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社心.ppt
《第五讲社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讲社心.ppt(1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讲 社会影响与社会行为,本讲内容:,第一节 社会影响第二节 相符行为第三节 侵犯行为,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影响下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与行为所发生的变化。影响:社会力量的影响、文化的影响、团体的影响 社会影响有赖于言语的理解、人的认识、使用权力、直接命令、提出要求,甚至运用简单的例子。影响的手段包括奖赏、强制;权威、参照法权和信息。,5.1 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社会影响一、社会助长二、社会懈怠三、去个体化四、群体极化五、群体思维,一、社会助长,定义纯粹是他人的在场(不提供任何奖励或者惩罚)就能激发人们更加努力,这称为社会助长。例如自行车运动员在和别人比赛时的成绩总要比自己一个人的情
2、况更好,儿童在教师在场时变现得更勤奋。在动物界中也存在类似现象,当同类在场时,蚂蚁能够挖掘更多的沙子,小鸡会吃更多的谷子,交配中的老鼠会表现出更多的性活动。他人在场有时候也会阻碍当事人的表现,这被称为社会抑制。例如在公共场合演讲更容易结巴,他人在场时记忆任务中的表现下降。动物中也有类似的现象,例如老鼠、金丝雀学会走迷宫的速度会下降。,何时助长何时抑制?,扎伊翁茨的理论:唤起促进优势反应。首先,仅仅他人的存在就会使个体有更高的唤醒水平(兴奋、警惕等);其次、这种唤醒会使人们更倾向于做他们本来就可能做的事情,也就是支配性或者优势反应;最后,如果支配性反应是正确的,那么就产生社会促进;如果支配性反应
3、是错误的,那么就产生社会抑制。一般来说新任务或者复杂任务,支配性反应通常都是错误的,此时更容易产生社会抑制;熟悉的任务或者简单任务,支配性反应通常是正确的,此时更容易产生社会促进。例如,打字员和初学者面对他人在场有不同的反应,主场效应。,社会助长,他人在场,高唤起,支配性反应增加,简单或者学过的任务,支配性反应是对的,困难或者新奇的任务,支配性反应是错的,社会促进,社会抑制,研究点:众多他人在场拥挤现象,他人的影响会随着人数的增加而递增,有时候庞大的群体观众所唤起的状态和有意注意会干扰熟练掌握的、自动化的行为。处在人群中对个体的积极和消极反应都会有增强作用。当人们坐得很近时,友善的人会更受欢迎
4、,而不友善的人会更受厌恶。例如看球:一间好屋子就是坐满人的屋子。拥挤会增加唤醒水平(出汗、呼吸加快、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哪些因素影响对拥挤的感知,感觉超载当人们暴露在过多的感觉刺激中时,就会产生感觉超载,高的社会密度会产生过渡刺激(感觉超载)并产生拥挤的感觉。不同人对刺激强度的强度偏好不同,对拥挤的感知也不同。缺少控制感高的社会密度会侵犯私人空间,使人感到失去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感,从而造成拥挤的感觉。归因生理上的唤醒和归因决定对刺激的解释。例如观看喜剧、暴力电影时,比观看低唤醒水平的片子(例如话剧)更不容易感到拥挤。,他人在场为何会增加唤醒水平?,评价顾虑他人在场会使我们担忧别人会如何评价我们
5、,从而产生紧张。例如,给观众蒙上眼睛或者观众背对时,唤醒水平就会降低。那些最担心别人对自己看法的人,最容易受他人在场影响。分心冲突 当他人在场时,我们要同时注意任务和他人,这就造成了分心,加重了认知负荷,于是就引起了唤醒。驱力理论-纯粹在场即便没有评价顾虑,纯粹他人在场也会激发唤醒,这是一种进化而来的本能。比如对颜色的喜好评价,纯粹他人在场,喜好更极端,二、社会懈怠,人多力量大么?集体效率一定比个体高么?社会懈怠当一个人参加集体活动,但不被单独评估时,往往比单独一个人完成任务时的努力程度小。关于社会懈怠的研究:拉绳子实验,鼓掌欢呼实验,都表明个体在集体行动中的努力远远小于单独行动。现实中的例子
6、:我国大集体时的农业生产率;苏联农民1%的私有土地产出了全国27%的粮食。,影响社会懈怠的因素,个体的绩效无法被单独评估 在集体行动中,个体的努力无法被单独评估,一则降低了社会评价的顾虑,再则失去了行动的激烈激增,因而导致社会懈怠。当个体贡献能够被评估时,社会懈怠就会消失,因而和熟人一起工作时社会懈怠就比较低。个体认为自身努力对完成集体任务的重要性 集体行动降低了个人的责任感,因而集体规模越大社会懈怠也就越突出。个体认为集体成功的价值的大小 如果个体认为集体的目标对自己很重要时,个体就会降低懈怠;如果此时个体认为他人无法信任、或者没有能力时,更会消除懈怠,反倒产生社会补偿效应。增加集体目标的吸
7、引力可降低懈怠,例如增加回报,增加任务的挑战性。(划龙舟,以色列的集体农庄),社会懈怠与文化,社会懈怠存在文化普遍性,不过个体主义文化(美国)比集体主义文化中社会懈怠更严重。在一项关于制作噪音的实验中,在群体模式中美国学生只能到达单独作用的89%,但是中国学生却产生了相反的结果,集体行动中努力程度是个体行动时的108%。,社会助长与社会怠慢,他 人 在 场,个人努力能 够得到评估,个人努力无 法得到评估,警觉、平均焦 虑、分心冲突,无评价焦虑,唤醒状态,放松状态,简单任务 表现提高,复杂任务 表现下降,简单任务 表现下降,复杂任务 表现提高,社会影响理论,他人对个体总得影响取决于观察者(影响源
8、)的3个属性:数量 观察者越多,影响越多强度 观察者拥有的社会力量,也就是观察者的重要性和权力。决定强度的因素有观察者的地位、年龄,已经与个体的关系。比如,学生在老师面前比在朋友面前更不好;直接性 观察的直接性,就是个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接近性。通过监视器观察效果不如现场观察。,社会影响理论-对社会助长的解释,蓝绿色圆圈代表观察者,红色代表目标,圆圈数量代表人数,圆圈大小代表强度,圆圈与目标距离代表直接性,影响源,目标,社会影响理论-对社会懈怠的解释,蓝绿色圆圈代表观察者,红色代表目标,圆圈数量代表人数,圆圈大小代表强度,圆圈与目标距离代表直接性;当个体只是众多观察对象中的一个时,影响减弱,目标
9、,影响源,去个性化,当人们处于群体中时,他们会做一些平时一个人不敢做的事情。在这种情景下,人们失去对自己行为负责任的感觉,个人的控制系统被削弱,而攻击性冲动被释放,甚至做出违反道德的事情,以至于忘却了个人的身份,而顺从于群体规范。这类现象被称为去个性化。例如群体性的骚乱,希腊暴乱。,社会心理学研究专题,相关研究,1、费斯汀格等人(1952)被试:23组男大学生实验任务:让他们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内容是让每个人说说是憎恨自己的父亲,还是憎恨自己的母亲。自变量设置:一部分小组的讨论在明亮的教室里进行,每个成员都具有高辨认性;另一部分小组的讨论在昏暗的教室里进行,每个成员还穿上布袋装,只露出鼻孔
10、和眼睛,具有低辨认性。说明:这是一个敏感的问题,平常大家很少谈它。研究人员预期具有低辨认性的被试,即去个性化的被试将会更猛烈地抨击自己的父母。实验结果证实了这种预测。研究人员还发现,去个性化的群体对成员具有更大的吸引力。,社会心理学研究专题,2、Diener等人(1976),对儿童偷窃行为的研究。在研究开始的时候,他们问了有些孩子的名字并记下,对另一些儿童则无这样的处理。研究的情景是当大人不在场时,孩子有机会偷拿额外的糖果,结果(图示),匿名性:是引起去个性化现象的关键,群体成员身份越隐匿,他们就越会觉得不需要对自我认同与行为负责。,去个性化-影响因素及内部过程,1.匿名性2.责任分散3.其他
11、人的刺激作用(唤起和分心)4.过度的外部感官刺激(唤起和分心)5.群体规模6.长久理性控制的压抑,1.自我意识减弱(自省和自我道德水平的减弱)2.忽视社会评价3.内在控制的减弱(不顾及责任、恐惧、羞耻、罪恶感等),1.冲动2.非理智化3.情绪化4.反社会暴力,前提条件(外在),内在状态(去个性化),外显行为,去个性化-前提条件,1、理性控制造成的压抑 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生活在文化价值观的约束之下,需要控制自己的各种欲望和冲动,这种认知上的控制会使生活显得无聊而沉闷,因而人们有时自然就会向往挣脱这种束缚,表现出自发的冲动的行为模式。实际上社会会通过一定的机制来释放这种冲动,例如农耕文明中的丰收庆典
12、、宗教中的狂欢节(万圣节)、奔牛节、假期,还有当今社会中的摇滚音乐会,歌舞厅等。,2、匿名性 匿名性会使个体减少抑制性的行为,:假如我犯了错也没人知道。匿名性的途径:1)消失在群体中 2)遮挡和伪装(服饰的作用)通过化妆、面具和统一的制服使个体的身体匿名,匿名情况下更容易对外界的线索敏感,更可能做出冲动反应。例如津巴多的3k党实验,部落战争中的化妆、军队中的制服。3)网络 人们在网络中更容易表现自己攻击性的一面,3、责任扩散 体中人们会认为自己不必承担所有后果,正所谓法不责众。而日常生活中人们都要自己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4、群体规模 群体规模越大产生的匿名性和责任扩散越大,同时人们在群体中更容
13、易处于高度的唤醒状态,更兴奋。5、自身怂恿:当某人在准备跳楼的时候,下面有很大人围观,他是跳还是不跳呢。其实很多时候围观的人会刺激、催促这个人跳楼。研究发现夜幕笼罩和人群数量都与自身怂恿有关。晚上6点以后发生自杀怂恿的概率比之前高4倍,人数超过300人时概念是不足300人的2倍。,一围观中年男子大声起哄:给100元你往下跳。,6、唤起和分心活动 其他人的刺激,以及过度的外部感官刺激会使人处于强烈的唤醒状态,情绪高亢,并降低对自身的关注。例如集体欢叫、鼓掌、跳舞。当看到别人和自己做出同样的行为时,会对自己的冲动行为产生自我强化的愉悦感,认为别人和自己的想法是一样的。,去个性化-前提条件,去个性化
14、-内在状态,1、弱化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使人们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关注自我评价和自己的行为与态度和价值观的一致性。提供自我意识(自我觉察)可以提供自我控制行为。例如在镜子前不作弊。2、聚光灯效应:人们坚信他人都在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打扮和行为,但实际上关注度远没有想象的那么高。3、弱化自我意识会导致去个性化,降低对冲动的控制。例如喝酒会降低自我觉察,喝酒后更少使用“我”、“我自己”这样的人称代词。,群体思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群体思维一定比个体思维好么?群体决策中人们为了维护群体和睦而压制异议,这种现象被称为群体思维。,群体思维-理论模型,动机:寻求一致性,群体思维,群体决策的规则类型
15、 1.无异议原则,一致通过;例如安理会决策、美国法院对谋杀案的定罪 2.多数通过原则 3.独裁决策 例如公司老总决定是否要搬家;在前两种情况下群体决策的目标是要达到一个一致性的解决方案,决策的过程实际上就变成了说服过程。,群体思维,群体决策的背景 1.高凝聚力:增加从众压力 2.群体与外界隔离:思维固化 3.缺乏对信息的研究和评价 4.支配型领导:权威压力 5.对于找到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法感到压力大而希望渺茫,认为还不如服从权威:认知负荷,群体思维,群体思维的症状表现1.高估群体力量和权力无懈可击的错觉:过分自信,看不到潜在的危险对群体道义无可质疑:忽略了对外群体的伦理问题2.群体成员观点越来越
16、接近合理化:为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寻找理由和掩饰,而不是反思对对手的刻板印象:低估对手的能力或者力量3.追求一致性的压力,排除异议从众压力自我审查压力:异议造成的不适感,会让持异议者顾虑重重一致同意错觉:不去破坏一致性这种自我意识压力导致人们高估群体意见的一致性(希特勒的秘书)心理防御:将威胁群体一致性的异议打压 最终结果:阻止对相反信息的收集,减少对各种可能性的探讨,导致错误决策,群体思维,预防群体思维 1.讨论开始时领导尽量保持中立,只有等所有群体成员都表达完观点后才可陈述自己的意见;2.创造自由活跃的气氛,顾虑成员发表疑虑和反对意见,领导必须愿意接受批评;3.将群体分为几个小组,独立讨论后再
17、重组并表达不同意见;4.邀请群外人士或者专家参加讨论,鼓励其挑战群体的观点;5.至少指定一人扮演群体意见的反对者 6.在实施前召开“第二次会议”,让成员畅所欲言。,群体思维-群体极化,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加保守还是更加冒险呢?1961年James Stoner发现群体决策通常比群体讨论前个体所持的观点更加极端和冒险,这被称为风险转移。,群体思维-群体极化,卡罗尔是一所社区大学的教师,工作表现优秀,薪水不错,而且也挺喜欢自己的工作。但是她一直期望开一家餐馆,自己做老板。一年前,卡罗尔开始研究开一个小型餐馆的可能性。她已经找到一位愿意和她一起工作的年轻厨师,发现了开餐馆的绝好地点,并且与银行负责贷
18、款的人取得了联系。不过,为了开餐馆,她必须放弃自己的工作,而且投入所有的积蓄。如果餐馆能够成功,她可以实现自己的 梦想,同时也会有高收入。可是如果失败,她投入的时间和金钱都无法收回,也会失去自己稳定的教书工作。假如你现在给卡罗尔提出建议。在最小成功率多大时,那你建议卡罗尔 开餐馆?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在最初研究中,被试单独阅读材料后作出选择,然后分组讨论,得到一个大家都同意的决策,结果发现群体决策的风险高于个体决策;但研究者也发现了意外情况,如果一组成员开始就比较保守的话,经过群体讨论后会变得更保守。如果开始就倾
19、向冒险的话,讨论后会更加偏好风险。也就是说群体讨论会得到更加极端的决策,也就是强化群体成员的初始观点,这种现象被称为群体极化现象。,群体思维-群体极化,群体极化实验 在实验中组织人们讨论大多数成员都赞同的观点或者都反对的观点,结果使最终的决策更加极端。讨论可以加强法国学生对法国总统的积极态度,同时也增加他们原本对美国所持的消极态度;让日本大学生集体讨论一宗交通事故后,人们对有罪有了更明确的裁定和判断;对黑人有种族偏见的学生在讨论后偏见更深,无偏见的人讨论后偏见更少,群体思维-群体极化,日常生活中的群体极化 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是和自己观点相似的人进行交往,与这些观点相似的朋友之间的日常交流会强化
20、大家共同认可的观点。男孩和女孩群体的性别隔离会拉大性别差距,使用男孩更具竞争性,女孩更加关系取向;缺乏监管的青少年形成团体后会成为犯罪团体,性质更加恶劣;恐怖组织的形成;大屠杀,群体思维-群体极化,对群体极化的解释信息影响 群体讨论中人们会反复重复自己的观点,不断听到别人提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这就增加了他们对自己观点的执著。另外群体讨论中并不是所有的观点都会得到讨论,只有那些和大多数成员初始观点比较一致的观点才会被讨论。规范影响 1.社会比较。当人们在讨论中发现和自己观点相似的人的观点更极端时,出于一种渴望被赞赏或者被认为更自信、勇敢的动机,就会调整自己的观点,也变得极端;“人众无知”。2.
21、社会认同。讨论使个体更注重群体感,并且与群体认同,进而使个体感到有压力要改变自己的观点使之与群体标准一致。然后此时往往知觉不到真实的群体平均观点,而是倾向将群体观点知觉得更符合既有印象、更极端。,群体思维-头脑风暴,群体解决问题的一种形式:头脑风暴 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头脑风暴”技术沿用至今。给出特点问题,由群体自由讨论,例如“如何推广一种新牙膏”。头脑风暴的原则:1.不能批评。不到最后不能对别人的意见有负面评价 2.随心所欲,想法越疯狂越离奇越好;3.想法越多越好 4.寻求整合和改进。除了贡献自己的想法外,还应建议如何将他人的点子转化为更好的想法,或者将一些点子整合为另一个想法。,群
22、体思维,头脑风暴存在的问题:有时候群体头脑风暴不一定比个体单独工作时效果更好,尤其是群体很庞大时,头脑风暴往往是低效的.头脑风暴失灵的原因 1.群体条件下一次只能一人说话,一个人的想法不能马上说出来,而是要等待自己的机会。在等待的时间,他可能反复思考已有的想法,而不是新想法。另外,听其他人讲话也会干扰自身的思考;2.潜在的社会评价焦虑;改进头脑风暴的方法 1.将群体和个体的头脑风暴相结合,先进行群体头脑风暴,再个体头脑风暴;2.让小组成员通过书写和阅读来代替听说,这样可以解决一次只能听一个人意见的矛盾;3.电子头脑风暴。对大群体来说,可以采用网络进行交流。,领导力,领导就是对群体行为和信念最有
23、影响的个体。他带动行为、发号施令、做出决策、解决成员之间纠纷、提供支持、处于群体活动的最前位置。成为领导的途径 1.选举或者指定 2.随着时间推移,自然而然形成,无冕之王。一般在群体中说话最多,其意见最容易被人接纳,最被喜欢的人会成为领袖,“意见领袖”,领导力,任务领导和关系领导 任务领导以任务为导向,控制、发展、协调和组织群体完成特定任务,具有支配力;如校长 关系型领导关注群体互动,关注人际和情感方面,力图保证群体平稳和谐工作,提高群体凝聚力。如书记 大多数情况下,一个组织中领导要集两者为一体。,任务定向,关系定向,高,高,高关系高任务领导,高关系低任务领导,低关系低任务领导,低关系高任务领
24、导,领导力,谁能够成为领导 1.伟人理论 认为领袖因为其独特的人格特点,注定成为领袖,例如:a.能力强,经验丰富,帮助群体实现目标 b.具有很强的人际沟通技能 c.动机和野心,勇于担当 d.个人魅力 2.情境理论 时势造英雄,领导力,领导力 领导力是领导的有效性,决定领导力的两个因素:领导风格、情境。两者的匹配程度决定领导的有效性 领导风格:任务领导VS关系领导 情境:高可控情境VS低可控情境,领导力,变革型领导:1.能够根据追随者的需要激发他们对新希望的追求 2.把追随者当个体看待,而不是群体中的成员 3.鼓励下属个人发展 4.激发创作力家长式领导:1.权威领导 2.仁慈领导 3.德行领导,
25、课堂思考:网络群体行为研究,互联网信息社会,网络中群体性行为时有发生,造成重要社会影响,例如形成网络暴力,人肉搜索等等试找出其交互影响的内在机制。提出的研究假设采取何种研究方法?具体实施步骤拟定一个研究方案,讨论时间:20分钟,5.2 相符行为,社会影响的结果 相符行为是指个人行为和团体行为相一致,或团体中一部分人的行为和另一部分人的行为一致的现象。主要包括 从众 顺从 服从,1.从众的概念 指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人云亦云”、“随波逐流”、“随大流”实际的压力:现实焦虑 比如被排斥的心理恐惧感 想象的压力:预期焦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五 讲社心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57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