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计划与产业政策法律制度.ppt
《第十六章计划与产业政策法律制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六章计划与产业政策法律制度.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六章 计划与产业政策法律制度,第一节 计划法律制度一、计划与计划法概述(一)计划的概念与特征1、计划所谓计划,是指特定主体对未来的行动和工作所作的安排和部署。计划法中的计划,专指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即国家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作的安排和部署。,2、计划的特征(1)自觉性。相对于市场调节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计划调节具有自觉性,能够有目的地预先规划未来一定时期内经济与社会事务,从而避免或部分避免、消除各部分消除市场失灵的不利后果。(2)宏观性。计划是国家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和全局制定的。(3)客观性。从计划是人类自觉活动来看是主观性的,但从计划的内容来看,它又是客观的。因
2、为计划的内容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二)计划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1、概念狭义的计划法仅指规定国家计划编制和实施的原则、程序和基本做法等内容的法律规范(程序法)。广义的计划法则泛指体现国家计划内容、保障各项计划任务及其指标实现的各种法律规范(程序法+实体法)。二者区别的关键在于计划内容是否为计划法的构成部分。,2、调整对象:计划关系狭义的计划关系,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等在编制、审批、执行、调整、监督检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具体包括计划编制、审批关系;计划执行关系;计划调整关系;计划监督关系等。广义的计划关系,是指此狭义计划关
3、系外,还包括一些包含计划内容的社会关系,如宏观经济协调关系,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经济稳定与促进经济增长关系等。,二、计划法的基本内容(一)计划实体法1、计划管理体制:又称计划体制,是指确立计划主体的法律地位以及在不同主体之间配置计划职责权限的法律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计划决策体系、综合平衡制度、各计划主体的计划管理权限和责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计划管理的形式、实现计划的调节手段等。我国实行“统一计划,分级管理”的计划体制。具体为三级管理计划体制:中央计划管理由国务院负责;地方计划管理,分别由省和市县同级政府管理;基层计划管理,分别由各个独立核算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负责管理。国务院计划行
4、政主管部门以及国务院各部委避以及各地方政府设立的计划职能部门。,2、计划体系:是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种计划依据其互相衔接、协调的内在联系,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组合,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统一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我国以5年计划为主要形式,简化年度计划,制定长远规划;同时编制行业规划、地区规划、国土规划等规则,建立起长、另、短期计划与专项计划相结合的计划体系。3、产业结构计划:是指根据产业结构的现实状况,结合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通过多种宏观调控手段的综合运用,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的计划,是国家产业政策的具体化和计划化。,4、经济增长计划:是国家或政府制定的旨在实现物
5、价基本稳定和经济适度增长的具体计划。经济增长既非越快越好,也不是越慢越好,而是由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所决定。但适度增长至少包括:(1)消费水平有所提高,社会全面协调发展;(2)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经济结构合理化;(3)保证最大的国民经济效率,防止高投入低产出的高增长;(4)保证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和稳定发展。,5、计划的效力:是指计划的约束力。我国计划体系中,按照法律效力的不同,体现计划任务和目标的计划指标可分为指令性计划指标和指导性计划指标。指令性计划指标是由国家行政权力保证实施的计划指标。目前指令性计划的范围已经大大缩小,仅限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活动和极少数重要产品或领域
6、。指导性计划指标是国家或主管部门下达的指导经济发展方向而不必强制执行的参考性指标。一般只下达到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这类计划指标,对部门与地方政府具有约束力,而对市场主体只具有指导性。指导性计划指标适用于大量一般的经济活动,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扩大适用范围。,(二)计划程序法1、计划的制定(1)计划编制:程序大约为以下几个,即掌握信息、进行综合预测、进行综合平衡、进行计划决策。(2)计划的审批下下达:计划依法编制以后,要依法经过审批并按时逐级下达。全国性计划由全国人大审批;地方计划由地方同级人大审批。全国性的和地方性的行业计划或专项计划,分别由国务院和同级政府审批。除此之
7、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审批计划。不按法定权限和程序审批的计划无效。,2、计划的执行和调整:计划经法定程序审批并下达后,即具有法律效力。各有关执行单位必须按照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的不同要求,切实组织实施。对指令性计划指标,任何执行单位或个人非经法定程序不得擅自更改和调整,或拒绝执行。根据法律规定,具有下列情况之一,可以修改或调整计划:(1)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影响国内经济发展;(2)国家重大决策发生变化;(3)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发生未能预料的重大事件;(4)市场供需情况发生重大变化;(5)因其他重大特殊原因必须改变计划。一般计划调整只能在当年前三个季度进行。除特殊情况,不得年终要求调整。,
8、3、计划的检查与监督(1)权力机关的检查与监督。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同级政府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与监督。方式为,在如开人大会议时,由同级行政机关向权力机关报告,或者由代表组成检查团到基层单位检查监督。(2)政府及其计划主管部门检查监督。由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计划主管部门负责。方式为,基层执行单位向上级定期汇报,或者上级部门派员到执行单位检查监督。(3)相关职能部门的检查和监督。主要是指财政、税务、工商、物价、统计、审计、金融等机关,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各单位计划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4)社会监督。对本单位的计划,可通过职代会进行;对其他计划,可通过向有关部门建议或提出批评、控告等方式进行。,第
9、二节 产业政策法概述 一、产业政策法概念与特征1.概念产业政策法,是关于产业结构合理化,规定各产业部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规范产业调节关系,确保国家实施产业调节的基本措施和手段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特征:综合性、指导性、针对性、阶段性和灵活性。,二、产业政策法的宗旨产业政策法的宗旨,是通过运用各种调节手段,实现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保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三、产业政策法的理论基础1、“后发优势论”2、“市场失败论3.“边际费用递减说”4.“危机导向论”5.“机会导向论”,四、产业政策法的立法模式当今世界,产业政策法的立法模式主要有两种:一为
10、倾斜型产业政策立法模式;二为竞争性产业政策立法模式。前者以日本为代表,后者以美国为代表。中国的国情与日本和美国均有所不同。1.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薄弱;二是加工能力严重过剩;三是主导产业部明显,“夕阳产业”问题突出;四是重复建设和地区布局同构化严重;五是产业融合度低,高度化层次低,出口贸易初级化等。由此,产业结构出现了三个制约的“瓶颈”现象:一是农业对工业的制约;二是基础设施对加工工业的制约;三是上游工业对下游工业的制约。,2.产业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产业组织上存在着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规模不经济等严重现象。因此,中国的产业政策法立法模式既要重视产业结构立法,也要重视产业组织立法
11、,与此相适应的还有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法,以此协调我国经济在空间结构上的某些缺陷,解决重复建设和地区布局同构化严重的问题。只有三管齐下,才能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提升我国的产业竞争力。我国产业政策法的体系应包括产业结构法、产业组织法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法。,第三节 产业政策法的基本法律制度一、中国产业政策法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1.中国产业政策法的发展1986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产业政策”的概念,并对产业发展提出了系统、具体的规划和政策。1989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开创了我国正式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法的先河。,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六 计划 产业政策 法律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59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