸线曲折漫长,多深水良港,通航方便,基岩直接暴露或埋藏很浅,地基承载力高。同时水产资源丰富,风景优美,利于疗养、旅游。例如,香港、海南岛等。两大地貌单元的分界处例如北京,位于西部高原盆地与东部平原丘陵交界处:乌鲁木齐,位于天山与准喝尔盆地过渡带的山麓。(二)地质前面我们介绍了承压层,实际上这是一个地质条件问题。地质条件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固体基础,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仅略述一二。地基承压力建筑物四层以上者要求25tm2o沿海地区淤泥承压力为4-
14、10tm2,碎石(中密)为40-70tm20地下水滨海城市由于地下水大量抽取和排水网系统的修筑,减少了地下淡水的补给量,引起地面沉降,会发生海水倒灌现象。(三)气候城市气候是指城市内部形成的不同于城市周围地区的特殊小气候。气候对城市环境舒适度的影响,可分为两类:一个是地理位置差异引起的自然气候差异;另一个是由于城市建设改变下垫面和大气成分而形成的城市小气候。在城市建筑物以下至地面,称为城市覆盖层。气象学上称之为下垫面。这一层气候变化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它与城市规划、布局、建筑物密度、高度、几何形状、街道宽度、走向、建筑材料、空气污染浓度、人为热与人为水汽、绿化覆盖率及水系等因素有关。城市气候是
15、受人为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下面几个方面:第一、城市具有特殊的下垫面。现代城市以钢铁、水泥、砖瓦、土石、玻璃为材料的各种建筑物为下垫面,其刚性、弹性、比热等物理与自然地表不同,从而改变了气候反射表面和辐射表面的特性,同时也改变了表面附近热交换和表面气体动力粗糙度。第二、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取暖降温、家庭生活等活动释放的热量、废气和尘埃,使城市内部形成一个不同自然气候的城市气候环境。第三、由于大量气体和固体污染物排入空气中,明显地改变了城市上空的大气组成,影响了城市空气的透明度和辐射热能收支,并为城市的云、雾、降水提供了大量的凝结核。城市气候不同于周围地区主要表现是:年平均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学 师大 课程 讲义 08 人居 环境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61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