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块农转非安置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地块农转非安置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块农转非安置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录第一章 总 论 1.一、概论 1.二、业主简介 1.三、编制依据 2.四、编制内容 2.五、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2.第二章 项目提出的背景 4.一、西部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4.二、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 6.三、X 区发展概况 6.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9.一、是 X 市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需要 9.二、是解决 “三农 ”问题的需要 9.三、是执行国家鼓励农民进城政策的需要 1.0四、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 1.1第四章 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1.2一、项目建设地址 1.2.二、自然条件 1.2.三、交通条件 1.5.四、公用工程现状及建设条件 1.5第五章 建设内容及规模 1.7.
2、一、建设标准 1.7.二、建设内容 1.7.三、建设规模 1.7.第六章 工程方案 1.9.一、设计依据 1.9.二、规划设计原则 1.9.三、设计指导思想 1.9.四、总图设计 2.0.五、建筑设计 2.1.六、结构设计 2.3.第七章 公用工程方案 2.6.一、电气设计 2.6.二、给水排水 2.8.三、燃气 3.0.四、弱电设计 3.1.第八章 环境保护与绿化 3.4.一、设计原则 3.4.二、设计依据 3.4.三、环境保护 3.5.四、绿化 3.5.第九章 建筑节能 3.6.一、总图布置 3.6.二、建筑节能 3.6.三、给排水节能 3.8.四、电气节能 3.9.第十章 建筑消防设计
3、4.0.一、设计依据 4.0.二、总图消防 4.0.三、消防给水 4.0.四、防排烟设计 4.1.五、消防电气 4.2.第十一章 劳动安全卫生 4.3.一、总图 4.3.二、建筑 4.3.三、电气安全 4.3.四、其他 4.3.第十二章 项目进度计划及招投标 4.5一、项目进度计划 4.5.二、项目招投标 4.5.第十三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4.7一、投资估算范围 4.7.二、投资估算依据 4.7.三、项目投资 4.8.四、资金筹措 4.9.第十四章 社会效益评价 5.2.第十五章 结论与建议 5.3.一、结论 5.3.二、建议 5.3.4第一章 总 论一、概论(一)项目名称: D10-3
4、地块“农转非”安置房项目(二)项目业主: XX 资产经营(集团)有限公司(三)项目地址: XX 镇新华村(规划 D10-3 地块)(四)项目性质:新建(五)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内容包括:安置房、农贸市场、社区医院、托儿所、管理办 公室、室外管网及绿化等。建设规模:本项目拟占地 75亩,总建筑面积为85630m2 (其中 住宅79130m2,公用及商业建筑6500m2),可安置农转非及城市拆迁 1258 户。(六)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1、项目总投资: 1.5亿元。2、资金筹措:( 1 )区政府资金 6000 万元;( 2)融资 9000 万元。二、业主简介XX 资产经营(集团)有限公司,位于 X
5、 区月光村 2 栋 60 号, 是 X 区政府出资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总资产 11.75 亿元,净资产5.95 亿元。公司内设办公室、总工程师办公室、财务部、融资部、社会事务 部、经营策划部、工程部等。三、编制依据(一)国家计委、建设部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第二版)、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二)国家颁发的有关建筑、电气、消防、给排水等各专业设计 规程、规范和设计标准;(三)业主提供的相关基础资料;(四)业主对项目建设的主要意见及预期目标;(五)国家和 X 市其它相关规定和要求。四、编制内容可行性研究范围涉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条件、建设方案、 环境保护、建设进度及建设投资。
6、 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的可行 性进行综合分析、论证,得出合理、正确的结论,为项目业主及审批 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并作为开展下阶段工作的基础。五、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 1-1。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指标备注1总占地面积亩752总建筑面积2 m856303建构筑物占地面积2 m179384容积率1 :1.585建筑系数%35.886项目总投资万元1500049第二章 项目提出的背景一、西部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意义城镇化建设是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标志, 是实现现代化和 工业化的必经之路。 推进西部农村城镇化建设, 对于西部加快国民经 济结构和城乡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促进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和
7、社会 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城镇化建设可以有效实现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解决劳动力 结构性失业问题。 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 业主要聚集在城镇, 这些行业需要大量具有一定劳动技能的人员, 这 将使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实现劳动力在产业间的重新 分配和产业转移。低成本、 小而全的生活居住条件,也必然带来农村 人口向城镇的聚集与转移,实现地域转移。同时,产业与地域转移会 造成这些劳动者实现身份的改变和转移。 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村 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化建设可以加速实现西部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 发挥城镇巨 大的聚集功能和辐射作用,积极培育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
8、的组织优 势、机制优势和创新优势, 利用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组建各种农产 品生产加工基地; 最大可能地利用城镇现有的科技水平和手段, 生产 加工出高质量、有特色、低成本的精细农产品来,实现一条龙生产经 营规模,真正把农户与企业、生产与流通、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农产 品加工业有机结合起来, 使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依托城镇化建设得以实现和发展。城镇化建设可以促进西部乡镇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城 镇的集聚效应, 将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出新的良机。 趋同企业可以 通过多种方式相互组合,融集资金,组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大、中型 集团和公司,打造出一批民族特色产品,增强竞争力,占领市场;新 兴企业可以充
9、分利用城镇的优势, 做好市场调查与定位, 赢得市场份 额,以获取较好的经济效益; 困难企业也可以通过城镇找到解决问题 的有效办法,以机制和体制的创新转化为契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这样,既形成了一大批有竞争实力的龙头企业和新兴企业, 使举步维 艰的乡镇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有效加强, 又解决了节省土地、 保护 耕地、减少污染,降低浪费等问题。城镇化建设可以逐步解决增加农民收入、 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 康的问题。“三农” 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而农民收 入过低已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 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速推进 城镇化建设, 鼓励农民进城寻找就业门路, 达到以减少农民来富裕
10、农 民的目的。进入到城镇,广大农民有很多的就业机会,拥有选择就业 的自由,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既可以进入企业或工厂, 搞生产、加工、 制造性工作;也可以从事第三产业 搞服务、旅游、流通、运输等 工作,而且可以利用城镇提供的各种培训教育机会和自身择业自由的 特点及时转换工作岗位,寻找适宜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才能, 获取较理想的经济效益。二、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这适 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 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应该在推进社会
11、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 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 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 项工作。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诸多问题 中,农村的发展建设、 “三农 ”问题是则是重中之重,而这也是最大的 发展难题。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部分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的郊区镇、 村逐步被划入城市市区管理, 农民变身市民。 如果城市不能为他们提 供住房及其他相应的生活、就业保障,则将会造成很大的社会经济、 治安问题。 只有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城市化, 才能为 当地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也才能最终实现我们所期望的城市化 目标。否则不仅会使那些改变了农民身份的市民因为无房
12、可住、 无业 可就而陷入贫困, 也会给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 造成社会不稳定 因素,并且有悖于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三、X 区发展概况X 区地处 X 市主城区西南部,滨临长江,气候温和,地势平坦, 资源丰富,与九龙坡区、高新技术开发区、 沙坪坝区相邻, 与南岸区、 巴南区隔长江相望。是 X 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X 市中心城区 十二个组团之一,是全部纳入 X 市规划的 600 平方公里主城区内的 两个区之一,也是以冶金、建材、机械为重要支撑的工业城区。 X 区 于 1965 年建区。 1995 年 X 市行政区划调整,全区面积由 7.46 平方 公里扩大到 103 平方
13、公里,辖九宫庙、跃进村、新山村、春晖路、茄 子溪 5个街道和 X 镇、建胜镇、跳蹬镇三个镇,常住人口 20万。据 史料记载,在清朝道光、光绪年间,在一士绅在长江以北设义渡,该 渡口为沿江数十里渡口之首, X 由此而得名。区内有重钢集团公司、 中国十八冶金建设公司、 重型铸锻厂等国 有大中型企业近 20家;成渝、川黔铁路在该区交汇,辖区有 6 个火 车站,公路 210国道纵贯辖区,并有长江水岸线 30 多公里;区内有 X 市重要的仓储基地和国家级的西南建材中心批发市场。 X 陶瓷市场 已经形成规模。X 区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质量、效益的总体 水平位全市前列,都市特色经济初步形成,
14、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参与 西部大开发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环境 质量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为实现 2010 年翻一番,为把 X 区建 设成为以冶金、建材为区域特色的现代工业基地,以信息、网络技术 为重要支撑的物资配送中心, 以先进的职业教育为标志的文化名城打 下坚实基础。五大功能片区的建设是加快 X 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 一是 依托现有城区和规划的西南新城, 建成综合功能片区, 重点突出和完 善行政管理、金融、商贸、交通换乘、文体娱乐、信息服务、居住休 闲等功能,形成区域性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信息中心、交 通枢纽和通讯枢纽,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加快城市化进程
15、;二是依托 现有的工业园区、仓储设施、专业批发市场、公路水路铁路交通、农 业和森林资源等,建设工业经济、物资集散和生态农业三大经济片区, 优化生产力布局,提升产业结构,形成三大经济增长极,加快城市经 济发展;三是依托 30 余公里长江堤岸,结合长江堤防整治工程和滨 江路、两座长江大桥等沿江开发项目的建设,开发沿江经济片区,创 造“沿江十里面廊 ”的独特城市景观,逐步形成 X 区发展的新亮点。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是 X 市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是近五年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是经过全国人大批 准的权威性文件。 “十一五 ”
16、计划明确提出: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已渐成熟, 要不失时机地 实施城镇化战略。 “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小城镇建设,都是关系我 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应该提上议事日程, 进行全面的 调查研究,拿出方案,加紧实施”。X市十一五”计划明确指出:实 施城镇化战略, 与推进工业化进程相结合, 加快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经 济相结合, 转移农村人口与创造就业机体上结合, 积极稳妥地加快城 镇化进程。 把发展小城镇的重点放到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 发展潜 力大的建设镇, 并将有条件的小城镇逐步发展成为小城市, 使之尽快 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
17、文化中心的作用 ”。二、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三农问题是指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我国加入世贸后, 参与国际竞争,使得三农的矛盾更为突出。解 决三农问题的方法有很多, 如加快结构调整, 改革传统的农业经营方 式,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转移支付力度等。 但都无法回避由于农业 人口过多而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 商品化需求不足、 人均占有资源过 少限制收入增长,以及转移支付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形成的财政压力 等。因此,关键在于减少农民,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 使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以此带动农产品的商品需求,促进结构调整, 从增加非农就业和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两个方面, 提高农民收入,降 低中
18、国加入世贸后为农业带来的风险。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发展部副主任徐宏源认为,要解决 “三农”问 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城镇化,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劳动力转移 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上,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制造业的效益。从国外的 发展历程来看,都是通过实现现代化来带动城市化, 最后解决农村问 题。农民进城务工、 “农转非”的施行,都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有效措施。 而“农转非”安置房的建设则是其有力保障,可为农转非人员提供安定 的住所,从而确保其拥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就业环境。这对于城市建 设和经济的发展都是非常必要的。三、是执行国家鼓励农民进城政策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开始改变原来的政策,转而制定了一系列 鼓励
19、农民进城的政策。十六大报告已经非常明确地指出: “农村富余 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这 就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没有农民进城,就没有农村小康;没有 农村小康,就根本谈不上全社会的小康。不论从眼前、还是从长远来看,这一政策在各方面都有利于国家 的发展与进步:农民进城, 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经营,可以促 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可以促进小城镇的繁荣, 还有利于发展农村 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务工收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 一件外有政策促动、内有利益驱动的大好事。国家之所以鼓励支持农民进城, 一是因为农民太多了, 农村有大 量的富裕劳动力;二是因为农
20、村太穷,农民进城可以增加务工收入; 三是因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太差, 农民进城可以促进土地流转和集 约化经营。只要用心体会十六大精神, 我们还会很容易地发现更重要, 也是 最根本的一点是: 农民进城就是要从根本上减少农民, 推进农村小康 继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农民进城不是权宜之计, 而是长远的治国方 略!四、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X 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 1997 年直辖以来,城市建设飞速发 展,城市容貌日新月异。昔日的农田变成了繁华的都市,昔日冷清的 小街成了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城市规划、发展需要改造城市结构、组 成。农转非安置房的修建, 不但有利于有效地解决农转非人员的住房 问题,且对于
21、X 市城市建设的规范化、管理的集中化和科学化都具 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第四章 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一、项目建设地址本项目位于 XX 镇新华村(规划 D103 地块)。二、自然条件(一)地形地貌场地地势较为平缓, 整体地形北高南低, 南部地势低洼平坦地带 分布有部分水田,东北部为耕地和零星村舍,地面高程在 250-270m 之间,最高点控制标高为 265.7m,最低点标高为252.4m。(二)地质构造 项目用地内无断层,深大断裂,活动断裂,地质构造简单,岩层 产状平缓,倾角 1-5。(三)地层岩性据地面调查妨搜集有关区域地质资料, 项目用地内主要岩土体工 程地质类型有:1、杂填土( Q4ml):杂色
22、,由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组成,结构松 散,具保向异性,极不均匀,堆积年限一般不超过 8 年,一般厚度 2-8m。主要分布在生活建筑密集地段,零星断续分布。2、素填土( Q4ml):紫红色,主要物质成分为砂泥岩碎块石妨粉 质粘土,碎块石直径 1 030cm 不等,含量 4070%,粉质粘土含量 3060%;结构松散,具各向异性,厚度 2 10m,回填时间不超过10 年。3、残坡积粉质粘土( Q4el+dl ):黄褐色,可塑状,土质均一,一 般厚度小于4m,主要分布于场区西侧斜坡地带。4、 侏罗系上沙溪庙组泥岩(J2s):紫红色、红褐色,泥质结构, 中厚层状构造,含砂质、钙质条带及团块,主要分布于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块 农转非 安置 项目 可行性研究 报告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956144.html